提起酒徒二字,耸人听闻,实属小题大做。所谓酒徒,只是嗜酒的人而已。《辞海》说,自称酒徒,意含狂傲,称人酒徒,多带贬义,颇有道理。但在古人看来,意未尽然,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元结,对酒徒就写了一首颂扬歌,歌曰:“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提到高阳酒徒,汉代称他功著与国,还有一番酒成大事的记载呢!
高阳酒徒郦食其(音义基),陈留高阳人(今河南杞县西南),为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少有壮志,喜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嗜酒,后来只好充当看管门户的监门吏。县中官府和贤豪,都不敢任用,皆称之为狂生。他坚信不移等待时机。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打起“伐无道,除暴秦”的旗帜,于是天下群雄起而响应。时有项梁起兵会稽,刘邦起兵于沛,起义风暴席卷全国。陈胜、项梁等起义军路过高阳,皆为郦生鄙视,认为都是些鼠目寸光之辈,不能听大度之言的人。惟独沛公刘邦,“嫚易人,有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于是,他自荐于沛公。
沛公刘邦,字季,为人仁而爱人,不爱生产劳动,喜施舍,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壮年为泗水亭长,是一个地方有名的无赖。他好酒及好色,常醉卧于酒家,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酒徒,幸醉酒为吕公所识,以女吕后为妻;因醉酒而斩白蛇,得名自负,起兵反秦。公元前207年(二世三年),沛公引兵西,相遇强盗出身的彭越起义军,遂共同攻打秦军,战不利。后攻昌邑不下,乃西过高阳为郦食其所识,当为“大人长者”以求见。
一天,刘邦正坐在床上,有两个女人为他洗脚。忽报乡里有位儒生求见,此人年以六十有余,身高八尺,人都称他为狂生,自称非狂。刘邦一向轻视儒生,过去见到儒生,常以儒生帽子当尿盆,以污辱儒生。今天忽听有儒生求见,盛怒之下,叫人谢绝接见,并说:“我以天下大事为重,没有时间接见儒人。”在外等候已久的郦食其听罢,立即“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使者忙报之,刘邦一听自称高阳酒徒,来者不善,慌忙连脚都来不及擦,‘据足杖矛’曰:‘请入!’郦食其入内,见沛公长揖不拜曰:“你不是想要诛暴秦,为什么还这样傲慢对待长者?你是想助秦攻诸侯呢?还是率领诸侯破秦呢?”此时,刘邦不知所措,辍洗起衣,忙请食其上坐,谢罪曰:“过去听人说先生的容貌,今天见面才知先生的来意!”并问其计?这位高阳酒徒曰:“足下起瓦合之卒,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积粟。臣知其令,今请使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大事可成矣。
于是刘邦接受郦食其的建议,决定先攻占陈地,并派遣郦食其为内应。郦食其来到县城,见陈留县令说陈秦之将,汉王将兴之理,希望他能投降刘邦。但县令惧怕秦法的苛重,不敢冒然从事,予以谢绝。就在当日夜半杀死县令,并将县令人头窬城而下,报之于沛公。刘邦见大事已成,引兵攻打县城,叫人用竹竿挑着县令人头,大声疾呼:“你们赶快投降,你们的县令已被砍头了!如若不然的话,后下城的也要斩头的!”城上守军见县令已死,无意再守,遂开城投降。刘邦进城得“其库兵食积粟留出入三月,从兵以万数,遂入破秦。”此皆高阳酒徒之功也。
高阳酒徒郦食其的作用,功著于国,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正当刘邦徘徊不前,举棋不定之时,是郦食其为他指出攻陈留之方向,成为刘邦反秦首功;
第二,攻陈得积粟,足够起义军三个月的粮草,使其后勤无忧,得以有力量进军;
第三,攻陈扩大了起义军队伍,尤起兵数百人至破陈留扩兵到万人;
第四,刘邦过去一向瞧不起知识分子,但自从接见这个高阳酒徒后,才深知欲成其大事,没有知识分子为他出谋划策是难以成功的。
从此以后,刘邦不仅封郦食其为广野君,并且重用其弟郦商为将,率兵数千人,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郦食其为刘邦所器重,酒徒竟然成为刘邦创业初期的重要谋士之一。后来他为刘邦游说四方,瓦解诸侯也树立不少功勋。公元前204年楚汉相争时,他建议刘邦曰:“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百姓骚动,海内摇荡,农夫释耒,工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定也。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大行之道,距斐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劾实形之势,则天下之所归矣。”并愿意去说服当时尚有兵众将广、割据一方的齐王田广。高阳酒徒这一建议,却成为刘邦取天下的战略思想了。刘邦派他去游说田广,晓之天下利害,“田广以为然,乃听郦生,罢历下兵守备战,与郦生日纵酒。”这是由于韩信乘机功齐,为田广所误解,认为这是郦食其出卖了他,遂将郦食其烹杀。临死前,田广对其曰:“汝能止汉军,我活汝。”郦生对曰:“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而公不为若更言。”慨然就义。
郦食其死后,当刘邦称帝评奖列侯功臣时,封郦食其之子郦疥为高粱侯,以示不忘前功。随着时间的推移,郦食其的名字,在人们中间逐渐消逝了,然而“高阳酒徒”竟成了它的代名词了。嗜酒者,往往自喻,深以为荣幸,也许就是这个缘故吧。
成语故事断齑画粥的故事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范仲淹小时家贫,他只好住在庙里读书,昼夜不息,每日生活十分清苦,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一切...
拔帜易帜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取而代之。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
【成语】:书生救火 【注音】:shū shēng ji huǒ 【释义】:做事情要分清主次,雷厉风行,讲究效率,讲究速度。虚
据《史记范雎(jū)列传》记载,范雎是魏国人,原先在魏中大夫须贾门下做宾客,须贾怀疑他暗中与齐国有交往,就把他打得半死
【拼音】shēn fēi m sh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因汉将李陵攻打匈奴失败被迫投降一事,为李陵说了情
【注音】lng h zhī tng 【成语故事】传说上古时期,黄帝带领百姓在首山采铜,到荆山下铸鼎。鼎铸成后,有龙垂下胡髯来迎
成语故事三则导入?1、B. 求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各三则,只要题目和寓意,一定要短 杯弓蛇影,守株待兔,狐假虎威。烂竽充数,愚公移山,C. 最...
囊虫映雪文言文囊萤映雪(原文)书生以囊萤闻于里,里人高其义,晨诣之,谢他往。里人曰:“何有囊萤读,而晨他往者?”谢曰:“无他,以捕萤往,晡旦归矣。”今天下之所高...
出自成语故事的词语百科科普成语的来源与演变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具有特定的含义和语言表达习惯。它们的来源多种多样,有些出自历史典故,...
【成语】: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拼音】: jīn y q wi,bi x q zhōng 【解释】: 金玉:比喻华美;败絮:烂棉花。
成语故事见怪不怪宋朝文学家洪迈写了个《姜七家猪》的故事: 有个叫姜七的人,以开旅店为生。 这年春天,姜七常常听到自家后院有隐隐的哭声,很悲伤。开门去看却什么...
西晋初年,朝中有位大臣名叫满奋。他身材高大魁梧,看上去体格似乎很健壮,但事实并非如此。他生来体弱,尤其怕冷。每当冬天
【拼音】pī gān l dǎn 【典故】沾巾堕睫,沥胆披肝,不在他门,誓于死节。 唐黄滔《启裴侍郎》虽访问所不及,犹将
【注音】chn chn xiāng yīn 【成语故事】西汉初年,刘邦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经济,使得农业生产突飞猛进。汉文帝和汉景
成语故事劳思逸淫的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贵族子弟公父文伯继承祖上大夫的爵位,他退朝回家见母亲敬姜正在渍麻,看到母亲辛苦的样子,让她不要干这下人干的活...
【拼音】jiǔ suān b shu 【典故】宋人有酤酒者,......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问长者杨倩,......曰:狗猛
疲于奔命[píyúbēnmìng],原指因奉命奔走而弄得精疲力尽。现在也形容忙于奔走应付而搞得非常疲劳。春秋时期,楚国战胜宋国,大将子重居功要求楚王把北部两处地...
积雪囊萤的成语故事成语来源积雪囊萤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由“积雪”和“囊萤”两个词组成。它的意思是指冬天积雪覆盖地面,寒冷的气候下仍有萤火虫在雪下存活,形容...
【拼音】ni xuě cān zhān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大臣苏武等为使者出使西域同匈奴单于修好,因汉朝降将鍭侯王
【成语】: 倒持泰阿 【拼音】: do ch ti ē 【解释】: 泰阿:宝剑名。倒拿着剑,把剑柄给别人。比喻把大权交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