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成语吧,下面是我整理的班门弄斧的成语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班门弄斧
【注音】bān mén nòng fǔ
【出处】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日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解释】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含贬义,表示能力不如人。
【近义词】布鼓雷门、贻笑大方、东施效颦
【反义词】虚怀若谷、自知之明、知人之明、自愧不如
【年代】古代
【例句】我不是文艺行家,可不敢在您这位老“艺术家”面前~,谈论文艺。
班门弄斧的成语故事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
有一天,一个年轻的木匠漫不经心地走到一个大红门的房子前,举起自己手里的.斧子,说:“我这把斧子,别看它不起眼,可不管是什么木料,只要到了我的手里,用我的斧头这么一弄,就会做出空首亏漂亮无比的东西来。”
旁边的人听了,觉得他太夸口,就指着身芹漏后的大红门说:“小师傅,那你能做出比这扇还好的门吗?”
年轻的木匠傲慢地说:“不是我吹牛,告诉你们,我曾经当过鲁班的学生,难道还做不出这样一扇简单的大门来,简直是笑话。斗神”
众人听了,忍不住大笑起来,说:“这就是鲁班先生的家,这扇就是他亲手做的,你真的能做出比这扇还好的门吗?”
那位年轻的木匠不好意思地跑掉了。
【造句】:
1、你在他面前说那些话,实在是班门弄斧,不知天高地厚。
2、在这么多“三好学生”面前让我介绍学习经验,岂不是班门弄斧。
3、你在他面前说那些话,实在是班门弄斧,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4、他不懂装懂,还班门弄斧,做了贻笑大方之事还不知道。
5、他在火箭专家面前,班门弄斧,大谈什么力学推进,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6、我不是文艺行家,对于艺术不敢班门弄斧。
7、我如果在各位老师傅面前谈操作经验,实在是班门弄斧。
8、我不是文艺行家,可不敢在您这位老"艺术家"面前班门弄斧,谈论文艺。
9、今天在各位名家面前谈创作,我真是班门弄斧了。
10、闻得亭亭姐姐学问渊博,妹子何敢班门弄斧,同他乱谈。
11、在您面前,我怎敢班门弄斧,随便发言呢?
12、同学们的造句或小中见大、或引经据典,我不敢班门弄斧与之媲美,也不愿步人后尘,贻笑大方。
13、在李莉这个作文大师面前,杨琳竟然发了一篇平淡乏味的文章向她挑战,真是班门弄斧!
14、你在著名华文作家的面前卖弄华文,岂不是班门弄斧。
【成语】:
班门弄斧
【拼音】:
[bān mén nòng fǔ]
【解释】:
在鲁班、匠石的门前舞弄大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出处】:
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举例造句】:
他居然在钢琴大师面前炫耀琴技,真是班门弄斧。
【成语故事】:
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鲁班是春秋战国时的能工巧匠,直到现在,人们还都说,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当时还有一个工匠,名字叫石,人们叫他匠石,是楚国京城郢都那个地方的人,他的本事据说和鲁班分不出高低。他的本领高到什么程度呢?庄子在《徐无鬼》这一篇里讲过一个故事。据说这个匠石有一个好朋友,两个人常常一起配合表演。这个朋友在鼻子尖上,薄薄地涂一层白灰,这匠石手中拿着斧子,瞅准了鼻子尖,"唰"这一下子,就用斧子把鼻子尖上白灰一下子给扫掉了,鼻子尖连皮都蹭不到。可见他的本领有多大了。所以后来柳宗元就说,假如有人"操斧于班、郢之门",拿着斧子敢在鲁班和郢都的匠石面前耍弄,那就有点儿"强颜",也就是不要脸了。
有一次,明代诗人梅之焕来采石矶凭吊李白。采石矶是民间拦友稿传说中著名唐代诗人李白晚年游览采石江时,见水中之月,清澈透明,竟探身去捉,便堕江而殁的地方。由于李白在此留下过足迹,因此传说纷起,并留下了不少名胜,如李白墓、谪仙楼、捉月亭等等。采石矶也因此成了旅游胜地。
这天,梅简孝之焕来到采石矶旁的李白墓,一看却心中大为不满,矶上、墓上,凡墓前可以写字的`地方,都被人留有诗句,那些文章狗屁不通,却想冒充风雅的游人,竟在被称为“诗仙”的李白的墓上胡诌乱题,那些拙劣诗句的作者,又有什么脸在李白面前舞文弄墨呢?真是可笑之极!梅之焕心中越想越不是滋味,感慨之余,挥笔题了一首诗:“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最早出现的雏形是柳宗元的“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意即在鲁班门前操弄斧子,是厚着脸皮。(郢,是另一位古代的操斧能手)讽刺那些不自量力,竟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的人。
梅之焕讥讽那些自以为会作诗的游人,是“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句话被后人缩成“班门弄斧”。这样,“班门弄斧”的成语,就流传下来了。
小贴士:告差谦虚,随时学,学越多,就知道越多,不会有班门弄斧的行为了。
成语故事盲人瞎马的故事 东晋时,有一天,文学家顾恺之到殷仲堪家中做客,桓温的儿子桓玄也在,顾恺之、桓玄和殷仲堪三人都很有才华。他们经常相聚在一起吟诗作画,闲谈说...
【拼音】shn xiān zhōng rn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王右军长相英俊秀美,一次他见到杜弘治,见他脸象凝固的白脂,眼珠
找有关于“纸”的成语、俗语、故事是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找有关于“纸”的成语、俗语、故事是从一年级到四年级 洛阳纸贵 luò yáng zhǐ guì [释义] 因...
成语故事断织劝学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姓孟名轲,由于赏识渊博,道德高尚,被后世誉为亚圣。孟子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高的地位,与他幼年所受...
三国故事百科科普三国故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题材之一,描绘了中国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公元184年至280年)的政治、战争和人物故事。这一时期的历史充满了战乱、...
蝮蛇螫手,壮士解腕[zhuàngshìjiěwàn],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立即截断,以免毒性扩散全身。比喻作事要当机立断,不可犹豫不决,贻患无穷。三国时期,魏...
今天就给大家讲讲什么是守规矩,守规矩的典故。 守规矩也叫“守规矩”。 读音是mò shǒu chéng guī。 战国时期,墨寨(即墨子)善于守城,世人称...
关于名人勤奋读书的成语故事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勤奋学习却没有蜡烛。邻居家有烛光却穿不过来,匡衡就把墙壁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用烛光映着书读。同县人文不识家...
战国时,有个叫孟轲的人,大家称他为孟子。孟子善于通过打比方来发表议论。当时,有人指责孟子不尽力帮助齐王。孟子便解释说
西汉末年,陇甘军阀隗嚣脱离刘秀,去投靠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刘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结果反被隗器打败。 刘秀再派征西大
拼音jing mn yǒu jing 出处旦谓诸佐曰:镇恶,王猛孙,所谓将门有将。《南史王镇恶传》 释义旧指将帅门第也出将帅。
三国的时候,吴国有一位名将叫陆逊。他出身江南士族,豁达大度,善于谋略,孙权把他的兄长孙策的女儿许配给他为妻。 公元
【拼音】lun sh yīng xing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年轻的曹操见到乔玄,乔玄说:如今天下大乱,各路豪杰如猛虎争斗,你
【成语】:亦步亦趋 【拼音】:y b y qū 【解释】:原意是说,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比喻由
成语故事松筠之节的故事 【典故】梁主奕叶重光,委诚朝廷,而今已后,方见松筠之节。唐middot;魏征《隋书middot;柳庄传》 【...
成语故事铁杵成针的故事 故事讲的是李白小的时候很聪明,贪玩、不好学。一天,他趁人没注意,丢下书本,溜出去玩。他四处闲逛,走啊走啊,不知不觉,来到一...
【成语】:映月读书 【拼音】:yng yu d shū 【解释】: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成语故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释义约,协商,议定。章,条
有关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有哪些呢?圆木警枕(司马光)成语故事: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没有其他珍贵...
【成语】:依样葫芦 【拼音】:yī yng h lu 【解释】:照别人画的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单纯模仿,没有创新。同依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