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幼年时,家境贫寒,勤奋苦读诗书。成年后,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小官。他不图荣华富贵,厌恶官场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就在他任彭泽令(41岁)的那年,上级“郡”里的“督邮”到他县里来巡视。按例县令对郡官的到来,应当隆重迎接,但是陶潜不愿这样做,他说:“吾不能为5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意思是说,我不能为了区区5斗米的俸禄,奴颜谄媚地去向一个庸俗的小人折腰(拳:恳切;事:奉事,为……服务)。即日他辞去官职,归隐山林,并写了有名的《归去来辞》。从此,陶潜便长期过着清淡安闲的隐居生活,再也没步入官场。
陶潜辞官归隐后,每日除了耕作,就是读书与写作。他写了许多描写农村美丽景色和歌颂劳动的诗篇,被称为“田园诗人”。陶潜的妻子翟化也参加劳动,人们称陶潜夫妇为:“夫耕于前,妻锄于后。”
“耕前锄后”一成语便出于此。
小贴士:耕前锄后这个成语,除了实际上的耕作描述,更多的是形容家庭之间和谐与有爱的气氛。
睡前故事禾草一起锄
罔与勿是个不懂装懂、遇事盲目瞎干的人,他把一切事理都看得非常容易,似乎世界上没有他不懂得的道理,也没有他不会做的事情。 有一年,他忽然心血来潮,想种谷子,就向邻家讨了些种子种到地里。 他满以为谷子下了种,从此就万事大吉了。剩下的时间,吃饱喝足了,美美地睡上几个月,到时候拿上镰刀尽管收割,自然就大囤圆小囤尖了。 一天,他悠悠哉哉地来到地边,看见自己种的谷子长得绿油油的,心里不用说有多高兴。只是还有些美中不足,就是地里的野草,长得跟谷子一般高低,也是绿油油的。 他走到地里,顺手拔了一阵野草,觉得太阳有些烤得慌,就回家去了。 第二天,他戴了一顶草帽,又拔了一阵,觉得手指捋得有点疼,便又回去了。 第三天,他找了块布裹住手,又拔了一阵,抬头看看,呵!这一大片田地,啥时才能拔得完呢?他摇摇头,又回去了。 他拔了三天,不再拔了。拔过的野草没有连根拔掉,新的草芽很快又重新长起来了,而且一天比一天长得多,一天比一天长得旺。后来长得比谷苗还高、还壮,野草严严实实地把谷苗埋住了。 谷苗见不到阳光,得不到养分,一天比一天纤细,一天比一天枯黄。 罔与勿看到这种情况,一下子冒起肝火来,自言自语道:“难道野草也能难住我?笑话!” 他三脚并两步地跑回家里,拿了把镰刀,不管三七二十一,“噌噌”地割起来,管它什么谷苗,管它什么野草,统统割下来,动作又麻利, 又迅速。嘴里还骂骂咧咧:“难道我这么个人,还治服不了你个野草啦?我把你全烧成灰,让你再长,让你再长!” 经过他这么一折腾,野草固然全没有了,可是谷苗也没有了,地里光秃秃的。 但是没过多久,野草又长起来了,而且长得齐刷刷的,更加绿油油。谷苗呢?却没有见再长出来。 到了秋收季节,家家户户兴高采烈地收自己的谷子,罔与勿却连一点儿收成也没有。看来,他今年只好挨饿了。他望着在秋风中啾啾嗦嗦的野草,好像故意在戏弄他,嘲笑他。 罔与勿并没去认真想一想自己失败的原因,却气势汹汹地去责问给他谷种的邻居:“你给我的是什么谷种?怎么都死掉了?让我费了那么大的劲儿,到头来还是颗粒无收,你于心何忍哪!” 那位邻人说:“谷是靠人种植的,该浇水的时候要浇水,该施肥的时候要施肥,在锄草的时候,不要莽莽撞撞伤了它的根。你看见谁管理庄稼像你那样连草带谷苗一起锄掉?野草留下根还能再长出来,谷种却只能发一次芽。你把谷苗都清除干净了,谷种再好,那又有什么用呢?”
成语故事食前方丈的故事【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要求自己的学生积极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要学生不要气馁,不要被对方显赫威势所吓倒。面对这些王公大臣高堂大屋、食前方丈、侍妾数百,马上想到自己一旦得志,绝不像他们这样做,自己就不会心怯。
【典故】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孟子·尽心下》
【释义】方丈:一丈见方。吃饭时面前一丈见方的地方摆满了食物。形容吃的阔气。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吃的阔气
【相近词】食必方丈、食案方丈、食味方丈
【相反词】食不二味、食不重味
睡前故事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成语故事汉朝末年(东汉),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宇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
“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
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地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见“世说新语”)。
后来的人便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
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所以我们应用时便不能将它来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误解你有心讥剌、轻视人了。
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
成语故事大笔如椽成语故事出处《晋书·王助传》殉(xun)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说议皆淘所草。释义用来赞誉写作才能极高,并用来称颂着名的作家和作品、故事东晋的文士王玖从小才思敏捷,胆量很大,散文和诗赋都写得很好,二十岁时便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有一次,桓温为了试王殉的胆量,在大司马府聚会议事的时候,故意骑一匹马,从后堂直冲大厅。幕僚们都吓得惊慌失指,四处躲避,唯有王殉镇定自若,端坐不动。桓温感叹他说:“面对奔马而能稳坐的,将来一定是个黑头公的人!”桓温为了试王殉的才学,趁幕僚们在议事的时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准备发言的文稿。王殉发言时,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桓温拿出他的文稿对照,发现他说的内容与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没有一句相同,不由对他十分钦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将一支像椽(chuan)子那样的大笔送给他。醒来后,他对家里人说:“我梦见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样的大笔,看来有大手笔的事情要我做了。”王殉的预言马上成为事实。就在这天上午,晋孝武帝突然死去,由于王殉文笔出众,朝廷要发出的哀策、讣告和孝武帝的溢议等,全交给他起草。这种殊荣是历史上少见的。
成语故事按兵不动成语故事【拼音】àn bīng bù dòng
【典故】偃然按兵不动。《荀子·王制》赵简子按兵而不动。《吕氏春秋·恃君览》
【释义】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时机不成熟的时候贸然行动是要付出代价的。
【用法】作谓语、定语;多指接到任务后不肯做
【结构】兼语式
【近义词】以逸待劳、裹足不前
【相反词】雷厉风行、闻风而动
【同韵词】诳时惑众、兴戎动众、省吃细用、言必有中、一心两用、厚栋任重、恩威并重、行师动众、调词架讼、欺世惑众、......
【邂逅语】下象棋不走卒
【年代】古代
【灯谜】休战
【造句】在探清敌人的虚实之前,我军还是先按兵不动。
【故事】:
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位于晋国东部的一个弱小国家——卫国,长期以来受着强大晋国的压迫,苦不堪言。这个时候卫国的国君——卫灵公,毅然投靠了与晋国同样强大的齐国,缔约结盟。这种做法令当时晋国的执政卿赵鞅十分恼怒,集结大军准备讨伐卫国,大军出发前,赵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卫国,暗中调查卫国内部的情况,并约好在一个月后回来报告,可是,一个月,两个月很快过去了,史默仍旧没有消息,赵鞅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意外情况,晋国内部也开始议论纷纷,史默已经被卫国杀害,不可能再回来了。况且卫国只不过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不如干脆出兵,一举击破,赵鞅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认为卫国之所以敢背叛晋国投靠齐国,一定已经做好了十分充分的准备,贸然进攻,会使晋国损失巨大,所以在史默控听消息回来之前,决不能草率采取行动。就这样等了半年之久,史默终于回来了。赵鞅问他:“为什么耽搁这么长的时间呢。史默答道,经过六个月的观察,卫灵公很有才干,国内贤臣很多,人民拥戴,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如果我们要依靠武力使卫国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经过这半年来,还是寻找不到卫国的弱点,所以我只好回来了。赵鞅听后,同意史默的看法,暂时打消了攻打卫国的念头,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古人爱学习的成语故事有哪些古代勤学苦读的成语故事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积雪囊萤等。悬梁刺股:东汉时期,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
成语故事松筠之节的故事 【典故】梁主奕叶重光,委诚朝廷,而今已后,方见松筠之节。唐middot;魏征《隋书middot;柳庄传》 【...
【拼音】jiǔ guān hǔ bo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屈原被楚怀王流放。楚怀王死于秦人之手,他作《招魂》以示哀悼:楚王
【拼音】xī hi yǐ cun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庄王因宋国杀了楚过境使臣申舟而出兵攻宋,围困宋都半年之久,并准备长
【拼音】h l fēng shēng 【成语故事】东晋时期,前秦国王苻坚企图消灭东晋,东晋宰相谢安派谢石为征讨大都督,分兵三路
【注音】r ln shēn yuān 【出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小雅小旻》 【解释】临:靠近;渊:深水坑
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难一》,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 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
南宋末年,有位姓郑的画家曾以太学生的资格,参加博学词科考试。后来北方蒙古贵族南侵,他向朝廷上书主张抵抗,但未被采纳。
成语故事狼狈不堪的故事 狼狈不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环境十分艰难,进退不能之状。 这个成语来源于李密《陈情表》,臣进退之难,实为狼狈...
【注音】shǎng f yn mng 【成语故事】汉宣帝时期,渤海、胶东一带盗贼十分猖獗,他们四处作恶。汉宣帝派大臣张敞前去治
【注音】dng jin zhng ji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扁鹊跟随民间医生长桑君学医,学习了十多年,积累了一些秘
1 木牛流马的故事 诸葛亮受先帝之托,令李恢先运粮草于斜谷道口伺候,令姜维、魏延为先锋,皆出祁山取齐;自己亲率蜀兵三十万人五出祁山,自斜谷直至剑阁,扎下营寨准备...
掩耳盗铃的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掩耳盗铃”是一个源于中国的成语,意思是自己欺骗自己,做了不切实际的事情或者误认为别人不知道自己的秘密。这个成语的...
简短的成语故事内容30字左右的目瞪口呆 【成语故事】西汉初年,韩信被封为齐王,丞相萧何担心韩信兵权太大,就找樊哙共商计策。樊哙自鸣得意,连夸自己是如何斗败项羽,...
西汉的时候有一位辞赋家,叫司马相如。他自幼好学,会击剑,会抚琴,但他最擅长的还是写诗写赋,他写的《子虚赋》、《上林赋
【注音】r tāng w xuě 【出处】小饭大歠,如汤沃雪。 汉枚乘《七发》 【解释】汤:热水;沃:浇。象用热水浇雪一
成语故事入室操戈的故事 后汉时期,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名叫郑玄。他从小勤奋好学,太守杜密认为他是个可造之材,于是推荐他进入太学读书。后来郑玄...
成语故事人面兽心【释义】外貌是人,但内心像野兽一样凶残卑劣。【出处】战国·列御寇《列子·黄帝》。杨朱是战国时期着名的哲学家,有一次将老子请到家里,尊敬地向老子请...
这是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注音】kui xi w jī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吴国的公子季札自幼精通音乐,他访问鲁国时,鲁国请他欣赏周代的乐舞。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