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释义“约”,协商,议定。“章’,条目。临时议定三条法令。比喻以语言或文字规定出几条共同遵守的条款。
故事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1. 春秋时期概述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大约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时长约294年。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诸侯国纷...
【拼音】gǎi b gǎi y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鲁定公五年六月,季平子到东野视察回来,还没有到家就死在路上。家臣阳虎
古代成语故事:乌合之众成语来源乌合之众是一句寓意深远的成语,源自法国社会学家勒庞的著作《群众心理》。在该书中,他探讨了群体行为的心理机制,指出大多数人在群体中会...
成语故事叶公好龙的成语故事【注音】yè gōng hào lóng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自称叫叶公的人。叶公经常对别人说:“我特别喜欢龙,龙多么神...
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清:清楚,明白。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
秦始皇是我国的第一个皇帝,可他只当了十二年的皇帝就死了,把皇位传给了二儿子胡亥,也就是秦二世。秦二世当了皇帝,和他的老爹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正气。魔:邪气。本是道家告诫信徒勿受外界诱惑之语。意谓正气难以修得,而邪气却容易高过正气,后比喻
【拼音】shān shān li ch 【成语故事】清朝时期,著名妓女钱姬长得十分漂亮,远近闻名,很多人争相追逐。一个四川商人
成语故事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故事 太初时期,众鸟儿们要选个鸟王。那时,大家商定:哪个最早看见太阳升起,它就可以做鸟王。蝙蝠与鸽子两个虽能同时早早地看见...
【成语】:言不由衷 【拼音】:yn b yu zhōng 【解释】:由:从;衷:内心。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
成语故事如坐春风的故事 【成语故事】宋朝时期,朱光庭是理学大师程颢的弟子,他在汝州听程颢讲学,如痴如狂,听了一个多月才回家,回家逢人便夸老师讲学的...
【成语】: 举案齐眉 【拼音】: jǔ n q mi 【解释】: 案:古时有脚的托盘。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
拼音h sǐ shǒu qiū 出处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战国楚屈原《九章涉江》狐死正丘首,仁也。 《礼记檀弓上》
成语: 近水楼台 拼音: jn shuǐ lu ti 解释: 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
成语: 背道而驰 拼音: bi do r ch 解释: 背:背向;道:道路;驰: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
满城风雨[mǎn chéng fēng yǔ],风雨满城。 重阳节前雨的原始描述。 某事件(坏事)的比喻传得很广后,到处都是议论纷纷。 潘大林,宋代黄州诗人...
霸王别姬指西楚霸王项羽战败后与其宠妃虞姬诀别的历史故事,今天就说说霸王别姬这个悲壮的故事。霸王别姬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
【成语】: 知难而退 【拼音】: zhī nn r tu 【解释】: 原指作战要见机而行,不要做实际上无法办到的事。后泛指知
【拼音】jī chǐ zhī zh 【成语故事】东晋时期,苻坚率领百万大军向东晋王朝发起进攻。谢安奉命率8万大军迎战,他指挥
废寝忘食的成语故事成语来源废寝忘食,是汉语中的一个成语,形容专心致志地工作、学习,忘记了睡觉和吃饭。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后汉书·班超传》,形容班超奋发读书,废寝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