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是战国时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他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
其服上褶下絝,有貂、蝉为饰的武冠,金钩为饰的具带,足上穿靴,便是骑射。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邯郸市西的插箭岭就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训练士卒的场所。
战国时,今河套地区属赵之云中郡九原县地。杰出的社会改革家赵武灵王,曾一度君临北至阴山西达高阙塞的西北边疆地区。
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而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赵国眼看着被别国兼并。
赵国地处北边,经常与林胡、楼烦、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接触。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他对手下说:“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来如飞鸟,去如绝弦,是当今之快速反应部队,带着这样的部队驰骋疆场哪有不取胜的道理。”
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在邯郸城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可是“胡服骑射”的命令还没有下达,就遭到邯郸许多皇亲国戚的反对。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赵武灵王驳斥他们说:“德才皆备的人做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对策的,怎样有利于国家的昌盛就怎样去做。只要对富国强兵有利,何必拘泥于古人的旧法。”
赵武灵王抱着以胡制胡,将西北戎狄纳入赵国版图的决心,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拦,毅然发布了“胡服骑射”的政令。赵武灵王号令全国着把袖子改窄,习骑射,并带头穿着胡服去会见群臣。窄袖交领右衽服装在赵国军队中装备齐全后,赵武灵王就开始训练将士,让他们学着胡人的样子,骑马射箭,转战疆场,并结合围猎活动进行实战演习。
赵国所用的“胡服”,因为衣短袖窄,类似于西北民族之服,所以被俗称“胡服”。其实还是有中原服制汉服右衽交领的特征的。
公子成等人见赵武灵王动了真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在下面散布谣言说:“赵武灵王平素就看着我们不顺眼,这是故意做出来羞辱我们。”赵武灵王听到后,召集邯郸城满朝文武大臣,当着他们的面用箭将门楼上的枕木射穿,并严厉地说:“有谁胆敢再说阻挠变法的话,我的箭就穿过他的胸膛!”公子成等人面面相觑,从此再也不敢妄发议论了。
在赵武灵王的亲自教习下,国民的生产能力和军事能力大大提高,在与北方戎狄侵略者及中原诸侯的抗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从胡服骑射的第二年起,赵国的国力就逐渐强大起来。后来不但打败了经常侵扰赵国的中山国,而且夺取林胡、楼烦之地,向北方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并设置云中、雁门、代郡行政区,管辖范围达到今河套地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大变革,被历代史学家传为佳话。特别是赵武灵王以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在中原王朝把少数民族看作“异类”的政治背景下,在一片“攘夷”的声浪中,力排众议,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挠,坚决实行向夷狄学习一丁点的国策,表现了作为古代社会改革家的魄力和胆识。赵武灵王不愧是一位值得后人纪念和效法的杰出历史人物。
赵国在地理位置上,东北同东胡相接,北边与匈奴为邻,西北与林胡、楼烦为界。这些部落都是以游牧为生,长于骑马射箭,他们常以骑兵进犯赵国边境。胸有大志使赵国强盛的武灵王,对胡人骑兵的优越性,认识真切。他认为以骑射改装军队是强兵的道路,就对将军楼缓说:我国处在强敌包围之中,怎么办?"吾欲胡服"。实行胡服,便于骑射。
胡服就是采用胡人的服装,即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这同中原华夏族人的宽衣博带长袖大不相同。赵武灵王的胡服改制很彻底,他不仅要使军队将士改穿,还要全国上下臣民都改穿,所以这一改变穿着的革新触及的层面就很广。
赵武灵王预知反对者必强、阻力大。于是在赵国信都之信宫先找大臣肥义和将军楼缓商议了五日。肥义和楼缓都十分赞同。武灵王乃下定决心,下令全国实行胡服。他自己首先穿了起来,又派专人去告诉他的叔父公子成,请他穿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
使臣回报公子成持不赞成的态度,武灵王便亲自去说服公子成,这样公子成也穿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上朝。
贵族赵文、赵造、周袑、赵俊等劝阻不要实行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赵武灵王反驳他们说:"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并指出,"便国不必法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对于衣服,他说"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也,非所以论贤者也。"赵武灵王得到大臣们的支持,反驳了一些贵族的责难,特别是像公子成这样很有影响的贵族,也穿上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于是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就在赵国上下推行开来。
后来赵国攻下原阳后,把它改作"骑邑",以训练骑兵。有位叫牛赞的又出来反对,说"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变籍则乱,失经则弱。"武灵王驳斥他说:"古今异利,远近易用"。"子知官府之籍,不知器械之利","今子以官府之籍,乱寡人之事,非子所知!"牛赞忙下拜说"臣敢不听令乎!"
由于实行胡服,赵国建立起以骑兵为主体的一支军队,它在战争中的作用即刻显示出威力来。就在行胡服的次年,赵国就向侵略赵国已久的中山国发动进攻,一直打到宁葭。又西攻胡地,到达榆中(今内蒙古河套东北岸地区),"辟地千里",林胡王向赵贡献良马以求和。赵武灵王让代地的相赵固专主管所占领的胡地,向内地提供骑兵。
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分三路大军进攻中山国,夺取了中山国的丹丘、华阳、鸱之塞、鄗、石邑、封龙、东垣等地。中山王献4邑请和,赵军才停止攻击。赵武灵王决心要灭掉中山,于二十三年、二十六年相继再攻中山,到赵惠王三年(公元前296年),终于最后灭掉中山,把中山王迁到肤施(今陕西绥德县东南)。
赵国在加紧进攻中山的同时,还向北方的匈奴侵略者出击,"攘地北至燕、代"。向西边林胡、楼烦用兵,到达云中。
在赵武灵王二十七年时,他把王位传给王子何,是为赵惠王,自号主父。他打算让儿子治国,自己腾出手来,身穿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率领将士专事征讨西北的胡地。
并且打算从云中,九原出发,向南攻击秦国。他还装扮成赵国的使臣到秦国去见秦昭王。秦昭王未发现,只觉得这位使臣气度非凡,不像一般人臣。于是派人追赶,而主父已逃出边关。经查问知是主父,秦昭王大为惊讶。赵主父亲自入秦,是要观察秦国地形,以及秦昭王的为人,以便作出对策。可见赵武灵王是打算直接同强秦对抗的。
经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成为当时除秦国外,国力最强的国家。
不时之需(bùshízhīxū):用来指随时的,不是预定时间的需要。出自宋苏轼《后赤壁赋》。宋朝时期,密州知府苏轼因为写诗被诬陷入狱,后来被贬到黄州团副使。他在...
成语故事美轮美奂的故事 晋文子赵武家里新落成一所房屋,晋国大夫张老去祝贺说: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旁人十分惊讶。晋文子接...
借花献佛[jièhuāxiànfó],用别人的花进献给菩萨,比喻拿别人的东西做人情。典故之一从前有一个小镇,闹蝗虫闹得很厉害,所以,不管种什么植物都长得不好,加...
拼音guǎn bo fēn jīn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与鲍叔牙关系特别好,他们年轻时候经常合伙做生意,鲍叔牙总是多出
拼音jiāo lng d shuǐ 出处人主待得民,而后成其威,故曰: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得幽,而威可载也。《管子形势》
【拼音】r m zhī bīn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大将军桓温因为赫赫战功开始居功自傲,先是废海西公立晋文帝。后来又图谋
鸡飞狗跳的成语故事:起源与意义成语来源鸡飞狗跳,是汉语成语之一,形容混乱、紊乱的场面。该成语源自于《红楼梦》第五回:“这里鸡飞狗跳,也有名堂。”这里所说的场景,...
出自三国演义的故事加人物桃园结义,刘备、关羽、张飞 。望梅止渴,曹操。煮酒论英雄,曹操、刘备 。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草船借剑,诸葛亮、周瑜、曹操。诸葛亮舌战...
名落孙山:汉语成语,出自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
【注音】sān g cǎo l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在隆中茅草房,自耕自食,但很有学问,人称卧龙先生。徐
今天为大家更新了《同病相怜》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同病相怜[tóngbìngxiānglián],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春秋末年,楚平王是出了名的...
【成语】乘龙快婿 【拼音】chng lng kui x 【释义】乘龙:女子乘坐于龙上得道成仙。快婿:称意的女婿。旧时指才貌双全
【拼音】chǔ gē zhī j 【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攻占秦都以后,烧杀掳掠,人民怨声载道。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
简短成语故事1、小学生成语故事(简短): 专心致志 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董卓操纵朝政大权,司徒王允与养女貂禅商议设计除掉董卓,王允先把貂禅许配给吕布,吕布很高兴,英雄
【成语故事】公元前227年,秦国打败赵国迫近燕国。燕国太子丹请荆轲去刺杀秦王。荆轲带上秦王的仇人樊于期的人头及督亢地地
注音jiāo shē yn y 典故骄奢淫佚,所自邪也。 《左传隐公三年》 释义逸:放荡。原指骄横、奢侈、荒淫、放荡四种
成语故事亡羊补牢《战国策》记载:“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接下来,我们便来简述一下这段话的来历。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
成语故事琅嬛福地的故事 传说古代书生张华路过一高山,山陡如壁,奇峰怪石,恰好路边有一山洞,他好奇地进入,没走几步便有童子上来引路,径直把他引到一书...
夜郎自大,成语,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