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他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做完力学和光学的研究报告后,取道地中海乘船回印度。傍晚,他站在甲板上,望着浩瀚的海水,习习的凉风扑面而来,吹走了旅途的困顿。其他旅客也在甲板上漫步,其中一对母子的对话引起了他的注意,他不由侧耳倾听。
“妈妈,这个大海叫什么名字?”孩子看着湛蓝的海水,欢呼着。
“地中海。”妈妈不假思索地回答。
“为什么叫地中海?”孩子半晌之后继续发问。
“因为它夹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之间。”妈妈想了一会儿作答。
“那它为什么是蓝色的?”孩子寻根究底。
年轻的母亲,被孩子问得一时语塞,只好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饶有兴致的他。他轻轻地拉起孩子的手,微笑着说:“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这一解释出自以发现惰性气体而闻名于世的英国物理学家瑞利。瑞利曾用太阳光被大气分子散射的理论解释过天空的颜色,并由此得出结论—海水的颜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颜色所致。
可是,在告别了那对母子后,拉曼的心总是不踏实,觉得自己的解释不够充分,没有十足的信服力。男孩那双充满探索精神的大眼睛让他为成人死去的“好奇心”感到羞愧。
拉曼回到加尔各答后,立即着手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他利用自己的研究优势,从光线散射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入手,运用爱因斯坦等人的涨落理论,获得了光线穿过净水、冰块及其他材料散射现象的充分数据,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呈现出蓝色的机理与大气分子散射太阳光而使天空呈现蓝色的机理完全一样。他进一步研究,又在固体、气体和液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为20世纪初的科学界最终接受光的粒子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他叫拉曼,他发现了被称为“拉曼效应”的光散射效应,为物理学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1930年,他走上诺贝尔领奖台,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荣获巨奖之后,媒体的采访纷至沓来,拉曼的回答总是寥寥数语,而重复得最多的是:我只是追问了一个为人所司空见惯的问题: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而这个问题却是由一个小男孩提出的,他的那颗好奇心震撼了我,也启发了我。科学之路,就是要常怀好奇之心,并努力地拿出确凿的证据来证明。
(杨兴文摘自《中国国门时报》)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永远的遗憾1878年,
在外人看来,一个绰号叫斯帕奇的小男孩在学校里的日子应该是难以忍受的。他读小学时各门功课常常亮红灯。到了中学,他的物理成绩
顺子是家里的老二,钢琴家妈妈在计程车上生下了她,前后只用了20分钟,特别顺利,于是爷爷便给她起了个乳名叫小顺。顺子说,自己
1967年5月16日中午,越南中部广义省美莱村越共的一个重要据点,处于美军严密的包围中。午时的阳光炙烤着大地。休汤普森和几
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年轻时曾当过电工。他的朋友亨利做了一架自动接收机,却不大好使。一天晚上,亨利请爱迪生去他的实验室
准确地说,三毛是被她的一位中学老师杀死的。死前的四十多年里,三毛一直生活在一个巨大的阴影里不可自拔。这阴影就像一个打
詹姆斯亨利出生于葡萄牙,4岁时随父母移民到美国,后来父亲染上酗酒和赌博,家庭陷入困境。于是,6岁的亨利走上街头成了一名
爱因斯坦的父亲和杰克大叔去清扫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边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于是杰克大叔在前,爱因斯坦的父亲在后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他登上皇位后疑心很重,任意曲解和胡乱剖析字词。原来这个词在明之前是不存在的。那时通
撒拉纳克湖是美国并不知名的一个地方,在这个静静的湖畔有一座坟墓。 九十多年来,一拨又一拨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为了
还没到过剑桥的时候,剑桥大学在我的心里就代表英国,但当我离开她的时候,我觉得她不能代表英国了,因为我见到了史蒂芬霍金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他早年在贵州龙场任驿丞时,曾捕获了当地一个罪大恶极的强盗头目。该头目
2009年7月25日,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在印度新德里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对全世界宣布,自己将不再使用Facebook了,原因很简单,
他普通的不能再普通。 出生在一个平凡家庭的他,过着和同龄人一样的琐碎日子。上学,读书,玩耍,在平淡的岁月中一点点长大
海顿18岁时在一个合唱团里唱歌,但不久他的嗓子坏了,便开始在维也纳街头拉小提琴,并自己创作乐曲。一天,海顿的几个朋友决
张国荣(1956年9月12日-2003年4月1日)生于香港,是一位在全球华人社会和亚洲地区具有影响力的著名歌手、演员和音乐人;大中华
李富华曾说:所有的世界冠军只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想当世界冠军。我采访谭妮的时候想起这句话。在她幼年时,英国的街道上几乎看不
他13岁那年因为家境贫穷,背井离乡到了澳门,到父亲的一个好朋友的金铺去做小工。他每天几乎都是第一个到公司,扫地、擦灰尘
陈景润小时候学习十分用功,成绩很好,因而引起有钱人家子弟的嫉妒,他们在学习上比不过他,就处处欺负他。 记得有一次,他
有一个小男孩,从小父母离异,跟着母亲生活。因为生活拮据,一家5口,挤在一闻四面漏风的木板房里,睡的是上下铺的高低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