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灵公贪图安逸,讲究享乐。他有吃不尽的山珍海味,穿不尽的绫罗绸缎,有很多美女侍奉,但他觉得还不够。
一天,他突发奇想,想要修筑一个九层高台,用来登高望远,俯瞰全国各地。于是,一声令下,把全国的财力、人力都集中起来修筑这个高台。无数农民被征来修高台,连很多妇女也被征来搞后勤,做饭送水,这样土地就荒芜了。
许多大臣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整天这样浪费人力、财力、物力,将十分危险,都想向晋灵公进言,劝他别这么做了。可是晋灵公早就下了口谕:“谁敢进谏我修高台这件事,全部杀无赦!”如此一来,很多人都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不再进言了,眼看着形势越来越严重。
有个名叫荀息的大臣终于看不下去了,说:“我得向国君进言劝阻。”大家都说:“这可危险。”“你们放心,我自有办法。”于是,荀息就求见晋灵公。晋灵公知道荀息肯定是来阻止他修九层高台的,于是他摘下弓来,拿一只箭搭到弦上拉开,一手夹着箭,一手拿着弓,说:“让他进来吧。”
荀息进来一看,晋灵公箭搭在弦上,看着他说:“荀息,你来干什么?我知道你来干什么。”“大王,您说我来干什么?”“你是来谏阻我修九级高台吧?你不要说,看见这只箭了吗?只要你一说这话,我这手一松就把你射死了。”“大王,您怎么知道我是来劝阻您修高台的?我说了吗?没有呀。大王,我是有一项本领,能够逗您高兴,想在您面前展示展示,我是为了这个来的。”
晋灵公来了兴趣,马上把弓箭放到一边,说:“你有什么可供我观赏的技能?让我看看。”“大王,我可以把这十二个棋子摞起来,然后在这上边再摞九个鸡蛋,还能让它不倒下来,您信吗?”晋灵公当然不相信,说:“你给试验试验。”
于是荀息就让手下人拿来十二个棋子,把它们摞了起来,又让人拿来一筐鸡蛋,一个接着一个往上摞,晋灵公看得全神贯注,情不自禁地说:“危险!太危险了!”荀息说:“您别急,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呢!”
晋灵公好奇地问:“还有什么比这更危险?”荀息回答:“更危险的是晋国就快灭亡了。现在农民都不种地,女人们都在烧水送饭,粮食自然也就没了,国库空虚。邻国都知道我国的财力已经不行了,都在磨枪擦剑,准备要进攻我们。他们一兴兵我们晋国可就亡了。”
听了这一番话后,晋灵公突然醒悟过来,于是便立即降旨,不再修高台了。
这便是“危如累卵”这个成语的由来。
——《史记·范睢列传》
【求解驿站】危险得像垒起来的蛋,随时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形容形势危险到了极点。卵,蛋;累,同“垒”。
【活学活用】洪水的水位已经超过了警戒线,而且还在继续上涨,~。
【妙语点拨】晋灵公执迷于贪图享乐,为了一己欢愉,动用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修建九层楼台,使得江山社稷的大厦摇摇欲坠而不自知。为了避免群臣劝谏,不惜以杀身之罪相威胁,真是昏聩到了极点!所幸的是,最终在荀息委婉的劝说下,停止了劳民伤财的土木工程。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不能固执己见,而要理智地听从别人的劝说,从事物的细微之处看到潜在的危机,不能等到为时已晚才开始后悔。当然,指正他人过错时,相较于直言,曲折委婉的表述方式,效果更佳。
【近义】千钧一发
【反义】安如磐石、稳如泰山
成语故事危如累卵的故事春秋时,晋国有个晋灵公,贪图安逸,讲究享乐。他有吃不尽的珍馐美味,穿不尽的绫罗绸缎,有很多美女侍奉,但他觉得还不够。一天,他突发奇想,想要修筑一个九层高台,用来登高望远,俯瞰全国各地。于是,他下旨,把全国的财力、人力都集中起来修筑这个高台。农民都被征来修高台,连很多妇女也被征来搞后勤,做饭送水,这样土地就荒芜了。许多大臣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整天这样浪费国力,十分危险,都想向晋灵公进言,劝他别这么干。可是晋灵公早就下了口谕:"谁敢进谏我修高台这件事,全部杀无赦!"这么一来,谁也不敢进言了,眼看着形势越来越严重。
这时,有个大臣荀息说:"我得向国君进言劝阻。"大家都说:"这可危险。""你们放心,我自有办法。"于是荀息就求见晋灵公。晋灵公知道荀息肯定是来阻止他修九层高台的,于是他摘下弓来,拿一只箭搭到弦上拉开,一手夹着箭,一手拿着弓,说:"让他进来吧。"
荀息进来一看,晋灵公箭搭在弦上,看着他说:"荀息,你来干什么?我知道你来干什么。""大王,您说我来干什么?""你是来谏阻我修九级高台吧?你不要说,看见这只箭了吗?只要你一说这话,我这手一松就把你射死了。""大王,您怎么知道我是来劝阻您修高台的?我说了吗?没有呀。大王,我是有一项本领,能够逗您高兴,想在您面前展示展示,我是为了这个来的。"
晋灵公来了兴趣,马上把弓箭放到一边,说:"你有什么可供我观赏的技能?让我看看。""大王,我可以把这十二个棋子摞起来,然后在这上边再摞九个鸡蛋,还能让它不倒下来,您信吗?"晋灵公当然不相信,"你给试验试验。"
于是荀息就让手下人拿来十二个棋子,把它们摞了起来,又让人拿来一筐鸡蛋,一个接着一个往上摞,晋灵公看得全神贯注,情不自禁地说:"危险!太危险了!"荀息说:"您别急,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呢。""还有什么比这更危险?""更危险的?晋国就快灭亡了。现在农民都不种地,女人们都在烧水送饭,粮食自然也就没了,国库空虚。邻国都知道我国的财力已经不行了,都在磨枪擦剑,准备要进攻我们。他们一兴兵我们晋国可就亡了。"听了这一番话后,晋灵公突然醒悟过来,于是便立即降旨,不再修高台了。
"危如累卵"这条成语,比喻形势非常危险,如同堆起来的蛋,随时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
成语故事大笔如椽成语故事出处《晋书·王助传》殉(xun)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说议皆淘所草。释义用来赞誉写作才能极高,并用来称颂着名的作家和作品、故事东晋的文士王玖从小才思敏捷,胆量很大,散文和诗赋都写得很好,二十岁时便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有一次,桓温为了试王殉的胆量,在大司马府聚会议事的时候,故意骑一匹马,从后堂直冲大厅。幕僚们都吓得惊慌失指,四处躲避,唯有王殉镇定自若,端坐不动。桓温感叹他说:“面对奔马而能稳坐的,将来一定是个黑头公的人!”桓温为了试王殉的才学,趁幕僚们在议事的时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准备发言的文稿。王殉发言时,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桓温拿出他的文稿对照,发现他说的内容与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没有一句相同,不由对他十分钦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将一支像椽(chuan)子那样的大笔送给他。醒来后,他对家里人说:“我梦见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样的大笔,看来有大手笔的事情要我做了。”王殉的预言马上成为事实。就在这天上午,晋孝武帝突然死去,由于王殉文笔出众,朝廷要发出的哀策、讣告和孝武帝的溢议等,全交给他起草。这种殊荣是历史上少见的。
成语故事按兵不动成语故事【拼音】àn bīng bù dòng
【典故】偃然按兵不动。《荀子·王制》赵简子按兵而不动。《吕氏春秋·恃君览》
【释义】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时机不成熟的时候贸然行动是要付出代价的。
【用法】作谓语、定语;多指接到任务后不肯做
【结构】兼语式
【近义词】以逸待劳、裹足不前
【相反词】雷厉风行、闻风而动
【同韵词】诳时惑众、兴戎动众、省吃细用、言必有中、一心两用、厚栋任重、恩威并重、行师动众、调词架讼、欺世惑众、......
【邂逅语】下象棋不走卒
【年代】古代
【灯谜】休战
【造句】在探清敌人的虚实之前,我军还是先按兵不动。
【故事】:
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位于晋国东部的一个弱小国家——卫国,长期以来受着强大晋国的压迫,苦不堪言。这个时候卫国的国君——卫灵公,毅然投靠了与晋国同样强大的齐国,缔约结盟。这种做法令当时晋国的执政卿赵鞅十分恼怒,集结大军准备讨伐卫国,大军出发前,赵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卫国,暗中调查卫国内部的情况,并约好在一个月后回来报告,可是,一个月,两个月很快过去了,史默仍旧没有消息,赵鞅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意外情况,晋国内部也开始议论纷纷,史默已经被卫国杀害,不可能再回来了。况且卫国只不过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不如干脆出兵,一举击破,赵鞅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认为卫国之所以敢背叛晋国投靠齐国,一定已经做好了十分充分的准备,贸然进攻,会使晋国损失巨大,所以在史默控听消息回来之前,决不能草率采取行动。就这样等了半年之久,史默终于回来了。赵鞅问他:“为什么耽搁这么长的时间呢。史默答道,经过六个月的观察,卫灵公很有才干,国内贤臣很多,人民拥戴,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如果我们要依靠武力使卫国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经过这半年来,还是寻找不到卫国的弱点,所以我只好回来了。赵鞅听后,同意史默的看法,暂时打消了攻打卫国的念头,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成语故事蓝田生玉成语故事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吴书.诸葛烙传》,恪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权见而奇之,谓瑾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三国时,东吴大将军诸葛瑾,字子瑜。他有个儿子叫诸葛恪(ke),从小聪明伶俐,口才极好,善于言辞,孙权对这孩子很宠爱。
有一次,孙权在朝廷设宴,六岁的诸葛恪随父参加。诸葛瑾的脸长得特别长,孙权想开他的玩笑,乘着酒兴,命人牵来一头毛驴,在驴的长脸上写了“诸葛子瑜”四个字,借以讥讽诸葛瑾脸长似驴。众人见了,捧腹大笑,诸葛瑾也感到很尴尬。诸葛恪见了,走到孙权席前,跪请添写二字。孙权命人将笔拿来给他。诸葛恪在“诸葛子瑜”四字后面添写了“之驴”二字,这样就成了“诸葛子瑜之驴”。满座大臣见了无不惊讶叹服,孙权见诸葛恪如此机敏,十分高兴,当场把毛驴赏赐给他。
又有一次,孙权问诸葛恪:“你父亲和你叔父诸葛亮相比,到底是谁高明?”诸葛恪答道:“我父亲高明。”
孙权要他说出因由,他不假思索地说:“我父亲懂得事奉明主,而我叔父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当然是我父亲高明。”
孙权对诸葛瑾说道:“人们都说蓝田生美玉,名门生贤良,真是名不虚传呀!
秦始皇是我国的第一个皇帝,可他只当了十二年的皇帝就死了,把皇位传给了二儿子胡亥,也就是秦二世。秦二世当了皇帝,和他的老爹
庄子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1、庄子走了很多路去向监河侯借粮,却被取笑说等秋后打下了粮食再借给他———值得欣慰的是当曹商的车子和监河侯家的万钟粟谷都已灰飞烟灭之后,庄...
【拼音】chūn fēng xi yǔ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梁国相国孟简子因罪逃到齐国,齐国相国管仲亲自出迎,他看到孟简子只
《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讲的是什么故事1、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是用自己的长矛刺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触。矛:长矛,古代用于进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
成语故事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故事 太初时期,众鸟儿们要选个鸟王。那时,大家商定:哪个最早看见太阳升起,它就可以做鸟王。蝙蝠与鸽子两个虽能同时早早地看见...
成语:小巫见大巫 拼音:xiǎo wū jin d wū 解释:巫:旧时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原意是小巫见到大巫,法术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有强有弱,强国想争霸天下,弱国则想自保,于是,说客应运而生。他们到各国游说,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在
成语故事朽木不可雕的故事 出处《论语middot;公冶长》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释义 这...
【成语】:凿井得人 【注音】:со jǐng d rn 【释义】:道听途税,添油加醋,飞长流短,无事生非,是造成社会不安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释义约,协商,议定。章,条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辩证
成语故事大笔如椽成语故事 出处《晋书middot;王助传》殉(xun)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说议皆淘所草...
【拼音】kě j bēn qun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中书舍人徐浩深得唐肃宗的信任,专门为朝廷起草重要文件,他才思敏捷,字
赴汤蹈火的故事出自中国民间故事《荀子·论兵》:赴汤蹈火的意思,说是臣之道,仁之兵,王之志,君之贵,权之势利;你做什么,攻什么,夺什么,骗什么,都是诸侯的事。仁慈...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1. 胸有成竹“胸有成竹”是指人们在做事之前已经有了周详的计划和安排。成语故事源于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据传,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苏秦的...
【拼音】jī gǔ zhī chung 【释义】原意是因亲丧悲痛过度而消瘦疲惫在床席之上。后用来比喻在父母丧中能尽孝道。也形容
开门揖盗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引进坏人。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吴书》,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 公元221
唐宪宗时期,力图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遭到贬黜,柳宗元因此也被贬官。好友韩愈为柳宗元作《柳子厚墓志铭》,谈到人在困窘时才能显出气节道义,那些表面握手言欢似乎肝胆相照,...
一心一意成语故事1、一心一意成语故事如下:释义】形容做事专心一意,一门心思的只做一件事。【出处】《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免为庶人,徙 章武郡 ,是岁 嘉平 元...
成语故事人弃我取的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货殖列传》,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战国初,魏文候任用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