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成语见于《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东汉时,有一个叫杜密的人,字周甫。他为人稳重质朴,少年时就显示出了特有的才华。后来,杜密被司徒胡广所赏识,任为代郡太守。杜密为官清正,执法严明,且善于知人善任。
杜密去官回到家乡以后,对政事依然十分关心,经常向太守举荐好人好事,批评和揭发坏人坏事。当时,有一个叫刘胜的官吏是杜密的老乡,也由蜀郡告老还乡。刘胜的为人和杜密正相反,他明哲保身,不问政事,对好人好事和坏人坏事,一概不管。
有一次,太守王昱对杜密称赞刘胜是个清高之士。杜密知道王昱醉翁之意不在酒,名为称赞刘胜,实则批评自己好管闲事。便对王昱说:“刘胜地位很高,受到上宾的礼遇。但他知道好人不推荐,听到坏事不作声,就像冷天的蝉一样,哑口无言。他只求自己平安无事,但对国家不负责任。这样的人其实是个罪人,有什么可称赞的!”接着,杜密又说:“我发现贤人就向你推荐,对违法的坏人敢向你揭发,使你能赏罚分明,不也是为国家尽了一点力吗!”王昱听了这番话,很是敬佩,便愈加厚待杜密了。
素材解读:“噤若寒蝉”意即像冷天的蝉一样一声不吭。人们常用这句成语形容不敢作声。
成语故事大笔如椽成语故事出处《晋书·王助传》殉(xun)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说议皆淘所草。释义用来赞誉写作才能极高,并用来称颂着名的作家和作品、故事东晋的文士王玖从小才思敏捷,胆量很大,散文和诗赋都写得很好,二十岁时便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有一次,桓温为了试王殉的胆量,在大司马府聚会议事的时候,故意骑一匹马,从后堂直冲大厅。幕僚们都吓得惊慌失指,四处躲避,唯有王殉镇定自若,端坐不动。桓温感叹他说:“面对奔马而能稳坐的,将来一定是个黑头公的人!”桓温为了试王殉的才学,趁幕僚们在议事的时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准备发言的文稿。王殉发言时,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桓温拿出他的文稿对照,发现他说的内容与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没有一句相同,不由对他十分钦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将一支像椽(chuan)子那样的大笔送给他。醒来后,他对家里人说:“我梦见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样的大笔,看来有大手笔的事情要我做了。”王殉的预言马上成为事实。就在这天上午,晋孝武帝突然死去,由于王殉文笔出众,朝廷要发出的哀策、讣告和孝武帝的溢议等,全交给他起草。这种殊荣是历史上少见的。
成语故事按兵不动成语故事【拼音】àn bīng bù dòng
【典故】偃然按兵不动。《荀子·王制》赵简子按兵而不动。《吕氏春秋·恃君览》
【释义】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时机不成熟的时候贸然行动是要付出代价的。
【用法】作谓语、定语;多指接到任务后不肯做
【结构】兼语式
【近义词】以逸待劳、裹足不前
【相反词】雷厉风行、闻风而动
【同韵词】诳时惑众、兴戎动众、省吃细用、言必有中、一心两用、厚栋任重、恩威并重、行师动众、调词架讼、欺世惑众、......
【邂逅语】下象棋不走卒
【年代】古代
【灯谜】休战
【造句】在探清敌人的虚实之前,我军还是先按兵不动。
【故事】:
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位于晋国东部的一个弱小国家——卫国,长期以来受着强大晋国的压迫,苦不堪言。这个时候卫国的国君——卫灵公,毅然投靠了与晋国同样强大的齐国,缔约结盟。这种做法令当时晋国的执政卿赵鞅十分恼怒,集结大军准备讨伐卫国,大军出发前,赵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卫国,暗中调查卫国内部的情况,并约好在一个月后回来报告,可是,一个月,两个月很快过去了,史默仍旧没有消息,赵鞅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意外情况,晋国内部也开始议论纷纷,史默已经被卫国杀害,不可能再回来了。况且卫国只不过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不如干脆出兵,一举击破,赵鞅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认为卫国之所以敢背叛晋国投靠齐国,一定已经做好了十分充分的准备,贸然进攻,会使晋国损失巨大,所以在史默控听消息回来之前,决不能草率采取行动。就这样等了半年之久,史默终于回来了。赵鞅问他:“为什么耽搁这么长的时间呢。史默答道,经过六个月的观察,卫灵公很有才干,国内贤臣很多,人民拥戴,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如果我们要依靠武力使卫国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经过这半年来,还是寻找不到卫国的弱点,所以我只好回来了。赵鞅听后,同意史默的看法,暂时打消了攻打卫国的念头,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成语故事蓝田生玉成语故事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吴书.诸葛烙传》,恪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权见而奇之,谓瑾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三国时,东吴大将军诸葛瑾,字子瑜。他有个儿子叫诸葛恪(ke),从小聪明伶俐,口才极好,善于言辞,孙权对这孩子很宠爱。
有一次,孙权在朝廷设宴,六岁的诸葛恪随父参加。诸葛瑾的脸长得特别长,孙权想开他的玩笑,乘着酒兴,命人牵来一头毛驴,在驴的长脸上写了“诸葛子瑜”四个字,借以讥讽诸葛瑾脸长似驴。众人见了,捧腹大笑,诸葛瑾也感到很尴尬。诸葛恪见了,走到孙权席前,跪请添写二字。孙权命人将笔拿来给他。诸葛恪在“诸葛子瑜”四字后面添写了“之驴”二字,这样就成了“诸葛子瑜之驴”。满座大臣见了无不惊讶叹服,孙权见诸葛恪如此机敏,十分高兴,当场把毛驴赏赐给他。
又有一次,孙权问诸葛恪:“你父亲和你叔父诸葛亮相比,到底是谁高明?”诸葛恪答道:“我父亲高明。”
孙权要他说出因由,他不假思索地说:“我父亲懂得事奉明主,而我叔父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当然是我父亲高明。”
孙权对诸葛瑾说道:“人们都说蓝田生美玉,名门生贤良,真是名不虚传呀!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宗教盛行,国子博士韩愈信奉儒家思想,坚决反对佛教和道教的流行,他写《华山女》诗讽刺当时佛教与道
磨穿铁砚的成语故事成语来源磨穿铁砚是一则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成语典故。在中国古代,砚台是一种用来磨墨的工具,而磨墨需要不断地在砚台上磨擦。因此,“磨穿铁砚”这个成语...
【注音】sn mǎ xiū ni 【成语故事】商朝末年,商纣王荒淫无度,百姓怨声载道。周武王率领大军把商都包围起来,商纣王登
引锥刺股的成语故事引锥刺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也是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人下定决心,刻苦自励的精神。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故事中的主人公是齐国的大夫苏...
【拼音】su zhū h b 【成语故事】春秋时珠宝匠卞和发现一块璞玉,进献给楚厉王,楚厉王砍了他的左脚;进献给楚武王,楚
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叫景岑(cn),号招贤大师,人们称他长沙和尚,他经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一 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
来自神话故事的成语来源于神话的成语:开天辟地,天女散花,夸父逐日牛郎织女,火眼金睛,精卫填海,水漫金山,叶公好龙,愚公移山,女娲补天,巫山云雨,八仙过海,各显神...
东汉末年,有一个人叫杜密,他为人善良,为人正直,为人遵纪守法。 在任太守期间,他在参加打击宦官集团的斗争中,严格执行法律,严惩宦官子弟作恶有罪。 寂静如蝉 ...
源于南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亦见于宋陶兵的《五代史补》卷三。相传唐代诗人郑谷的诗文写得非常好,尤其《鹧鸪诗》写得更
战国初,魏文候任用李悝为相国,厉行改革,加强统治。他实行保护农民利益和发展农业的平籴法。所谓平籴,就是国家在丰收年份
【成语】:一挥而就 【拼音】:yī huī r ji 【解释】:挥:挥笔;就: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
成语故事柳暗花明由于坚持主张抗金,陆游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击。公元1166年,四十二岁的陆游被免了官。 报国无路,带着满腔的悲愤,陆游回到了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
【注音】wi l sh t 【成语故事】公元前580年,秦桓公与晋厉公签订友好盟约,约定两国和平相处。就在盟约墨汁未干,秦桓公
【拼音】tng tū xī shī 【成语故事】东晋初年,很有名望的尚书仆射周顗为人特别谦虚。人们总喜欢把他与当时同样有名望
拼音min zh tng zhēng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吕后专政想让她的兄弟子侄都做王,征询右丞相王陵的意见,王陵面折廷争,坚决
哪些成语出自历史故事?1、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
成语故事风马牛不相及 春秋初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大力进行改革,使齐国一跃成为春秋初期较强大的诸侯国家。齐桓公还打着尊王攘夷,拥护周天子的旗号,...
【注音】rn ci liǎng kōng 【成语故事】王熙凤背着太太她们为守备与张家调停婚约之争,张家父母见贾府派人来调停,自然
成语故事四面楚歌公元前203年12月,韩信把兵马屯在垓(gāi,今安徽灵璧东南)下,布置了十面埋伏,要把霸王引到一个适当的地方,把他围困起来。韩信故意拿话去激霸...
成语故事不可救药 西周王朝到了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不断搜刮钱财,发动战争,压迫百姓和奴隶。周厉王即位后,对百姓和奴隶的剥削和压迫更重。他贪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