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梁主奕叶重光,委诚朝廷,而今已后,方见松筠之节。唐·魏征《隋书·柳庄传》
【释义】松与竹材质坚韧,岁寒不凋。用以比喻坚贞的节操。
【用法】作宾语;指人的气节
【成语故事】公元579年,北周宣帝宇文赟病死,年幼的静帝宇文阐即位,内史大夫郑泽和御史大夫刘昉伪造诏书召杨坚入宫总揽军政大权,后梁大臣柳庄奉明帝萧岿之意入关,杨坚召见他并夸梁明帝有松筠之节,缓和了双边关系,共同对付尉迟迥。
历史故事李筠的生平简介 李筠是怎么死的?提到皇帝,我们一贯的印象大都是威严无比,不可冒犯,但是也有不少懂得示弱的皇帝,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一位十分擅长示弱的皇帝。
赵匡胤黄袍加身以后,从后周小皇帝柴宗训手里篡夺了政权,建立了宋朝。
为了不变成光杆司令,赵匡胤必须尽快拉拢地方战区要员,让他们归顺于自己。
于是,赵匡胤一继位,就开始各种封赏,可偏偏有人不吃他这一套,这个人就是李筠。
李筠原本叫做李荣,因避周世宗柴荣名讳,所以改名为李筠,他是后周一员大将。
李筠自幼就精于骑射,他气力过人,能开百斤的硬弓,且连发连中。
后唐时期,李筠应募入军,军功累累。后汉高祖刘知远称帝以后,他转而投靠了刘知远,受到重用。
后汉有一战神郭威,因受到后汉隐帝刘承祐的猜忌而叛变,李筠敬重仰慕郭威,看到偶像陷入如此境地,他自然是振臂一呼,助郭威一臂之力,一同反叛了后汉。
郭威推翻了后汉政权,建立了后周,李筠有开国之功,被封为昭义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同平章事。
此后多年,李筠都无比忠心地跟随着郭威,忠诚于后周皇室,立下很多奇功,官至太尉。
对于赵匡胤篡夺后周政权这件事,李筠很是不满,所以当赵匡胤派遣的使者到来时,李筠的态度非常不好,他才不稀罕赵匡胤封他为中书令呢!
李筠本想直接拒绝受封,不承认赵匡胤这个皇帝,但是他的部下都劝他,为了大家伙着想,李筠才肯出来接旨,还为迎接使节安排了宴会。
虽然接了赵匡胤的圣旨,但李筠毕竟心有不甘,于是举行宴会时,李筠就拿出前朝后周太祖郭威的画像,把画像悬挂在宴会的厅堂中,一边看一边痛哭。
李筠这一出,可把他的部下吓坏了,部下赶紧对使者解释说:我们大人恐怕是喝多了,还请使者千万别怪罪啊!
李筠表面归附宋朝,实际上一心准备伐宋以报答后周。李筠的大儿子李守节极力反对反叛宋朝,但是李筠都不肯听从,还勾结了北汉的皇帝,准备联合起来对付赵匡胤。
使臣回朝后,报告了李筠的一言一行,赵匡胤倒是很大度的亲自写信安慰李筠,还把李守节提拔为皇城使。
李筠见此,便派大儿子去京城刺探情报。谁知,李守节见到赵匡胤时,赵匡胤第一句话就喊了他一句太子,李守节害怕极了,赶紧向赵匡胤表忠心。
赵匡胤说:我听说你多次劝你父亲,可是他都不听,如今派你来朝廷,是希望我杀掉你,这样他就有理由起兵了。我不杀你,你替我向李筠转达一句话我没有做皇帝的时候,你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现在我已经做了皇帝,你怎么就不能稍微让我一点呢?
李守节回到潞州,把这些话告诉了李筠,李筠便不再沉默,列出赵匡胤谋夺帝位的罪状,联合北汉攻打赵匡胤,后来被赵匡胤打败,赴火自焚而死。
成语故事大笔如椽成语故事出处《晋书·王助传》殉(xun)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说议皆淘所草。释义用来赞誉写作才能极高,并用来称颂着名的作家和作品、故事东晋的文士王玖从小才思敏捷,胆量很大,散文和诗赋都写得很好,二十岁时便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有一次,桓温为了试王殉的胆量,在大司马府聚会议事的时候,故意骑一匹马,从后堂直冲大厅。幕僚们都吓得惊慌失指,四处躲避,唯有王殉镇定自若,端坐不动。桓温感叹他说:“面对奔马而能稳坐的,将来一定是个黑头公的人!”桓温为了试王殉的才学,趁幕僚们在议事的时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准备发言的文稿。王殉发言时,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桓温拿出他的文稿对照,发现他说的内容与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没有一句相同,不由对他十分钦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将一支像椽(chuan)子那样的大笔送给他。醒来后,他对家里人说:“我梦见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样的大笔,看来有大手笔的事情要我做了。”王殉的预言马上成为事实。就在这天上午,晋孝武帝突然死去,由于王殉文笔出众,朝廷要发出的哀策、讣告和孝武帝的溢议等,全交给他起草。这种殊荣是历史上少见的。
成语故事按兵不动成语故事【拼音】àn bīng bù dòng
【典故】偃然按兵不动。《荀子·王制》赵简子按兵而不动。《吕氏春秋·恃君览》
【释义】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时机不成熟的时候贸然行动是要付出代价的。
【用法】作谓语、定语;多指接到任务后不肯做
【结构】兼语式
【近义词】以逸待劳、裹足不前
【相反词】雷厉风行、闻风而动
【同韵词】诳时惑众、兴戎动众、省吃细用、言必有中、一心两用、厚栋任重、恩威并重、行师动众、调词架讼、欺世惑众、......
【邂逅语】下象棋不走卒
【年代】古代
【灯谜】休战
【造句】在探清敌人的虚实之前,我军还是先按兵不动。
【故事】:
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位于晋国东部的一个弱小国家——卫国,长期以来受着强大晋国的压迫,苦不堪言。这个时候卫国的国君——卫灵公,毅然投靠了与晋国同样强大的齐国,缔约结盟。这种做法令当时晋国的执政卿赵鞅十分恼怒,集结大军准备讨伐卫国,大军出发前,赵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卫国,暗中调查卫国内部的情况,并约好在一个月后回来报告,可是,一个月,两个月很快过去了,史默仍旧没有消息,赵鞅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意外情况,晋国内部也开始议论纷纷,史默已经被卫国杀害,不可能再回来了。况且卫国只不过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不如干脆出兵,一举击破,赵鞅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认为卫国之所以敢背叛晋国投靠齐国,一定已经做好了十分充分的准备,贸然进攻,会使晋国损失巨大,所以在史默控听消息回来之前,决不能草率采取行动。就这样等了半年之久,史默终于回来了。赵鞅问他:“为什么耽搁这么长的时间呢。史默答道,经过六个月的观察,卫灵公很有才干,国内贤臣很多,人民拥戴,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如果我们要依靠武力使卫国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经过这半年来,还是寻找不到卫国的弱点,所以我只好回来了。赵鞅听后,同意史默的看法,暂时打消了攻打卫国的念头,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出处:《北史长孙及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及,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馒,遂一发双贯焉。 释义:雕,一种
朝乾夕惕的成语故事成语来源朝乾夕惕,是一句古老的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它最早见于《汉书·王莽传》,形容王莽治国严苛,令人寝食难安,因此被称为“朝乾夕惕”。...
磨砺自强的成语故事成语来源成语“磨砺自强”源自中国古代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自我修养和励志奋斗的故事,深受中国人的喜爱和推崇。这个成语蕴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精神...
按部就班,成语。按本作案。部:门类。班:次序。原意是写文章时篇章结构安排得体,用字造句合乎规范 。后来引申为照章办事,依
成语故事一字褒贬的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根据鲁史编撰编年体史书《春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14年共242年。《春秋》用笔严谨,褒则称字,贬则...
成语故事聚米为山的故事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统一了中原,西部的隗嚣拥兵自重,与刘秀势不两立。刘秀准备派兵攻打,但还有些犹豫不决,刚投奔过来的大将马...
司马迁论人能出类拔萃,富甲一方,实有非凡之毅力。盖人精打细算,勤奋节俭,乃生财致富之正途,故致富者必出奇制胜也。耕田
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
【注音】mǎ r hu shān 【成语故事】商朝末年,商纣王荒淫无度,百姓怨声载道。周武王率领大军把商都包围起来,商纣王登
【注音】xing ci d l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经过文景之治,农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国家安定团结。汉武帝即位后,他罢黜
成语故事不敢越雷池一步东晋时期,世族权贵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其中,晋明帝皇后的哥哥庾亮,在晋成帝即位后担任中书令,职掌中央大权,受到晋成帝的赏识。凡是朝廷大事,晋...
【注音】jn yng zhī jiǎ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内政昏乱,争权夺利的杀戮时常出现。大夫赵鞅因不满时政,兴晋阳之
东汉初年,颍阳有个人名叫祭(zhi)遵。祭遵从小喜欢读书,知书达理,虽然出身豪门,但生活非常俭朴。公元24年,皇帝刘秀攻打
高山流水成语故事子期死;:; 伯牙所念:;。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伯牙谓世再无知音;高山流水;,传说伯牙善鼓琴;志在流水,终身不复鼓,峨峨兮...
古时候,有个叫郭翰的先生,他能诗善画,性格诙谐,喜欢开玩笑。盛夏的一个夜晚,他在树下乘凉,但见长天如碧,白云舒卷,明月高
公元383年东晋与前秦在今安徽寿县一带進行了一场大战,史称淝水之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历史典故即出于此。 公元316年
【成语】:一日三秋 【拼音】:yī r sān qiū 【解释】:三秋:三个季度。意思是一天不见面,就象过了三个季度。比
【拼音】pī gān l dǎn 【典故】沾巾堕睫,沥胆披肝,不在他门,誓于死节。 唐黄滔《启裴侍郎》虽访问所不及,犹将
成语故事有哪些?庖丁解牛的故事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讲一个故事:有个厨师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术十分娴熟,刀子在牛骨缝里灵活地移动,没有一点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