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里记载一个传说,曾经有个叫做冯夷的人,因为渡河的时候不小心淹死了,所以天帝就封他为河伯。但是,在战国魏文候的时候,发生过和河伯有关的故事。
西门豹是当时魏国的邺县县令。他一到邺县上任,就调查清楚地方上的三老和廷掾一起勾结了巫师骗钱。这些人恐吓老百姓说:「河伯每年要娶一个妻子,否则这里一定会发生水灾。」他们不但搜刮老百姓很多钱,还淹死了不少女孩。于是,西门豹为了整顿当地的风气,就决定要铲除这些人。他利用智慧,骗三老和巫师说那女孩并不美丽,河伯不会满意,因此要三老、廷掾和巫师转告河伯,然后二话不说就把那些人丢入河中。
后来,西门豹带着老百姓开挖水道,引来河水灌溉农田,老百姓从此便过得很幸福,也不再担心河伯的问题了。
成语故事木梗之患孟尝君准备西入秦国,劝阻的人极多,但他一概不听。苏秦也想劝他,孟尝君却说:“人世的事情,我都知道了;我所没有听说过的,只有鬼怪之事了。”苏秦说:“我这次来,确实也不敢谈人间的事情,而是专门和殿下讨论鬼神的事。”
孟尝君就接见苏秦。苏秦说:“我这次来齐国,路上经过淄水,听见一个泥土捏成的土偶和一个桃木刻成的木梗交谈。木梗对土偶说:‘你原是淄水西岸的泥土,被捏成了人,到了八月,天下大雨,淄水涨上来,你就残缺不全了。’土偶说:‘你的话不对啊。我是西岸的泥土,即使为大水毁了也仍然是西岸的泥土。可你是东方桃木刻成的,天下大雨,淄水横流,你随波而去,还不知道要被冲到哪里呢?’那秦国是个虎狼之国,关山四塞,殿下到了秦国,我不知道殿下能否安然出来。”孟尝君就打消了去秦国的念头。
“木梗之患”比喻客死他乡,不得复归故里。 (出自《战国策》) 木梗之患的意思是:喻客死他乡,不得复归故里。
成语故事贾人渡河贾人渡河,比喻说话不讲信用,言而无信。商人许金不酬,失信于人,终遭灭顶之灾;渔者见死不救,只图一时痛快。充分体现了人情的淡薄。告诫我们要守信用,否则会受到惩罚。
现代人看来,“商”和“贾”的语意无大差别,都是贸易的意思;但在古时候,“商”和“贾”在经营方式上却有所不同,所谓少卖为“商”走卖为“贾”.从一个地方买进,到另一个地方卖出,用这种方式做生意的人叫贾人。
从前有个贾人,在河南办了一批货,取水路贩往外地销售。船在河中顺风行驶,忽然浓云密布,狂风骤起,大雨倾盆,河水陡涨。贾人走出船仓查看货物,一股大浪袭向船头,把贾人拍落水中。贾人在水中挣扎呼喊:“救命呀!”
一个渔夫听到喊声,急急忙忙把船摇过来救人。贾人看到渔夫,大声喊道:“快来救我,我给你一百两白银。”
渔夫把贾人救起来,送进船仓,贾人换好了衣服,拿出十两银子送给渔夫,说:“拿去吧,这十两银子够你辛苦半年了。”
渔夫不接银子,看着贾人说:“刚才你在水中许诺说给一百两银子,而不是十两。”
贾人满脸不高兴地说:“你这人也太不知足了,你一天打鱼能挣几文钱?现在一下子捞了十两银子,不少了。”
渔夫说:“事是这么回事,理却不是这个理。你刚才不许诺给一百两银子,我也会救你一命,但你既然说给一百两,我希望你不要失信。”
贾人摇摇头,踱进船仓,不再理会渔夫,渔夫长长叹口气,回到渔船。
一年后,贾人又办了批货,碰巧在河中与渔夫相遇。两个人都想起了去年那次不愉快的分手。贾人说:“我给了你十两银子,你为什么不用来当本钱,做点小生意,何苦风里雨里挣这份辛苦钱?”
渔夫来不及答话,贾人的船触上礁石,船仓进水,船渐渐下沉。贾人急得团团转,大声对渔夫说:“快来救我,这次我给你三百两银子,保证不失信。”
渔夫摇橹从贾人旁边划过去,回头不紧不慢地说:“喊信得过你的人来救命吧,我不要你的银子,可也不救你这种无信无义人的命。”
很快,贾人随着沉船在滔滔河水中消失了。
经典童话固执的河伯传说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河伯。河伯站在黄河岸上,望着滚滚的浪涛由西而来,又向东流去,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河伯固执地说:“我没见过北海,我不信。”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秋天到了,连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河面更加宽阔了。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突然,他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于是决定去那里看看。河伯顺流来到黄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一亮,一片汪洋展现在眼前。河伯放眼望去,只见北海海天相接没有尽头。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自言自语道:“俗话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北海,还一直以为黄河是天下最大呢!难怪会被有见识的人笑话。”
小朋友,河伯说得多好啊!你们要记住:只懂得一些道理就自以为了不起的人,不仅会被人笑话,还会失去学习更多知识的机会。
破釜沉舟[pòfǔchénzhōu],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釜:锅。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那...
半途而废的故事半途而废成语故事1 乐羊子外出学习,过了一年就回家了,妻子劝他要坚持,并用织布机比喻学问的积累,乐羊子醒悟,重新出发,七年学成归来。 半途而废成语...
成语故事一鸣惊人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战国时齐国的国君——齐威王。这个齐威王呀,当上国君三年了,啥事也不干,每天只是饮酒作乐。可大臣们谁也不敢...
【成语】:言人人殊 【拼音】:yn rn rn shū 【解释】:殊:不同。说的话个个不同。指各人有各人的意见。 【成语
东汉末年,全国各地的军阀经常为了争夺地盘而发动战争。在河北的军阀袁绍手下,有一位掌管文书工作的大才子名叫陈琳。当时另
很久以前,有一个刚过门的新媳妇。虽然她贤惠勤劳,但是公公婆婆总是看她不顺眼,不满意她的所作所为。 有一年的冬天,婆
闻鸡起舞成语故事1、闻鸡起舞的成语故事:西晋末期政治黑暗,豪强纵横,社会矛盾急剧加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时有个叫祖逖的人,他还有一个好友叫刘琨,二人同在...
成语故事兵不血刃的故事 兵不血刃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兵器上没有血。表示未经作战就取得胜利。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侃传》,默在中原,数...
成语故事恃才傲物的故事 【成语故事】南朝时期,齐武帝的侄子萧子显从小聪慧过人,文思敏捷。在任梁国国子博士时,把梁武帝写的《经义》作太学的教材授课。...
刻苦耐劳的成语故事起源刻苦耐劳是一个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成语,它源自于古代中国的劳动文化和思想观念。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只有通过刻苦的劳动,才能获得成功和幸福。这...
【拼音】tuī l rng zǎo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孔融四岁时,只取家里分给兄弟吃的梨的最小的,把大的让给哥哥们。南朝
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释义华,花,开花。实,果实。光开花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内容。也指表面上很有
成语故事夜郎自大的故事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
【拼音】hu hǔ chng gǒu 【成语故事】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对子侄后辈教育十分严格,希望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他不喜欢侄子马严和马敦在别人后面说长道短,...
拼音xīn jiān sh chuān 成语故事传说从前有一个从小就爱好道术的傅先生,到焦山石室中的第7年,太上老君去拜访他并送
成语:小巫见大巫 拼音:xiǎo wū jin d wū 解释:巫:旧时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原意是小巫见到大巫,法术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整个词语的意思:临:面对;渊:深水;羡:希望得到。意思是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比喻只有
不远千里这则成语又称不远千里而来,表示不以千里为远来到某地,比喻不畏路途遥远。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梁惠王上》,
【成语】:一日三秋 【拼音】:yī r sān qiū 【解释】:三秋:三个季度。意思是一天不见面,就象过了三个季度。比
成语故事人言可畏早就知道有“人言可畏”这个成语,原来它最早出现在《诗经》里。 《诗经 郑风 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