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职场积累去读研读博的人,有没有过得更好?

0人浏览日期:2024-08-09 04:37:02

  放弃职场积累去读研读博的人,有没有过得更好?

放弃职场积累去读研读博的人,有没有过得更好?

  文/梁爽

  1

  今年七月,好友研究生毕业。

  想当年我俩由于工作契机结识,发展成好朋友,那时她做外贸跟单,每年去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参展,给我带来各国美食,我曾一度羡慕她工作中全世界跑的部分。

  三年前的某天,她说想辞职考研,觉得行业前景不好,公司平台有限,感情趋近鸡肋,人生迷茫之际,想用考研突围。

  她不顾亲友投的反对票,过上了白天上班,下班备考的生活,每晚听着英语入睡,醒来耳机缠成麻花,从社交场合中消失,让自己变成自学战车。

  她如愿考上想去的学校,并获得二等奖学金。

  为她庆祝考研成功的那天,在我的举杯祝福声中,她说辞职考研值不值这个问题毕业后才有答案。

  自此以后,我心里一直有个念想:那个工作3年又去读研的姑娘,过得怎么样?

  今年七月再次见她,身材紧致了些,眉眼有力得多,她给我看她的毕业照片,跟我聊她的硕士答辩,讲起与室友姐妹相称的快乐日子,每节课争坐教室前排位置,学校操场是天底下最棒的健身场所。

  她笃定地说,辞职考研很值。

  以前上班赚多少花多少,读研期间奖学金覆盖掉她的生活费和学费,毕业以后,新找的公司和职位比以前好得多,觉得什么也没耽误。

  最关键的是这两年,自己过得非常纯粹美好。

  2

  我的一位女读者,曾给我讲过她的故事。

  她大学毕业后在航空公司工作,一来受够了国企的复杂人际,二来不想过一眼看得到头的生活,于是想出国留学。

  她学物流专业,觉得荷兰最理想,英文普及率高,学费还能承受。

  父母希望她工作稳定,她不顾父母的反对,找中介,考雅思和GMAT,准备CV和动机信,于2015年5月,收到录取通知书。

  她说,到荷兰是她到现在做的最正确的选择,虽然不适应食物、狂风和不靠谱的NS火车,但超爱荷兰的开放、自由和平等。

  她给我展示了一个周末切片,周五下班从阿姆斯特丹飞到了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周末去了美术学院的博物馆瞻仰“大卫”真品。

  她听说米开朗琪罗从一块石头里面看到了大卫,然后他就把多余的去除,大卫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了。

  她感慨人生也一样,不管是精神还是肉体,都有太多累赘,怎样把外界的纷扰,自己的杂念去除,变成更独立、自信的人,也需要一个不断雕塑的过程。

  她冒着家人强烈的不理解和不支持,辞职,考研,出国,去见世面,去见自己,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3

  我上周末去了王潇在大连的签售会。

  一个女读者在提问环节中问:本科毕业五年了,觉得生活迷茫,读研这条路适不适合?

  这个问题之所以问潇洒姐,因为她本科毕业后做过主播,当过白领,工作了几年又读研究生。

  再次回顾读研经历,她觉得在社会上工作过一段时间,会更知道读研期间学什么、做什么更有的放矢,她读研二时,积累客户资源,付费找人帮忙,已经有了创业者的雏形。

  其次她以前就喜欢艺术人士,读研的专业是艺术设计新媒体专业,很多室友都是她曾经特想接触的人,有艺术特长,有设计天分,与之为伍,近距离地相处和取经是人生快事。

  在潇洒姐看来,持续学习很重要,网上很多名校学习资源,未必需要专门辞职考研,得结合自己的经济、情况和目标来看,考研这条路适不适合,只有试过才知道。

  4

  曹頔的新书,《像世界一样宽广地活》,书中写了她辞职考研留学的经历。

  已是2个孩子妈妈的她,曾做过新闻媒体人,辞职后与丈夫创业并上市。

  却在她30岁那年,打破舒适圈——带着2个孩子和她妈,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

  许多人好奇,为什么30岁了、事业有成、有了孩子、把丈夫留在国内去读书?

  有人猜测,她为了拿了个名牌学位,也让小孩过语言关。

  但曹頔认为,在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是学习区,教育是自己最明智的投资。

  常春藤的名号不能让她套现多少,也没指望着募集资金、跨越阶层,获得更高收入和更牛人脉。

  最棒的是,她在哥大“得到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体验,打开了无限的思考空间。”

  留学的那两年,她付出很多代价,学费、脱发、缺觉、搬家,但也收获很多,在联合国开发署的实习经验,感受异国成人和儿童的教育。

  她不想为了守住眼前的一寸,而放弃身后的广阔,追求教育,追求学习,让自己日益广阔。

  5

  最近读完范海涛的《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

  她在写出一本百万畅销名人传记后,居然没有趁热打铁,而是跑去念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的硕士,毕业后在美国做了一段时间的驻美记者。

  当时处在瓶颈期的年轻媒体人范海涛,选择去美国读研的一个重要刺激是,在写《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时,面对李开复这个科技精英,或身边常春藤学校的同龄人,觉得他们“拥有自己的理解力到达不了的高度”。

  于是下定决心,在工作之余准备留学考试。

  到了纽约后,过上了一种凡事靠自己的生活。在美国课堂中学习,在多元世界中成长,在文化碰撞中感悟。

  投资人徐小平说:在这个社会,人们真的已经不需要一个虚妄的文凭来证明自己。出国留学对于范海涛们来说,不是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而是一个随时可得的储备。留学还是事业,答案当然是事业,因为留学的大门永远在敞开,事业窗口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他曾劝过海涛可以抱着孩子,领着女保姆,打着飞机去留学,现在你可以把你最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

  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在范海涛书中苦乐参半的字里行间,印证她那句“我的体验看似勇往直前,但是其实这个过程中满布荆棘,步步为营,我得到了不少,也失去了很多,我清楚地知道里面的机会成本到底有多大”。

  有时候放下职场积累,去读研读博,没有值不值,只有愿不愿。

  6

  5个故事讲完,看完那些工作几年再选择考研的姑娘,有人出于逃离现实困顿,有人想要走出舒适区,有人被牛人刺激到,有人想更上一层楼。

  还有认识的一些朋友,我妈同事的儿子觉得公司同事学历都高,就去香港读了一年研究生,朋友圈里还有个男生这次剑桥申博被拒,先工作着,下次再申博。

  目所能及,我没有看到工作几年后再去读研读博的人混得不好,其实未必是读研读博有多好。

  而是那种面对困局积极突围的魄力,那种懂得取舍敢于执行的坚持,大大降低了“混得差”的可能性。

  我这几年也会偶尔冒出一个“要不要停下来去国外念个研究生”的想法,也问过老公,会不会有一天我们一起出国读书,他说答案是开放的。

  我在看曹頔的书时最为心驰神往,事业有了阶段性的成绩,带上家人和孩子,考上想去的国度和学校,解锁和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

  但,如曹頔所说,哥大的一张硕士文凭约要价十万美元,像她那种带着妈妈和孩子去的,花费就更多了。

  范海涛说把慢性病的妈妈留给姐姐照顾,自己去追梦想,心里有愧疚感。

  对我来说,事业窗口、家人羁绊都是更难过的关卡。

  工作了,要不要停下来去读研读博,取决于每个人的内心意愿、经济状况、家庭情况和行业处境。我只想说,时间是分叉的,选了一条路,永远不知没选的那条路。

  认清再选,选后无悔。

  作者:梁爽,理性天蝎女,治拎不清、玻璃心,拧巴症,点燃你挑剔的心。公众号:哪梁爽哪喜庆(ID:zheliangshuang),微博:@梁爽笑抽筋了,新书《你来人间一趟,你要发光发亮》。

给在读研究生的一封信 写给年轻的职场人,不要停继续跑 拥有了这三个能力,你在职场想混得差都难

信义玻璃李贤义:曹德旺最强对手!靠一块玻璃年入147亿李白铁杵磨针的故事不能让你没了爸奇闻 电梯最多能乘10人,你正好是第10个答案小巫遇见大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牧羊人和野山羊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吃美梦的小公主太阳和青蛙兔子与乌龟的故事小海牛小美人鱼的梦灵异故事之谁在代写作业苗族舞蹈跳月的传说妖术害己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对牛弹琴的成语故事鬼话连篇之你是有缘人被狗咬的人前夫夜归来把梦想贴在右上方乡村异事之村里闹鬼有趣的故事笨狐狸吃榴莲阴间高速公路【礼貌的小猴子的故事】幼儿的故事礼貌的小猴子的故事_宝宝的故枫叶贺卡没了毛的长毛怪穆巴拉克和公主聪明的宝石匠黄羊举贤的成语故事驴子与农夫穷朋友的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