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5年,我是如何做到月薪从1900到50000?
文/Chazy Cheung
最近刚回老家一趟,感慨良多。曾经一起奋战高考的好友,一起谈论人生梦想的室友,几乎全部已经向生活妥协,娶妻生子,麻将消遣。当然不是说这样不好,只是环境和机遇对于人的影响,让人和人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异。马上我要开始筹备接下来三年的工作计划和目标,也抽个空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成功的经验很难复制,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各自不同,但是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一点点启发。为什么大学毕业以后三四年大家差别如此之大,我也是深有体会,但是我想先从我个人的一些经历和心路历程开始说起。
想着2010年毕业到现在,也是从一个二本学校的应届生随便混着找工作,后来也交到了在上海的第一批朋友。马上进入下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所以想总结一下。写的不好,大家见谅。
先说我的前状:上海一所二本金融学校毕业,市场营销专业学生。2010年6月毕业,经历过一段艰难坎坷才找到第一份工作,一个月工资1900。再说我的现状:任职上海一家广告公司策略总监职位,管理3个人的小团队,月薪50000大神多的是,相信比我厉害的人一抓一大把。除了这个薪资之外,懂行的人都知道这也不是一个很牛的工作。因为广告行业说实话,良莠不齐非常严重,这个行业里会吹的人比做事的人远多多了,大部分都靠着坑蒙拐骗一路上位,我进入这个行业或多或少也受了一些影响。但是任何行业都有它自身的规则存在,无论你认同与否,当你浸染在这样的环境中时,就要学会这个行业的生存规则,否则都会被淘汰。
我写下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自己,因此不会夸大其词。如果想喷,右转出门不谢。
下面进入正篇,从我的求职之路开始写起:
我生于1988年,湖北武汉人。高考失利,一气之下一个人来到上海。当时来上海的时候无亲无故,身边的同学都是上海人,语言上面也有巨大障碍,那个时候光是融入这样的环境我就花了一年的时间。上了大学以后书没怎么读,倒是挺热衷于参加各种学校活动。由于自己喜欢商业类的书籍,那时候一天到晚泡在图书管理,看各种商业自传、人生励志的东西。那时候对这些都根本不懂,因为没有实战经验,所以都是看过就忘记,但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开始对未来有了朦胧的一些想法。
后来学校里举办上海市大学生市场营销比赛,我和班上2个小伙伴组团参加。那时候凭着一份奇丑无比的PPT和我自己喝酒壮胆以后的即兴演讲最终赢得了第二名。那个时候我开始意识到,也许未来我能在这个行业做些什么。
PS. 下面这张是当时颁奖的照片,那时候说实话自己在台上紧张的要死,哈哈——
后来到了大四开始找实习,经朋友推荐去了一家4A广告公司,做策略实习生的工作。那个时候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负责帮忙整理PPT,在百度上搜索各种新闻、资料,然后帮助Team其他成员打打杂,像贴贴海报,剪剪视频素材什么的。还记得那个时候的客户是联合利华,经常会有一些消费者调研的项目需要广告公司的人去跟,因此我也有好多机会接触了一些市场营销类的工作。那个时候完全是冲着广告公司高大上的办公环境去的,也没考虑那么多。
后来事实证明,其实工作环境对我的影响是很深很深很深的……
下面这两张是当时办公室正门的照片,现在应该又装修过了,更加高大上了——
而回过头说实话,当时作为一个实习生,刚开始是什么都不懂的。每一个项目的流程,需要配合的人员,客户的要求,时间的安排,这些我都不明白。只有从最小最不起眼的事情开始做起,比如帮助订会议室,帮助在网上搜集开会需要的资料,帮助打电话去问其他兄弟公司的人要素材等等。当时我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它们会和广告这个工作有什么直接联系,但是后来我才慢慢发现,这些都是彼此之间有内在关联的。
而这也是很多做实习的同学一开始会困扰的问题:为什么都让我去打杂?为什么都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我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回答这个问题,我不得不先借用一下乔帮主的话(不是原文,是意思哈)
“那些看似在生命中没有关联、微不足道的事情就像一个个散落在各地的珍珠,当我的人生向前展望时我不会把它们都串联起来。但是等到我回顾人生时,我必须相信这些片断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串连起来,突然有一天让我豁然开朗”
这是什么意思?当下我做的所有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对未来构建我的职业技能和生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回到我当时的工作,正是因为我经常搜集资料,整理PPT,参与大家开会,我渐渐摸清楚了做“策略”这个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及工作逻辑。而这直接影响到后来一件事情让这个公司的CEO对我印象深刻。
那时候公司的CEO要准备一个演讲,是介绍迪拜、纽约、香港的城市发展历史以及它们的旅游广告。她需要这三个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信息,发展变迁的标志事件以及这些城市的文化故事,最后落到这三个城市的城市广告上面。我当时并没有直接接下这个任务,而是了解了这个活动的背景、目的,以及届时CEO要演讲的时间。这些都是在我日常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在开始工作之前先问清楚,能够省去很多浪费的时间精力。然后我就开始在百度上搜索,选出几个来源比较可靠的网站的长文介绍,然后以时间为节点摘取了这三个城市的重大变迁信息。接着我去一个大型旅游网站上找到了这三个城市的文化、消费等情况。最后再在一些广告行业的垂直网站上找了近3年来这三个城市的旅游广告,最终汇总成一份25页的PPT给到CEO.
我记得当时她看到了我的“作业”之后,直接说“Fantastic, you are amazing!”当时还是很有成就感的,也不枉费之前加了2个通宵的班。
再后来由于其他的原因,我毕业以后没有能在这家公司留下来。但是这第一次的实习工作让我开始模糊地了解到一些职场上面的工作心得和思维逻辑,也开始对我后面的职业生涯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
到了2010年6月,我正式毕业。开始像大多数人一样,在网上海投简历。
那时候对简历的制作根本没有概念,用的网上的一些WORD模版,写的内容也不专业,投了2个多月都是些奇葩公司打电话让我面试。后来我的一个师兄推荐了一些包装简历的方法,还给了我几个模板。我从中选了个比较漂亮的模版,然后写好投出去了。那时候开始意识到简历包装的重要性,现在网上也有一些简历包装网站,能帮大家美化简历。
在这里稍微插一下,可能是因为之前在广告公司实习的缘故,对于设计、创意有一些熏陶和习惯。所以刚开始找工作做简历的时候我会比较在意设计感。但是我不会PS或者AI这些,所以在网上找了模版,然后把自己的信息填进去之后就生成一个很好看的简历,对于我那时这种没有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而言很有吸引力。只是那时候我只是觉得好看就行了,没想太多,但是后来我经过了一系列工作的事情之后才明白“会包装自己”是一个很重要的技能,这个后面会细说。
隔了两天收到一家在静安寺附近做品牌咨询的公司的面试电话。公司刚在上海起步,当时是被那里高大上的办公楼和光鲜亮丽时尚时尚最时尚的地段吸引,所以义无反顾地去了。那时候的工资是1900人民币。
看到这里也许很多人觉得我傻,1900一个月能在上海干啥,温饱生活都困难。但是我那时没考虑这么多,就是喜欢这样的环境,我宁愿拿少工资但是在一个环境、周围人的素质都比较高的地方,也不愿意拿高工资去一个地段脏乱差的地方。我始终觉得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长时间耳濡目染在一个比较高素质的环境里,接触的人和事物层次都会不一样,这对将来自己的职场走向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那时候我的工作是品牌策略分析师,就是做很多的案头研究(Desk Research)的工作。说白了就是在网上搜集整理资料,然后把它们放在提案PPT里。看上去很简单是不是?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工作我被我的主管骂了整整一年。
这是怎么回事?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主管的背景。她毕业于人民大学,后来去读中欧商学院的MBA。之前在一家国际非常知名的品牌咨询公司担任策略总监的职位。她是一个非常讲究逻辑的人,非常看重“因为,所以,然后,从而”这种逻辑关系链。而我刚开始写PPT其实是没有逻辑联系的,都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并且在遣词造语上都不准确。因此每次她看到我提交给她的方案的时候她都会说“这一页你到底想告诉我什么” “这两页前后有什么关系” “你这段话写了跟没写一样”“我说过了你怎么还是犯这样的错?你有没有长脑子?”“你简历写的挺漂亮的怎么做PPT这么丑”再加上她是个脾气比较火爆的人,声音很响亮,因此可以说我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残念……
那个时候觉得自己之前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心一瞬间被摧毁了一样,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每天被骂。直到有一天,我老板给我推荐了下面这本《金字塔原理》:
这本书是麦肯锡经典的培训教材,强烈推荐。整本书就讲了两个逻辑思维方法:归纳和演绎。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顿时醍醐灌顶,在后来的工作中犯的错也渐渐少了。那个时候开始我逐渐有一个思考的全局意识,再也不像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只着重于自己手上的事情了,而是会从项目的全盘去考虑问题。而我后来做的提案报告,逻辑上也清楚了很多。例如像下面这样:
往后的工作里,我也越来越得心应手,接连为公司赢下了几个大案子。我最后做的一个案子还记得是和两家国际品牌咨询公司的比稿,整个方案我一个人花了一个月时间完成,最终击败了两家大佬,拿下了客户。
后来在这家公司工作了一年多以后决定离职,老板百般挽留,给我把工资提高到6000,但是我还是因为想有更广阔的发展而婉拒了。
这段工作经历我总结一下,很好地培养了我逻辑思考的能力。让我在日后遇到工作中的任何问题我都能清晰地一步步去进行拆解、分析,从而找到解决方法。这个能力其实越早拥有越好,因为会省去非常多不必要的麻烦,并且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我接下来的第二份工作,教会了我包装自己的能力。
前一份工作我辞职以后在家呆了一个月,后来同样海投简历,应聘到一家互联网广告公司,而且好巧不巧这家公司就在我原来公司的楼上(我果然是很看重环境的人…)
这是一家外资公司,我的直属老板是个美国混血,大帅哥一枚。之前在美国W+K、CP+B等世界知名的广告公司工作。他跟我之前的那个老板最大的不同在于,他是一个很会包装自己的人,他之前大学念得是艺术设计,后来转行做的市场传播,因此他写出来的PPT非常漂亮。我随便发两张图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我跟随他两年的时间,别的没学会,就学会怎么做高大上的PPT了… 一开始都是照猫画虎,学着我老板的版式模仿,后来自己也会去一些国外的网站看人家做的东西,把排版啊设计都记下来,然后形成自己的风格。其实“包装美化”是个很重要的东西,在现在的商业社会,大家都是在看“脸”。这个“脸”不仅是你长得如何,同样也是你做出来的工作成果如何。“好不好看”直接影响别人对你的专业度评判。我经历过无数次知名公司的提案工作,客户对于你的工作产出都有着很高的期许,一份漂亮的提案文件直接代表着你们公司的形象。所以这方面下一番功夫是很有必要的。
然后我在这个公司经历的另外一个很大的改变是,我在这个公司来了以后开始自己去和客户提案了。因为我老板不会说中文,因此很多国内的客户需要我去代替他提案,而这也锻炼了我演讲的能力。第一次提案的时候都是很紧张的,恨不得把每一张PPT上面的内容我都会背下来,然后变成2-3句话。那个时候自己经常在家对着镜子自己演练,久而久之提的多了,就熟能生巧了。现在已经做到提案前1个小时看一遍材料然后马上就上去讲了。而这个时候我的工资也由刚进这个公司时候的7000变成16000了。
那个时候我做出来的东西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已经和我之前一家公司做的东西很不一样了。而接下来就比较顺风顺水了。当我掌握了“逻辑推理”和“美化包装”这两项技巧之后,突然觉得又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接下来的半年里不断有猎头打电话开始挖我,而我后来跳槽到一家做汽车的广告公司做资深策划,工资也变成了25000. 自己也开始带领做一些大的项目了,由于之前有足够的经验积累,所以都做的比较顺手。
而在这个公司呆了1年半,后来有一个一直关系很好的猎头朋友挖我去了一家知名的广告公司做策略总监,工资一下子翻倍变成50000。
到了这个时候,我职场的道路开始就变得很宽了。并且自己也开始带小朋友,开始把当年的一些经验告诉他们。而我更多的工作是指导他们如何去搜集资料,写方案等等这些当年我实习时候做的工作。这个时候很多看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也与之前有了很大差别,开始更加注重效率、注重结果、而不再纠结于日常琐碎的工作内容。到这个时候,工作更多看的是未来,是平台,是发展,而不是眼下的工资。当然对于很多刚毕业的同学来说,工资也很重要,这点我是绝对赞同的,但是随着经验的增长你会发现,工资开始变成第二重要的东西,第一重要的会变成你擅长做什么,你喜欢做什么,然后才是通过做这些你能获得什么回报。
这个时候我想起以前遇到的一个行业内很资深的猎头和我说的一句话,她说“年轻人刚毕业时的工资都是少的,但是等你过了5年,8年之后再去看,你之前那些年损失的钱你马上就能全部赚回来。”这一点我是真的深有感触。
总结下来,当然我的经历里有一些运气机遇成分,比如我遇到了很好的老板(虽然第一份工作的老板天天骂我,但是确实从她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父母一直在一开始给予我经济上的支持(否则一个月1900真的在上海活不下去啊……),所以经历不可能复制,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你的心有多大,并且你需要培养自己足够强的能力来支撑这份庞大的决心。
学会摸清楚规则,从最小的一个项目的规则开始,到一个团队的规则,一个公司的规则,一个行业的规则。同时学会包装自己,从最简单的简历开始,到后面的工作文件,EXCEL,WORD,PPT,这些都将是代表你的职业形象,所以“好看”并不只是一个表面功夫,在这后面有很大的学问。
What you deliveredrepresents who you are.
这一点非常重要。
写了这么多,现在回到题主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毕业三年之后大家的差距拉的这么大?因为这三年是你人生打基础的阶段。刚开始的三年你所处的环境,所学到的知识,所遇到的老板,都是为你以后的职业人生做铺垫,因此这个时候的选择非常重要。这个时候的你就像一张白纸,而社会和工作就是笔墨,头三年的经验是打底,是决定你的人生画布应该怎么画,而后面都是加工,装饰和点缀。大学时候因为大家所接受的教育,所处的环境差不多,因此差异不会很大,可是毕业以后走上社会了,那就全凭个人造化了。当年我的同学们,毕业之后外地的几乎全部回去了,上海的同学也都大多进入了家里父母安排的工作。像我这样从一无所有开始找工作的算是少数,因此个中的辛苦我体会也比较深。
所以,拉开差距的不是时间,而是经验,在这三四年时间里,我比我的同学经历了更多失败、更多挫折,但是也收获了更多,因此我才成为今天的我。
所谓人从来都不能改变事情,只有事情改变人。经历的不同,才会导致最后差距的不同。
知名外企、月薪2万、北大女友,却依然感觉生活无望怎么办? 在你月薪三千的时候,做月薪八千的事 80后海归硕士晒月薪70000的磨难写给年轻的职场人,不要停继续跑文/Sean我不同意很多人把职场比做丛林,推崇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但有一点是真实存在的: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们,学校的时间需要你珍惜...
一个有硕士学位的年轻人申请了一家大公司的管理工作。他进入了最后一轮面试。面试官是公司的总裁,也是最终的决策者。总统翻看了他的“辉煌记录”简历,问道:“你在学生时...
是什么成就了王传福的创业神话,使之成为商界奇才呢?也许你以为答案肯定是他的勤奋和汗水,但他却认为,“要想成功,最关键的还是要有冒险精神”。在他的眼中,所有的事情...
职场新人生存法则,多做多看必有收获职场新人生存法则,多做多看必有收获。对于刚刚踏入职场的新人来说,有很多事情都是需要慢慢学习的。在工作中一定要多做多看。下面.....
这是一个难得的兄弟创业故事,其合理性堪称标本。12年前的那个秋天,马和他的同学张志东“合资”注册了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之后又吸收了三位股东:、许、陈一...
每天累成狗,为什么领导却不提拔你?文/川叔前几天有个妹子跑来和川叔哭诉,说自己做项目累成狗,每天加班到深夜,但是最近公司有一轮升迁机会,发布出来的结果居然没有她...
杨朱的邻居家的一只羊丢失了,他不仅带着自己的亲朋,甚至还请来杨朱家的童仆一起去追。 杨朱说:“丢一只羊,用得了这么多人去追吗?” 邻人说:“因为分岔口太多。” ...
这世界上根本没有稳定的工作文/王耳朵先生1一个人成功地失业需要多久?庞光的答案是:五年。庞光是我的朋友,五年前,大学毕业后,他回到老家最大的国企工作。每天朝九晚...
工作两年升为科长,我想告诉你:毁掉你的不是不公平而是你自己文/左小夏2016年11月6日,局里的任免通知发了下来,我被任命为科室副科长,算是给2016年画了一个...
俞敏洪:工作瓶颈期想明白这些再出发文/俞敏洪提问:俞老师,我工作了四年,感觉遇到瓶颈期了,每天很焦虑,感觉自身还有许多问题,但没有所谓的进步,可是求指点摆脱这种...
从前,有一个叫小明的孩子,他对学习毫无兴趣。每次他坐在课堂上,他的思绪总是飘忽不定,无法集中注意力。他认为学习很枯燥,没有意义。有一天,小明遇到了一位神奇的老师...
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的泰亥梅克斯公司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出一种比瑞士、日本产品更价廉物美,很具有竞争力的手表。 泰亥梅克斯公司马上在各大传媒上大做广告,仅广...
很久很久以前,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有两座大山,一座山叫太行;另一座则叫王屋丘,山高万丈,占地有七百里。 有一位叫愚公的老汉住在山的北面,快90岁了。这两座山...
别再混吃等死了,舒适圈里除了舒适一无所有文/顾一宸1前几天在微信群里聊天的时候,小安又在吐槽她的奇葩公司和傻逼老板了。这样的吐槽,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听到,我们早已...
一开始就拼尽全力的人,只会让力气过早耗尽,搁浅在半路上文/炉叔昨天小区举办了一场迷你马拉松,很多家庭都参与了这场活动,我和妻子也带上了儿子参加。儿子刚开始很兴奋...
你是一个可被替代的人吗?文/柒先生1过年的时候,小表妹托我帮她找一份新的实习工作,我问了她一个问题,不喜欢现在的实习单位吗?她说,感觉这是一份没有未来的工作。我...
肯德基的汉堡价格是10元一个,但购买套餐时的价格只要8元,再加上定期派发的优惠券,可能购买一个汉堡时实际要付的价格只有7元,“实惠看得见,心动到永远”。但若只单...
如果没有人看见我,那我就站到有人能看见的地方文/林夏萨摩南风是我大学时同届不同系的校友。今年7月的一天,我们约在一家餐厅吃饭。点好菜以后,南风把手机递了过来,夏...
01 前段时间,朋友阿志觉得很丧。 再过两年,女儿就要读小学了,可是学区房还没准备好。 依照现有房子所在位置划片儿,女儿未来就读的小学很远。垂暮的母亲很难帮助接...
你还在跳槽,是因为你不懂这5招文/东成西九(简书作者)2017年希望职场的朋友们把时间用在提升能力上,而不是用在跳槽上。001小刘是国内211高校的毕业生,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