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花献佛[jiè huā xiàn fó] ,用别人的花进献给菩萨,比喻拿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典故之一
从前有一个小镇,闹蝗虫闹得很厉害,所以,不管种什么植物都长得不好,加上常常有猛兽下山吃鸡鸭,让镇民感到很不安,因此释迦牟尼佛特地从天上降临人间,施展佛法收拾了蝗虫,也驯服了猛兽。
镇上的人十分感谢佛祖,其中有一位穷人特地为佛祖献上一束鲜花。当释迦牟尼看到送花的人穿著破烂的衣服,浑身脏兮兮的,却捧着一束美丽的鲜花,忍不住就说:“你家需要我帮忙吗?”
献花人说:“佛啊,我不敢欺骗您,我家里是很穷没错,就连这束花都是我去借来的,可是,这是我一片诚心,所以,请您一定要收下。”
释迦牟尼十分感动,便让镇上所有的穷人都摆脱了贫穷,从此大家过着幸福的日子。
在佛本生故事中记载曾有一位名为善慧的婆罗门弟子,在参访至莲花城途中,听说燃灯佛将前来莲花城说法,善慧于是想以鲜花来供养燃灯佛,但是国王已先一步将城中所有鲜花都收纳齐集供养燃灯佛。
正当善慧寻遍全城也不得鲜花之际,在井边遇到了一位年轻的婢女,手中捧著插有七枝优 罗花的瓶子,善慧于是至心诚恳的求她将花卖给他去供佛,受到善慧诚心所感,婢女答应给他五朵,另外两朵则托善慧帮她拿去献佛,以积自己的功德,并要善慧答应在他未得圣道以前,要生生世世结为夫妻为条件。善慧为了得到花就答应了这个条件。
在将花献给燃灯佛后,燃灯佛也为善慧授记,告诉他在无量劫后必可成佛,号为释迦牟尼;而借花的婢女就是释迦牟尼成佛前的妻子耶输陀罗的前身。
在佛教各种供物中,花是最常被用来供奉也是最具意义的,据《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记载,凡诚心、欢喜以花果时馐等物供养佛者,必得安乐、大福德等,并迅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典故之二
从前有一菩萨,生于钵摩国,当时他是一位外道的修行者,名字叫儒童。儒童跟著老师学习天文,饱读众书,不管是听到的、或见到的都能马上融会贯通;个性又真实孝顺,国人非常嘉许他。
一天,老师对儒童说:“你学道各方面都具备了,何不开始游历他方去教化人呢?”儒童回答:“弟子宿生贫穷,没有什么可以报答老师,不敢离开;而母亲又生重病无法医疗,只有靠行乞取药物。”老师说:“你真是孝顺啊!”
儒童顶礼而退后,开始周游近国,一天见到有五百位外道修行者,集合于讲堂准备一高座。高座者一旦升坐,众人便开始问难,凡是学问渊博,不被考倒的,就赠予他女人及银钱五百。儒童看他们个个智慧浅薄,连问难都不太会问,便向大众说:“我也是修行人,可以加入你们的讨论吗?”大众答应后,儒童便升上高座,并对大众的问难,都能对答如流,所说的道法深远而广泛。于是,大众便异口同声地说:“您的道行高明,可以当我们大众的老师了!”
此时,儒童却下座顶礼辞退。大众又不约而同地说:“您虽然智慧高人,却是异国之人,恐怕不能接受我们国家的女人,全部换成金钱送给您好了。”
儒童便回答:“真正有修行的人,是看他的德行;而我所修的更是无欲之道,以道传神,以德授圣,神圣相传,绵延不朽,如此才是真正的继承者。如果你们破坏修道的根本,将来便无后继之人。”儒童说完即行离开,在场的五百位修道人都感到羞耻。
原本被当做赠物的女人,此时开口说了话:“那位清高的知识,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正仁君子啊!”于是女人马上撩起衣服,徒步四处找寻那位心目中的君子。一路来到了钵摩国,却已经精疲力竭、脚足长疮,便在路旁休息。
就在这个时候,钵摩国国王制胜在巡视国界,遇到了正在一旁休息、疲惫不堪的女人,便问道:“你是什么人?为何在路边?”女人向制胜王报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国王听后便喜欢、称赞她的志趣,同时又可怜她流落他乡,便想认她做干女儿,带她一起回宫。
女人便说道:“我们来自不同的姓氏,我怎么可以白吃白住呢?如果国王您可以给我一份差事做,在下就可以跟著大王您回去。”制胜王说:“那好,你就专门采花来给我装饰好了。”女人便恭敬从命的跟著大王一起到宫中,每天采名贵的花供大王使用。
其后,儒童回到了钵摩国,却见到路人们不是在忙著填平路面、就是在打扫脏乱,疑惑的他便问路人:“今日国家里是有什么值得庆祝的事吗?”路人们欢喜地回答道:“是啊!定光如来将来我国教化大众,所以举国上下无不欢欣。”儒童听了,便心生欢喜寂然入定,保持心净无垢,知道了佛陀即将到来,于是向路前的采花女子,乞得了五朵鲜花。而此时全国上至国王、王后,下至什民百姓,大家也都排班在道路的两边,儒童更也取得小小一块地方,亲自排班恭迎佛的到来。
突然,有一喊道:“前方有一条小溪,水流湍急,土石正流得不停呢!”儒童说道:“我若以神通之力,一下子就可填平,但是,大众要知道,真正的供养应该身体力行、亲自去作,才是最殊胜的供养。”便决定不使用神通力,而亲自搬石运土填平溪流。
就在大众齐心协力地填土时,佛陀到了,而眼前的地有一些却还没有填平!眼见路面潮湿,儒童便解下身上的鹿皮衣盖在湿地上,并用五朵鲜花撒在佛身上供养佛,花絮飘落在空中,佛陀便告诉他:“经过九十一劫,你当成佛,号为能仁如来,所住世界颠倒,父子互相仇恨,国王不勤政不爱民,你得在那里济拔众生,到时候得度者将难以算计。”
儒童听了心生欢喜,跳跃虚空,离地七仞再从空中而下,用自己的头发铺地,让世尊踏过。
世尊经过之后,便告诉诸比丘:“我并没有踏过的这块土,因为它是授记之处,至尊无上,只要有智慧的人,就知道应该在此处建造宝刹,其中功德同于授记。”此时,诸天人也都齐声赞同说道:“我们一定会在此地盖宝刹。”当时,就有一位长者之子,叫做贤乾,马上就以一根木柴,插在地上说道:“我已盖了宝刹!”诸天人便欢喜赞言:“虽是凡夫平民之子,却有著圣人之智慧啊!”贤乾于是取出宝物,就地建设宝刹,顶礼说道:“今天承佛陀教化,在此立宝刹,会有什么样的福德呢?”世尊便慈悲地说:“当儒童成佛时,你就会被授记了。”
此时,佛陀便告诉鶖鹭子:“儒童就是我的前身,而卖花女则是现在的俱夷,长者子贤乾即是座中的非罗夷。”非罗夷一听,立刻顶礼佛足,佛便为他授记:“后当成佛,名为快见。”
佛说此经已,诸四众弟子,天人龙鬼,无不欢喜,顶礼佛足。
借花献佛这个成语告诉我们,送花的人懂得感恩,释迦牟尼佛帮助小镇的人们解决了灾害问题,虽然这束鲜花是借来的,但是送花的人的心意却是十分真诚的。所以这关键不在于花,而在于诚意。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句话说,礼轻情意重呢!
【注音】tu shǒu kě qǔ 【成语故事】唐太宗时,唐朝属国高丽国发生内乱,大臣支离杀死唐太宗立的国王后自立为王,唐太
帮忙找生僻的成语故事1、歧路亡羊 杨朱是战国时期的一位着名学者,人称杨子。杨子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于是,这个邻居的全家人都去找,同时也请杨子的仆人帮着一块儿去找...
《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讲的是什么故事1、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是用自己的长矛刺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触。矛:长矛,古代用于进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
成语故事市无二价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西汉末年,王莽得到安汉公封号后就毒死汉平帝,自称假皇帝,立2岁的刘婴为太子。他梦想自己能当真皇帝,派8个风...
成语故事嫂溺叔援的故事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雄辩家淳于髡问孟子男女之间不用手递受物品是礼,那么嫂子掉进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救是礼吗?孟子认为是...
成语故事千变万化的故事 据传说,周穆王有八匹骏马,日行千里,深受宠爱。他非常喜欢游玩,曾经接受西王母的邀请,参加过瑶池盛会。 一天,周穆王从昆山返回合山,途...
一些有哲理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中的哲学道理如下: 一枕黄粱:卢生的故事告诉我们,不切实际的幻想最终会破灭。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
成语故事刚愎自用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楚因宋国发生战争,楚军打得宋国要投降了就撤军。晋军将领先縠不听统帅荀林父的命令擅自进攻楚军。楚国大夫伍参对楚庄...
有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以下只是部分历史人物故事:岳飞:岳飞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军事将领,他领导着岳家军,对抗金国入侵。他以勇敢善战著称,并带领部队在多次战役中取得...
春秋战国时期,齐恒公率军出征,却在途中因大雾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靠一匹老马才能平安回国。从此,齐国上下对这匹识途老
【注音】ju chng bǔ duǎn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滕文公从楚国路经宋国时会见孟子,孟子给他讲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
盲人摸象是成语故事吗?盲人摸象是寓言故事,也是成语故事。 盲人摸象 【拼音】:máng rén mō xiàng 【解释】:贬义词,比喻看问题总是以点代面、以偏...
【拼音】g gōng h shǔ 【成语故事】相传西周灭亡后,周大夫长途跋涉来到西周都城,看到过去的宗庙宫室都成了长满禾黍的
庄子的故事或成语1、
成语故事的解释什么是成语?成语是中国语言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由若干字组成的固定词组,具有特定含义,常用于表达情感、描述情景或传递智慧。成语源远流长,反映了中国文化...
表示历史故事:一窥过去的时光什么是表示历史故事?表示历史故事是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通过符号、图像和其他形式的表达来描绘历史事件、文化传承和人类发展。这种叙述方式...
成语故事李代桃僵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大奸臣屠岸贾鼓动晋景公灭掉于晋国有功的赵氏家族。屠岸贾率三千人把赵府团团围住,把赵家全家老小,杀得一个不留。...
【注音】yn ān zhn d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邢国遭到北方的狄人的侵略,其向齐国求救。相国管仲立即向齐桓公报告。齐桓
尊师重道的典故尊师重道终成大器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
有出自成语故事的成语出自故事的成语有退避三舍、草木皆兵、卧薪尝胆、四面楚歌等。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