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经验:冲刺阶段“理”重于“做”

0人浏览日期:2025-10-24 04:37:33

高考经验:冲刺阶段“理”重于“做”

高考经验:冲刺阶段“理”重于“做”

 

   “实验100次,99次往往是失败。遇到难题,关键是找出原因,再实践,再找原因。”已故原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邓景发教授的这句话,对同学们高考最后阶段的复习都很有启发。

    经过了高三一年的训练,“找问题——精练——找问题”的循环上升之路是我们的最佳选择。冲刺阶段,我们就要突出一个“理”字,把训练成果转化为考场上的战斗力。

    那么,如何“理”呢?

第一,“做”是“理”的基础。

    如果没有前期大运动量的训练做基础,对基本概念、基本解题方法都是模糊的,又能理出什么头绪来?“理”是攀登,是升华,对于理科学习来说更是如此。

第二,“理”要自己来。

    有些同学喜欢看参考书上总结的解题技巧、注意点等,这是对的,但停留于这一步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自己的理解。比如,按照课本,辅以高质量的参考资料,(励志一生 https://www.yunfei8.cn)复习完一章知识后,要能回答下述问题,才能给自己“通行证”。

1.这章主要讲了什么问题?核心概念、知识点的定义是什么?

2.这章知识是如何展开的?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如何?新年华学校

    以上两点可用“知识结构图”或“思维导图”检验。如果是文科的内容,还可以试试“自己讲课父母听”或“自己讲课自己听”的做法,自己说不清楚、甚至是讲不下去的地方,就是问题所在,这样不但可以更好地查出自己的知识漏洞,还可以让复习工作变得更有趣。

第三,“理”与“做”要结合起来。

    强调“理”,不能理解为“不做”,(励志一生 https://www.yunfei8.cn)最后阶段保证每天的定量训练,对于保持考试状态至关重要,我们反对的是冲刺阶段开夜车、游题海的无效做法。新年华学校

   “做”——“理”——“做”,高三的学习就是这样往复循环,但每次“做”的感觉不一样,正所新年华学校谓“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理”后再“做”,必能思路更清、步序更明,如“庖丁解牛”——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推荐阅读:[宝贵的四十条高考经验] [寄语高三学子:百日冲刺 决胜高考]

故事 广西真的曾发生僵尸袭人灵异事件?在所自处的成语故事感人母爱故事_《52米高台上的母爱》孔子谈谦虚荒谬的愚蠢之旅:三个傻瓜走出“琴殇”做一对欢喜冤家曹丕《典论·论文》原文的全面解析欲擒故纵:刘备耍花招让诸葛亮不敢篡位三人成虎的成语故事星星妈与星星爸肚子里的青蛇赶星星故事绯红的魔咒众神保护下的树三国演义上的诸葛亮为何要逼反魏延惩前毖后的成语故事不龟手之药百迪排气口后的人脸鬼逼而成就自己的修行人血骨石谁在捣乱地瓜娃娃在北京7年,我赚了2551元:一线城市的生活到底有多难狮子与河马的故事新老三界的由来IBM创始人:曾经“一事无成”的父子校园冥车曹操如何收拾张鲁平凡的幸福像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