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碰壁后,在冉求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父母之邦鲁国,主事的季康子嫌他太老,没有重用他。他认为与季康子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于是闲居起来,专心著述,编辑整理《诗》《书》《礼》《乐》《春秋》等。
【注音】bù xiāng wéi móu
【出处】《论语·卫灵公》
【解释】谋:商量。相互之间没法商量。指彼此观点不同,不宜共同谋划事情。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不能在一起干大事
不相为谋意指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道不仅仅指简单的志向或兴趣,它在哲学中是宇宙的本源,是最深刻的东西,统领着世界,可以理解为人的境界。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志趣相投的人做朋友或者共事能事倍功半哦。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地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
才占八斗的故事 曹植,字子建,曾受封为陈王,死后谥名谥思,所以又称陈思王。他是魏武帝曹操的第三个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兄弟。 曹植从小就很聪明,才思敏捷,文词富丽,...
庸人自扰的故事 唐睿(ruì)宗时,有个叫陆象先的人。他为人宽容,才学很高,办事干练,素有威名。有一年,陆象先出任益州剑南道按察使。到任后,对百姓十分宽厚仁慈。...
图穷匕见的故事 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攻灭了韩、赵两国后,又向燕国进军.为此,燕太子丹决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期扭转局势. 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名叫荆轲.他擅...
待价而沽的成语故事 出自《论语·子罕》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解释为释 义 待:等待。沽:卖,等待高价才出卖。比喻有好的待遇、条件才答应任职或...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
涸辙之鲋的故事 庄子因为过分专注于著书,不太注重生产,所以家里很穷,经常因为没钱买粮而忍饥挨饿。 有一天,庄子家又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无奈之下,他只好硬着头皮到...
持之以恒的故事 孟母诫子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孟轲)小的时候,母亲送他到学堂读书。刚开始孟轲还懂得用功,后来就渐渐学会偷懒、贪玩,不肯用功读书了。有...
胸有成竹的故事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
量体裁衣的故事 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城中有位裁缝名气很响,他裁制的衣服,长短肥瘦,无不合体。一次,御史大夫请他去裁制一件朝服。裁缝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问:“请教...
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有父子两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哲爱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这件事情...
不可多得的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孔融《荐祢衡表》,帝室皇居,必畜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东汉末年,有个名叫祢(mi,旧读ni)衡的著名文学家。他博学多...
对牛弹琴的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yì),善于弹琴。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乐不思蜀的故事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 刘备依靠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批能干的文臣...
劳而无功的成语故事 孔子作为有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极力主张以仁义道德来治理国家,恢复过去周朝的礼制。他认为统治者只要用“仁义”来感化百姓,处理诸侯国之间的关...
杜鹃啼血的故事 很早很早以前,位于四川的蜀国有个国王,叫做望帝。望帝是个人人爱戴的好皇帝。他爱百姓也爱生产,经常带领四川人开垦荒地,种植五谷。辛苦了许多年,把蜀...
掩耳盗铃的故事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
怒发冲冠的故事 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璧玉。这块璧是春秋时楚人卞[biàn]和发现的,所以称为和氏璧。不料,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
尔虞我诈的故事 春秋中期,楚国在中原称霸,楚庄王根本不把邻近的小国放在眼里。 一次,他派大夫申舟出使齐国,指示他经过宋国的时候,不必要向其借路。申舟估计到这样一...
毛遂自荐的故事 公元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请求援兵,同时缔结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20个文武双全的勇士同去,但挑来挑去,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