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名籍,他是秦末下相县(今江苏宿迁县西)人。他从小死了父亲,全靠叔父项梁把他养大成人。
项羽少年时,就很聪明,项梁便亲自教他念书、写字,但项羽不愿好好学习;项梁又教他使枪用剑,但项羽学不多久,又不学了。
叔父项梁骂他没有出息,项羽回答说:“认字、写字只能记记姓名罢了,学剑术只能敌得住个把人,不值得学,我要学能抵挡万人的本领。”项梁见他有抱负,便教他学兵法,项羽很高兴。
后来项梁被人诬告抓到监狱,为了报仇,出狱后项梁便把诬告他的人打死了。为逃避官府的追捕,他带着项羽逃到关中。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邯郸人)五十岁时,带领李斯和赵高(邯郸人)等一批官员和他二十岁的小儿子胡亥,去巡游东南。
秦始皇先游览了湖北、浙江一些地方,然后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去祭祀埋葬在那里的大禹。
秦始皇对手下的人赞扬大禹说:“大禹对中国的功劳实在太大了!他开大山,凿江河,把水引到大海里去。为了治水,他毕生辛勤劳累,死了就葬在这儿,大禹太伟大了。”
祭祀完大禹陵后,秦始皇率众经过浙江吴中(今浙江杭州市郊)回咸阳,街道两旁挤满了观看的人群。
此时,项羽同叔父项梁特地赶来看热闹,当项羽看到秦始皇车驶过的盛况时,不禁脱口说道:“彼可取而代之。”意思是说:秦始皇算什么,我可以取代他。
项梁赶紧跨前一步,捂住他的嘴说:“不要乱讲,这话是要犯灭族之罪的。”回到家里,项梁联想到项羽要学“万人抵”,暗暗赞他这个侄儿志存高远,久后必成大器。
“取而代之”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夺取别人的地位,自己代替他。
成语故事前倨后恭的故事 对人先前非常倨傲,而后来却又万分恭敬,在汉语中有一个成语叫前倨后恭或前倨后卑。下面是这个成语故事的来由。 公...
勤学苦读的成语故事1、苏秦刺股:苏秦因游说秦王失败返乡,受家人冷落,后发奋读书,用锥子刺大腿,血流出疼得他睡意全无,继续读书。后人用“刺股、锥股、握股”形容勤学...
四面楚歌地故事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
【注音】gu yu b j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一些。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
成语故事杀鸡吓猴的故事 有个耍猴戏的,新买了一只受过训练的猴子。这猴子可机灵了,他一听到鼓声就会跳舞,一听到锣声就会翻斤斗,可是就不听新主人的指挥...
鲁襄公去世的那一月,郑国的子产辅佐郑简公到晋国去聘问,晋侯借口和鲁国是同姓诸侯,而鲁国正有丧事,所以没有立刻会见他。
【拼音】sān go tu zh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费地有一个与曾参同名的人在外杀了人,有好事者跑到曾参的母亲那里说:曾
【注音】ho q zhě du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灭掉越国之后更加得意忘形了。他特别喜欢听伯喜的拍马屁,大修姑苏
拼音qu png zhng xuǎn 出处乃于门屏画二孔雀,诸公子有求婚者,辄与两箭射之,潜约中目者许之。前后数十辈莫能中。高祖
古人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1、圆木警枕(司马光)成语故事: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
【注音】ni r b zī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政坛遭到排挤后,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先后在卫国、宋国等没受到重
【成语】:胁肩谄笑 【拼音】:xi jiān chǎn xio 【解释】:胁肩:耸起双肩做出恭谨的样子;谄笑:装出奉承的笑容。
成语故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西汉时期,有位有名的将领,名叫李广。他前后跟匈奴进行过七十多次战斗,战功卓着,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
解释: 指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沧海:大海,桑田:农田。 传说东汉仙人王方平在门徒蔡经家
成语故事东山再起东晋时期,有一个叫谢安的人。他出身士族,少年时候就很聪明,不仅学识很高,而且擅长书法,写得一手好字,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
【拼音】lun chn zi zǐ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鲁国政权被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家控制,鲁定公成为一个傀儡,他听说
鞭长莫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原意是说,马鞭子虽然长,但是不能打马肚子,即便有力量,也不能用在不应该用的地方。后来比喻虽然
公元710年,唐高宗的女儿太平公主参与后来当皇帝的李隆基发动的宫廷政变,拥立李隆基的父亲李旦当皇帝,这就是唐睿宗。太平
孜孜不倦,意为勤奋努力,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语出《三国志蜀志向朗传》:自去长史,优游无事垂三十年。乃更潜心典籍
【注音】rn sh di xi 【出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 【解释】代谢:更迭,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