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铃还需系铃人”就出自南京清凉山上的清凉寺。
这句成语源自一个叫法灯的和尚。据明代瞿汝稷所编佛家禅宗语录《指月录·卷二十三》记载:南唐时金陵清凉寺(既今清凉山公园清凉寺)有一位泰钦法灯禅师,他性格豪放,平时不太拘守佛门戒规,寺内一般和尚都瞧不起他,唯独主持法眼禅师对他颇器重。
有一次,法眼在讲经说法时询问寺内众和尚:“谁能够把系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铃解下来?”大家再三思考,都回答不出来。这时法灯刚巧走过来,法眼又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法灯不假思索地答道:“只有那个把金铃系到老虎脖子上面去的人,才能够把金铃解下来。”法眼听后,认为法灯颇能领悟佛教教义,便当众赞扬了他。 后来这句话就被以解铃还需系铃人的成语流传下来。到了清朝,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还以“心痛还得心药医,解铃还需系铃人”加以引用。这个成语现在比喻谁惹出来的事情,仍然由谁去解决。
这件事之后法灯深得法眼禅师的赏识,后来在法眼禅师座下作维那(寺庙中统摄僧众统管禅堂的主要负责人),协助法眼开创了佛教五宗中著名的法眼宗。
法灯禅师不仅是一位得道高僧,在文学方面还有很深的造诣。他比较著名的作品有《古镜歌》三首,其中在第三首中写到: 时人不识古镜。尽道本来清净。只看清净是假、照得形容不正。或圆或短或长、若有纤豪俱病。劝君不如打破、镜去瑕消可莹。由此不难看出法灯在佛学和文学方面的造诣。
【拼音】gu xīn y l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擅长辩论,凭一张嘴到处游说。他去楚国要求见楚王,把守宫门的谒
关于诚信的故事30字1、曾子杀猪:曾子的妻子哄孩子说回来杀猪给他吃,曾子却真的杀了猪。他认为欺骗孩子会让孩子失去对他的信任,通过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讲信用。 季...
注音jiāo shē yn y 典故骄奢淫佚,所自邪也。 《左传隐公三年》 释义逸:放荡。原指骄横、奢侈、荒淫、放荡四种
成语故事骑鹤上扬州的故事 这个成语出自《说郛(fuacute;)middot;商芸小说》。 陶宗仪是元末明初时的文学家。他曾于元朝末...
【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拼音】:p zhī b cn,mo jiāng yān f 【解释】: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
表示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大全烽火连天 烽火连天形容战火遍地,四处战火激烈的景象。此成语源于古代战争时期的烽火台,用以传达军情。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讲述的是楚霸王项羽...
成语故事两败俱伤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陈轸(zhěn)的人。他非常聪明,遇事总是能想出很多好办法。有一次,他受到楚王的派遣,出使到秦国去。当时,韩、魏两国互相攻打,...
【成语】:一身两役 【拼音】:yī shēn liǎng y 【解释】:一个人做两件事。 【成语故事】: 晋朝时,有个广
解释: 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灾祸。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y),善于弹琴。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
【注音】lǎo chng lin d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羊祜听说吴主孙皓罢免陆抗的兵权,就向司马炎上表伐吴。司马炎不同意,
成语故事颐指气使的故事 汉书·贡禹传》:“家富势足,目指气使。”《资治通鉴·唐纪·昭宣帝天佑二年》:“见朝士,皆颐指气使,旁若无人。” 唐·元稹《追封李逊母...
一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开始拼命地奔跑。猎狗在猎人的指示下也是飞奔去追赶兔子。可是
名人苦读的故事四字成语凿壁偷光。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悬梁刺股。李密牛角挂书:李密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
成语故事出奇制胜战国时期,有两个着名的将领,分别叫乐毅和田单。两个人各侍其主,都很会布阵打仗。有一次,两人碰巧在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这个地方打仗。田单带领的是...
【成语】:胁肩谄笑 【拼音】:xi jiān chǎn xio 【解释】:胁肩:耸起双肩做出恭谨的样子;谄笑:装出奉承的笑容。
鸡鸣而起的成语故事成语来源成语"鸡鸣而起"源自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相传在古代某个村庄里,有一位勤劳的农夫,每天早晨,他总是听到鸡鸣的声音才会起床劳作。而与他...
【拼音】qi tin wn shě 【出处】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
梁换柱,指用偷换的办法,暗中改换事物的本质和内容,以达蒙混欺骗的目的。偷天换日、偷龙换凤、调包计,都是同样的意思。在
【成语】代人受过 【注音】di rn shu gu 【解释】受:承受,担待;过:过失,过错。替别人承担过错的责任。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