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叫作郭橐(tuo)驼的人,是专门帮人家种树的。他植树的本领特别高强,经由他手栽种的树,全都成活了下来,还长得枝繁叶茂,结的果实也又多又早,他的同行们无论想什么办法总是比不过他
。
于是大家就恳求郭橐驼介绍一下他植树的经验:“请您侃侃您的植树经,教教我们吧!”
郭橐驼想了想,就回答大伙儿说:“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诀窍,我只是随树木自己的生长规律让它发展而已。一般说来呢,移植树木的时候,要注意四个方面:树根要舒展开来;培土要尽量均匀;原上不能去掉,要保存下来;筑土则要紧密。照这样做了以后,就不用再老记挂着它、经常去动它,只管离开就可以了。总而言之,栽培树木时要像照顾婴儿一般精心,栽好以后要置之不理。只有这样,树木的生长规律才不会受到破坏,它的本来习性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别的种树人,则有两种错误的做法。一种是栽种时不够精心,使树根得不到充分的伸展,原土全被丢弃,换成了生土,培土也不匀,不是多了就是少了,树自然长不好。还有一种正相反,对树爱护得太过分了。种下树以后,早晨去看看,晚上又去摸一下,刚走开又不放心地回头去料理一番,甚至用指甲把树皮掐破来看树是活的还是死的,还用手去摇动树根看土是松了还是紧了。这样弄得树一天比一天虚弱。原本是怀着爱它的心思,其实却是害了它啊,这和对它照顾不周也没多大区别,树也还是长不好。”
请教郭橐驼的人又问他说:“依您的看法,种树的道理和当官治民有相通的地方吗?”
郭橐驼说:“我只懂得怎么种树,可不会当官治民。不过我住在乡间,看到老爷们总是喜欢对老百姓发号施令,似乎是很爱惜人民,动不动就派人督促百姓们耕种啦、收割啦、抽丝啦、织布啦,还有养鸡养猪什么的。今天打鼓叫人家集合,明天敲梆子叫人家聚拢,百姓们穷于应付,疲于招待,连吃饭的时间都快没有了,还怎么有精力去搞好生产呢?这样看起来,当官治民也确实和栽种树木有很多相类似的地方啊!”
植树经和当官治民的原则共同说明了一个道理,不仅要从外部尽量维护事物,更重要的,还是不能违反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啊!
有一天,狮妈妈在睡觉的时候,一只小狮子独自在森林里玩。玩着玩着,它的注意力就渐渐地被其它东西吸引,认为自己可以稍稍走
从前有一只乌鸦和老伴生活在一棵大树上,两者相亲相爱,过得有滋有味,非常愉快。快到临近生产孵化的时候了,正是盛夏时节,
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一个孩子在草地上放风筝。 春风徐徐,风筝越飞越高。高过了树梢,高过了房顶。 风筝得意地想:假如没有
一大早,鹤就爬起来,拿起针线要给自己的白裙子绣一朵花,刚绣了几针,孔雀过来问她:鹤妹你绣的什么花呀?绣的桃花。咳,干嘛要
意想不到,一个小小的0,掀起一场轩然大波风波是一位化学家引起的。他写了一本关于氧气的书,封面上印着一个巨大的O,化学家
有人和上帝谈论天堂与地狱的问题。上帝对这个人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他们进了一个有一群人围着一个大锅肉汤的房间。
狼太太生了一只小狼,便托人请狐狸当教父。它同我们是近亲,狼太太说;又非常聪明能干,它会给我的宝贝儿子上课,帮它增长知
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 一条狗在后面叫起来了。 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呔!住口!你这势利的
狗和松鼠是一对好朋友。有一次,它们一块儿去赶路。到了晚上,四周一片漆黑,它俩决定先休息了,明早起来再赶路。松鼠一跃到
下了一场大雪,青瓦房的屋檐下结起了串串冰棱柱,越结越长,越结越粗。第二天,天气睛朗,红日高照,冰棱柱探出脑袋,对旁边
乌鸦与黄鹂同住在森林,做着邻居。黄鹂的歌声婉转动听,每天都吸引了很多鸟类前来聆听,并受到大家的赞美。乌鸦心里越来越不
有一天,国王在大臣的陪同下来到马棚视察养马的情况。见到养马人,国王关心地询问:马棚里的大小诸事中,你觉得哪一件最难?养马
这一天,父亲把三个孩子叫到自己的跟前来,“你们各自把这根棍子折折看吧!” “这很容易嘛!” 三个孩子立刻啪的一声,将棍子折断了。 “那么现在来折这个!”...
有一天,许多牛想杀死宰牛的屠夫,因为屠夫从事屠杀他们的职业。他们聚集在一起,商讨办法,磨砺他们的角,准备战斗。有一头
有个寡妇养着一只母鸡,母鸡每天下一个蛋。她以为多给鸡喂些大麦,就会每天下两个蛋。于是,她就每天这样喂,结果母鸡长得越来越肥,每天连一个蛋也不下了。 这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世上只有一对乌鸦。在一次鸟类歌曲世界大赛上,这对乌鸦的二重唱技压群芳,一鸣惊人。它们一曲刚刚终了,赛场
一只恶狼上了年纪,打定主意,要与牧人友好相处。他便动身到离他的洞穴最近的牧羊人那里去。 他说道:牧人,你把我说成是
在遥远的古代印度,有一个国王,他的国家广大而强盛。他得到一个美若天仙的女子,就收为王妃,两人相亲相爱,琴瑟和谐。然而好景
一位父亲下班回到家已经很晚了,他的工作压力很大,心里也有点儿烦,他想休息一下,而这时,他发现自己5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
上古时代,黄帝带领了六位随从到贝茨山见大傀,在半途上迷路了。他们巧遇一位放牛的牧童。黄帝上前问道:小童,贝茨山要往哪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