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嘉平元年正月,已经享受了近十年80日子的皇帝曹芳准备去高平陵祭拜叔叔曹睿,他带上了很多朝廷官员,其中就包括权高位重、一手遮天的大将军曹爽极其重要党羽。为这样一个机会等待了许久的太傅司马懿借机发难,他带兵封锁洛阳城门,然后任命高柔为大将军,接管曹爽的军队,任命太仆王观为中领军,接管曹羲的军队,接着给身在城外的皇帝上了一封奏折称曹爽利用大权谋营私利,败坏朝纲,予以罢免。与此同时,司马懿派遣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去劝说曹爽投降,承诺只要曹爽主动罢兵,可以免于处罚并且保留他的爵位。在经过一整夜的痛苦抉择后,拥兵在外护卫皇帝的曹爽没有听从刚刚从宫中逃出来的大司农桓范的建议去进行抵抗,而是选择主动让出权力,向司马懿投降。但是天真的他被司马懿摆了一道,曹爽并没有得到他异想天开中那依旧富贵的退休生活,而是被诛灭三族,整个势力连根拔起,曹氏宗族基本退出了魏国最主要的政治舞台。
高平陵政变为司马家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或许可以说是司马懿的“官渡”。然而这一魏国政坛的大幅震荡却远远波及到了南方两个小国,使本已逐渐趋于平静与稳定的三国时代突然之间乱相横生,十几年间无论政治还是军事,三个国家都因此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澜,矛盾与冲突进一步凸显、对抗、爆发,最终使三角这个最稳固的态势全盘崩溃。
一个时代的终结,就如同他的开始一样,是壮阔的,是震撼的,是华丽的,是酸楚的,是耐人寻味的……
曹魏政权或许迟早是要易手的,这在曹丕当初采纳陈群的九品中正制时就已经露出了端倪。但是魏武帝曹操意气风发,他的魅力让很多当初跟随他的人折服,就这样拱手让出他辛苦一生创下的基业,那将是一件念之断人肠的事情。所以,司马懿把曹爽势力一脚踢开,把持朝廷后,魏国立刻就变成了一壶烧开的水,四处冒泡。首先要为曹家打抱不平的,是王凌。
王凌的叔爷爷是传说中使出了连环计的司徒王允,李傕、郭汜杀害王允一家,年幼的王凌跟哥哥王晨爬城墙逃跑得以幸免于难,回到家乡后王凌逐渐长大,凭借爷爷当年的好名声得以举孝廉担任了一个县长,后来很意外的在大街上碰到路过的曹操,从此飞黄腾达,到魏国第四代皇帝曹芳时已经担任车骑将军,开府,礼仪待遇与三司(司马、司徒、司空,即三公)相同,高平陵政变前三个月,王凌还被任命为司空,正式成为三公之一。这一切都跟王凌出色的政绩与战绩分不开,但隐约中,挚友司马朗也帮了不少忙,于是就在高平陵政变之后,王凌进一步被任命为太尉。
不过王凌并没有对司马家族感恩戴德,他始终反对司马家族的大权独揽,因此王凌秘密联系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准备学当年的袁绍,另立一个皇帝,以便脱离司马懿的控制,重新振兴曹家在魏国的地位。于是令狐愚偷偷派遣将领张式跟楚王曹彪进行联络,王凌则派人去洛阳跟儿子王广谋划。但是王广显然没有王凌那样愚忠,反而说:“废立这样的大事,我们还是不要去做出头鸟吧。”这个计划还没有正式实施,令狐愚就得病去世了,王凌失去了重要的援手,儿子又不积极,只能作罢,另觅时机。不过各位看官要记住这里还有个话头,将来我们要把这个没讲完的故事拿出来接着说,王凌的故事还没结束呢。
另外一边,夏侯家作为曹家一直以来的姻亲,时常被看做是宗族之一,甚至有传言说曹操祖上本来就是姓夏侯的。所以无论是夏侯惇还是夏侯渊,都在曹操时代受到重用,夏侯渊的侄子夏侯尚跟文帝曹丕关系无比亲密,一直做到了征南将军的要职。夏侯尚的儿子夏侯玄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从小就声名鹊起,小小年纪便在朝廷中任职,更与诸葛诞、邓飏等人搞起了东汉末期名噪一时的党人运动,自封为“四聪”、“八达”之类。明帝曹睿对这套东东也不看好,如同汉桓帝、汉灵帝一样,曹睿亲自实行了可以命名为“第三次党锢”的手腕,罢免诸葛诞,还有自我标榜为“三豫”之类的一共十五人,都被免官禁锢。其中唯独夏侯玄因为家世原因没有被罢免,仅仅降为羽林监。后来明帝去世,曹爽掌权,夏侯玄因为是曹爽姑姑的儿子而得以复职,并且很快就连越数级,高迁征西将军,全权负责雍凉军事,成为对蜀前线的总指挥。夏侯玄对此感激涕零,策划了一次伐蜀行动意图拔高曹爽在魏国军中的地位,但是这次军事行动不了了之。
这个铁杆亲曹派成了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后的主要打击对象,司马懿在干掉曹爽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夏侯玄召回朝廷,任命为大鸿胪,剥夺了他的兵权,转而任命郭淮为征西将军,同时任命那个在政变中帮自己成功游说曹爽投降的陈泰担任雍州刺史。
夏侯玄的叔叔夏侯霸对此感到很担心,他自己一直受到曹爽的厚待,所以认为亲曹派将受到司马懿的逐一打击,因此在高平陵政变后第二年,他放弃自己右将军的职务,从阴平小路投奔自己的杀父仇人蜀汉。一路上夏侯霸多次迷路,粮食吃没了就吃马,在山里走的脚都破了没办法继续前进,找人问路又问不到,幸亏蜀汉知道他千里投奔感动不已,派人把他从深山老林里搭救了出来,后主刘禅还主动跟夏侯霸套近乎,对他说自己的儿子也是夏侯家的外甥。
得知魏国政坛震荡,而且从夏侯霸那里获取很多情报之后,当年姜维就用兵进攻雍州。这是姜维第二次独立统兵进行北伐。
此时魏国西线的主要将领有三位:征西将军郭淮,雍州刺史兼奋武将军陈泰,南安太守兼征西将军参军邓艾。姜维首先倚傍曲山修建了两个防御阵地,然后依仗自己熟悉陇西情况的优势,派遣句安、李歆等人联合羌人进攻附近各郡县。陈泰认为姜维大本营所在的曲山阵地虽然牢固,但是距离蜀汉边境太远,运粮需要很多当地人做苦工,而当地羌人对于姜维的劳役肯定也不满,不会一心归附,况且险峻的山地也不利于蜀军救援,因此可以对曲山阵地进行包围。郭淮听从建议,派遣陈泰、徐质、邓艾包围了曲山阵地并且切断水源,蜀军挑战一律不许应战。结果曲山阵地的蜀军惨不忍睹,只能把雪化开以后泡干粮充饥。姜维的救援也遭到陈泰的阻挠,无法突破魏军包围圈。紧接着,魏军按照陈泰的建议兵分两路,陈泰率军渡过白水,郭淮率军渡过洮水,准备切断姜维的后路。姜维及时发现了这个危机,赶紧率领大军撤退回,而重重包围之下的句安和李歆选择了投降。郭淮趁势进军羌人地盘,扫荡蜀军的残部,邓艾又建议说蜀军撤退走的并不远,可能还会回来,需要留兵。郭淮就派邓艾驻扎在白水北岸防备蜀军。结果正如邓艾所料,不死心的姜维派遣廖化在白水南岸结营与邓艾对峙。聪明的邓艾早就猜出姜维是想用廖化牵制自己,而姜维则带兵进攻洮城,结果邓艾抢先一步把洮城占领,姜维无奈,只好真的撤兵,姜维的第二次北伐就这样惨淡的收场了。
蜀汉这样惨淡其实并非只是军事实力不济,大将军费祎是个坚定的鸽派,他始终不给予姜维足够的信任,费祎认为诸葛亮做不到的事情,其他人更加不可能做到,蜀汉打了很多年,也需要休息。除此之外,蜀汉也是反叛不断,就在姜维这次出兵的前一年,费祎也曾经试图趁魏国内乱,率领大兵进驻汉中,准备北伐,但是大军还没动,涪陵地区就有人杀害朝廷官员掀起叛乱,仓促之间费祎只好派遣老将军邓芝出击平定乱党。或许是害怕内部再有什么事情,费祎这次没有亲自出兵,而是派遣姜维去趁火打劫。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费祎前怕狼后怕虎,本也没有心思去贯彻北伐,自然北伐也不会取得什么出彩的成绩。
魏国政坛地震,蜀汉分歧不断,那么东吴呢?东吴更惨,同样是在高平陵政变的第二年,也就是傻子数,公元250年,八月份吴国人心惊胆战的经历了丹扬、句容、故鄣、宁国多个郡县的洪水以及山体滑坡。对已经行将就木的老人孙权来说,这不是好兆头。况且五月份的时候荧惑星冲入南斗,七月份魁星的第二颗星偏向东边……这说明什么?孙权面对这些灾异恐怕浑身冒冷汗,他终于下定决心对继承人问题进行大刀阔斧的处理。
尽管历史上对于东吴“二宫并阙”事件有着多种分析和理解,或是源于士族纷争,或是来自娣庶仇视,但其中总有一个人是不可忽略的,她就是全公主。全公主大名孙鲁班,小名大虎,是孙权最喜欢的步夫人所生的女儿,也深受孙权喜爱,或者说是溺爱。孙鲁班起初嫁给周瑜的大儿子周循,周循早逝后又嫁给全琮,所以一般称她为全公主,或全主。
这要么是一个权欲熏天的女人,要么是一个愚蠢透顶的女人。
看一看鲁王孙霸身后的支持者名单,无一不与这位公主有关,尤其是她老公全琮,公开让二儿子全寄支持鲁王孙霸,跟丞相陆逊作对。而全家是江东士族中少有的支持孙霸的家族,可见全公主在其中的运作大有成效。还有全公主老妈的族人步骘,也是鲁王党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按理说,孙和比较贤明,并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孙权怎么会突然就改变想法转而喜欢孙霸了呢?孙霸又没有什么佳绩,哪来那么多人支持他?一般来说,既然立了太子,那么大臣如果不是有太大的利益冲突,则不会在其他皇子中再另挑一个出来形成一党来跟太子唱对台戏,反正谁做皇帝不一样,自己怎么都是个臣子而已,即便皇帝对自己感觉一般般,那也差不到哪里去,没必要铤而走险去支持另一个。
这是一个定理,所以也可以从反方面来说,“二宫并阙”实际上是全公主一手策划出来的阴谋,是她跳出来支持孙霸,利用自己对孙权的迎合以及全家对江东的影响力,使孙霸的人气扶摇直上,最终促成了一个惨案。那么最终谁受利了?
全琮虽然是一位将领,但是他身后的政治价值比其本人能力所带来的价值要高的多,再说全琮一直也没有什么太漂亮的战绩,所以全琮得宠,肯定不是因为他本人多牛逼,孙权看上的是他的家族,而不是他本人。在江东的几大家族中,陆、朱、顾、张都是摆明了支持太子孙和的,而孙权跟士族的矛盾也是众人皆知的秘密,于是孙权借力打力,以两个儿子作为代价,相继“干掉”了陆逊、朱据、顾谭、张休。名义上的矛盾中心点孙和被废黜,孙霸被赐死。
魏国和蜀汉有些人可能看不太明白,全公主在这瞎掺合什么?殊不知,全公主的母亲步夫人曾经跟王夫人争过皇后,孙权也的确更喜欢步夫人一些,但是由于朝廷大臣们一致认为步夫人没有生儿子,不能做皇后,所以力挺王夫人,导致孙权迟迟下不了结论,皇后位子一空就是几十年,全公主跟王夫人的梁子老早就结下了。恰巧,太子孙和跟受宠的鲁王孙霸都是王夫人的儿子,全公主从中运作,成功干掉了孙和跟孙霸,还迎合孙权铲除三大家族的势力,双方真是一拍即合。或许是为了嘉奖自己的乖女儿,孙权默许了全公主给孙亮找媳妇的建议,全公主给孙亮找这个媳妇大伙也都能猜个大概齐,无非就是全家的人,他是全琮哥哥的儿子全尚生的女儿。本人另有一篇专门分析“二宫并阙”的文章,若有兴趣可以去看,欢迎指正。
“二宫并阙”闹出的动静并不比高平陵政变小,吴国朝野哗然,人人自危。魏国自己虽然还没消停,但是刚刚上位的司马懿总不会放过一个转移人们眼球的机会。于是在这年冬天,征南将军王昶适时的上了一道表文,在对孙权进行了一翻恶意诋毁之后,他建议立刻出兵伐吴。于是,一场荆州大战伴随着动荡的政坛开始在吴国上演了。
魏国征南将军王昶之前写表文建议把征南将军驻地从宛城搬到了新野,军事上到底有多大优势没能得到检验,但至少王昶距离政治漩涡中心洛阳又远离了150里。司马懿在政变之后曾经广泛争取过大臣们的意见,似乎是想看看大臣们对于他政变夺权有什么反应,王昶在回答的时候大谈勤俭节约、教育考试,一派政变事不关己的态度。
魏军得到出击许可后迅速出动,傻子年冬天便出兵突破吴国边境防线,取得了一场胜利。转年到了公园251年,王昶命荆州刺史王基进攻西陵,牵制西陵的步协所部精锐使其无法向东增援,同时派新城太守州泰逼近秭归、巫县,震慑蜀军,自己则率领大部队包围江陵。
州泰方向基本没有遇到什么抵抗,一帆风顺。王基方面则好好的戏耍了一下敌军。步协的策略是巩固防御,绝不出击,于是王基做出一副立刻全力进攻的架势,结果自己却偷偷带兵袭击了雄父邸阁,把吴国西陵部队三十万斛口粮搬了个干干净净,还顺便俘虏了安北将军谭正以及数千降兵,除此之外,王基还把当地百姓全部北迁到曹魏境内,并且重新设置了另一个夷陵县用于安置这些百姓。王基取得完胜。
王昶那一路大部队稍微有点曲折,起先王昶用竹子做筏渡过襄阳与江陵之间的人造湖,击退水边的吴军,然后又用密集发射的弩箭杀退了凿七条地道前来进攻的吴军。此时吴军接替朱然担任荆州地区统帅的是朱然儿子施绩,朱然他本来姓施,后来被没有儿子的舅舅朱治认作干儿子延续香火,所以改姓朱。施绩后来申请过一次改回自己的本姓,孙权没有批准,之后直到孙权去世他才改回自己的本姓。这次曹魏大举进攻已经是自当年文帝曹丕三路大军伐吴之后很久都没有遇到过的了。施绩才能一般,人造湖失利后他撤回江陵,固守城池,王昶一路追杀,斩首数百,到了江陵城下后王昶心生一计,他准备先派五个军的兵力撤退,做出准备回师的样子,引诱施绩出城以便在平地上利用魏国骑兵优势对吴军实施歼灭,同时王昶还把缴获的战马、军械以及斩杀的吴兵头颅进行绕城展示,以激怒吴军。最早的《周礼》上规定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而之后的齐国制度则规定一万人为一军。具体数量多少不一,但可以肯定至少五万人参与了佯装撤退,可见此次魏国入侵荆州的规模已经是近30年间最大的一次。
施绩上当了,他跟接替了老爸公安都督职务的诸葛融说:“魏军远来,现在人困马乏,我想马上追击,但是兵太少了,不如我在前面阻截,你在后面掩杀。”诸葛融答应好好的,于是施绩信心满满的钻进了王昶的圈套,结果施绩先胜,但是诸葛融并没有率兵跟进,导致施绩大败,部将钟离茂、许旻被斩,军需物资损失惨重。魏军撤退后诸葛融遭到了孙权的严厉批评,但是由于他哥哥诸葛恪正红的发紫,所以孙权也没有进一步进行追究,仅仅褒奖施绩以平息他的怒气。而这也为日后东吴政局动荡埋下了一个伏笔。
这场荆州大战在公元252年二月份偃旗息鼓,但是还没等魏国人庆祝自己的胜利,四月份的时候就传来了淮南叛变的消息,王凌造反了,他派将军杨弘去兖州刺史黄华那里准备联合起兵,但杨弘和黄华忙不迭的跑到京城了把王凌的事情给告发了。
上回说到令狐愚病死,儿子王广不积极,导致王凌意图给曹爽报仇的计划泡汤。其实这回王凌也不是准备立刻举兵的,毕竟他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帮手。但是王凌现在真正体会了夜长梦多是一个多么准确的词,他的计划遭到破坏,原因是这样的……
山阳有个叫单固的人,他爸爸单伯龙跟王凌从前的帮手令狐愚关系相当好,于是令狐愚就想邀请单固来自己的机关里任职,但是单固一直不想去,是他妈妈一直劝,说人家跟你爸关系好才聘你,给个面子吧,不然你爸以后还咋跟人家处?单固碍不过面子,只得去给令狐愚当下手。当时令狐愚还有一个叫杨康的下手,令狐愚跟王凌书信往来密谋策划另立楚王曹彪,杨康跟单固都是知道内情的人。过了几年,令狐愚病死,单固因病停薪留职,杨康被司徒高柔召到京城。《射雕英雄传》里的杨康是个大坏蛋,这里的这个杨康也不是什么好人,他到京城把王凌的谋划泄露了出去。
司空王凌谋反的消息不胫而走,一直传到了司马懿的耳朵里。老狐狸气的浑身发抖,前几年升官发财就是想让你消停点,你不好好在家享清福,居然跳出来搞谋反,不整你我整谁啊!三月份的时候你就谎称吴国堵塞涂水准备进攻,我没戳穿你是给你机会,怎么还不迷途知返呢!
司马懿亲帅大军,从水路南下,同时宣称如果王凌主动投降,那么就可以赦免他的罪行,然后派遣一个叫广东的尚书去王凌那里劝降……这一套咋看着这么眼熟呢?哦,对了,当初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不就是这么对付曹爽么,看来是故技重施了。
司马懿大军进驻到百尺,王凌害怕了,都怪自己看走了眼,杨弘和黄华跟自己完全不是一路人,现在司马懿进军如此神速,自己根本都没准备好,仗怎么打啊。于是王凌写了封信,对司马懿说:“你太牛逼了,我知错了,我犯的是诛灭九族的罪,但是您也说有诏书会赦免我的罪行,现在我就把自己绑了投降你吧。”结果王凌果然派手下王彧送上了自己的印绶、节钺,然后把自己绑了,去见司马懿,司马懿也的确没有食言,在王凌走到丘头的时候派人解了王凌的绳子,一派言归于好的祥和气氛。王凌也乐了,大咧咧的跑去见司马懿,谁知坐船进了淮河,王凌才发现司马懿是带了军队来跟他见面。开玩笑,都投降了你还带什么军队,这不是来收拾我吗?王凌气急败坏说司马懿欺骗他,对不起他,但是司马懿大义凛然的回答:“我宁可对不起你了,但是我绝不能对不起我的国家。”于是王凌跟司马懿索要棺材钉,司马懿毫不犹豫的就给他了。王凌终于知道司马懿不会饶恕自己,在项县喝毒药自杀,他死前正巧看到好友贾逵的祀庙,王凌对祀庙大声叫喊:“贾梁道,我王凌永远都是忠于大魏的社稷!您如果在天有灵的话现在应该知道了吧!”说完喝药自杀。王凌的几个出色的儿子也都相继被杀,尤其是小儿子才能最高,跑到亲戚家避难,但是被举报,也没能逃过这一劫。
司马懿进入寿春,令狐愚的旧将张式主动自首做了污点证人,楚王曹彪被赐死。单固虽然抱病在家,但是仍然被司马懿找出来,问他是否知道王凌谋反的事情,单固一口咬定啥都不知道,司马懿把杨康叫出来跟他对质,单固破口大骂杨康无耻,连累别人灭族,最终被处死,而小人杨康则因为口供错漏百出,也被找茬杀掉,看来司马懿也对这样的小人恨之入骨。就这样,淮南闹剧第一季谢幕。
平叛的魏军刚刚回到洛阳没几个月,72岁高龄的老太傅司马懿就病入膏肓了。
这个时常让人感觉阴冷的政治家——或者说阴谋家,前后侍奉了四代曹魏领导人,尽管后人一提起他就跟篡权两个字联系起来,但是翻开史书,扔掉有色眼镜,历史上的司马懿不失为少说话,多做事的那一类人,很少看到他有什么长篇大论,但是长期对抗东吴、屡次平定叛乱,司马懿经常都是头功,唯独对付曹爽露出了一点狐狸尾巴,让人感到他有些野心。不过他死前坚决不接受朝廷授予他的相国职位,还坚决推辞了授予他的公爵,以及家族子弟的侯爵。很多人说他是奸贼,因为按照易中天的标准,司马懿是奸而不雄。也有人说他是能臣,因为他的能力确实出众。但是无论怎么说,司马懿必定有一个称号是当的起的,那就是:人才。
家族头号人物去世并没有让司马家族衰落下去,司马懿的大儿子司马师被任命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继续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几个月以后,魏国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四月,又升司马师为大将军、加侍中、持节、录尚书事、督中外诸军。我的天呐,凡是能加在身上的要职全都被司马师捞进腰包,什么叫大权独揽?看看司马师就知道了,他的春风得意,相信各位看官也不难想象。
而此刻的江东,则愁云惨淡,已是一片哀号。就是在这年四月份,司马师接受大将军印绶的同时,大皇帝孙权丢下了他统治近六十年的吴国与世长辞。
他在公元250年十二月份就病倒了。缠绵病榻的孙权感到自己时日不多,匆忙安排自己的身后事。
东吴大世族在“二宫并阙”期间被他收拾了不少,现在新太子孙亮只有十岁,挑选合适的辅臣将是未来东吴兴亡的关键所在,孙权很清楚这点。于是在几经考虑后,辅臣名单最终敲定:太傅诸葛恪、太常滕胤、武卫将军孙峻、太子右部督吕据。
后事安排停当,孙权终于在与病魔斗争了将近半年后闭上了眼睛,这位三个国家中活的最长的君主享年71岁,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时而忍辱偷生,时而大气磅礴,吴国虽然看似总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最终却成为了魏蜀吴三国中存在时间最久的国家。孙权长于政治,疏于军事,尽管他对许多功臣的后代相当刻薄,却仍然有无数英杰乐为之死,可见孙权的用人之道同样值得钻研。他是一个把奇正相资运用到极致的人,这或许是吴国所处政治环境造就的,或许本是他与生俱来的,无论怎样,没人有资格否定孙权才能和成就,没有他就没有东吴的辉煌。
孙权的去世,让从小年轻气盛的诸葛恪有了发挥的舞台。诸葛恪是诸葛瑾的长子,之前魏国王昶进攻荆州时因为没有配合施绩进军而被孙权责罚的公安都督诸葛融是他的二弟。诸葛恪很小就讨孙权喜欢,这个人机智、风趣、有才华,如果在今天,应该是一个不错的男朋友。陈寿和裴松之记载了很多诸葛恪有趣的故事,这里不妨多说一些,跟大家共同分享。
1.诸葛恪的爸爸诸葛瑾是个大长脸,一次孙权宴请大臣,席间孙权让人牵来一头驴。驴是在东汉末期才被引入中国的动物,所以当时很多中国人对驴都很感兴趣,好多时候说话做事都喜欢跟驴扯上关系,这次孙权也一样,他很正经的观察了驴脸好半天,然后拿笔在驴脸上写“诸葛子瑜”。这时诸葛恪不想看到老爹出丑,于是请孙权把笔借给他,要添两个字,随后诸葛恪在孙权那四个字下面写上“之驴”。在坐众人大笑,孙权顺便就把驴赐给了诸葛恪。
2.一天蜀国来了使者,孙权在宴请他的时候诸葛恪也参加了,于是孙权指着诸葛恪对蜀汉使者说:“这位诸葛恪最喜欢骑马了,你回去以后告诉你们的丞相,让他送几匹好马来。”孙权刚说完,诸葛恪就连忙起身叩谢,孙权问他,马还没送来呢,你谢什么啊?诸葛恪回答:“看来蜀汉就是咱们吴国外面的一个大马厩啊,马肯定能送来,我还是先谢谢吧。”
3.有一天孙权跟诸葛恪谈话,孙权问:“你在家也太消遣了吧,都长胖了。”诸葛恪回答:“我听说富贵的人屋子漂亮,德行高的人长身体。我可不敢消遣,我只是在修身养性啊~”
4.诸葛恪经常向孙权献马,每次他都先在马耳朵上扎个孔。当时一个叫做范慎的大臣就嘲笑他:“马虽然是牲畜,但是它具备上天的气运,你现在伤害他们的耳朵,难道不是不仁吗?”诸葛恪回答:“妈跟女儿算是至亲了吧,那当妈的怎么还往女儿的耳朵上扎孔带珠宝呢?”
5.太子有一次逗诸葛恪,让他吃马粪,诸葛恪恭敬的回答:“那就请太子吃鸡蛋。”孙权很奇怪,就问他:“人家让你吃马粪,你怎么还请人家吃鸡蛋呢?”诸葛恪回答:“因为都是一个部位里出来的……”
6.一次,一大群脑袋白颜色的鸟飞到了孙权大殿的前面,孙权没见过,就问是什么鸟,诸葛恪回答:“这种鸟叫做白头翁。”当时张昭在座位上,是众人里年龄最大的,以为诸葛恪是在借鸟来嘲讽自己,于是就说:“诸葛恪耍陛下!我从来没听说过有什么鸟叫做白头翁的,你给我找出来一个叫‘白头母’的鸟来!”诸葛恪回答:“鸟的名字不一定要成对啊,咱们都知道有种鸟叫做鹦母(鹦鹉),按你的说法你还能找出来一个叫‘鹦父’的鸟来?”大家都哈哈大笑。
诸葛恪的机敏在这些小事中发挥的淋漓尽致,他这样的性格,或许放在今天也是很受欢迎的。但问题是,孙权在选辅臣,不是在选快男,诸葛恪略显轻浮,不够稳重,尽管学识相当够用,却注定无法担当大任,吴国在他手中不但没有抚平孙权去世的巨大伤痕,反而掀起更高的波澜。盛极而衰,诸葛恪要承担相当大的责任。
十月份,诸葛恪率兵来到东兴,重修修筑了孙权已经弃管多年的堤坝。修建堤坝蓄水是东吴防范魏国入侵的主要手段之一,早在曹丕时代,由于激烈的战事缘故,襄阳与江陵之间的百姓被魏吴双方掠夺走,形成了无人区,而这里又是一马平川,极利于魏国骑兵突击,因此吴国在这一地带修建堤坝、引水,形成了一个人造湖,用以抵挡魏国铁骑南下。同样的办法也用在了吴国都城建业北边的东兴,孙权在这里修建了堤坝,但是后来征淮南之后放弃了。诸葛恪为了重新在这里建立防御,除了修葺堤坝外,还倚傍左右的大山修建两座防御堡垒,命全瑞和留略各带领一千人驻守一个堡垒。做完这些事,诸葛恪率大军返回建业。
这本来跟魏国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但是也不知道诸葛诞怎么就那么爱管闲事,跑去对司马师说:“吴国重修东兴堤坝,咱们受制于他啦!他们这么干是侵略,无视咱大魏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大哥你赶紧派王昶进攻江陵,再派毋丘俭进攻武昌,用来牵制他们长江上游的精锐部队,然后您再挑选精兵强将进攻他们的东兴堡垒,等他们救兵到的时候咱肯定已经大获全胜啦!”司马师也学他老爹,自己刚上台,人心不稳,不如抓住这个机会转化内部矛盾,掉转大家的视线,况且孙权刚刚去世,东吴内部矛盾重重,所以说这次怎么看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司马师采纳了诸葛诞的建议,准备借孙权刚刚去世的时机以牙还牙,给吴国也来个趁火打劫。
公元252年十一月,大魏皇帝曹芳诏命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将军
安居在家是父子关系,受命于国家之事,是君臣之分。(没有父子关系)充分体现曹丞相执法严明,不询私情,教子有方,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种美德值得中华民族借鉴和发扬。! ----罗贯中
胡遵、镇南将军毋丘俭等人伐吴,三国后期一场重要的战役——东兴之战就此揭开序幕。魏国这次大举用兵,参战人数约为十八万。当然,这十八万并没有全部投入战场,其中征南大将军王昶一路从上次攻荆州的人数可以大约推算为六万人左右,主要将领估计还是王基、州泰;另外一路由毋丘俭率领,从后来书上记载的兵力看,毋丘俭也至少控制了五六万;最后一路由诸葛诞统领,胡遵听其指挥,人数七万。
王昶那一路基本没什么动静,小小的发生了一些摩擦以震慑为主,毋丘俭那一路在史书上找不到任何相关记载,也是以震慑夏口督孙壹为主,因此主要战场在东兴。
由于重修了堤坝,东兴两个靠山的防御城堡周围都是人造湖,魏军胡遵等人利用临时搭建的浮桥才能到达山下,而两个城堡还在山上,魏军强攻,却久攻不下。这时诸葛恪率领四万人渡过长江赶来增援,留赞、吕据、唐咨、丁奉、朱异作为先头部队率先渡江抵达东兴附近。
丁奉等人的先头部队登岸后没有做任何停留,按照丁奉的观点,现在援军本来就已经来晚了,如果再耽误时间,被魏军占据了有利地形,那么吴军就只能面对失败。当时北风凛冽,丁奉等人率领三千人顶着刺骨寒风在人造湖上扬帆急行军两天,率先占据了徐塘,来到防御碉堡所在的山下。这时魏军对此还浑然不知,还在搞聚会。丁奉的突然出现并没有使魏军慌乱,相反,魏军前部发现丁奉人少,认为这一小撮吴军根本没有任何攻击力,因此魏军前部甚至连铠甲都不穿,长矛大戟也不拿,只是光着膀子,用盾牌和佩刀迎战。这样轻敌的后果可想而知,在丁奉“封侯取赏正在今日”的鼓动下,吴军发疯了一样攻进魏军前部的营地,完全没有做好准备的魏军被杀的找不着北,丁奉所部还没结束战斗,朱据又带人冲上来进行第二波进攻。一败涂地的魏军溃逃,然而他们跑到人造湖边的时候才惊慌的发现,他们的浮桥已经被朱桓的儿子朱异率领的另一支部队摧毁,守桥部队一样是溃败。就这样,山上的攻城魏军就失去了后援,惊慌的他们被丁奉等人轮番砍杀,无处可逃之下,魏军争相跳入人造湖,冰冷的湖水以及互相践踏让魏军损失惨重,吴国大将韩当的儿子韩综之前投奔了魏国,这次担任了前部都督,在东兴大战中被斩杀,一同阵亡的还有乐安太守桓嘉。败局已定,诸葛诞不得不率领残兵败将撤回寿春,吴军缴获的各种牲口、金银等物资堆的像大山一样。
另外两路魏军见东兴失利,也只能选择撤军,声势浩大的伐吴行动宣告失败。
为了表彰这次大捷,自诸葛恪以下所有参战人员全部升官封赏,甚至包括没怎么参战的荆州区总司令施绩,将军陆抗以及夏口都督孙壹,他们分别对抗王昶和毋丘俭两支部队,算是苦劳吧。
就在王昶作为最后撤出战场的部队正在缓缓北归的同时,一直冷眼旁观魏吴大战的蜀汉发生了耸人听闻的恐怖事件,权臣大将军费祎在新春宴会上被刺杀身亡!
凶手被当场逮捕,经警方查明,杀害大将军费祎的凶手叫郭循,凉州西平郡人,原担任魏国中郎,在卫将军姜维出击北伐期间被俘虏,随百姓内迁。尽管皇帝任命他为左将军,但是郭循仍然不真心归降,反而产生仇视心理,意图刺杀皇帝。但是因为皇帝护卫严密,郭循每次靠近皇帝都会被警卫拦下,因此郭循转而把目标放在大将军费祎身上,利用新春宴会大将军酒醉的时机,在宴会现场用佩刀将大将军杀害。
这个消息一传出,魏国立马发表声明支持勇士郭循的壮举,更加追封郭循为长乐乡侯,追谥“威侯”,世袭爵位,还另外封他儿子为奉车都尉,赏赐白银一千两、绢布一千匹。
费祎的横死在蜀汉政坛上看起来不像是个杯具,至少刘禅可以欢呼“熬出头了!”即便嘴上不能喊,恐怕他心里也要狂喊。自从相父诸葛亮掌权以来,刘禅从来就不知道权力是个什么东西,他名义上是个皇帝,实际上却是个囚犯,“蜀中四相”各个大权在握,幸好他们都是忠臣,没什么别的想法,否则蜀汉基业老早就改姓了。刘禅不能让这个情况继续下去,费祎死后,刘禅自己掌权,独立处理政务,总算是好好过了过皇帝瘾。
另外一个不感觉杯具的是姜维,他也可以欢呼一声“熬出头了”,费祎去世对姜维来说不但不杯具,甚至还是洗具。他们之间的政见不合已经家喻户晓,费祎坚持休生养息政策,而姜维则意图把北伐进行到底,两个人针尖对麦芒,一个自负武勇,一个长期压制,所以姜维每次出击,费祎都不准许他带的军队超过一万人。如今大将军费祎去世,蜀汉军事一把手成了卫将军姜维,如此一来,他更加可以施展拳脚去实现抱负了。
于是就在大将军去世后三个月,姜维在当年夏天就第一次率领万人以上的部队出击北伐,以响应吴国诸葛恪的北伐行动。他率领数万人从武都的石营出发,经董亭,进围南安。
或许是由于看到自己前途无量所以兴奋过头,姜维这次出击连最基本的后勤工作都没搞好,刚刚包围南安,还没等魏国雍州刺史兼奋武将军陈泰和征西将军郭淮的援兵赶到,姜维自己就断粮了。无奈之下,姜维还没正式跟魏国主力见面问好,就只能鸣金收兵,退回汉中。
很囧的一次北伐,如果武侯在世,必定要好好教训姜维“不打无准备之仗”是怎么回事。
公元253年的这次大战其实是由东吴挑起,姜维只不过是捧个臭脚而已,谁想到臭脚也没捧好。
自去年东兴大捷后,诸葛恪志得意满,他借使者之口对姜维说,魏国自打曹操以来,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大的空当,乱相毕露。在诸葛恪眼中,司马懿的去世对吴国来说同样是好机会。于是在252年冬天,他就策划起二十万大军讨伐魏国。
二十万人,什么概念。远了不说,最近的东兴之战,魏国倾全力,集合淮南、豫州、荆州几乎所有兵力,才凑出十八万,而诸葛恪这次要征发的二十万大军还不包括荆州地区,仅扬州一个州就要贡献二十万出征将士,太难为东吴了,毕竟上次救援东兴,诸葛恪才调集了四万人而已。
项目在策划之初就出了问题,吴国各地对诸葛恪要征发二十万大军进行了大规模示威,反对他如此劳民伤财,动用超出国家支撑能力的军队去打一场把握并不大的战争。朝议上大臣们激烈辩论,试图建议诸葛恪放弃这个疯狂的想法,但是都一一遭到拒绝。其中有个叫做蒋延的大夫,脾气耿直,外号“酱牛肉”,意思是又犟又倔,他坚决不妥协,一定要诸葛恪罢手才行,结果诸葛恪一气之下让人把他“叉”了出去……
还有一个丹扬太守叫聂友,跟诸葛恪关系不错,他也委婉的写信给诸葛恪说现在并没有什么好机会,仗打起来心里不太安生。诸葛恪则批评他虽然说的有点道理,但是还不明白大势,得好好学习。
面对铺天盖地的反对声音,诸葛恪也不能无视,他发表了一篇长长的论文,意在解释他这次一定要出兵的原因。诸葛恪在文中一直在说,自古以来不考虑将来的国家都会灭亡,战国时期的诸侯互相帮助,共同对抗秦国,以为这样就可以永远没事,结果全被灭了。当年刘表也是准备抱着荆州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结果被曹操吞了。今天的吴国和蜀国还不如古时候的诸侯国呢,更加不能不思进取,必须得打。诸葛恪的论文里,始终在强调“存不忘亡,安必虑危”的观点。
说实话,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诸葛恪并不想做啃老族偏安一隅,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关键是他这篇文章并没有切中要害,吴国自立国之日起,重大国策就被陆、顾、朱、张等大家族影响,而陆逊、顾雍明确主张保境安民,意在偏安,不在进取。小仗打一打,抓点魏国人做壮丁,这是能够得到支持的,但是像诸葛恪这样征发二十万人大规模北伐,那就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朝廷能拿出来的都是通过税收途径从士族手中取得的,朝廷拿不出来的,还得临时从士族手中征缴,所以这次大规模北伐严重损害了江东士族的利益,怎么可能得到他们的支持?
诸葛恪一意孤行,意图利用军事战争给自己树立威信,从而设法处理复杂的士族关系,巩固朝廷统治,把所有砝码都压在了这上面。与此同时,他让驻扎在荆州的镇东将军施绩率军前来参战,但却在施绩到达半洲的时候命他留守,而荆州的军权则落在诸葛恪的弟弟诸葛融手中。
二十万吴军出发后,吴国州郡百姓骚动,人心大失。
在得知吴蜀同时来犯后,司马师立刻召开了高层会议讨论如何应对。一个叫虞松的人认为:当年周亚夫对付吴楚之乱时多路敌军的办法就是坚守。蜀汉那边认为魏国可能会把注意力都放在东边,所以会有懈怠,而且他们的目的是掠夺,也不会有长期驻扎的心理,防备会疏忽,所以派人火速增援可以出奇不意的先干掉蜀汉那边。另外,还有人担心诸葛恪可能会分兵攻取各个码头,应该分兵据守。司马师接受了虞松的建议,派遣郭淮和陈泰救援被围的南安,姜维没等他们到地方就吃光了粮食,先撤了。但是对于分兵据守各码头,司马师反对说诸葛恪现在毕其功于一役,肯定要合兵攻合肥以避免出现其他问题,况且合肥地区水岸、码头众多,分兵据守的话派多了没那么多人,派少了守不住。最终诸葛恪确实像司马师料定的那样,二十万人全部用于包围合肥的新城。
对于诸葛恪的大军,司马师派遣叔叔,太尉司马孚督镇东将军毋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率领二十万人增援新城。司马孚带人到达寿春后停止前进,并没有急于向新城进发,毋丘俭和文钦建议迅速出击,但是司马孚说进攻一方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我们不要跟他们硬拼。毋丘俭和文钦不服,又直接向司马师建言,司马师回应:诸葛恪刚到,兵锋锐利,应该先避锋芒,况且
奸雄亦不相容恕,枉自图谋作小人 ----罗贯中
新城虽小,但是足够坚固,吴军一时半会也打不下来。结果正如他们所料,诸葛恪在新城耽误了三个多月的时间也无法攻克。新城守将张特没什么名气,原先的镇东将军诸葛诞不看好他,准备把他调回寿春,但是调令还没下来,就发生了诸葛诞攻东兴惨败的事情,朝廷让诸葛诞和毋丘俭互换,诸葛诞任镇南,毋丘俭任镇东。毋丘俭到任后还没来得及对人员进行重新调配,诸葛恪就打过来了,匆忙间毋丘俭只能让张特临时担任新城守备司令,防御吴军的攻势。此时张特跟将领乐方等人一共只有三千兵力,且经过与诸葛恪的数次交手,加上突然爆发的瘟疫,损失已经过半。诸葛恪见攻陷新城只在瞬间,于是堆起土山对新城进行了狂轰滥炸。新城即将沦陷,张特在城上挂了白旗,他对吴军说,根据魏国的制度,如果将领守城能够坚持一百天以上而援军还不到的话,那么即便投降了也不会追究家人的罪。现在我们已经打了九十天,你们再给我十天时间,等过了一百天我就投降了,这样我家里人不会被连坐。诸葛恪对此深信不疑,连张特主动拿出来的印绶都没要,就干等了十天,谁知张特那边回头修补破坏的城墙,士兵也好好修整了一翻,喘过气来以后在城墙上大喊就算战死也不投降。恼羞成怒的诸葛恪下令猛攻,但是根本没有成效,而此时司马孚率领的二十万援军终于在停顿了一个月后开始向新城进发,诸葛恪事先准备围点打援的计划也因为这一个月的间隔而没能实施。反倒吴军因为喝了不干净的何水爆发瘟疫,过半士兵出现水肿、腹泻,诸葛恪居然怀疑十几万人一起怯战装病,要弄死几个闹的最凶的。此外,吴军将领之间的不满情绪蔓延,尤其是士族出身的将领,本来就是被迫出征,遇到阻碍后继续打下去的动力更不大,大将朱异就提出撤兵回豫章去打石头城,难度低,投入小,还没什么风险。这个建议遭到诸葛恪拒绝,气的朱异一下把诸葛恪的信扔到地上大叫混蛋,诸葛恪得知以后也不客气,立马夺了朱异的兵权,让他成了个光杆司令。还有一个叫蔡林的将军,建议不被诸葛恪采纳,干脆投靠魏国去了。
形势已经完全倒向了魏国,诸葛恪在内外交困的情形下不情愿的选择撤兵,在回军的路上是一片哀嚎,因为疫情在吴军内部大面积传播,很多士兵死在半路被填坑补路,还有跟不上大部队的被魏军抓回去,痛苦的叫喊和呻吟声遍布整个南撤途中。而诸葛恪对此居然泰然自若,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而且路过江渚的时候还准备搞屯田,后来足足拖了一个月,然后才慢吞吞的回到建业。
回到建业以后的诸葛恪更加变本加厉,他不但没有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败军之责,反而加紧拢权,打击异己,重用亲信,强硬对待那些批评他执政的人。
吴国怒了,征发军队得罪了百姓,执意北伐失败、严厉打击政敌又得罪了士族,诸葛恪近乎歇斯底里的做法终于给自己敲响了丧钟,死在皇帝孙亮和宗室孙峻的密谋之下。
不知孙权在去世前有没有担心过吴国的未来,恐怕是担心过的,这是正常的情绪,不然也不会安排两个在江东毫无根基可言的诸葛恪和滕胤作为辅臣统领众人。
孙亮跟孙峻的谋划可能在诸葛恪还在前线的时候就开始了,诸葛恪撤回建业后厉兵秣马,居然还要再打青州、徐州,这是江东士族做绝对不会允许的,于是在孙亮授意下,孙峻以皇帝请客为借口摆了一个鸿门宴,把诸葛恪砍死在饭桌上,一切都结束的很快。
孙峻是孙静的曾孙子,他的发迹,必须要感谢一个人,他就是掀起了“二宫并阙”导致吴国波澜滔天的全公主孙鲁班。
孙鲁班的小叔子全尚也娶了宗室,她就是孙峻的姐姐,而全尚和孙峻姐姐生的女儿又嫁给了皇帝孙亮,所以孙亮就应该是孙峻的外甥女婿,而按照家族辈分来说,尽管年龄小了很多,但孙亮又是孙峻的表叔。
简单的梳理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小皇帝孙亮还是权臣孙峻,还有重将全琮、江东全家,都是通过孙鲁班串联起来的,这一党以她为首,干掉了孙和、孙霸,为什么还要继续跟诸葛恪为敌?这还是“二宫并阙”没有处理完的尾巴。诸葛恪是废太子孙和老婆的舅舅,而且他是坚定的太子党,在“二宫并阙”最激烈的时候,诸葛恪大儿子诸葛绰就因为支持鲁王孙霸而被诸葛恪亲手毒死。在诸葛恪刚刚掌权的时候,他甚至还声称要重立孙和,这让全公主非常紧张,于是联合孙亮、孙峻,密谋杀死了诸葛恪。
孙峻的反面角色分量十足,他杀害诸葛恪后派遣都督施宽、荆州元帅施绩、夏口督孙壹、全熙一起去逮捕诸葛融,这么大规模的抓捕果然震慑力十足,诸葛融被吓的手足无措,等到兵临城下的时候诸葛融喝毒药自杀,他的三个儿子全部被杀。对于诸葛恪的后代,孙峻也没有放过,老二诸葛竦和老三诸葛建带着老妈一起跑,到白都的时候被刘承率兵追上,杀死诸葛竦,诸葛建虽然得以渡过长江,但是没跑几十里又追上被杀,诸葛恪的外甥张震等人也一同被诛三族,诸葛瑾这一支全灭。
孙峻靠着女人搞死了政敌,便开始作威作福起来,随心所欲的杀人,搞起了白色恐怖。孙峻还是一个极其好色的人,他不但淫乱后宫,跟自己的表叔孙亮抢女人,还和自己的老大全公主有很多腿。按照辈分来说,全公主也算是孙峻的表亲,这俩人勾搭成奸,完全不顾廉耻,乱伦乱的非常HIGH,还经常在宫里搞个SEXPARTY。
很快就有人对此看不下去,吴侯孙英就准备谋杀这个色中恶鬼,但是显然面对那么庞大的一个组织,孙英无法成功,他最终事泄被杀。
吴国在一片狼藉、乌烟瘴气中经历着痛苦,连续的政坛震荡已经让这个原本看上去强盛的国家伤痕累累,但是很多人都能预感到,震荡还没有结束,吴国崎岖的坎途终点还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江东比较乱套,北方更加糟糕。公元254年正月,魏国再次爆发了宫廷危机,以名士夏侯玄为代表的亲曹派密谋在皇帝曹芳娶小老婆的宴会上利用禁卫兵暗杀司马师,然后让夏侯玄担任大将军,许允担任太尉,共同执政。但是司马师事先秘密的知道了这个消息,率先把主谋李丰召来,立刻处死,随即把同党张缉、苏铄、乐敦、刘贤等人逮捕、族诛,另外一个疑似参与者许允改任为外地将领,但是还没等他出发就被找茬流放,死在路上。夏侯玄自诩为名士领袖,在狱中坚决不录口供,甚至对主审官钟毓说教,相当气节,不过他免不了一刀之厄,在东市被斩首示众,诛灭三族。其中唯独李丰的儿子李韬因为娶了公主,所以他的三个儿子被赦免,仅仅发配到蛮荒的东北乐浪郡。
光禄大夫张缉的女儿是曹芳的皇后,司马师越想越觉得这事跟皇帝有关系。曹芳刚刚即位的时候才七岁,咋摆弄都行,但是现在已经二十三岁了,可能是想夺权过皇帝瘾了吧。于是司马师立刻废了张皇后,改立王皇后,并且马不停蹄的开始实行换皇帝计划,连西边姜维的入侵都顾不上了。
换皇帝这种事情相当恐怖,用曹操的话说就是天底下最不吉利的,自己必须有实力,还必须有很多人支持,否则就会身败名裂。司马师很谨慎,当年仅仅因为他们家夺了曹爽的权力,就引发王凌谋反,如今连皇帝都换,不知道还要扯出多少麻烦,所以司马师向永宁太后施压,迫使永宁太后最终妥协。九月,二十三岁的皇帝曹芳在太后下诏令的当天就启程归藩回齐国,曹魏第四代领导人黯然“下课”。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短歌行〔1〕 【原文】 仰瞻帷幕〔2〕,俯察几筵〔3〕 其物...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在《三国演义》中,董卓最初是边陲西凉的一个大军阀。后来奉大将...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讲到吕布偷袭徐州,俘虏了刘备的家小,驻...
三国历史作为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一说三国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魏冀州”地图中,...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前几天发了一个状态,说三国打来打去,其实汉、魏、吴、晋四国,...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人逢逆境时都会做出本能的反映,至于所采取措施的对错却就要另当...
三国历史作为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一说三国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自古以来,凡是说到圣君,大家都会提到尧舜...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提起郭嘉,笔者脑海里就出现了一个银发少年,手执法杖,善用冰。...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以前写过驳斥刘备大汉皇叔身份的文章,受到不少指责。昨天又翻g...
三国历史作为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一说三国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NO。10文鸯单骑退雄兵 “背后数百员魏...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战局大势:曹操指挥着水陆三军顺江东下(严格说是东北方向);刘...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由赵立新、古巨基、韩雪、尹君正等人主演的古装电视剧《盖世英雄...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论孙策的人格魅力 引语:孙策是汉末一位伟大的英雄。说他伟大决...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三国群雄并起,相互PK自然分外精彩,仲伯之间,胜负自然常有。...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曹操的父亲曹嵩,字巨高,安徽亳州人,是太监曹腾的养子。曹腾侍...
三国历史作为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一说三国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若解多情...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建安二十年刘备攻取了益州,孙权曾派吕岱前往探查,据吕岱称刘备...
三国历史作为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一说三国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三国兴亡各有因缘,蜀汉却是在一个根本不应...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吕布一看占不到便宜了,就商量着要回去,回哪去。陈宫建议,东郡...
三国历史作为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一说三国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太原大关帝庙,坐北朝南。前临庙前街,背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