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文王向邓国借道攻打申国,邓国的国王邓祁侯是楚文王的舅舅,他亲自迎接楚文王,他的儿子要父亲提防这个外甥,可邓祁侯不听,让楚文王攻打申国,可等他灭了申国后回师途中就进攻邓国,邓祁侯真是后悔莫及。
【典故】若不早图,后君噬齐(脐),其及图之乎?《左传·庄公六年》
【释义】噬脐:用嘴咬肚脐。象咬自己肚脐似的,够不着。比喻后悔也来不及。
【用法】作谓语、分句;指后悔也来不及
【相近词】噬脐莫及、后悔莫及
成语故事何举人解梦南宋年间,有一年,又逢三年一次的大比之期,各地学子纷纷云集京城临安,城中旅店早已人满为患。
却说“西湖十景”印月井旁的吉祥旅店里,住着严州府睦州文昌的一位学子何梦桂举人,早在三月前就离开石峡书院来这里复习迎考。有道是“十年寒窗无人识,一举成名天下知”,何举人一边紧张学习一边掰着手指头数着愈来愈近的考期。
就在临考前三天的晚上,他忽然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左手拿着几棵白菜秧,右手提着锄头在自家院墙上挖坑种白菜。不一会儿,天空下起雨来,他想起父母还在田间劳作,便戴上斗笠撑着雨伞出门送雨具去了。回家来推开院门,一眼望见院子里站着表妹鲁秀英,不由又惊又喜,因为父母早年就给他和表妹定下娃娃亲,双方约定考中后即成亲。晚上,他和表妹俩人背靠背同榻而眠,可不知怎么的,任凭他怎么使劲想翻身同表妹好好亲热一番,就是动弹不得,急得他火烧火燎,心中不由十分懊恼,“唉”地长叹一声。
岂料这一声长叹倒把何举人叹醒了。他这才知道自己在做梦,不由心中奇怪。因为他平常很少做梦,这大考在即梦到这些也不知是什么兆头。天亮后,何举人梳洗完毕,便上街想找个看相算命的先生给解解梦,没走多久就在街旁遇到了一位,卦摊上写着“铁口直断李半仙”。虽说这李半仙是个瞎子,可他知道的事却比明眼人要多得多。何举人将昨晚之梦说给他听,李半仙听后沉思了一会儿摇头晃脑道:“举人,你梦见自己在墙壁上种白菜,这不明摆着预兆你种(中)不了嘛,说明你此次科考无望;你雨天头戴斗笠又打着雨伞举在头顶,正所谓多此一举;既然你和表妹赤身裸体同睡一床,却又无法行那云雨之事,岂不就是空欢喜吗?举人,你看我如此解梦是否恰当?”
何举人听了,觉得他说得十分有理,便付过谢银转身走了。一路上,他想:我何某人在严州府睦州石峡书院,可是数一数二的学生,大家都认为我这次科考一定能高中。若真如梦中所兆墙壁上种白菜“中”不了,传扬出去,岂不名誉扫地?既然高中无望,那又何必去参加这次考试,做那无用功呢?我还是早点回家寻个学馆教书过日子算了。
何举人主意已定,当即回旅店收拾行李准备回乡。旅店老板杨成龙看到,心中诧异,忙问道:“何举人,大考在即,你收拾行李却是为何?难道是嫌小店招待不周要往别处投宿?”何举人见杨老板误会,只好解释道:“杨老板此言差矣,学生并无他意,只是不想参加这次考试,打算回家乡去了。”杨成龙一听,追问道:“这又是为何?”何举人这才将昨晚之梦及刚才街上李半仙的话细细说了一遍。不想杨成龙听后哈哈大笑起来。何举人见状问道:“杨老板因何发笑?”杨成龙一本正经道:“何举人呀何举人,你可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你想,一个梦就能决定你一生?那李瞎子为了混饭吃,随口编的胡言乱语你也相信,那你这十年书岂不白读了?再则,你所做的梦在我看来完全是些好兆头,不信请听我解一解此梦如何?”
何举人听了半信半疑道:“那依你说又是怎样呢?”杨成龙手拈胡须慢慢答道:“你梦见墙上种白菜,说明你此次科考定能高种(中);下雨天头戴斗笠手撑雨伞出门,说明你复习准备得相当充分,正所谓有备无患啊;你和表妹背靠背同睡一床,说明你翻身和表妹面对面的时候已经不远了,你们的婚姻大事马上花好月圆。何举人,此梦这样解说也很合乎情理,你说是不是?再说,咱抛开此梦不说,大考就在眼前,这是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时刻,你若不参加这次考试,就根本没有考中的机会了,岂不白费了十年寒窗苦读,辜负了父母和教育过你的师长?你若参加这次考试,就有了考中的机会,一举成名就在此一搏。”
听了杨老板的话,何举人顿觉眼前一亮,细想想觉得有道理,自己复习得如此充分,岂能临阵脱逃?于是马上打消了回家的念头,继续在“吉祥”旅店认真复习。考试那天,他信心十足地走进考场。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高中探花。
同样一个梦,由于两种截然不的解说,却使何举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使他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命运要靠自己去掌握。
成语故事大笔如椽成语故事出处《晋书·王助传》殉(xun)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说议皆淘所草。释义用来赞誉写作才能极高,并用来称颂着名的作家和作品、故事东晋的文士王玖从小才思敏捷,胆量很大,散文和诗赋都写得很好,二十岁时便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有一次,桓温为了试王殉的胆量,在大司马府聚会议事的时候,故意骑一匹马,从后堂直冲大厅。幕僚们都吓得惊慌失指,四处躲避,唯有王殉镇定自若,端坐不动。桓温感叹他说:“面对奔马而能稳坐的,将来一定是个黑头公的人!”桓温为了试王殉的才学,趁幕僚们在议事的时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准备发言的文稿。王殉发言时,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桓温拿出他的文稿对照,发现他说的内容与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没有一句相同,不由对他十分钦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将一支像椽(chuan)子那样的大笔送给他。醒来后,他对家里人说:“我梦见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样的大笔,看来有大手笔的事情要我做了。”王殉的预言马上成为事实。就在这天上午,晋孝武帝突然死去,由于王殉文笔出众,朝廷要发出的哀策、讣告和孝武帝的溢议等,全交给他起草。这种殊荣是历史上少见的。
穿壁引光的成语故事成语来源穿壁引光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它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史记》中的故事。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一则关于淮阴侯(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故...
战国时期,齐国相国田文,号孟尝君,门下养了三千宾客,其中有一个门客叫冯谖(xuān),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但一直没有受到孟
灌夫,汉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父亲灌孟,本姓张,在颍阴侯灌婴家作门客,后来就改姓灌。汉景帝时,讨伐吴、楚七国叛乱,
折箭训子的成语故事讲了南朝时候,少数民族吐谷浑的首领阿豺有二十个儿子。阿豺告诉孩子们,一支箭可以毫不费力地折为两截,但是十九支箭握成一把却无法折断,只有大家齐心...
春秋时期,越国和吴国是邻国,越国趁着吴国忙于进攻楚国而经常出兵去袭击吴国的边境。吴国被惹烦了,就出兵讨伐越国,不料却
铁杵磨针铁杵磨针1、成语“铁杵磨针”常被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不轻易放弃,最终能够克服困难,达到目标。在现代,这一成语也被用来鼓励人们在学...
【拼音】b png z mng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文学家韩愈的学生孟东野熟读经史,很有才能,直到50岁才做溧阳县蔚,因而常
【成语】: 杜口裹足 【拼音】: d kǒu guǒ z 【解释】: 杜口:闭住嘴;裹足:止步不前。闭着嘴不敢说,停住脚不敢
哪些成语出自历史故事?1、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
成语故事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从小开始学习写字、绘画,聪明过人,深得父亲的喜爱。一次父亲的朋友及门生在玩骰子时
掩耳盗铃的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掩耳盗铃”是一个源于中国的成语,意思是自己欺骗自己,做了不切实际的事情或者误认为别人不知道自己的秘密。这个成语的...
【成语故事】从前有一个自以为是的文人被人戏称为博士,他上街买了一头驴子,按当时的习惯,买家要给卖家写一份合同。博士铺
成语故事杯弓蛇影 杯弓蛇影,古汉语中的一个成语,也是一个典故,出自应劭《风俗通义middot;怪神》,应郴请杜宣饮酒,挂在墙上的弓映在酒杯里,杜宣...
风兴夜寐的成语故事成语来源风兴夜寐是一个古老而富有哲理的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一段历史故事。据说在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孙氏家的门口种了一颗老槐树,这颗树每到夜晚...
【拼音】mǎ r yu lng 【成语故事】东汉章帝刘炟即位后,封其父王明帝刘庄的皇后马氏为太后。马太后亲自撰写《显宗起居注
贾谊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年轻的时候,所写的文章便远近闻名。汉文帝听说贾谊精通诸子百家,于是征召贾谊入朝担任博士
诚信的成语故事成语来源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品质,被中国古代文化所高度重视。成语中有许多与诚信相关的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守信如山"。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中国的一则...
成语故事夸父逐日远古时候,在北方荒野中有一座高耸入云的高山,在山林深处,生活着一群力大无穷的巨人。他们的首领耳朵上挂着两条金色的蛇,手里也抓着两条金蛇,他的名字...
成语故事叶公好龙的成语故事【注音】yè gōng hào lóng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自称叫叶公的人。叶公经常对别人说:“我特别喜欢龙,龙多么神...
成语故事病入膏肓 成语解释 形容人的病情极为严重,到了无药可治的程度,并引申形容某种情势或问题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作者出处 《左传.成公十年》源于《左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