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商界大佬都有一个不愿提及的兄弟 在商业世界,大多数合作关系的破裂都发生在公司飞黄腾达之前。 一向跟比尔·盖茨关系还不错的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最近出了一本很有料的回忆录:《谋士:微软联合创始人回忆录》(IdeaMan)。在这本书中,艾伦对老友比尔·盖茨大发牢骚,认为比尔·盖茨曾经密谋在他得癌症时掠夺他的股份,并不遗余力地把盖茨描绘成一个脾气超坏、满身铜臭、自我感觉良好的野心家。这引得《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和《名利场》等大牌媒体,纷纷开始热烈地八卦起这对如同离婚夫妻般的前合作伙伴。 其实,纵观微软、苹果、Facebook你就会发现,在商业世界,这种类似于由初次婚姻不幸而引发的纠缠不清、刻骨铭心的关系,绝对不是偶然一例,大多数关系的破裂都发生在公司真正飞黄腾达之前。 微软:隐藏在和谐表面下的内部征战 根据《华尔街日报》与《纽约时报》的报道,在《谋士:微软联合创始人回忆录》一书中,收录有1982年艾伦与盖茨一次最激烈的对话:“这真是不可思议!这一架总算暴露出你的真面目!我从此就知道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了!”充斥着前半本书的爆料,总算是给了许多微软原教旨主义者修正微软历史,和两位大佬关系史的大好机会:长久以来,他们不是被视为对方的兴奋剂,就是密友。但认识他俩的朋友看过这本书后都说,本回忆录确实划出了一道大口子。在本书的致谢单上,艾伦还感谢了包括盖茨在内的17人,为他提供了“全面而富有逻辑的帮助。” 在这本爆料书出版之前,盖茨与艾伦的关系一直是被公认的好,就算58岁的艾伦早已经离开微软。艾伦离开是在1982年,他患上了癌症。但是,在本书中艾伦却说,他离开是因为他对盖茨的行为越来越不满,因为在艾伦越发低调的同时,盖茨却越发朝一个强势的工头转型。 比尔·盖茨一直试图降低艾伦在微软的股份,也是因为与他们相熟的人都认为艾伦并不在工作状态,也并没有对公司全身心奉献。这是原因之一,而盖茨在他们的首张合作协议中也写道,如果他认为两人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那么他就可以购买艾伦的股份。 艾伦将这份协议写进书中,但并没有写出盖茨插入的这一条款。微软的成长也吸引了更多像盖茨一样,一条心只管建设微软的人加入。他们愿意日夜工作,睡在办公室里。而艾伦却在此时厌倦了这种生活,拖了团队的后腿。在书中,艾伦说与盖茨的斗争让他付出了代价。“我低沉的士气影响了对工作的热情,这也恰好能促成比尔的下一次攻击。”他写道。 艾伦这份毫不遮掩的“盖茨报告”,确实在微软的“早期校友”中掀起了一些风浪。那些跟这两位大佬都认识的人,已经开始私下里怀疑艾伦对于某些事情表述的准确性。举个例子,一些熟人们就曾证明艾伦并没有出席某场会议,但艾伦自己的说法就是他当时在场。另外艾伦说他当年去加州帕罗奥图市挖了一个电脑奇才,后来此人成为微软最重要的程序员之一。但是熟人揭晓,这个电脑奇才其实是盖茨三顾茅庐挖来的。 在这本自传中,艾伦还认为自己点亮了诸多微软重要创意的火花,并在一些案例中扳倒了盖茨。而充斥全书的怨恨基调,也是艾伦因为没有在微软得到自己应得的赞誉与回报。然而,曾和艾伦并肩作战的同事们却持相反看法。“我很惊讶艾伦先生不满于他在微软的所得。”曾在1981年加入微软并在那里工作了20年的卡尔·斯托克说,“我们全都把保罗当朋友,并且认同他为微软做出的贡献,但毋庸置疑的是,对微软的成功影响更大的绝对是比尔,而并非保罗。” 离开微软后,艾伦基本上是在靠着微软带给他的巨大财富过活。他的大部分商业投资不是失败,就是勉强糊口。认识艾伦的人都觉得,比起经营一个软件公司,他还拥有更广阔的志向。曾在上世纪70年代与盖茨和艾伦共事过的大卫·邦内尔看来,相比盖茨,艾伦对音乐和文化更有热情。“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他感兴趣的是整个世界,而比尔则是一根筋型的。” 苹果:形同陌路的两个史蒂夫 1977年的乔布斯和沃兹尼克 曾是《时代》周刊记者的迈克尔·莫里茨,为乔布斯写了一本传记:《重返小王国:乔布斯如何改变世界》。在这本书中,他如此描绘了两个史蒂夫的初次会面:“史蒂夫·乔布斯第一次见到史蒂夫·沃兹尼克和他的电脑时很受震撼,自认为沃兹尼克是他见过的第一个比自己还懂电子学的人。” 但这也仅仅只是初次会面所产生的共鸣。事实上,沃兹尼克是个极客,只对技术感兴趣。而乔布斯却是个“杂家”:“他花了大量时间涉猎文学和艺术,喜爱文学和经典影片,学过莎士比亚作品,把英语老师奉为偶像,为《红气球》之类的电影深深感动。”“他跟几个朋友成立了一个标新立异的小组,叫"巴克鱼苗俱乐部",意思拆开是一句下流话。(励志一生 www.23lz.com)他们把厕所的马桶漆成金黄色,把它用水泥糊在花盆上,他们把一辆大众甲壳虫汽车吊起来,推上学校自助咖啡馆的屋顶。”沃兹尼克从不吸毒,是同学印象中的好好先生。但乔布斯却在父亲送他的红色菲亚特双门小汽车里吸大麻和哈希什。 事实上,沃兹尼克以及他的家人,都不怎么相信乔布斯:“他是个邋里邋遢的家伙,赤脚走路,头发总是黏糊糊的。”而在沃兹尼克的父亲杰里·沃兹尼克眼中,乔布斯是“觉得自己理当一上来就占据高位,不肯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地从基础做起”的那种人。 沃兹尼克也并非对苹果一直忠心耿耿。在乔布斯四处游说忙于拉投资找人才的时候,沃兹尼克却在考虑是不是接受惠普的邀请。这时候,乔布斯又一次利用了他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和死缠烂打的口才:他动员沃兹尼克所有的朋友来当说客,又在沃兹尼克的父母面前“痛哭流涕”让他们帮忙把自己的儿子留下。 然而,当苹果最终“杀出一条血路”,有了比原来的办公室大15倍的办公楼后,苹果二代的幕后功臣沃兹尼克就开始耍起大牌了。在苹果的编程员迪克·休斯顿眼中,沃兹尼克“失去了挑战。人们不再对他说,他做的东西是狗屎。他获得了电脑奇才的地位。日子久了,他自己也相信了。他心里知道不是这么回事儿,可是他喜欢这个角色。所以如果有人拿他说事,他就很容易发作”。 从1983年开始,沃兹尼克就与苹果产品的研发没什么关系了。1987年,沃兹尼克不再是苹果的全职员工,但依然是苹果的一分子,依然领着苹果公司的薪酬。他与乔布斯也依然保持联系,并成为了苹果的狂热粉丝。2007年6月29日iPhone发售时,沃兹尼克就在凌晨4点跑到自己家附近的专卖店去排队。iPad发售后,他也在第一时间预购了3台:“一台送朋友,两台给自己,其中一台3GS,另一台是WiFi。”沃兹尼克还解决了iPhone电池待机时间短的问题:“同时用两台iPhone!一台用来讲电话,一台用来查信息!”最后还不忘告诉记者:“你没办法相信,这样用起来是多么顺手!” 今年4月,老沃兹尼克参加了“全球存储网络”会议,谈到了平板电脑对计算机产业的影响:“它是可以与电视机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相媲美的,它是"普通人"的新PC。”而当被问起与乔布斯的关系时,沃兹尼克回答:“我们之间从未不和,我们只是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观点而已。”这也印证了两人共同的朋友对两个史蒂夫的评价:乔布斯有兴趣管理公司,沃兹尼克仍然只是一名工程师。 Facebook:大家只好法庭见 2010年的夏天过后,马克·扎克伯格这个名字就变得像Facebook一样有名了。虽然在Facebook上线之初,扎克伯格就已经在网页的最下方打上了“马克·扎克伯格制作”的Logo,但并非所有使用Facebook的人都真的非常关心这个网站究竟是谁建的。然而,畅销书作家本·麦兹里克给了Facebook一个更好的解释:“Facebook: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虽然性、金钱、天才和背叛仅仅只是出版社打上的广告语,但在这整本书中,这四个词可谓连贯始终,缺一不可。 而后,颇受广大反叛青年欢迎的大卫·芬奇看上了这个故事,将其改编成为电影,取名《社交网络》。书与电影均为了更受欢迎,捏造了很多虚构情节。但是,在整个Facebook的发展史上,文艺作品倒是没有偏离真实:扎克伯格的哈佛校友、Facebook的首任CFO爱德华多·萨维林确实为Facebook的上线提供了第一笔资金支持,爱德华多也确实从未认为自己能够像扎克伯格那样为了Facebook放弃学业。真实的情况是,在扎克伯格如电影中所演一样,在哈佛宿舍里埋头写代码只想让Facebook尽快上线的时候,爱德华多已经投身金融行业,在雷曼兄弟公司赚到高额薪水。爱德华多也一直想用引入广告的方式来为Facebook赚钱,这与扎克伯格对于Facebook的信念背道而驰。2007年,扎克伯格亲手将爱德华多的名字从公司文件里,“创始人”的一栏中抹去。 “爱德华多想在网站中引入广告,扎克伯格反对,他说那样的Facebook就不酷了。”“当你不再适合公司的发展,就必须离开,这就是硅谷的残酷之处。”这就是Facebook的早期员工对爱德华多的印象。现实中的爱德华多,显然不像电影中冒着大雨往返纽约与加利福尼亚两地、却在严重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好朋友一脚踢掉的角色:现实中的他更像一个商人,一个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金融老手,一个对Facebook三心二意的投资人。 跟保罗与盖茨、沃兹尼克与乔布斯不同的是,爱德华多与扎克伯格这两位合作伙伴最终将对方请上了法庭。而不同于畅销书和电影中的描述,滚石杂志给出的说法是,先起诉的一方并非爱德华多,而是扎克伯格。扎克伯格起诉爱德华多冻结了当初他所设立的银行账户,让Facebook无法再向前发展。而爱德华多则反诉扎克伯格,认为自己之所以冻结账户,是因为扎克伯格从未返还两万美元的原始资金。在这场明明白白的兄弟反目之后,扎克伯格才进行了电影中驱逐爱德华多的那个步骤。 尽管爱德华多顺利从哈佛毕业,并通过漫长的官司赢回了5%的Facebook股权,也将自己的名字重新打在了Facebook网站的发行人一栏上,但是,他与扎克伯格不可能再是当年的好哥们了。 《社交网络》上映前扎克伯格就宣称,自己绝不会去看这部电影。然后,在电影上映没多久,他就买票冲进了电影院。他并没有评价影片中的前女友,因为在Facebook创立初期他就是个有女友的人了,这位华裔女友至今仍跟他住在公司附近的出租房里带着扎克伯格的120亿身家。 由此看来,也许扎克伯格并不是个混蛋,他只是和乔布斯、盖茨一样,太过执着地爱着他们亲手缔造的虚拟王国,仅此而已。
曹国伟:除了自己没有对手西方有一句谚语:若想创造一个世界,必先毁灭一个世界。你很难判断这句话是赞美,还是批评,尤其是当人们用它来评价新浪CEO曹国伟时。这个在新...
如何成为一位令人铭记于心的企业家在你成功许久之后,人们会如何记住你?恐怕你只能期盼事情如下发展了:过去的几年中,我生命中两位非常重要的人去世了。他们不是我的亲....
雷军的宿命中国互联网业的活化石雷军说自己曾经是不怕苦,不怕累,人定胜天,但现在他决心要换一种活法,我们找对了一个风口,连猪都能飞起来的风口。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
小罐茶创始人杜国楹:极致的产品主义者文/清如【人物名片】杜国楹,小罐茶创始人、公司董事长。背背佳、好记星、E人E本、8848、小罐茶,这些爆品均出自一人之手杜国...
扬子江药业徐镜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将小作坊打造成700亿医药帝国文/清如【人物名片】徐镜人,扬子江药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徐镜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制药。...
他是赛场上的超级巨星,被祖国称为英雄。可成名之后的他,也成了众多的追星族追逐的对象。为保持正常的训练,他很少在公共场合露面,甚至左邻右舍都很难见到他。人们都说,...
沉寂464天,曾两次想自杀,刘国梁凭什么东山再起?文/陌姐01刘国梁又上热搜了。这次是好消息:这个不懂球的胖子,成功当选新一任乒协主席。民心所向,众望所归。从去...
网易CEO丁磊:创业只是按自己的意图做事但愿旗下有道能够成为搜索引擎行业中的佼佼者,并将不遗余力的在搜索方面进行投入。同时,丁磊也表示不排除通过吞并或收购的方....
优酷土豆古永锵:不再做古董,他为自己点赞文/杨洁凤当大家都在感叹古永锵卖掉优酷土豆是互联网的一种趋势。当大家很惋惜又一个创业者离开了自己开拓的疆土,古永锵站.....
饥民.不食嗟来之食 《礼记?檀弓下》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齐国闹饥荒,粮食颗粒不收,许多百姓离乡背井逃往他乡。当时有个叫黔敖的富人在饥民来往密集的地方施舍...
50亿帝文/犁航今年十一档演员的豪华阵容里,黄渤的面孔频繁闪现,他主演的《亲爱的》《心花路放》《痞子英雄2》《黄金时代》4部电影铺满节日档,开启电影界的黄渤时代...
应葡萄牙总统卡瓦科席尔瓦邀请,国家主席胡锦涛于当地时间11月6日抵达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开始对葡萄牙进行国事访问。 按访问安排。胡主席要先去坐落于里斯本的热罗尼姆...
小男孩出生在台湾高雄一个普通农家。六岁那年,他随父亲下地干活,累了,坐在田埂上休息。他一言不发,呆呆地望着蔚蓝的天空发愣。父亲问他想什么,小男孩说:长大了,我要...
双汇集团万隆:世界500强中的杀猪匠,一生只做一件事文/清如【人物名片】万隆,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所信奉的价值观是:一生只做一件事情。他这辈子最喜欢的事情是杀猪...
当年,马云还是屌丝时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在成为首富前,马云实打实的是一个屌丝:出生于普通人家,教育背景相当一般,在第三次参加高考之后,才被杭州师范学院录取,首份工...
感动中国胡佩兰事迹【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胡佩兰20年来坚持每天出诊6天的百岁仁医【获奖名片】:秋兰为佩【颁奖词】: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
一说起台湾王永庆,真的就和马云一样几乎无人不晓。他的产业是世界化工业的前50名。而在创业初期,他做的还仅仅卖米的小本生意。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
最差女主角的获奖感言文/张达明1981年,美国设立了与奥斯卡金像奖意义完全相反的一个奖项金酸莓电影奖,它是专为那些被评选为最差影片、最差导演和最差演员等所设立....
李强:走出一条自强之路文/赵露他家境贫寒、品学兼优,承载着两个人的梦想走进大学校园。为了赚取学费,他卖过旧书,摆过地摊,当过家教,做过保姆。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
吉鸿昌.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 民族英雄吉鸿昌(1895-1934)将军曾经领导察绥抗日同盟军,同日寇进行过殊死战斗。1933年9月同盟军在日伪军和国民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