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郭台铭:我从不认为自己是最成功的 从制造电视机零件的中小企业起家,到七千亿台币营收的全球化制造业帝国,从电脑配件到手机等硬件,鸿海系几乎纵贯全球IT制造的全产业链,虽然此次金融危机之下,鸿海系的股价有所下震,但并不影响郭台铭先生作为华人企业界翘楚的地位,其一举一动,都备受各界关注。 但在郭台铭自己看来,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成功的。“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很成功,已经到了peak(鼎峰)的时候,那么明天起床,人是往下走不是往上走;明天你出发的第一步,是在走下坡”,坚持、自律和勤力,是业界对这位已经59岁的创业家的一致评价。 9月6日晚还在台湾参加台湾行政院举行的赈灾重建活动,9月7日上午一早就飞抵北京,参加了“忘年交”李开复的创意工场发布会,如此频繁穿梭大陆与台湾,郭台铭戏称自己是“Chinwan”(China + Taiwan)。 之后,郭台铭先生接受了包括本报在内的三家媒体的采访。 这是他第一次接受大陆媒体的专访。 郭台铭坦言,创业35余载,除去寻找“第二春”的那一年左右的时间之外,有34年之久,每天都保持平均工作15个小时之久,没有间断。 为什么还要这么勤力 “跆拳道打得好,一定是马步蹲的扎实,你知道少林寺和尚功夫千变万化,是过去挑了多少年的水上山吗?”这是“郭语录”中一句经典的话。 “除了喜欢,更重要的是责任”,9月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郭台铭称。他引用中国古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来形容鸿海系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花时间和金钱,买到的是经验,No experiences, no judgment (没有经验就没有判断)”。 而我们可以猜对的是,在诡谲不明的经营环境之下,逆境的富士康,必将计划在电子商务方面大有作为。郭台铭告诉记者,富士康对网络经济的关注和研究,已有年许,在软件和网络领域,也会有新的产品举措。 记者:李开复先生的创意工场,将重点投资“电子商务、移动互联和云计算”,作为投资人之一,您对这三个领域的看法是怎样的?富士康在电子商务方面,又有怎样的计划? 郭台铭:现在的电子商务C2C像阿里巴巴的模式、包括B2C等,今天真正的网络经济在中国还没有开始。因为现在网络经济最发达是什么?年轻人在杀时间,在kill time。但如果年轻人都把时间花在kill time。这个在初期可以,叫初期创业阶段。将来中国经济要腾飞,必须要装上互联网这块翅膀。商业的运行、公司的互联,e-commerce将来成长会非常快。 我们关注电子商务也很久了。我们整个富士康集团今年在不景气的情况下,营业额还是持续的成长,会超过600亿-650亿美金之间。当然我们都是硬件。可是我们在软件以及网络这块,开展很久了。我们在网络方面有很多专家,关注很久。 (网络经济)要经过一个测试,游戏规则要建立。比如我们一定要开发票;小公司可以卖山寨机,我们不能卖山寨机;他们可以不经过测试,我们不可以不经过测试。 现在我们认为时机成熟了。过去网络在中国是机会主义者的天堂,将来应该是实力主义者的机会。e-commerce也好,云端也好,移动互联网也好。这三个每个都是富士康全世界的强项。我们只是没有品牌而已。 虽然现在很多网络公司、互联网公司都很成功,目前算来叫做都很成功。但在下一波真正走向剧烈的竞争,谁能胜出,其实还在未定。 记者:您刚才说到没有品牌,现在回头看,您后悔没有做自己的品牌么? 郭台铭:我觉得一点都不遗憾。各位,丰田汽车公司这么成功这么好,去年也都赔钱。品牌背后要有三个支撑,一个是技术,一个是服务,还有一个是信誉的支撑。 今天中国很多太阳能公司都从我这里挖人。为什么?太阳能产品送到欧洲去,一年两年就坏掉了,质量不过关啊,大量退货回来,他们有个共同的结论:说到富士康挖人,富士康的产品做得好。所以我最近也是不少人转到太阳能。 这样子我们说:好,我们也进入太阳能! 虽然是制造业的“代工大王”,但郭台铭对互联网、对新技术所带来的产业机会,一直保持高度关注。对电子商务,他是已有很久的研究。他认为,2年前电子商务市场还是“初级阶段”,但现在会进入真正的市场机会阶段。 电子商务的时机已经成熟 记者:但是做投资、尤其是前期投资,要选项目、选对人,是蛮难的。 郭台铭:对,问题是选人,怎么选人?这些人想创业,又是冒险家。在这些创投里,真正有多少懂技术,真正有贡献的?在开复的选择里面,每一个投资者都要有value(价值)。对这一个idea(想法),到商品化,人才将来怎么承担,也许将来也可以培养另外一个yahoo,另外一个google。开复就从选手进入到教练。 我们也期望将来接第二棒、第三棒、第四棒,也许收购,也许把它成长。我们的经验,我们在12个国家,有70万员工,有内部软件工程师,有座云端的总经理,可以让他的创意很快落实,缩短从idea到商品的时间。 记者:那在您看来,怎样的人才算是有创新精神的人呢? 郭台铭:创新者人格的特质我想有三个。第一个他一定要脚踏实地,不投机取巧;第二个创新者的特质要诚信;第三个敢冒险。敢冒险跟脚踏实地是矛盾吗?我觉得一点都不矛盾。因为敢冒险的人一定要有武功,你才敢冒险。我们家乡烟台有句老话,“淹死的都是会玩水的”。所以一定要先脚踏实地干好再来冒险,进少林寺你要先把蹲马步学好。 记者:您怎样评价富士康的创新? 郭台铭:去年圣诞节在美国最畅销的前十个产品,有7个是富士康做。我想大家都看到这个报道。比如你手上这个照相机,这个伸缩镜头,就没有其他公司做得出来。这个的模具是要非常精密的。(如果有谁做得到)你告诉我,我马上把那家公司买下来。 富士康一直在制造技术上创新。我们认为将来网络、设计,将来尤其再走e-commerce,或者是走上B2B的商业模式,我们在搭建一个平台,可以帮非常多的中小企业、创业者,今天怎么使用网络、怎么使用电脑,还可以给他全套的软件,他在卖他的商品的时候,甚至都不需要自己的IT部门。我们可以帮他整个的解决。他只要把他的创意放上去,就可以很快的销售。这些我们都已经在做。 我们最近在做virtual reality。现在我们已经在设计一个东西,将来你再在网络上买匹萨的时候,可以让你闻到匹萨的味道。这就叫创新。这个目前现在的技术基本上在几年时间都可以做得到。可是将来怎么样直接Cable送到你面前,用水一泡就变成一个匹萨。你说那是不可能的事。只要你认为它是不可能它就永远不可能。但如果你认为可能,它最起码有一天可能会变成可能。这是一个创新的特质。 郭台铭认为,创业者要保持创新力,要敢于想象,敢于去碰那些“会让人发笑”的想法,但同时要有脚踏实地的基本功。 郭氏创业秘籍:创新要有想象力 郭台铭有一句广为转载的名言: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和你周遭的人,就决定了自我的格局。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看得比较长远,空间就比较宽广,就不会对得失看得太重。 郭台铭曾经回忆自己在创业初期,同样面临借不到银行资金,也无政策扶持的窘境,最好的人才即使有钱聘请,也不愿意屈就小公司的窘境。 这些处境,和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部分中小企业所处的境地,似乎没什么区别;但20年后,“鸿海系”纵贯整个IT代工产业链。 正如今天我们看到多如牛毛的小企业,都在抱怨大同小异的问题和艰难,但三五载之后会怎样?或许三五年无法看出差距,但数十年之后,这些小公司又有多少可以成就大生意?小公司到大生意的中间,是什么在起作用? 至少,创业35年,郭台铭勤勤恳恳工作了34年,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 2008年在鸿海系遇到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的挑战之后,郭台铭再次返身,从计划退休的计划中二度出山,再次以每天工作15小时的精力、以59岁的高龄站岗。 2009年鸿海半年报显示,2009年上半年税后净利 284亿新台币,超越台积电260亿新台币。 对于今年,他自信地估计,即使在不景气的情况下,整个集团的营业额将在600亿-650亿美元之间。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不断提醒记者,富士康还有新的梦想。“在E-commerce、云端、移动互联网。每个都是富士康的强项,我们只是没有品牌而已。”郭台铭说。 下一步,每年李开复将在这三个领域孵化裂变出五个创业公司。可以想象,郭台铭将在其中,同以往在电视机零件、模具、连接器、机壳等转型跃迁中,找到下一个致胜点。 从小做起:蟑螂一样的生存能力 1974年,24岁的郭台铭和几个朋友在台湾建立一家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一起承接塑料零件订单。 鸿海成立不久,马上遭遇经济危机,原材料价格上涨,经营十分困难。合伙的朋友决定放弃,但是郭台铭不肯,就借钱盘下了这家公司。 这就是富士康帝国的开始,郭台铭的第一份生意主要从事电视机相关零件的制造。 刚刚起步,郭台铭就受困于技术难关:工厂技术度依赖模具师傅。 郭台铭拿着刚刚累积了几十万的资金,就开始盘算是否要投资模具工厂。 在当时,台湾经济大环境已经发生改变。其他不少企业家趁着台湾经济起飞,有的炒地皮,有的囤积原料,都在等价格好时大赚一笔。 和所有累积了第一笔不多资金的企业家一样,这一笔资金到底是去赚快钱还是去做实业? 但是郭台铭放弃了后来涨了数倍的土地买卖机会,选择投资建厂,引进新设备,和信赖的员工摸索生产工艺和流程。这个过程非常辛苦,每天辛苦加班到深夜。以至于创业的前几年,郭台铭都在问自己:“我的决定是正确的吗?” 靠着第一批模具机器和和技术积累,鸿海开始和台湾前十大制造商有了业务往来,开拓了第一批生意。 于是,郭台铭省吃俭用,累积下来的又一批资本金不断被投入到购买更精良的设备上。1984年,鸿海从美国引入高级设备,整整花掉公司一年收入的十分之一。 不仅如此,随后的几年,相继从瑞士引进高级设备,聘请日籍顾问,又引进日本的精密机械技术。公司人员不到千人,郭台铭就慷慨地大笔资金送员工到海外学习。 鸿海前十年的创业,完全依靠鸿海“有蟑螂一样的生存能力”。 和广大的国内中小企业一样,既拿不到太多的政府扶持政策,也无法拿到银行的信贷,仅仅依靠着小额资本不断推动企业发展。 学习力:大变中找先机 除了吃苦耐劳精神和强大的专注力,郭台铭还有极强的学习能力,通过实践又变为对行业趋势的判断能力。 在管理工厂的同时,郭台铭和所有重要的客户交朋友,了解这些人的想法,掌握一线厂商全球IT行业的沿革趋势,甚至,他还深入了解客户公司管理。 1983年,鸿海就利用日本的进口设备,开发完成第一批连接器,正式进入PC领域,鸿海进入每年20%成长的稳定期。 再过五年,鸿海已经成长为一家拥有1000名员工、2.5亿元收入的企业。 郭台铭没有放慢脚步,他观察到大陆的投资机会,开始大举进军,利用深圳的土地、人力资源,设下鸿海日后发展最重要的生产基地。 接下里的十年,鸿海大产能、低成本、高技术的竞争力,陆续从LG集团抢走苹果订单,成为思科全球最大的网络设备供应商,拿下索尼Play Station游戏机订单,英特尔奔腾四连接器订单。不可思议的是,2003年,鸿海还同时拿下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订单。 竞争:要做就做到最好 在手机和TFT-LCD领域,鸿海远不是一个先进入者。 早在1999年,各大厂商已经“为手机狂”时,郭台铭认为手机制造成本过高,一直按兵不动。 一直等到手机价格足够为大众接受时,郭台铭拿下国际前列数家手机厂商的巨量订单。两年过后,富士康国际从鸿海集团单独分离在香港上市,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代工厂。 同样,在手机毛利往下走时,鸿海开始向TFT-LC和纳米技术进军,一举投入200多亿元,又从最后的进入者改头换面进入第一阵营。 郭台铭下一步又在想什么?他的下个行业布局又渐次展开,这几年,鸿海宣布投入1000万美元设立上海安心购,重启IT渠道扩张计划。 此前,鸿海通过旗下广宇转投资赛博数码布局内地零售渠道市场,目前已成长为内地三大3C产品零售商之一。在去年底内部高级主管会议上,郭台铭强调,“2009年将全力抢攻内地IT渠道市场”。 也在今年,郭台铭投资1亿元台币与讯联共同成立康联生医科技公司,突然切入生物科技。 还有一款未来的秘密武器——纳米技术,郭台铭在透露,纳米技术第一个商品化产品花了将近10年的研究时间,将会在很短时间内公布。 郭台铭的大行业图景正慢慢展开。


立白创始人陈凯旋:不懈奋斗,一包洗衣粉干出200亿大生意文/清如【人物名片】陈凯旋,立白集团董事长。起点:借鸡生蛋陈凯旋出生于商业气息浓厚的潮汕普宁,耳濡目染之...

科学家霍金的励志人生斯蒂芬威廉霍金,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当今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

高光时刻 2001年8月28日:大运会首夺金牌 2002年7月:打破亚洲纪录 2002年10月9日:首夺亚运会金牌 2003年3月16日:破亚洲室内纪录 201...

斗士李彦宏:寻他千百度2010年谷歌出走中国内地市场,李彦宏的百度不战而胜,在国内搜索市场一股独大,形成垄断格局。然而另一方面,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李彦宏的...

捍卫者宋卫平的十年风雨路宋卫平,浙江绿城房地产集团董事长,浙江绍兴嵊县人。1982年,宋卫平从杭州大学历史系毕业。1982年至1987年在杭州舟山党校做老师,给...

小学教师霍懋征:用爱耕耘一生2010年2月11日,曾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国宝的小学教师霍懋征走完了用爱耕耘的一生。2月19日,霍懋征的追悼会在北京举行。国务院总理温...

中学时代就意识到信息、资源的不平等 我在很早的时候就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记得那是在1984年,我当时在山西省阳泉市。我所在的学校,就买了几台计算机,学校里光我们...

吉鸿昌.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 民族英雄吉鸿昌(1895-1934)将军曾经领导察绥抗日同盟军,同日寇进行过殊死战斗。1933年9月同盟军在日伪军和国民党军...
虽然有制冷大王之称,但在陈和贵的回忆中,自创业以来,他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快乐日子,真是边喘边行,跌跌撞撞。 86岁,应该是白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波司登高德康: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文/清如【人物名片】高德康,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波司登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从8台缝纫机起步,到连续23年销量夺冠的...

玖龙纸业张茵:靠收废纸赚到365亿身家,她的成功源于专注文/清如【人物名片】张茵,玖龙纸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茵,中国第一位女首富,投身于废纸回收行业33年,历经...

复星集团郭广昌:坚持做难的事情,成就商业枭雄文/清如【人物名片】郭广昌,复星集团董事长。俗话说,做难事必有所得。郭广昌总是喜欢逆流而上,做难的事情,这成为他取得...

郑板桥辞官后,为了维持一家的生计,不得不靠卖书画为生。鉴于郑板桥的名气,社会上各类求板桥作画的人是络绎不绝。可郑板桥的画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对于那些为富不仁的富...

任正非:永远奋斗,永远狼性文/清如【人物名片】任正非,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要创始人、总裁。近日,2018年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单出炉,华为排名第72位,其营收相...

李嘉诚创业人生统领长江实业、和黄集团、香港电灯、长江基建等集团公司,全球华人首富,全世界华人最成功的企业家。十四岁投身商界,22岁正式创业,半个世纪的奋斗始终以...

80后的奋斗经历:从月薪300到年薪15万从每月300到年薪15w,努力终会有回报,80后而立之年的10年回顾。看了很多朋友都说了自己的那些职场故事,我突然很想...
1990年,杨澜刚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得知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正大综艺》正招聘一名懂英语的主持人,便去应聘。经过了七轮的竞争,到最后一轮决赛时,就剩下杨澜和另...

读孔子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这是著名学者易中天先生对两位先贤的评价。在他看来,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则个性张扬。那么,历史上的孔子和孟子是怎样的人呢? 孔子小时...

良品铺子杨红春:坚守品质,缔造年销售60亿的零食帝国文/清如【人物名片】杨红春,良品铺子创始人、董事长。从一家小小的店铺,到年销售额60亿的零食帝国,良品铺子只...

在洪宪帝制时期,作为袁世凯的心腹,张一麐不顾生命危险,三次谏阻帝制。劝谏虽未成功,但其直言危行、耿耿风骨,却在当时污浊的政坛闪耀出一束别样的光芒。 袁世凯身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