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

0人浏览日期:2025-11-03 08:30:26

  朝三暮四是一个成语,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只猴子。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橡子。

  日子一久,他养的猴子很有灵性,渐渐地,这个老人和猴子之间竟然能交流沟通了。

  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又碰上粮食欠收,所以老人就想把每天的橡子由八颗改为七颗。

  于是,一天,他和猴子们商量说:“现在粮食不够了,从今天开始,食物必须节约着吃。我每天早上分别给你们三颗橡子,晚上还是照常给四颗橡子,你们认为怎么样呢?”

  猴子们听到老人的这番话,非常生气,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

  于是,纷纷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窜来跳去,貌似是在用这种方式来表示对分配情况的强烈不满。

  老人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这样吧,我每天早上分别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总该可以了吧?”

  这群猴子们听了,觉得早上的橡子数量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比晚上的多,就换了另一番模样,纷纷高兴得在地上翻滚起来,认为自己取得了胜利。

  这则寓言的前文与后文作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前文说“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意思是:耗费心思方才能认识事物浑然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点,这就叫“朝三”。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阐述一个哲学道理,是《庄子·齐物论》中一则重要的寓言故事,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狙公好比是载众生的“大块”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因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到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

崖边的树为人作嫁我真的不想结婚人和公驴魏明帝的大司马曹真和曹家并无血缘关系小朋友乱吃东西的故事分享一条马哈鱼这个男孩的世界里都是我聊斋故事之女鬼报恩小花猪、小白兔和小红狐狸奇遇记:巧克力马路有志者,事竟成不知所云的故事昭君智斗毛延寿小鸭子走路的故事做个懂礼貌的好孩子:高兔子和矮兔子小蚂蚁大战小蛇的故事母爱浩荡,情系600个深山“儿女”廪君和盐水女神莫予毒也我带过200名下属,发现能成事的年轻人拥有这4种特质疑病乱投医摩肩接踵的成语故事谁建立了成功的标准陪伴宝宝入睡的童话故事不讲卫生的毛毛孩子和青蛙睡前故事帮忙的小猴子远在天国的我爱你当校车司机突然昏迷……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海豹皮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