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句俗话:“送信儿的腊八粥”,农历腊月初八家家户户喝“腊八粥”,就意味着最早送来了过春节的信息。从这以后,北京民间“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一般从“腊八”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因此,老北京人流传着一种民谣,“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里里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旧房,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去拜年”。
腊月初八食粥这一习俗,最早来源于佛教。据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得道成佛之前,曾游遍了印度的名山大川,寻长老,访异人,苦修行,探求入生的真谛。他来到了印度的摩揭陀国,这里地处荒僻,人烟稀少,天气酷热,他又累又饿,支持不住晕倒在尼连河畔。这时,一位善良的牧羊女恰好从此经过,急忙将自已随身所带的午餐拿出来,又取来甘甜的泉水,用火加热后,一口一口地喂释迦牟尼。牧女的午餐,是几天来家里吃剩下的各种粘米、糯米和豆类混合在一起的杂货饭,里面还有牧女从附近山上采来的各种干果。这对于多时不见水米的释尼牟来说,真可谓是美味甘露,霎时元气恢复,精神振奋。食毕,他又在尼连河里洗了个痛快澡,顿觉全身舒适,然后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农历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每到腊月初八,群僧集会,诵经演法,还用仿效牧女做的多种米豆干果粥敬佛,以示纪念。爱迪生网www.aidisheng.net
腊八粥在宋人笔记中亦多有记载。吴自牧《梦梁录》卷六云:“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具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而在纪念佛祖成道这一天,寺院还互赠粥品,广结善缘,又称为“佛粥”,对此诗人苏东坡曾有“今朝佛粥更相馈”的诗句。《燕都游贤志》中还有“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民间亦作腊八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的记载。可见,腊八粥起初是佛门节令不可缺少的祭祀食品,后来从佛教寺院逐渐发展到朝廷、官府中,最后流传到民间。相传“黄帝始烹谷为粥”,《礼记》也有“食粥天下之达礼也”的记载。《太公金匮》里还记载了武王伐纣时,洛邑雪深丈余,姜太公使人献粥以御寒的故事。看来,粥的起源在商周之前。到了汉唐以后,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作物品种逐渐增多,粥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唐时除有米粥、栗粥、豆粥、麦粥外,还有胡麻粥、长生粥和防风粥。而腊八粥这一古老的斋食,正是综合各种粥的长处,随着佛教的流传,逐渐发展起来的。
腊八粥虽不象山珍海味那样珍贵,却是人们十分珍爱的食品。明清时期,北京城内外寺庙林立,一到腊月初八便竟相熬粥以敬佛,其中雍和宫更以腊八进粥为一年中之盛事。雍和宫的喇嘛每年在腊月初八夜里熬粥供佛,朝廷还“特派大臣监视,以昭诚敬。其粥锅之大,可容数石米。”熬好的腊八粥除供佛外,还要供给皇宫内院及皇帝食用,所以显得格外隆重而又热闹。直到清代慈禧太后时,她所享用的腊八粥已再是“大锅饭”,改由寿膳房饭局特制,热闹自然也减去了几分。
在民间,腊月初八这一天人们也做腊八粥。“祀家堂门灶陇亩,阖家聚食,馈送亲邻”(《帝京岁时记胜》),而且“竟巧争奇,较之古人有过之而无不及”(《燕京岁时记》)。许多腊八粥都是“杂诸豆米,其果实如榛栗菱芡之类,矜奇斗胜,多至数十种,皆渍染朱碧色,糖霜亦如之”。有的人家还把腊八粥涂在四合院中的枣树及其它果树上,传说枣树“吃”了腊八粥,来年能结出更多的果实。在这里,腊八粥又成了人们祈望丰收的象征。
煮食腊八粥,由于我国各地出产谷物蔬果不同,所以出现南咸北甜中辣的特点。北方人爱用江米、粘黄米、小米、赤豆、豇豆等为原料,山东人喜加大红枣、花生米,东北人喜加松子仁、榛子仁,而北京人喜加染红的桃仁、杏仁、瓜子、葡萄干、栗子、熬成粥后加适量红糖或白糖食用。南方人喜用粳米、蚕豆、芋艿、白果、青菜、肉丁等,外加少量盐、桂皮等咸味腊八粥。而地处陕西、河南的中原人,多喜欢添加粘秫米、珍珠米、薏仁米,有些地方还加腊肉、羊肉,味道多呈辣味。在关中地区,人们又常以八种蔬菜做成臊子,浇在面条上食用,谓之“腊八面”。潼关一带则重放辣椒油,并取“辣”“腊”谐音,当地称“腊八汤面”。
从营养和保健的角度看,由于粥内加入了大量谷豆果仁同煮,有条件的家庭狗湃肓撕颂胰省⒗踝印⒐鹪病⒘印⒒ㄉ住⒑煸妗⒒贫埂⑼愣埂⒙潭沟龋“腊七腊八出门冻煞”的寒冬腊月时,喝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仔细品尝不同味道的干果、杂豆,既是暖意盈怀消寒的佳品,又可增进食欲,滋补身体。粥内多种谷豆蔬菜果仁同煮,可起互补作用,特别是蛋白质中的八种氨基酸特别全,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钙、铁、磷等也非常丰富,提高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由于粥烂易消化吸收,特别适合老人、儿童、孕妇、病人的食用,对人体具有健胃、养血、补气、安神等功效。冬季常食这种腊八粥,不仅能驱寒保暖,而且养人补体,延年益寿,大益健康。
东海有个桃花岛,桃花岛上有龙洞。 龙洞深通东海洋,桃花女龙住洞中。 千呼万唤难出来,但见年年桃花红。 女龙本是渔家女,桃脸杏腮真俏丽,心灵手巧人勤劳,挑水织网又...
每年春节,人们都要敲锣打鼓,耍龙舞狮庆祝元宵节,为什么民间要耍龙来庆祝元宵节呢? 相传很古的时候,世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有一年,天下...
很久以前,有一个跟着哥嫂过活的孤儿,既聪明又勤快,可嫂嫂仍嫌弃他,天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大家都叫他牛郎,一年后,哥嫂和牛郎分了家,狠心的嫂嫂只给他一间破草房,一...
明末清初,成都的酿酒业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一位王姓酒商于乾隆五十一年在成都东门外大佛寺所在的水井街开设一大规模酒坊,取名福升全。酒坊除了地处商业中心之外,王姓酒商...
捏面人这种手艺流传到如今总有二三百年了。传说它和刘墉还有点儿关系呢。 刘墉在北京当官,但并不是老北京人,他的老家是山东省,自从他父亲做官后才在北京安了家,因此家...
在我们的生活中的有许多关于龙的传说,那么都有哪些有有关于龙的寓言小故事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有有关于龙的寓言小故事,欢迎阅读。 关于龙的神话故事1画龙点睛 ...
在传统习俗中,每到三、四月,最重视的就是清明节。清明节为农历三月上旬, 阳历四月五日之后, 是一个属于追远怀思的华人传统节日。 从中国历法上来看,清明本来指的是...
狗肉营养丰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谓之有强五脏、健肾脾、壮充力、化积痞、活水疮、补五劳七伤之功效。我国各地很早就有食用狗肉的习俗,烤、蒸、煮做法各异,但惟有焖...
隋朝末年,在河南汝州的庙下镇东,有个刘氏家族居住的地方--刘家馆。这里有一个美丽天真的少女,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备受亲邻的喜欢。随后父母相继...
很久以前,有一位心地善良的女孩叫阿巧。。由于家境贫穷,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富贵人家中当下女。 有一天,阿巧到后院菜圃中浇菜的时候,突然,有一位衣服破烂,全身肮脏,...
很久很久以前,沈家门还是个荒凉的茅草岗,只住着一家姓沈的老渔翁,带着妻子儿 女,每天靠出海捕鱼勉强维持生计。 一天,老渔翁摇着小船出海去,撒了一网又一网,网网都...
盘庚死后又传了十一个王,最后一个王叫做纣(音zhu)。纣原来是一个相当聪敏,又有勇力的人。他早年曾经亲自带兵和东夷进行一场长期的战争。他很有军事才能,在作战中百...
很久很久以前,在遥远的西方,世界的遥远之地,有一个叫做隋明国的国家。 因为此地如此偏远荒凉,无法照亮日月银光。 绥明国,有一棵大树,名叫绥木。 这棵树真是异常...
魏晋时代,有一个有名的士人名叫陆机。他曾经养了一只善解人意的狗,名字叫黄耳。 有一次,陆机在京师有急事想要通知家人,,但是却又找不到一位能够信王的送信人。唉!这...
《封神演义》里有四圣大将,王魔、杨森、高友乾、李兴霸,他们骑着四种怪兽,让姜子牙手下骑普通战马的将领们吃了亏。 不但西周的战马害怕这些神兽,连商朝的战马也怕,好...
明末,有位清贫之士,学识渊博,且擅长琴棋书画,只因看破红尘,拒官避世,削发为僧,隐居于太白山白云寺,法号释易寿。 此寺依山傍水,景色秀丽,院内广植牡丹花草。易寿...
在定海城东有个上张家村,村后有一座百米高的狮子山,山南有个天然古洞,当地群众统称其独角龙洞。传说,从前在这洞裹住着一条独角龙,十分凶恶残暴,还经常变成美男子,半...
舟山岛上有个大展庄,大展庄里有个翁家坳,翁家坳后边有座郑家山,郑家山上有一个小小的龙潭,龙潭里面住着一条老龙。这条老龙每当乾旱不雨的夜晚,总要用龙角顶出一把骨排...
很久以前,武夷山与台湾的阿里山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有一年,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一个恶魔,强行霸占了整座大山,害得这里草木荒芜,民不聊生。花珊是山下村子里的一个美丽、...
上海恒隆广场之香炉造型 谣传:恒隆广场还有件事情或许大家也不是很清楚,就是目前上海有名的恒隆广场,卖昂贵品牌的超级百货公司。听说,这块地方很妖得,以前在这里造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