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句俗话:“送信儿的腊八粥”,农历腊月初八家家户户喝“腊八粥”,就意味着最早送来了过春节的信息。从这以后,北京民间“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一般从“腊八”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因此,老北京人流传着一种民谣,“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里里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旧房,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去拜年”。
腊月初八食粥这一习俗,最早来源于佛教。据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得道成佛之前,曾游遍了印度的名山大川,寻长老,访异人,苦修行,探求入生的真谛。他来到了印度的摩揭陀国,这里地处荒僻,人烟稀少,天气酷热,他又累又饿,支持不住晕倒在尼连河畔。这时,一位善良的牧羊女恰好从此经过,急忙将自已随身所带的午餐拿出来,又取来甘甜的泉水,用火加热后,一口一口地喂释迦牟尼。牧女的午餐,是几天来家里吃剩下的各种粘米、糯米和豆类混合在一起的杂货饭,里面还有牧女从附近山上采来的各种干果。这对于多时不见水米的释尼牟来说,真可谓是美味甘露,霎时元气恢复,精神振奋。食毕,他又在尼连河里洗了个痛快澡,顿觉全身舒适,然后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农历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每到腊月初八,群僧集会,诵经演法,还用仿效牧女做的多种米豆干果粥敬佛,以示纪念。爱迪生网www.aidisheng.net
腊八粥在宋人笔记中亦多有记载。吴自牧《梦梁录》卷六云:“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具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而在纪念佛祖成道这一天,寺院还互赠粥品,广结善缘,又称为“佛粥”,对此诗人苏东坡曾有“今朝佛粥更相馈”的诗句。《燕都游贤志》中还有“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民间亦作腊八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的记载。可见,腊八粥起初是佛门节令不可缺少的祭祀食品,后来从佛教寺院逐渐发展到朝廷、官府中,最后流传到民间。相传“黄帝始烹谷为粥”,《礼记》也有“食粥天下之达礼也”的记载。《太公金匮》里还记载了武王伐纣时,洛邑雪深丈余,姜太公使人献粥以御寒的故事。看来,粥的起源在商周之前。到了汉唐以后,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作物品种逐渐增多,粥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唐时除有米粥、栗粥、豆粥、麦粥外,还有胡麻粥、长生粥和防风粥。而腊八粥这一古老的斋食,正是综合各种粥的长处,随着佛教的流传,逐渐发展起来的。
腊八粥虽不象山珍海味那样珍贵,却是人们十分珍爱的食品。明清时期,北京城内外寺庙林立,一到腊月初八便竟相熬粥以敬佛,其中雍和宫更以腊八进粥为一年中之盛事。雍和宫的喇嘛每年在腊月初八夜里熬粥供佛,朝廷还“特派大臣监视,以昭诚敬。其粥锅之大,可容数石米。”熬好的腊八粥除供佛外,还要供给皇宫内院及皇帝食用,所以显得格外隆重而又热闹。直到清代慈禧太后时,她所享用的腊八粥已再是“大锅饭”,改由寿膳房饭局特制,热闹自然也减去了几分。
在民间,腊月初八这一天人们也做腊八粥。“祀家堂门灶陇亩,阖家聚食,馈送亲邻”(《帝京岁时记胜》),而且“竟巧争奇,较之古人有过之而无不及”(《燕京岁时记》)。许多腊八粥都是“杂诸豆米,其果实如榛栗菱芡之类,矜奇斗胜,多至数十种,皆渍染朱碧色,糖霜亦如之”。有的人家还把腊八粥涂在四合院中的枣树及其它果树上,传说枣树“吃”了腊八粥,来年能结出更多的果实。在这里,腊八粥又成了人们祈望丰收的象征。
煮食腊八粥,由于我国各地出产谷物蔬果不同,所以出现南咸北甜中辣的特点。北方人爱用江米、粘黄米、小米、赤豆、豇豆等为原料,山东人喜加大红枣、花生米,东北人喜加松子仁、榛子仁,而北京人喜加染红的桃仁、杏仁、瓜子、葡萄干、栗子、熬成粥后加适量红糖或白糖食用。南方人喜用粳米、蚕豆、芋艿、白果、青菜、肉丁等,外加少量盐、桂皮等咸味腊八粥。而地处陕西、河南的中原人,多喜欢添加粘秫米、珍珠米、薏仁米,有些地方还加腊肉、羊肉,味道多呈辣味。在关中地区,人们又常以八种蔬菜做成臊子,浇在面条上食用,谓之“腊八面”。潼关一带则重放辣椒油,并取“辣”“腊”谐音,当地称“腊八汤面”。
从营养和保健的角度看,由于粥内加入了大量谷豆果仁同煮,有条件的家庭狗湃肓撕颂胰省⒗踝印⒐鹪病⒘印⒒ㄉ住⒑煸妗⒒贫埂⑼愣埂⒙潭沟龋“腊七腊八出门冻煞”的寒冬腊月时,喝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仔细品尝不同味道的干果、杂豆,既是暖意盈怀消寒的佳品,又可增进食欲,滋补身体。粥内多种谷豆蔬菜果仁同煮,可起互补作用,特别是蛋白质中的八种氨基酸特别全,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钙、铁、磷等也非常丰富,提高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由于粥烂易消化吸收,特别适合老人、儿童、孕妇、病人的食用,对人体具有健胃、养血、补气、安神等功效。冬季常食这种腊八粥,不仅能驱寒保暖,而且养人补体,延年益寿,大益健康。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
在北京的北海公园漪澜堂、道宁斋、睛栏花韵一组古建筑群内有一座仿膳饭庄,它的前身是清宫御膳房,专供皇帝、妃子用膳的地方。据历史记载,共有一百零八种名菜,而仿膳就是...
1 杨妃外传: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得数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白妃以步辇从。诏黎园弟子。李龟年手捧...
2013年年初,在成都市最中心的天府广场,修建四川大剧院的工地上,一尊神秘的石兽惊天出世,引起不小的轰动。经多位考古专家考察,其制作年代大致距今2000年。 据...
很久以前,有一个跟着哥嫂过活的孤儿,既聪明又勤快,可嫂嫂仍嫌弃他,天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大家都叫他牛郎,一年后,哥嫂和牛郎分了家,狠心的嫂嫂只给他一间破草房,一...
项羽的爱姬虞美人常年跟随项羽征战南北。项羽被刘邦围困陔下,半夜起来饮酒,在军帐里慷慨悲歌,虞美人也以歌相和,她唱道:汉兵以略地,四面楚歌。大王意气尽,贱妾何以聊...
春秋时,秦穆公是五霸之一,乃是能控制世局的杰出人物。 有一次,秦穆公问伯乐:你是天下第一等相马的人,有没有可以继承你的子弟?伯乐微笑:我的儿子一个个都是平凡庸俗...
传说古时候,江西九江一带有条鳄鱼精,经常在长江里兴风作浪,害得这里的鱼米之乡都变得荒无人烟。一天,庐山上下来一位道人,到九江城中的雷涛家门前贴上了一纸法书,上写...
狗肉营养丰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谓之有强五脏、健肾脾、壮充力、化积痞、活水疮、补五劳七伤之功效。我国各地很早就有食用狗肉的习俗,烤、蒸、煮做法各异,但惟有焖...
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音yo)、舜(音shn)和禹(音yǔ)。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那时候,...
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用祖传的结绳记事的办法替黄帝记载史实。时间一长,那些大大小
东海洋上有个岛,岛上有个村庄叫鲁家村。很早以前,这个村子里住着十几户姓鲁的庄稼人。他们种着一些依海傍山的碗头地,在海里捉些沙蟹鱼虾,勉强过着日子。岛上天旱少雨,...
北京有句俗话:送信儿的腊八粥,农历腊月初八家家户户喝腊八粥,就意味着最早送来了过春节的信息。从这以后,北京民间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一般从腊八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
华佗名扬四海后,有一次,他发现一个自己无法治愈的病例被另一位老先生治好了,他就决定隐瞒自己的身份,到那位老先生门下去当学徒,拜师学艺。 华佗到了老先生门下,虚心...
银鱼,是洞庭湖闻名中外的特产,俗名为面条鱼,又有洞庭鱼类皇后之誉。它肉质细腻鲜嫩,富有营养,列为我国水产上品。它长约2寸左右,周身透明,洁白晶莹,漫游水中,如银...
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九个太阳。大地热得像一块烧红了的铁块,人们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于是,人们请来了一位力气大、箭法准的勇士,让他把太阳射下来。 勇士拉开大弓,...
魏晋时代,有一个有名的士人名叫陆机。他曾经养了一只善解人意的狗,名字叫黄耳。 有一次,陆机在京师有急事想要通知家人,,但是却又找不到一位能够信王的送信人。唉!这...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是华人夏季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和春节、中秋并列为华人传统三大节日。端,初也,也就是开始的意思。 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而午与五又同...
从前有一种活计,专门替人做家用的木桶,由于那时的木桶上有加固用的铁箍,所以这种活计被称为箍桶。九斤姑娘就是一位姓张的箍桶匠的女儿。她从小聪明伶俐,附近方圆几十里...
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要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