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权威栏目《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的主持人敬一丹,是全国广大电视观众非常熟悉的著名主持人。她简洁明快的新闻语言,端庄秀丽的屏幕形象倾倒了亿万崇拜者。到2005年7月,她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
比翼齐飞,考场上收获爱情
敬一丹的丈夫王梓木原是国家经贸委的一名公务员。1984年王梓木在中央党校拿到经济学硕士学位后被分配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工作,1991年,他被调入成立不久的国家经贸办,由处长一直当到综合司副司长,后来下海经商。
1996年,王梓木放弃了在官场的升迁机会。凭借自己的信用及广泛的人际资源,他从跨24个行业的63家大型企业那里筹集到13。33亿元资金,组建了华泰财产保险公司,担任董事长。是一名业绩斐然的姣姣者,但与敬一丹相比较,他的名字却鲜为人知。
王梓木说:“虽然敬一丹在外边赫赫有名,可在我的眼中,敬一丹就是敬一丹,她没有名人的架子。相反,她更是一名合格的温柔贤慧、朴实、重情的好女人啊!”
和敬一丹相识、相处、结为夫妻已有20多年了。20年来的风风雨雨,20年来的酸甜苦辣,20年来的坎坎坷坷,夫妻俩的感情越来越浓。他俩没有吵过架,即使有点小摩擦,随着敬一丹的忍让,也都迎刃而解了。对此,丈夫王梓木很知足。
丈夫王梓木说:那年,我恰巧和敬一丹分在一个考场,在考试的时候,我就注意到这个长相端庄秀美的女士仿佛在哪里见过,从考场里答完题出来,我守候在考场的门外,想等她出来时和她说几句话,这也许就是缘分,当时,我的心里有一股极强烈的愿望,就是无论如何,我也要认识这个美丽的女人。苍天不负有心人,在敬一丹从考场里走出来的时候,迎着我热切的目光,她并没有闪避和羞涩,而是冲着我甜甜地一笑,就是这一笑,俩人结下了一世姻缘。
这以后,王梓木便想方设法接近敬一丹,当得知她为锲而不舍考研而至今芳心未许的消息时,我高兴得在心底里连声呼唤“感谢上帝!”,我认准了,她就是我今生今世再也无法割舍的女人。婉转地通过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朋友介绍,我和敬一丹终于相识了。但敬一丹捎过来一句话:“除非都考取了研究生,否则,免谈!”老天总是殷勤地为有情人打开方便之门的。神奇的是俩人都双双考中了。王梓木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敬一丹也经过两次失败后考回了母校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研究生——师从齐越教授,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进入中央电视台成为著名节目主持人。
在北京读研究生的三年时间里,俩人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在繁忙的学习之余,也时常抽出点时间,去香山观赏红叶,或到北海去划小船,到潭拓寺去看松林,两心相悦,俩人的爱情日渐深笃,多少年以后,敬一丹还和她朋友开玩笑时说:“我这个老公,是我从考场上把他‘捡’回来了的。”
丈夫告诉她:去做你愿意做的事情!
1985年10月,敬一丹和王梓木牵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结婚以后,家里充满着温馨。敬一丹读研究生毕业后,曾经留在北京广播学院任教。在大学里当老师十分体面。可敬一丹并不满足。她特别想到新闻第一线去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这时,正好中央电视台经济部缺人,有人推荐了敬一丹,但她考虑到去电视台工作,就会对家庭生活有影响。丈夫知道后,就对她说:“你去电视台吧!去做你愿意做的事情。”只这一句话,感动得敬一丹热泪盈眶。
虽然新闻工作不是丈夫的专业,但是他仍然十分关心敬一丹做的节目。不管他工作多忙,只要是敬一丹主持的节目,他都坚持看。而且每次他看完之后,都要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提一些意见。因此,敬一丹在主持艺术上的进步,也浸透着她丈夫的汗水。做新闻工作的,工作和生活十分没有规律。敬一丹说出差就出差,说加班就加班,但是敬一丹的丈夫对此毫无怨言。他对敬一丹的工作十分理解与支持,这让敬一丹十分感动,也让她更加尊敬丈夫。在与别人提起丈夫的时候,她总是恭恭敬敬地称其为“先生”。这个称呼里面,除了爱以外,还有很多尊重和钦佩。而她最爱听丈夫的一句话:“这是我老婆”。记得有一年秋季的一天,丈夫和敬一丹出席朋友的一个宴会。丈夫拍着敬一丹的胳膊,介绍说:“这是我的老婆敬一丹。”顿时,敬一丹笑了,她笑得是那样地开心,她笑得是那样地灿烂。回家的路上,敬一丹说:“我最高兴的是,我的先生向别人介绍我时就说,这是我的老婆。”一席话,说得丈夫激动了许多天。
每当有人问起家庭和事业什么对她更重要的时候,敬一丹总是毫不迟疑地说:“当然是家庭。别忘了,人的一生一死这两头,是源于家也了于家,事业不过就是中间那么一段。”在家里,她和其他女人一样,是母亲的好女儿,是女儿的好母亲,还是丈夫的好妻子……
在家里,她是合格的好“保姆”
敬一丹把家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在家里你根本就看不出她是一名全国的著名节目主持人,一名拥有无数崇拜者的“明星”。
早晨,不管春夏秋冬,家里第一个起床的,准是敬一丹。她屋里屋外、卫生间、厨房,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然后,为丈夫和女儿,准备好了洗漱工具,轻轻地唤他们起床。当洗漱完毕时,饭菜早已摆在桌子上。吃完饭,丈夫和女儿将碗筷一放,剩下的活儿都是敬一丹的。敬一丹对丈夫说:“这些杂活,都交给我好了!你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去吧!”
中午。丈夫和女儿分别在单位和学校就餐,就是这么点的小事儿,敬一丹她都做得细腻入微。每天午休,她都要打电话,问中午吃什么,饭菜凉热,吃得顺不顺口,饭后喝不喝开水。人们说,“好妻子对待丈夫,就像妈妈对待大孩子一样。”这话一点都不假。
晚间。敬一丹在电视台录制完节目之后,她还抽空亲自到菜市场买菜。有时,她拎着满满一兜菜,累得她满头是汗。回家后她就忙于下厨房,又是一阵忙活。当全家人坐在一起时,才看到敬一丹能“休息会儿”。可就在这“休息”时间,她便把台里台外、国内国外的“奇闻轶事”,如数家珍地讲给家里人听。
一次,丈夫对她说:“一丹呵,你真是咱家合格的保姆啊!”敬一丹听后,笑着说:“对!我就是咱家不拿工资、光知奉献的保姆,我愿意当这个保姆,当一辈子!”
女儿获奖,她感到无比幸福
每一个母亲都爱自己的女儿。“名人”敬一丹也不例外。作为她和丈夫爱情的结晶,女儿是敬一丹的最爱。
女儿出生以后,敬一丹几乎跑遍了整个北京城,为女儿挑选了几十种漂亮的花布,为女儿做了很多漂亮的花衣服。她用这些花衣服把女儿包裹起来,享受着作为一个母亲的骄傲和幸福。
在业余生活中,敬一丹和别的母亲也是一样的:带孩子、买菜、做饭等等,她都喜欢做,而且能够做好。
敬一丹经常告诫女儿,你不要以为我是你的母亲,就在同学面前骄傲自满。要和同学搞好关系。敬一丹还嘱咐女儿 ,一个人不管走到哪里,不管活到多大岁数,都要自强自立,不要依靠别人。
有一天,敬一丹正辅导女儿数学课,女儿抬起头来,望着她母亲,说:“妈妈,你现在是名人了,长大了,我要像你那样,也要成为名人!”
这时,敬一丹一脸的严肃地说:“错了,最关键的是,你要学习明星名家的优良品格。不要有傲气,要发扬正气!”
丈夫赞美说:你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
有人说,敬一丹的主持缺少女人味,可仔细想想人才济济的中央电视台又有哪位女主持能像敬一丹这样稳稳坐在名主持的金交椅上呢?
敬一丹的女人味是落落大方的坦荡胸怀,是淳朴自然的从容不迫,是和风细雨般的表白。敬一丹是个好人,是一位贴心知心的大姐。我们永远不会在屏幕上看到浓妆艳抹或服饰华丽的敬一丹。她很清醒地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儿,我们眼前的敬一丹永远都是穿着色调素淡的职业女装,轻描淡写的化妆,大度泰然的神情。在大众传媒中同样享有成功女性声誉的杨澜这样评价敬一丹:“一般女主持人,都难脱一个‘媚’字,而在我认识的众多女主持人中,敬一丹是不以‘媚’取人的。”
人到中年总会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和危机感,尤其是女人。敬一丹曾经也有过同样的感受,她说:“40岁,对于女人来说是一个坎儿。如果此时再没什么新鲜刺激的话,女性会不可控制地产生惰性。选择一个更富于挑战性和新鲜感的环境,对我来说很重要。有一段时间我非常不安,睁开眼睛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自己的年龄,这是40岁以前没有的。”对于现今很昙花一现的女主持来说,青春美丽不再就意味着事业的滑坡,可一丹却迈过了这个坎。谈到如何迈过,她说,最重要的是保持时代感,就是要保持对新事物的敏感,对最新事物的把握和对未来的热情。敬一丹笑言:“人到中年是要进补的,我的进狗绞街皇呛捅任夷昵岬娜私涣鳌N野咽欠衲芎痛笱曰暗弊骷煅樽约菏欠窭狭说囊桓鲋副辍;购茫颐翘傅没谷谇ⅰ”中央电视台一位主管业务的领导,在评价当初的《一丹话题》节目时,曾这样写道:“由于年龄的关系,敬一丹比那些更年轻的女主持人似乎少了一点什么,但同时敬一丹又比她们多了许多东西。”不难看出少的是那份喧嚣浮华,多的是扎扎实实的文化内涵。北京广播学院一位教授曾这样评价她:“敬一丹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感受得很浓很深,可在面对观众时,她又能把事情表达得很平和很清淡。”
敬一丹清楚地记得,母亲还对她说过一句话:“八十岁也是女人。”这是敬一丹的外公对自己说的。在母亲身上,敬一丹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获得了许多人生的感悟:离休之后的母亲利利索索地盘起了头发,穿上了鲜亮的紫红色毛衣,居然还学会了跳交谊舞。“那天,随母亲到老干部活动室去跳舞,看到她翩翩的舞姿,那形象既熟悉又陌生,有滋有味,热爱生活,这也许是最本质的女人味儿。”
曾经有人当面问过敬一丹:“给你这样的‘大名人’当丈夫,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当时,敬一丹充满自豪地看了看站在身旁的丈夫,说:“从我的笑容里你能看到的,从我先生的身上你也能看到的,一个是宽容,一个是自信。宽容和自信结合到同一个男人身上的时候,这个男人就称得上是一个完美的男人、一个很有魅力的男人了。我身边的丈夫就是这样的人。”这位朋友本来想调侃,可被敬一丹机智而坦荡的话语震住了。
同事们都愿称她为敬大姐
敬一丹对自己的评价是心太软,缺乏刚性。“面对真正的坏人,我斗不过,面对好人无心犯了错,我又不忍心。”她觉得一个女人没有最基本的善良和悲悯,就丧失了女性最基本的东西。她曾这样剖析自己:“就我个人而言,从小就比别人笨,也比别人慢,上学时从来没有什么出类拔萃的风光。我身上传统的东西很多,负担也很重。我可能缺少了某种新锐之气,但我确实已经很难一惊一乍的了。”
在《痛并快乐着》一书中,白岩松这样写道:“我很庆幸,能与敬一丹、水均益、方宏进、崔永元成为搭档……我们习惯称敬一丹为敬大姐,这不仅是因为她在我们5个人中年岁最大,还因为她的确是大姐的样子。”“敬大姐的心很软,即使是批评性的报道她也是商量性的口吻,这使得敬大姐在我们这个经常流露出‘尖酸刻薄’的团队中多少显得有点与众不同。”
白岩松还说,求敬大姐办事有一点让人印象深刻,你把事儿跟她说了,几天之中,她都没有跟你谈起这件事,你以为敬大姐忘了。几天以后,她把办好了事的结果告诉你,然后和你聊起其他话题,让你说感谢的机会都没有。
一位资深播音员评价敬一丹说,她先天的声音条件并不是很好,但勤能补拙,她用她的勤奋、她的智慧和她理性的深度,赢得了成功。
走下荧屏的敬一丹首先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在业余生活中,也和普通老百姓一样,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比方说带孩子、买菜、做饭、逛商店等等,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和爱好。就是在这样的平平淡淡中敬一丹散发着自己的女人味:真实、亲切、深沉。
王雪红:要成功,就得做最难的事39年前,当台塑大王王永庆把15岁的王雪红送到美国去读中学时,他不会想到,这个当时喜欢音乐的女儿,日后会成为全球科技界的一员悍将。...
王小谟:一只逆袭成功的雄鹰文/孙建勇2013年1月18日,国际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当人们把热烈的掌声献给...
品尝人生之苦:褚时健与他的褚橙人生由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交织而成,我们很多人只觉得人生应该是喜和甜的,一旦追求不到就觉得人生暗淡无光。其实,我们更应该知道,我们需...
23岁融资1亿,24岁登上福布斯,这个90后不简单文/清如【人物名片】徐志岩,LikingFit创始人。92年出生的徐志岩已经是一位创业老兵,多次创业后,他选择...
车好多杨浩涌:从赶集网到车好多,执着追梦赢得亿万身家文/清如【人物名片】杨浩涌,车好多集团CEO、瓜子二手车及毛豆新车网创始人。近日,车好多集团宣布完成15亿美...
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新闻会客厅面对面新闻1+1央视新闻频道这些响当当的名牌栏目,都曾活跃着一个知性朴实的身影董倩。 香港回归、50年国庆、澳门回归、申奥成功、APE...
张果喜:从小木匠到亿万富翁,常胜将军是怎样炼成的文/清如【人物名片】张果喜,果喜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作为屹立在中国商界45年不倒的常青树,张果喜是无数创业者...
陶华碧,封闭的王国和低调的女王文/郭彦博在互联网上,陶华碧被90后称为国民女神。留学生群体在国外超市花高价买走老干妈辣酱,从豆豉和辣椒的香气中吃出家乡的味道。....
2011年7月20日,篮球巨星姚明召开明谢新闻发布会,高调宣布退役。退役后的姚明似乎比当运动员时更忙,他每天面对的不再是进攻、投篮和得分;而是投资、成本和收益。...
做自己的靠山文/王秀梅2013年底,因为参加亲子秀节目《爸爸去哪儿》,让中国首席男模张亮的成名之路为更多人所熟知。20世纪80年代出生在北京的张亮,幼时家境殷实...
话说某日,鲁迅走进理发店。店伙计上下一瞥,心里嘀咕着:这家伙,不修边幅,胡子拉碴,肯定不是有钱的主儿。于是,他就三下五除二打发了鲁迅。鲁迅非但没有生气,而且还随...
鲁花集团孙孟全:一颗花生榨出百亿龙头,背后的奋斗与坚守文/清如【人物名片】孙孟全,鲁花集团董事长。从一个小作坊到百亿龙头企业,鲁花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花生油第一....
褚时健:从烟王到橙王,84岁再成亿万富翁褚时健案曾引发了一个59岁现象,即官员退休前捞一把的讨论。80多岁,完成了从烟王到橙王的转变。这个人,本就是传奇。褚时健...
陈欧:10个亿之前的故事25岁之前就淘得千万级别的第一桶金,但这并不保证他接下来的路一帆风顺刘莉莉的事情能不提吗?陈欧坐在办公室里,对《创业邦》的记者说。两个月...
马天宇,这个1986年出生的大男孩,2006年通过莱卡加油,好男儿出道,200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如今是影视歌三栖艺人。他俊美的面容,儒雅的气质,让人实在不...
信义玻璃李贤义:曹德旺最强对手!靠一块玻璃年入147亿文/清如【人物名片】李贤义,信义集团(玻璃)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提到玻璃大王,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曹德旺。其...
1926年,继三月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又提出所谓整理党务案,阴谋排斥共产党人,篡夺革命的领导权。 在一次会议上,蒋介石宣布;共产党在本党高级党部之委员,不得超过...
陈一舟:创业成功三要素2011年5月4日,陈一舟终于站在了纽交所的敲钟台前,这一天他等了太久太久。敲完上市钟后,他花了88美元,在纽约的一家二手商店给自己买了块...
郑板桥的一生历经坎坷。他长期生活穷困潦倒,却能够历经三朝,享年73岁,在当时人过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里实在算得上高寿。 郑板桥名叫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李善友:人生如破茧成蝶我的经历算得上复杂:做了七年的HR,又转做互联网的总编辑,然后转行去创业,现在从创业回学校当教授。所学也复杂,大学学的是数学,后来读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