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牛街①礼拜寺里面,有一道康熙的圣旨和他御赐的半副銮驾。提起这半副銮驾,还有一段故事哩。
这故事得从监察御史说起。清代京城设有监察御史,巡视察访政事民情,给皇上做耳目。
这天,京城监察御史兴致来潮,出城郊游。他带着娇妻宠妾,公子小姐,骑马的骑马,坐轿的坐轿,穿过大街小巷,威风凛凛地直奔郊外。这天碰巧是礼拜五,回民的主麻②日子。当监察御史经过牛街的时候,只见街上人群熙熙攘攘,齐向礼拜寺拥去。这御史是个昏官,只懂得欺压百姓,却对百姓中的宗教习俗一窍不通。他见这么多回民拥进寺里,心中不免有些狐疑。他本想下轿打听一下,可是身边随从众多,有所不便,再加上出城游玩要紧,也就顾不得这档子事了。
过了几天恰好是回民的开斋节。在开斋节里,穆斯林们每天吃过晚饭后,就穿上干净的衣服,戴上白色的礼拜帽,到礼拜寺做礼拜。一连一个月,天天都是这样。这天,御史来到牛街,刚好又看到了回民拥进了礼拜寺。他心里更犯开了嘀咕:这么多的人挤进寺庙,不知有什么事?按照他的经验,百姓聚众集会,轻则闹事,重则谋反,总是没有好事。莫非这些回民也要图谋不轨?京城可是皇上住地,如果发生事端,本监察御史责任不轻。他想,要是这些回民真的聚众谋反,本御史定要拿获破案,上报朝廷,皇上一定重加赏赐,本官再要升任也就不难了。想到这里,心里美滋滋的。
御史来到牛街礼拜寺,左转右转,还没等进去,回头见一个卖糖的小贩,就问:
“小老弟,这里每天都聚着好多人,到底是干些什么呀?”
小贩白了他一眼,说:“回民信奉真主,天天夜聚明散。他们心可齐了,谁要欺侮他们,他们就拧成一股绳,一心对付外人。可是惹不得啊!”
原来,这小贩是个愣头愣脑的小伙子,刚从外地来,不懂得回民的规矩。
昨天,他卖完了糖果,顺便买了一块猪肉,就走进回民小吃店要吃面茶。几位回民老大爷说了他几句,谁知这小伙子火气挺大,嘟嘟囔囔骂了一通。这一骂可不要紧,附近的穆斯林们都来了,大家齐声说他不对。不得已,小伙子只好认了错,走了。他刚刚平了气,碰上御史来问,又挑起他的火来,借机就发了一顿怨气。
哪知,小贩说的“他们信奉真主”一话,叫御史大为吃惊。他想:如今是大清的天下,他们竟敢不服皇上,信什么真主,这还了得!这不是谋反又是什么!御史回到府上后,立马写了一道奏折,呈报皇上:“牛街回民夜聚明散,秘密聚会,另立真主,妄图推翻大清。”
奏折送到康熙面前,他翻开一看,大吃一惊,这牛街住的都是回民,这几年国泰民安,他们也吃穿不愁,为何还要谋反?眼眉底下的京城竟有人要造反,这还了得!于是,康熙立刻传旨请众位文武大臣上殿商量对策。一帮文武大臣听到这个消息,有的吓得两腿筛糠,有的惊得两眼溜圆,侍卫大臣献计说:“快,快派旗兵包围牛街礼拜寺!”军机大臣接上话茬:“对,先把礼拜寺的主持人捉来,逼他招出反叛头目。”
康熙心想:大清立国不久,威震四海,不相信有人敢在老虎嘴边拔毛。
可是御史既有奏折,就不能不防。京城要地,必须稳妥处置。于是,便对大臣们说:“众卿所见不无道理,侍朕前去察访一番,看个究竟,再作处置不迟。”
这天晚上,康熙便去私访牛街。他脱下龙衣龙袍,穿上便衣便服,头戴一顶回民白帽,不声不响地随着穆斯林们进了灯火通明的牛街礼拜寺,康熙还是头一回进礼拜寺,只见寺中间一座大殿,五间房宽,十余丈深,这气势虽算不得十分宏伟,却也不凡。大殿前有一座八角楼,名曰邦克楼,那是为穆斯林们报告礼拜时辰的;左右还有两座碑亭,存放着前朝的石碑;大门旁还有一座两层的小角楼,借着灯光还能看清上面的横匾写着“望月楼”。大殿两旁有古柏十八棵,一条夹道从中穿过。康熙见穆斯林们上了大殿,他也跟进去;别人脱鞋,他也脱鞋;别人跪在绒毯上,他也跪在上面。连着几天,天天都是这样。到了最后一天,可与往常大不相同了。这天,康熙刚刚跪定,只见几位身穿长袍又戴缠头的人走进大殿,他想,这可能就是阿訇(hōng)了。这时只听其中一位还高声讲着什么,声音宏亮如同朗诵。讲完之后穆斯林们向西叩头朝拜,最后礼拜完毕,退出大殿,各自回家。
那位阿訇讲的是古兰经,可康熙一句也没有听懂。他急忙跟上人群,向一位老穆斯林问道:“老叔,我有点耳背,没听清刚才讲了些什么?”那位老穆斯林看了他一眼,说道:“刚才王阿訇讲的是古兰经第四十六章:仁慈的穆罕默德对穆斯林的教诲。”
康熙回宫后,立刻差人把进贡的《古兰经》拿来连夜翻阅,他前翻后找,到底也没有找到要谋反的字句章节。康熙心里明白了,难怪几天来我一点也没有看出回民谋反的迹象,这些都是伊斯兰教的宗教教义。
康熙立即召见群臣,对他们说:“朕已得知真情,牛街回民夜聚明散,乃伊斯兰教的斋月礼拜!哪里是什么谋反!御史官妄告不实,险些误了大事。”
群臣一听原来是这么一回事,都摇头晃脑议论开了。侍卫大臣随机应变,大着声音说:“监察御史身为朝廷要职,竟真假不分,谎报军情,理当问罪!”
军机大臣又连忙接着说:“对,近年来不少人妄报假案,骗取朝廷封赏,危害大清江山,不可不严加惩办。”康熙当即传旨宣御史上殿。
监察御史自上了奏折以后,暗暗自喜,料想皇上少不了要捉几个回民反叛头目开刀问斩,自己落得一个加官晋爵,好不得意。他接到圣旨便马不停蹄地来到金銮殿,只听康熙问道:
“你从何处得知牛街回民谋反?”
“我亲眼看见牛街的回民在礼拜寺夜聚明散,我想定是秘密集合,策划谋反之事。”
“回民进礼拜寺,是按教规做礼拜,与谋反完全无关。你还有何证据?”
“我听小贩说,回民信奉真主,不信大清皇上。”
“把小贩的状纸呈递上来。”
御史慌了,断断续续他说:
“不......不曾有状纸,是他在......在街上亲口对我讲的。”
康熙听罢大怒:“你身为朝廷监察御史,竟连回民风俗习惯也不知晓,无知到此种地步。你误听谎言,妄报不实,险些误朕大事!来人,快把他推下去,摘掉顶戴花翎,贬为庶民!”
御史本想讨赏请封,却不料倒被罢了官,连喊冤枉。
康熙诏谕朝廷百官,今后凡有妄报不实者,一律加重治罪。
为防止再发生类似事件,康熙又下了一道圣旨:
“朕评汉回古今之大典,自始之宏道也。......如宫民因小不忿借端虚报回教谋反者,取司官先斩后奏......。”
放下御笔,康熙没有马上差人送旨,他离开龙案,反剪双手在殿上走来走去,心里前思后想:几次去牛街礼拜寺,看得出来回民是很齐心的。他们毕竟不是旗人,今天不谋反,难保他们以后不谋反。嗯,我再送它半副銮驾,既可显示大清的圣明,又可笼络民心。”
第二天,一道圣旨和半副銮驾吹吹打打地送到了牛街礼拜寺。
①牛街:在北京宣武区,是北京回民聚居的地方。
②主麻:指穆斯林每星期五正午过后于当地清真寺举行的集体礼拜。
从前有个财主,家里后院夜里经常听到吆五喝六的划拳饮酒声。一天,长工们悄悄伏下来瞧个究竟。二更时分,只见一群拖着长尾的人倏
傅老汉有两个儿子。大儿了叫实头,是第一个妻子生的。 二儿子叫宝贝,是第二个妻子生的。二儿子宝贝出生后,后娘就开始虐
从前,有一个国王和一个王后,他俩生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身体十分强壮,并且什么事情都懂。 有一天,这个王子玩着皮球,一个
赵玉田是曹州牡丹乡的一位能工巧匠。他一生独有一癖,爱花如命。白天在花园干活,常常忘掉吃饭。整年累月无晌无乏地干,身体逐渐
很久以前东北人就有供奉胡仙的习俗了,人们把胡仙的牌位放在家中一个朝阳显眼的地方。每逢过年过节或平时吃点好东西都要先给它上
清代咸丰年间,一个农民遭天灾人祸,在家难以度日,只得外出讨饭。几个月之后,流浪到湖北,在武昌街头乞讨糊口。到了秋天收割之
从前有个叫阿着底的地方,贫苦的格路日明家生下了一个美丽的姑娘,阿爹阿妈希望女儿像金子一样发光,因此给她起名阿诗玛。她
古时侯,淮河在这里拐了个弯,留下了许多故事。而今,水还是向东流去,故事却传向四面八方。有些历史上有据可考,有些虽无考证,
前言:这个故事是小时候从母亲那里听来的。小时候发觉,母亲的肚子总是收藏有许多有趣的故事。那些故事,陪我走过了童年,给了我
孙权杀了关羽,抢回荆州,这两件事惹得刘备心里冒火。他不顾文武大臣们的劝阻,亲自率领75万人马杀向东吴。 张飞命令3天
这项古怪婚俗,连皇帝也在遵守,惟一有区别的可能是给王后破处的婆罗门经验更为丰富,地位更为显赫而已。比如卡利卡特的国王娶亲
天黑了,欧特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家。进了门,小女儿丽莎就扑了上来:爸爸,你答应给我买的芭比娃娃呢?欧特摇摇头,把丽莎推
庚子年①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城,吓得慈禧太后象惊弓之鸟,从西直门偷偷溜出,星夜向长安逃去。满朝文武百官也都随驾逃之夭夭了。随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
《宝莲灯》这个优美的神话故事流传在民间不知多少年了,故事中的主角刘沉香为了救出被压在华山底下的母亲三圣母,刻苦学艺,克服
牛二就跑到桥下铺子里拿来二十个铜钱,在桥栏干上叠成一摞,对杨志拍胸脯说:你要是能一刀剁开铜钱,我就给你三千贯!杨志说
吉斯娜娃吉原是一个女神,长得很漂亮。她同父亲一起住在天上,但她向往地球上的生活。她看到地面上川流不息的人们,时常叹息,说
过年:也称谢年。过去民间有祭神、祭祖等习俗,常州还有做人口团子的风俗。所谓人口团子是在做过年糕团时,特制几个大如人头,不
从前,在斗篷山①脚下有个寨子。寨子里头有一户姓金的人家。这年,金家生了个儿子,一下地就不住地哭,用哪样法子也哄不倒。
明光市司巷北有一座山叫大金山(今属五河县),在大金山的东山坡处有片坟地,其中有两座较大的墓葬,一座是何老太爷之墓,另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