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原文:人有亡斧者,疑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译文: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像偷斧子的。
后来,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地时,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心察看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走路的样子,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脸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言谈话语,更不像是偷斧子的了,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子的了。
说明: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经典童话失斧疑邻从前,山里住着两个樵夫,他们是相处很好的邻居。其中一个姓李,另一个姓王。李樵夫平时喜欢跟王家的孩子一起玩。一天,他进山去砍柴,在路上发现斧子忘记带了,于是返回家中。他四处寻找,屋里屋外都找遍了,也没找到。李樵夫想:是不是邻家的孩子把斧子偷去了呢?因为他平时经常来我家玩啊!于是李樵夫就暗中注意邻居家的孩子,觉得这个孩子的行为十分的可疑:说话小心翼翼,打招呼的声音小,笑容很勉强,来他家做客的次数明显减少。于是他断定:没错,一定是这个孩子偷的,我早觉得这个孩子平时就不怀好意。李樵夫心里很气愤,决定找机会质问那个孩子。没想到,过了几天,他上山砍柴被东西绊倒了,一看竟然是自己的斧子。原来啊,是他上山砍柴不小心把斧子丢在了那里。回到家,他再观察邻居家的孩子,觉得这个孩子走路并不是鬼鬼祟祟的,他再仔细看那个孩子的神情态度,也没有丝毫可疑之处,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过斧子的样子,他觉得这个孩子其实很可爱。于是心里想:我胡乱猜测,把一个可爱的孩子当作小偷,差点犯了大错。
小朋友,这个故事说明不经过仔细询问调查,就随便猜测事情的真相,是会犯错误的,还很可能会冤枉好人哦!
经典童话疑邻偷斧畴前,在乡间有一小我,他在自家的地窖中贮存种子的时辰,将一把斧头忘了从地窖中带出来。几天今后,他在又要用斧头时,才发现自家的斧头已丢掉了。放在本身家的斧头到哪里往了呢?他在本身家的门后面,桌子下面,堆柴草的房里处处找遍了,仍是没有找到,他就思疑是他邻人家的儿子偷往了。究竟是不是邻人家的儿子偷了呢?没有证据不克不及乱讲。因而,他细心地不雅察邻人家阿谁儿子,感觉是他偷了斧头了。看他那走路的模样,很像是偷了斧头的,不但如斯,连他的神志、动作、脸色也像,乃至他措辞时的音调,都像是偷了斧头一样。总之,越看越像,几近可以必定,就是他偷了我家的斧头了!
又过了几天,这小我又要到地窑往贮存物品了。当他挖开地窖门,下到地窖里的时辰,发现了自家那把不见了很多多少天的斧头正躺在自家地窖里的地面上。
到了第二天,这小我再往看邻人家的儿子的时辰,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连笑的神志,一点儿也不像是偷斧头的模样了。
这篇故事告知人们:碰到题目要查询拜访研究再作出判定,尽对不克不及毫无按照地瞎猜忌。捕风捉影地瞎猜忌,常常会发生错觉。
成语故事伐性之斧世界上的事物是为生命而存在的,生命不是为这些事物存在的。如果音乐听得能忘了自我,不要再听。美色看得能忘了自我,不要再看。美食吃得能忘了自我,不要再吃。圣人对于声色滋味,只求维持生命,多了就舍弃,这是真正的保有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眼明、耳聪、口敏,不为外物所动。富贵而追求这些的人,大多不知道这个道理,日夜以求,得到了就乐此不疲,怎么不损害自己的生命呢?出门坐车,回来乘轿,一味追求舒适,导致四肢痹蹶。每顿饭大鱼大肉,花天酒地,总是强迫自己,叫做“烂肠之食”。整日里轻歌曼舞、靡靡之音,一定要尽兴,叫做“伐性之斧”。这些多是富贵带来的,所以古代有些人不愿意富贵,也不是沽名钓誉,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生命的实质。“伐性之斧”指毁坏人性的斧头,比喻为害身心的事物。(出自《吕氏春秋.本性》)
成语故事邻女窥墙宋玉和登徒子都是楚国的大夫,跟楚王很亲近。登徒子嫉妒宋玉的才华,总是找机会在楚王跟前说宋玉的坏话。一次登徒子对楚王说:“宋玉长得相貌堂堂,很有学识,而且很好色,所以大王一定不要让他陪您到后宫去。后宫有那么多漂亮的嫔妃,见到宋玉可能会惹出麻烦来。”
楚王于是召见宋玉,就登徒子的话向他求证。宋玉说:“我长得相貌堂堂,是天生的,我才华横溢,是因为我勤奋好学,至于说我好色,则是子虚乌有的事。”
楚王问:“你怎么能证明你不好色呢?”
宋玉说:“天下美丽的女人,楚国最多,楚国美女最多的地方是我的家乡臣里。臣里最出名的美女就是我家的邻居。这位美女,增一分则太高,减一分则太矮。用了粉则显得太白,用了红脂则显得太红。她的牙齿、头发、一举手一投足,真是再美不过了。她微微一笑就迷倒了一大堆贵公子们。可是这位美女却常常透过她家的墙偷看我,足足有三年时间,我却不为心动,怎么能说我好色呢。实际上,登徒子才是一个好色的人。”
楚王请他说出理由。宋玉说:“登徒子的老婆一点都不漂亮,可是登徒子一见她就迷上了,而且已经跟她生了五个孩子。大王您说,我们两个谁好色呢?”楚王听了也不知该说什么好了。
后来,人们从宋玉描述邻居之女的故事中引申出成语“邻女窥墙”。
——《登徒子好色赋》
【求解驿站】形容女子对男子的倾慕。
【活学活用】他英俊潇洒、玉树临风、才华横溢,至今仍然孤身一人,以致发生了~的现象。
【妙语点拨】故事中的登徒子,的确是一个谗巧小人,但倘若说其好色,则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登徒子嫉妒宋玉的才能,在楚王面前诋毁宋玉好色,宋玉则以自己对容貌绝伦的东家邻女不动心为例,证明他并非好色之徒。接下来,又以登徒子妻奇丑无比,登徒子却和她生了五个孩子,反驳说登徒子才是真正的好色之徒。其实呢,登徒子娶一个丑陋的女人为妻,并与之生子,恰能反映出登徒子是个感情专一的人。可惜,千百年来,世人却沿引宋玉之诡辩,以之作为好色之徒的代名词。
孟母诫子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孟轲)小的时候,母亲送他到学堂读书。刚开始孟轲还懂得用功,后来就渐渐学会偷
三国时期,东吴孙权身边的名将张绂,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不但能写诗,还擅长作赋。当时著名的文学家陈琳是他的同乡,陈琳著
【拼音】jiǔ guān hǔ bo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屈原被楚怀王流放。楚怀王死于秦人之手,他作《招魂》以示哀悼:楚王
成语故事不敢越雷池一步东晋时期,世族权贵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其中,晋明帝皇后的哥哥庾亮,在晋成帝即位后担任中书令,职掌中央大权,受到晋成帝的赏识。凡是朝廷大事,晋...
弘治十二年(1499年)皇帝朱见深的第五子就藩青州,称衡王。 当年,衡王过寿,发出告示:寿礼最珍者,请首席首座。届时,青
成语故事千金买骨的故事 战国时,燕国昭王继承王位。他打算招纳贤士兴振邦。他问郭隗:你看如何才能找到有才能的人?郭隗说:让我给您讲个故事。 ...
成语故事鹏程万里的故事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
拼音pǐ fū pǐ f 出处匹夫匹妇,不获自尽。《尚书咸有一德》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知之也。 《论语
不远千里这则成语又称不远千里而来,表示不以千里为远来到某地,比喻不畏路途遥远。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梁惠王上》,
神话故事:古老的神秘传说1. 神话的起源神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承载着古老的传说和神秘的故事。它们通常是通过口头传承和文字记载流传下来的,是古代...
管中窥豹[guǎnzhōngkuībào]【释义】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有时跟“可见一斑...
唐朝中期,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沉重的苛捐杂税压迫得老百姓家破人亡。当时,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一带有一种奇异的蛇,全身有剧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思是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摧毁千里长堤。比喻小事不注意会引起混乱。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一年,在黄河岸边有一个村庄。为了防止洪水,农民们修建了...
始终不渝的成语故事成语来源“始终不渝”是汉语中的一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传说故事。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孔融的文学家,他在汉末时期因忠于理想信仰而被官方迫害。然而...
成语故事大笔如椽成语故事 出处《晋书middot;王助传》殉(xun)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说议皆淘所草...
【注音】kū m fng chūn 【成语故事】梁武帝时,谏议大夫韦恕被贬为驷马监的判院。一天梁武帝的照殿玉狮子跑了,韦恕的
成语故事拾人牙慧的故事 【成语故事】晋康帝时建武将军殷浩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他率军北伐攻打后秦姚襄失败而归,被流放到信安,他的外甥韩康伯一直跟随他,...
汉武帝时汉廷与匈奴之间常有战事。有一次,匈奴派使者前来求和,并把扣留的汉朝使者放了回来。汉武帝为了回应匈奴的善举,派
成语故事各自为政战国时候的史书《左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郑国的公子归生听了楚国的意见,准备出兵攻打宋国。宋国派华元、乐吕带兵抵抗,两军在大棘这个地方安营扎寨...
鹤立鸡群[hèlìjīqún],像仙鹤立在鸡群之中。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语出:晋·戴逵《竹林七贤论》:“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