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父亲欧阳观是一个小吏。在欧阳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身上。
眼看欧阳修就到上学的年龄了,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
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
于是她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快爱上了诗书。每天写读,积累越来越多,很小时就已能过目成诵。
欧阳修的父亲生前曾在道州、泰州做过管理行政事务和司法的小官。他关心民间疾苦,正直廉洁,为百姓所爱戴。欧阳修长大做了官以后,母亲还经常将他父亲为官的事迹讲给他听。她对儿子说:你父亲做司法官的时候,常在夜间处理案件,对于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他都十分慎重,翻来覆去地看。凡是能够从轻的,都从轻判处;而对于那些实在不能从轻的,往往深表同情,叹息不止。她还说:你父亲做官,廉洁奉公,不谋私利,而且经常以财物接济别人,喜欢交结宾朋。他的官俸虽然不多,却常常不让有剩余。他常常说不要把金钱变成累赘。所以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房,没有留下一垄地。
她还告诫儿子说:对于父母的奉养不一定要十分丰盛,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孝心。自己的财物虽然不能布施到穷人身上,但一定是心存仁义。我没有能力教导你,只要你能记住你父亲的教诲,我就放心了。
母亲的这些语重心长的教诲,深深地印在欧阳修脑海里。
成语故事杀彘教子的故事
曾参的妻子到市集上去,她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母亲就哄她说;“你回去吧,等我回来以后,给你宰一头猪吃。”
妻子从市集上回来了,曾子要捉一头猪来杀了。他妻子马上阻止说:“我不过跟儿子开个玩笑罢了!” 曾子说:“小孩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很幼稚,处处向父母学习,听父母的教育。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撒谎。做父母的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母亲,因此,这不是教育孩子诚实的方法啊。”于是就把猪杀了,煮给儿子吃。
亲情故事寇母遗画教子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年)的一天上午,大宋都城汴京的宰相府里大摆宴席,宰相府门前则是人头攒动,车水马龙,京城的达官贵人们纷纷带着厚礼前往宰相府。原来今天是新任宰相寇准43岁生日,此时的正寇准端坐在太师椅上,春风得意,喜气洋洋。
突然,一个家人来到寇准身边,附在寇准耳边轻声说道:“老爷,门外有位老太婆,自称是老爷家的老奴刘妈,说有话要对老爷讲。”
“刘妈,”寇准心里一怔,“十多年不见了,这般时候她来干什么?不……”“见”字还没说出口,寇准就觉不妥。刘妈虽是个仆人,但在寇家多年,忠厚老实,曾尽心尽力侍奉母亲多年,我怎么能不见呢?于是改口说道:“请刘妈到大堂上来。”
工夫不大,就见老态龙钟的刘妈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到寇准面前,说了声:“老爷,您好!”随后,“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双手捧出一个卷轴。寇准连忙走到刘妈身边,双手扶起刘妈,接过卷轴问道:“这是什么?”刘妈答道:“这是太夫人生前给老爷留下的一幅画。”
“既是太夫人遗物为何到今天才送来?”
“太夫人曾嘱咐老奴,一定要等适当时机再给老爷,老奴不敢违背。”
寇准闻言,默默地打开卷轴,刚看了一眼,立时打了个激灵。只见整个画面狂风怒号,大雪纷飞。画的正中间有一间破茅草房,屋内昏黄的油灯忽明忽暗。油灯左边的母亲一边织布,一边看着旁边的儿子。一旁的儿子正在油灯下专心致志地读书。画的右上角是母亲亲笔题写的“寒窗课子图”五个大字。左下角则是母亲亲笔书写的一首诗:“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画还没有看完,寇准早已泪流满面。
原来,寇准自幼丧父,全凭母亲纺线织布养家糊口,家境十分贫寒。日子虽然过得非常艰辛,但寇母并没有忘记教子的责任,她常常夜里一边纺线织布,一边教小寇准读书。在她的严格要求下,聪明的寇准学业进步很快,19岁便考中进士,是当时最年轻的进士。
就在寇准考中进士这一年,寇母不幸重病在身。临终之时,寇母将自己亲手画的一幅《寒窗课子图》交给了身边的刘妈,并叮嘱说:“日后寇准做了官,等他有错处时,你再将这幅图交给他。”说罢,劳累了一生的寇母终究像一盏耗尽油的灯一样熄灭了。
寇准为官之初,尚能做到廉政节俭,后来慢慢地开始讲排场,比阔气。见妈见时机已到,遂趁寇准大过生日之机将遗画交给寇准,希望能对寇准起到教育作用。
看罢母亲的遗画,寇准不由想起了他母子当年所受的痛苦,尤为母亲“遗画教子”的良苦用心所感动。想到这里,他立即下令撤去寿宴,退还寿礼。从此,寇准牢记母亲增教诲,勤俭持家,勤于正事,终成一代贤相,一代名相。
成语故事大笔如椽成语故事 出处《晋书middot;王助传》殉(xun)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说议皆淘所草...
注音dōng mn hung quǎn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丞相李斯被诬以谋反的罪名入狱,秦二世派宦官赵高去审理他的案子。赵高本来
成语故事,凿壁偷光该成语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成语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
成语解铃还需系铃人就出自南京清凉山上的清凉寺。 这句成语源自一个叫法灯的和尚。据明代瞿汝稷所编佛家禅宗语录《指月录
【注音】jiě yī bān b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宋元君准备画图画,众史官都来拜见与在一旁伺候笔墨纸砚,一半在外边候
成语故事乐极生悲的故事 乐极生悲”是形容一个人快乐到极点转而发生悲哀的事情。乐极生悲原写为“乐极则悲”,出自《史记.滑稽列传》。以下是这个成语的典故:战国时期,...
狐狸:神秘而精明的动物狐狸(学名:Vulpes vulpes)是一种典型的犬科动物,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普遍的哺乳动物之一。它们分布广泛,栖息于欧亚大陆、北非和北美...
陶渊明是晋代著名文学家,《桃花源记》是他的传世之作。 文章写道:有个渔夫划着小船来到桃花林。小船钻过山洞,洞外竟是
【注音】pn w l zhuī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国王宫艺人优孟听说前相国孙叔敖死后儿子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觉得过意不
【拼音】wi wǒ d zūn 【成语故事】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29岁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放弃王
形容刻苦钻研的成语专心致志白话释义: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形容钻研的精神的成语主要有:刻苦耐劳、闻鸡起舞、磨砥刻厉、废寝忘食、砥志研思、苦心孤诣、勤学苦练、镂...
了解成语的来历与意义成语的定义与特点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由于历史悠久、来源广泛、内涵丰富,被广泛运用于日常交流、文学创作以及学术研究中。成语的特点是...
废寝忘食的成语故事:了解废寝忘食成语的由来废寝忘食的成语出处废寝忘食,是一个流传甚广的成语,形容人为了某种目的而连日不休息、不进食。这个成语最早见于《韩非子·五...
【拼音】jī su tu h 【典故】以如意打唾壶为节,壶边尽缺。 《晋书王敦传》 【释义】唾壶:古代的痰盂。形容对文
【成语】柴毁骨立 【拼音】chi huǐ gǔ l 【释义】柴:如木柴一样;毁:哀毁;骨立:消瘦到仿佛只剩下骨架。形容因居
成语故事尸位素餐的故事 尸音史,是古代祭礼中的一个代表神像端坐看而不须要做任何动作的人。 书经有句道:太康尸位尸位就是源出于此,用来比喻一个有职位...
寓言故事涸辙之鱼 庄子家已经贫穷到揭不开锅的地步了,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到监理河道的官吏家去借粮。 监河侯见庄子登门求助,爽快地答...
老当益壮的意思1、老当益壮的意思是当:应该;部分国:更加;壮:雄壮。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2、老当益壮的意思:原指年纪老而志气应更加豪壮。现多用来形容...
【注音】sh wēi li luǎn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灵公为了享乐,要建一座九层高的楼台,造了三年还没有造好,弄得民不
春秋初,晋国吞并了邻近一些小的诸侯国,成为一个大国。当时,年老的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打算将来让她生的儿子继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