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许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叫宰予,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很好,但后来渐渐发现,他既不孝敬父母,也没有仁德,而且十分懒惰,白天睡大觉。孔子说他“朽木不可雕”。后来宰予参与作乱,被杀死。孔子另有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长得体态不雅,相貌丑陋,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从来不去巴结公卿大夫。后来,追随他的学生有三百人,他的声誉传遍四方。孔子听说了,感慨地说:“我凭言语判断人的品质,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凭相貌判断人的品质,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以貌取人”是指用自己的观念来评判事物。(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目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哲理故事不可以貌取人小编为大家带来哲理故事:不可以貌取人
葛老板说,挖到的第一桶金是胡乱撞上的。当时他那儿有几十家领带厂,狼烟烽火,销路难打。一天来了个穿风衣的矮个子,在领带城游荡了一上午。葛老板那天正好闲在,对这矮个子特耐心。临吃中饭,矮个子走近门外自己的豪华车,流利地与车内女士咕嘟着日语,这位日本商人一下为葛老板赚了30万。葛老板从此在商战上多了一只眼,口头语是“人不可貌相”。
有位叫陈厚德的青年,长得与他的名字一样憨厚,村里最漂亮的梅红也为这成了他的未婚妻。没料到,在上海打工的他因抢劫被判了15年。梅红当日赶到上海,知情人告诉她,她未婚夫不但抢劫,还强奸了一位少妇。村里人至今疑惑:是这小青年在外打工学坏了呢,还是大家原本看错了人?
朋友讲了发生在菜市场的怪事:一位老人买鱼少了一两,回头向摊主讨还5毛,鱼老板出言不逊:你累不累,为这5毛钱把鱼都折腾干了。给,装棺材里吧!哧的一声,5毛钱撕成两半塞进了老人的口袋。老人并不怒,摸出一张一元钱,哧的一声,撕成两半丢进鱼池里。财大气粗的老板哼一声后,撕了张10元币。哧的一声,老人撕了张百元币。鱼老板有些尴尬,拿钱的手有点哆嗦,哧的一声,也撕了百元。老人拿出一叠大币在手还要撕,110到,两位不爱护人民币者被带走。鱼老板也算长了一回见识。
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得益于戏曲脸谱艺术在国人中的普及推广,一些人的眼光一时难以校正。
为大家带来:不可以貌取人
哲理故事以貌取人的哈佛校长哈佛大学政府与企业关系学教授罗杰·波特一次在课上这么说道:“大家都知晓斯坦福大学,现在它以它独特的方式成为世界一流学府,几乎与我们哈佛齐名。但是大家知道它是怎么诞生的吗?今天的斯坦福人要感谢我们的一位校长。”故事是这么展开的:
很久以前,哈佛的校长为一次错误判断,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一对老夫妇,女的穿着一套褪色的条纹棉布衣服,而她的丈夫则穿着便宜的西装,也没有事先约好,就直接去拜访哈佛的校长。
校长的秘书在片刻间就断定这两个乡下人不可能与哈佛有业务来往。
老先生轻声地说:“我们要见校长。”
秘书很礼貌地说:“他整天都很忙!”
女士回答说:“没关系,我们可以等。”
过了几个钟头,秘书一直不理他们,希望他们知难而退,自己走开。他们却一直在那里等。
秘书终于决定告知校长:“也许他们跟您讲几句话就会走开。”
校长不耐烦地同意了。
校长很傲慢而且心不甘情不愿地面对这对夫妇。
女士告诉他:“我们有一个儿子曾经在哈佛读过一年,他很喜欢哈佛,他在哈佛的生活很快乐。但是去年,他出了意外而死亡。我丈夫和我想在校园里为他留一纪念物。”
校长并没有感动,反而觉得很可笑,粗声地说:“夫人,我们不能为每一位曾读过哈佛而后死亡的人竖立雕像的。如果我们这样做,我们的校园看起来就会像墓园一样。”
女士说:“不是,我们不是要竖立一座雕像,我们想要捐一栋大楼给哈佛。”
校长仔细地看了一下他们的条纹棉布衣服及粗布便宜西装,然后吐出一口气说:“你们知不知道建一栋大楼要花多少钱?我们学校的建筑物都超过了750万美元。”
这时,女士沉默了。校长很高兴,总算可以把他们打发了。
这位女士转向她丈夫说:“只要750万就可以建一座大楼?我们为什么不建一座大学来纪念我们的儿子。”
就这样,斯坦福夫妇离开了哈佛,到了加州,创立了斯坦福大学,以此来纪念他们的儿子。
智慧点睛
以貌取人的人其心理上一般都带有浓厚的优越感,正是这种优越感让他们显得不够谦恭。
骄傲与谦恭是水与火一样不相容,自大的人往往眼睛高过于顶,所以看问题也就不能接近真实。如果适当的谦恭能够得到如此巨大的财富支持,大概哈佛大学的校长肯定会放弃以貌取人的做法,因为由此而带来的损失实在是太大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些取得成就的人,往往会上演一幕小人得志的丑剧,将最初的谦恭忘得一干二净。这样的人其实上不具备谦虚的美德的,但伟大的人则不会如小丑般,他们的谦恭是由内而外、自始至终的。越在名利的顶峰处显示出的虚心,越发显得弥足珍贵。
【拼音】yn qu chǔ wū 【成语故事】战国后期,秦国攻打赵国,赵国的近邻魏国却见死不救,认为这对魏国有利,魏国相国子
成语故事自食其果的故事 宋朝时期,有位大官名叫丘浚的人去拜访一位和尚,但和尚看见丘浚的打扮不像是做官的人,于是对他不理不睬,态度非常不礼貌。这个时...
成语故事死不瞑目的故事 公元189年,凉州豪强军阀董卓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并纵火焚烧洛阳周围数百里,激起了人民的愤怒和反抗。孙坚是东汉末年人,为郡县吏,后...
成语故事偃旗息鼓的故事 《三国志?蜀志?赵云传》中记载:在一次战斗中,蜀将黄忠杀死了曹将夏侯渊,并夺取了战略要地。曹操非常恼火,把米仓移到汉水旁的...
【注音】gěng duǎn j shēn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颜渊从鲁国到齐国去,准备与齐国的国君谈治理国家的大道
成语故事目无全牛的故事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
牛头马面[niútóumǎmiàn],迷信传说中的两个鬼卒,一个头像牛,一个头像马。比喻各种丑恶的人。在很久很久以前,丰都城有个姓马的员外,在城内算是个财权双全...
【成语】: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拼音】: jīn y q wi,bi x q zhōng 【解释】: 金玉:比喻华美;败絮:烂棉花。
成语故事小时了了 东汉末期,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宇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因为家庭的影响,他从小就很聪明,特别擅长辞令,年纪不大...
【拼音】guǒ z b qin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客范雎因受到诬陷而改名张禄逃到秦国。他征对秦国四人专
【拼音】sān go tu zh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费地有一个与曾参同名的人在外杀了人,有好事者跑到曾参的母亲那里说:曾
【成语】: 风吹草动 【拼音】: fēng chuī cǎo dng 【解释】: 风稍一吹,草就摇晃。比喻微小的变动。 【成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1.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其时期跨越了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分裂纷争、百家...
青年卢生,旅途经过邯郸,住在一家客店里。道人吕洞宾也住在这家客店里,卢生同吕翁谈话之间,连连怨叹自己穷困的境况。吕翁便从
【拼音】m jiān jiē zhǒng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相国晏婴奉命出使楚国,楚王存心侮辱他,不给他走正门,说齐国
成语故事一叶障目 古时候,楚地有个穷苦的读书人,读《淮南子》这部书时,看到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螳螂用树叶遮住自己的身体,其他小昆虫就看不见它,要是有...
出处《战国策。秦策》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释义丰,丰满。比喻势力还小,或常识、阅历尚浅
【拼音】wng yun hu m 【成语故事】唐朝大历年间,有数百只猴子栖息在古田的杉木林中,附近的农民嫌它们危害庄稼,想把林
读书成语故事百科科普成语故事的起源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由两个或更多个汉字组成,具有固定的词序和语法,常用于修辞和表达。成语的起源多种多样,其中许多...
指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出自《荀子富国》: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形容非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