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坐针毡”这个成语源出西晋国都洛阳,讲述的是一个命运凄惨的太子和他的臣下之间的故事。

司马遹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孙子,第二任皇帝司马衷的儿子,生于公元278年。《晋书》记载,他幼时非常聪慧,深得武帝宠爱。五岁那年的一天傍晚,皇宫失火,司马炎登楼了望,小司马遹急忙拖着爷爷的衣裾来到暗处。司马炎不解,问为什么,他回答:“暮色仓猝,宜备非常,不宜令照见人君也。”原来,是为了爷爷的安全。此后,司马炎多次在公开场合赞许孙子颇似先祖司马懿,并强调说:“此儿当兴我家。”
公元290年,司马炎去世,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晋惠帝昏庸无能,凶悍残酷的皇后贾南风趁机干预朝政。由于被立为太子的司马遹,并非贾南风所生,所以贾南风视司马遹为眼中钉、肉中刺。她一方面让太子与生母谢玖分开,一方面暗使太子身边的宦官放松管教,任其荒废学业。司马遹即太子位时刚刚13岁,没有了大人约束和指教,自然如脱了缰的野马,肆意妄为。
当时有一个叫杜锡的人,性格非常耿直,在做了太子中舍人(掌传宣诏命)以后,多次规劝司马遹远离小人、修德近善,言辞恳切。已经放纵惯了的司马遹非但不听劝告,反而对杜锡心怀怨恨。
有一次,司马遹故意在杜锡常坐的毡垫中放了一些针。杜锡没有发觉,结果屁股被扎得鲜血直流,疼痛不堪。第二天,司马遹故意问杜锡:“你昨天出了什么事?”杜锡难以开口,只好回答说:“昨天喝醉了,不知道干了些什么。”司马遹进而诘问说:“你喜欢责备别人,为什么自己也做错了事呢?”成语“如坐针毡”便从这个故事中引申而来。
公元299年,贾南风召集亲信潘岳等,捏造文书,嫁祸给司马遹,朝廷以谋反罪名废除司马遹的太子之职,遣出皇宫,发配到许昌。公元300年,贾南风又命太医制成毒药,派宦官孙虑携药至许昌,逼迫司马遹服用。司马遹坚决不从,孙虑就趁司马遹上厕所时,跟随在后,“以药杵椎杀之”。这一年,司马遹年仅23岁。
——《晋书·杜锡传》
【求解驿站】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活学活用】刘三巧听闻一架客机空中起火解体的消息后,~,生怕父母恰巧在那座客机上。
【妙语点拨】年幼的司马遹聪慧伶俐,爷爷司马炎对其喜爱至极。然而,由于饱受残酷的宫廷斗争之害,使得这颗拥有良好基因的胚芽过早地凋谢了。我们在叹息之余,不由深思。倘若皇后贾南风视之如己出,好好教养聪敏的司马遹,说不定历史上就可能会多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呢!遗憾的是,皇后贾南风心狠手辣,为了争权夺利,把国家利益抛在脑后,硬是活生生地毁灭了一个天才!倘若司马遹听取杜锡的良言,修德近善,晋国历史可能有另一番画卷。
【近义】芒刺在背
【反义】泰然自若、从容不迫、处之泰然
成语故事如坐针毡的故事“如坐针毡”出自《晋书?村预传》所附《杜锡传》。它讲的是西晋时候有个叫杜锡的人,学识渊博,性格非常耿直,在做了太子中舍人以后,多次规劝晋惠帝的儿子愍(mǐn)怀太子。愍怀太子不仅不听劝告,反而对杜锡心怀怨恨,便故意在杜锡坐的毡垫中放了一些针。杜锡没有发觉,屁股被扎得鲜血直流。第二天,太子故意问杜锡:“你昨天出了什么事?”杜锡难以开口,只好说:“昨天喝醉了,不知道干了些什么。”太子说:“你喜欢责备别人,为什么自己也做错了事呢?”
成语“如坐针毡”由此而来,形容一个人因某种因素而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成语故事大笔如椽成语故事
出处《晋书·王助传》殉(xun)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说议皆淘所草。释义用来赞誉写作才能极高,并用来称颂着名的作家和作品、故事东晋的文士王玖从小才思敏捷,胆量很大,散文和诗赋都写得很好,二十岁时便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有一次,桓温为了试王殉的胆量,在大司马府聚会议事的时候,故意骑一匹马,从后堂直冲大厅。幕僚们都吓得惊慌失指,四处躲避,唯有王殉镇定自若,端坐不动。桓温感叹他说:“面对奔马而能稳坐的,将来一定是个黑头公的人!”桓温为了试王殉的才学,趁幕僚们在议事的时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准备发言的文稿。王殉发言时,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桓温拿出他的文稿对照,发现他说的内容与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没有一句相同,不由对他十分钦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将一支像椽(chuan)子那样的大笔送给他。醒来后,他对家里人说:“我梦见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样的大笔,看来有大手笔的事情要我做了。”王殉的预言马上成为事实。就在这天上午,晋孝武帝突然死去,由于王殉文笔出众,朝廷要发出的哀策、讣告和孝武帝的溢议等,全交给他起草。这种殊荣是历史上少见的。

禅宗用语,说明人的智慧因阅历而增加。佛教既主张万法唯心,也极重视实践的验证,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二:僧云:不因一事,不

卧薪尝胆典故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

【拼音】jī chǐ zhī zh 【成语故事】东晋时期,苻坚率领百万大军向东晋王朝发起进攻。谢安奉命率8万大军迎战,他指挥

成语故事一挥而就的故事 《三字经》是儿童的启蒙读物,内容非常丰富。自南宋到民国,经元、明、清三朝的七百余年之中,这部书一直是儿童上学的启蒙书之一,...

拼音qin rn zhuō dāo 典故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

【注音】ji h x f 【出处】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战国宋庄周《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虚构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

成语故事大笔如椽成语故事 出处《晋书middot;王助传》殉(xun)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说议皆淘所草...

【注音】měng zh chng zi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陶渊明读《山海经》后对其中精卫鸟衔枝填海与刑天至死不屈两个故事特别

【注音】rn ci liǎng kōng 【成语故事】王熙凤背着太太她们为守备与张家调停婚约之争,张家父母见贾府派人来调停,自然

古时候,有个叫郭翰的先生,他能诗善画,性格诙谐,喜欢开玩笑。盛夏的一个夜晚,他在树下乘凉,但见长天如碧,白云舒卷,明月高

战国的时候,秦国想要统一整个天下,就常常去攻打吞并别的小国。 其中有一个小国家叫韩国,韩王很害怕秦国会来攻打他们,

成语故事围魏救赵的故事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

出处《汉书杨敞传》 敝惊惧,不知所言。汗出浃背徒唯唯而已。 释义浃,湿透,出汗多,湿透脊梁。形容满身大汗。也形容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贾山写《至言》向汉文帝进谏,阐述广开言路的道理,他认为如广开言路,善于养士,则国家就会强大,好

疲于奔命[píyúbēnmìng],原指因奉命奔走而弄得精疲力尽。现在也形容忙于奔走应付而搞得非常疲劳。春秋时期,楚国战胜宋国,大将子重居功要求楚王把北部两处地...

【拼音】xin shā tin hǎi 【成语故事】神话传说,上古时期炎帝最疼爱的小女儿女娃在东海游泳被水淹死,她的灵魂于是化

【注音】tu h qiāo quē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大将军王敦忧国忧民,面对当前的局势总是十分感慨。每次喝完酒后总是吟

乐此不疲[lècǐbùpí],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也说“乐此不倦”。西汉末年,爆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后来的东汉光武帝刘秀也...

不知肉味成语解释1、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2、比喻 集中 注意 力于某一事物而 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