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礼贤下士这个成语,就不得不提一下战国四公子。这四位是:信陵君魏无忌、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
为了对抗强秦,他们纷纷广招门客,充实自己的力量,最后都做了一番大事业。尤其是四公子之首的信陵君,对门客们推心置腹,以平等心结交,终于在他们的帮助下,立下了窃符救赵、两败强秦的功勋,称得上是彪炳千古的人物。
信陵君是魏王的亲弟弟,虽说身为贵胄,却没一点大人物的架子。当时的社会阶层分为士、农、工、商,再往上就是贵族。信陵君是王族,可他对门下的食客们一向是平等相待。
且说这一天,信陵君摆下宴席,请门下三千食客吃饭。当大家到齐的时候,信陵君说:“且慢,我还得去请一个人,他来了咱们才能开始。”说完话,他亲自驾着马车去接那人。
众食客想,能让信陵君亲自去接的,一定是位尊贵客人。可人一接来,居然是一个七十多岁的看城门老头,叫侯嬴。用那时的标准看,侯嬴就是个小吏,算士族阶层都有点勉强,可是信陵君慧眼识人,断定这是位贤人,就以礼相待。
侯嬴坐定,说的第一句话是:“公子,您说我是贤人,我愧不敢当,不过我可以给您推荐一个人,这位比我强过百倍。”
是吗?居然有这样的人?信陵君一听这话酒宴也不吃了,马上让侯嬴带他去见这位“高人”。
就这样,信陵君赶着马车又去接人了。这回接的是个五大三粗的屠夫,名叫朱亥。闹了半天,就一个杀猪匠,社会地位属于“工”,居然也得到信陵君的礼遇。
更妙的是,这位杀猪匠还摆起了谱,和侯嬴先是一通神侃,最后才对信陵君说:“公子,现在我实在忙,酒宴就不去了,咱们下回见。”
这话一说,信陵君还没说话呢,一旁的车夫不干了:信陵君什么身份,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人家亲自接你个杀猪匠,你还摆什么谱啊,还这么不给面子。
他伸手就抄马鞭,想教训教训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可被信陵君一把拉住了:“且慢。朱先生既然没空,就不勉强了。咱们回去!” 这在等级森严的战国时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三千门客听说后,不由大受感动,心里都念叨上了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
公元前260年,赵国四十万军队在长平被秦军击败,连国都邯郸都被团团围住,眼看朝不保夕。这时赵王向魏王求救,魏王就派老将晋鄙带兵前往救援。没想到晋鄙走到半路,魏王又变卦了。他寻思,到时候救了赵国,秦国会不会掉过头来打我魏国啊,这不惹火烧身吗?结果,他让晋鄙按兵不动,先看看形势再说。
这一来赵王可就慌了神,让平原君派人去向信陵君求救。平原君在信里说:“我们赵国灭了就轮到你们魏国了,这叫唇亡齿寒。”信陵君其实早就知道这个道理,因为长平之战,彻底改变了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跟秦国的实力对比,现在哪一个国家都不是秦国的对手。秦国这是狼子野心,要逐一吞并六国啊。为今之计,只有联合抗秦一条路可走。

他急忙去跟魏王讲这个道理,魏王一根筋,油盐不进。被逼无奈,信陵君只好召集手下的门客了。当这支七拼八凑的队伍走到城门时,信陵君想起了侯嬴,知道这位老人足智多谋,应该带上他。侯嬴一听,低低说道:“公子,您这么去是羊入虎口啊,现在只能智取!”
侯嬴为信陵君献上一计,也就是“窃符救赵”。他要信陵君买通魏王的枕边人如姬,由如姬从魏王身上偷出虎符,交给信陵君。这虎符能用来调兵遣将,信陵君只要虎符在手,就能指挥魏军解救赵国了。
信陵君依计而行。临出发前,侯嬴又说:“晋鄙是一员老将,只怕会看出破绽。您不如带上朱亥,他有万夫不当之勇,到时候您当机立断。”
信陵君一听就明白了,但是他又不忍心,就说:“晋老将军是我的长辈,我怎么能下得了手呢?”
这时就见侯嬴哈哈一笑:“我早知公子仁义,但是做大事必须有牺牲,就用我的老命来偿晋老将军吧!”说罢自刎而死!
再说朱亥,当时冷淡信陵君是有原因的,其实就是一种考验,考验对方是做个样子呢,还是发自内心。信陵君在大庭广众下被拒,还是毕恭毕敬不改初衷,朱亥就知道,自己遇到明主了。
当晋鄙表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拒不交出兵权的时候,朱亥拿出大锤,咔嚓一下子,及时干掉了晋鄙。大举攻秦时,朱亥一直守在信陵君身边,让信陵君在枪林箭雨中安然无恙。等信陵君到了安全地带,他又充当了敢死队队长,赤膊上阵。
这时候,楚国的春申君也来援赵了。这时候的战况是,战国四公子来了三位,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魏、赵、楚三国联军对抗秦国。再加上有万夫不当之勇的朱亥冲锋陷阵,秦军就吃不住劲了,最后兵败而逃。
这在战国后期,是非常难得的胜利,因为秦国实在是太强盛了。这一战,让信陵君名震列国,声誉如日中天。但是很不幸,朱亥后来在出使秦国时,被秦国扣押,要他交代魏国的虚实。但朱亥不愧是堂堂好男儿,只字不吐,最后用他的生命对信陵君践行了一个义士之诺。
接下来,信陵君留在赵国十年,没敢回魏国。原因很简单,他在赵国那是天大的功臣,可对于魏国,偷虎符、杀大将,八个头也不够砍啊。所以信陵君只好待在赵国了。好在赵王和平原君对他万分感激,小日子过得也不错。不过他也没闲着,爱去酒馆喝两盅,有时还去赌场玩两把。
有人就报告了平原君,平原君一听就皱起了眉头,名震天下的信陵君就这德行?不是吧。可一问跟信陵君喝酒赌钱的两个人的姓名,平原君就释怀了。因为这两位在当地名气很大,名叫薛公和毛公。不用问,信陵君这回又是礼贤下士,去结交贤人了。
平原君不由大发感慨:像薛公、毛公这样的人,我也是久闻大名,但是不喜欢他们所处的环境,就这样不闻不问了,实在是不应该啊。
毛公和薛公起的作用是在十年之后,秦军攻魏时。没有信陵君的魏国简直不堪一击,秦军很快包围了魏国都城大梁。魏王知道只有信陵君才能救魏,急忙派人到赵国找信陵君求援。信陵君一开始是不想回去的,他还是担心魏王算老账。毛公和薛公就劝他说,魏国是您的祖国啊,祖国一旦灭亡,您就是威名再大,也是亡国之奴。再说了,魏国一亡,秦国一定会攻赵,您的安稳日子也过不长久。信陵君这才幡然醒悟,他立刻向五国君主求援。
信陵君的声望极高,称得上是一呼百应,五个国家成立联军第二次击败了秦国,一直追击到函谷关下。这两次大胜,直接让秦国的吞并计划胎死腹中,让六国又存在了几十年。而信陵君表现出了他的杰出军事才能,得到了六国的共同拥戴,秦国也畏之如虎。直到信陵君过世十八年后,秦国才敢进攻大梁,最后灭了魏国。
后来,敬仰他的大梁老百姓奉他为神,修建了信陵君祠,四时祭奠。如今的开封大相国寺,就是在这座祠堂基础上修建的。信陵君这样的丰功伟绩,和他礼贤下士得到众多贤人的帮助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一个好汉三个帮啊。

成语故事如坐春风的故事 【成语故事】宋朝时期,朱光庭是理学大师程颢的弟子,他在汝州听程颢讲学,如痴如狂,听了一个多月才回家,回家逢人便夸老师讲学的...

孔融,字文举,东汉末年山东人。汉献帝时,孔融曾做过北海相。据说,当年曹操发动50万大军,南征刘备和孙权时,孔融曾表示反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辩证

【注音】mi ln p zh 【成语故事】东汉初期,梁冀专权破坏朝政,光禄大夫张纲奉命去惩治贪官污吏,他出了都城洛阳,就把自

盲人瞎马[mángrénxiāmǎ],盲人骑着瞎马走路。原比喻情况危险或不了解情况就盲目行动,处于极其危险的情况中。后比喻乱闯瞎撞,非常危险。盲人瞎马表示由于乱...

出自三国演义的故事加人物桃园结义,刘备、关羽、张飞 。望梅止渴,曹操。煮酒论英雄,曹操、刘备 。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草船借剑,诸葛亮、周瑜、曹操。诸葛亮舌战...

大义灭亲[dàyìmièqīn],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春秋前期,朝歌(今淇县城)为卫国都。石碏,春秋时卫国大夫。卫庄公有三个子...

【拼音】gu xīn y l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擅长辩论,凭一张嘴到处游说。他去楚国要求见楚王,把守宫门的谒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人名茅空。 有一次,猫空听说一只鸭子和一块肉,觉得很奇怪,就告诉了艾子。 他说:“有个人养了一只非凡的鸭子,会下蛋,那只鸭子一天能下一百多个蛋...

【拼 音】 j gōng jn l 【解 释】 功:成功;近:眼前的。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 【出 处】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九对胶西王》: 仁人者正...

成语故事虎口余生的故事 解释:老虎嘴里幸存下来的生命。比喻逃脱极危险的境地侥幸活下来。 出处:《庄子·盗跖》:“孔子曰:‘然,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疾走料虎头...

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
【拼音】jī gǔ zhī chung 【释义】原意是因亲丧悲痛过度而消瘦疲惫在床席之上。后用来比喻在父母丧中能尽孝道。也形容

成语故事渐入佳境的故事 顾恺之是东晋时人,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他多才多艺,不但诗赋写得很好,而且字也写得十分漂亮。他特别擅长的是绘画,是当时著名的...

东吴后期名将陆抗,二十岁时就被任命为建武校尉;带领他父亲陆逊留下的部众五千人。公元264年,孙皓当了东吴的国君,三十八

战国时期,木匠出身的墨翟主张兼爱与非攻,到处推广他的学说。楚国要去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军设计攻城的云梯。墨子急忙去劝阻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此后,诸葛亮成为刘备亲密无间的助手,帮助刘备联合孙权,并真的夺取了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势力强大的曹操、孙权,觉得刘备有了用武之地,都不...

出处《史记信陵君列传》 始吾闻夫人弟公于天下无双 释义天下没有第二个,独一无二。 故事黄香是湖北江夏人,母亲早

汉朝的时候,有个姓郭名巨的人。表字文举,家里穷苦得很。他有个儿子还很幼小,郭巨的母亲常常把自己吃的东西,分给孙儿吃。

成语故事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中期,有个国君叫梁惠王。为了扩大疆域,聚敛财富,他想出了许多办法,还把百姓赶到战场上,为他打仗。 有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