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曹操落下“奸雄”的骂名到底冤不冤?

0人浏览日期:2021-11-17 21:31:29
  三国历史作为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一说三国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曹操奸雄乎?英雄乎?中华五千年,江山代有人才出。在滔滔的历史长河中,曹操无疑可以说是争议最多的一位人物。

三国时期的曹操落下“奸雄”的骂名到底冤不冤?

  在多数人眼中,曹操是一个反面人物,是一个阴险、歹毒、蛮横之人。人们有这样的印象,原因是有很多的。比如说,众所周知,《三国演义》中曹操有一句很狂妄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看起来理由相当充分,但是“众所周知”真的就是事实吗?

  其实曹操这个“奸雄”多半是被逼出来的,而曹操似乎命中注定只能当一个“坏人”。当年,曹操因讨伐董卓起家,没想到“以奸易奸”,除掉董卓后他反被人看成是奸臣了。除掉董卓之后,曹操目中无人,其子曹丕还自立为王,以魏代汉,追谥曹操为魏武帝。

  苍茫人海间,人们所关注的只是表面现象,一味地以表面的东西来评断一个人的好坏、仁义奸雄,从来都不喜欢看其所隐含的实质东西。在三国中,人们评价曹操为奸臣,诸葛亮为忠臣,似乎是历史定论。可是细细想来,却不是那么回事,所谓忠奸自古就有别。然而,很少有人会认真地想一想,他们的忠在何处、奸在何处。

  在人们心中,只要是跟着刘备的就一定是忠臣,因为他是汉室之后。假如我们单从这一个小观点来判断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想一想,商汤反夏、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他们算不算是奸臣呢?

  由此可见,人们对曹操的“奸雄”和“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好像是非常公正的评价。然而,他所谓“如国家无孤一人,真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直率坦言又不能不使我们警醒,他真的是“奸雄”吗?

  有人曾评价说曹操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其意为,若在80盛世,曹乃安邦定国之臣子,是逢乱世,则为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叛臣。无论形势如何,我们对曹操的能力还是应该给予肯定的。而世上大多数人之所以说曹操是个“奸雄”,主要原因其实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最重要的是历史上经常说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后来曹操的儿子曹丕“篡”了汉献帝的位子,曹操就顺理成章地被尊为魏武帝。如若这样算来,曹操也就算是“篡”了位。做臣子的篡了君王的位,难道不是奸贼吗?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这仅仅只是腐儒之见,令人感到十分可笑。当时曹氏代汉,应该说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没有什么合法或不合法之说。假如说一些改朝换代者都是“反叛”、“篡夺”,那么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自商周以来,在我国历史上很难找到合法的朝代了。

  还有一点就是曹操为人奸诈,善于玩弄权术,非正人君子所为。一般的君子之风都是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的,史书上关于曹操耍奸使诈的事例有很多。其中有一本特别讽刺、揭露曹操奸诈行径的书叫《曹瞒传》。在这本书中,有一件事说曹操在年少的时候整日“飞鹰走,游荡无度”。他的叔叔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便向他的父亲曹嵩反映这个问题,希望曹嵩对曹操严加管教。曹操知道之后担心受到责罚,便心生一计,来对付那个爱管闲事的叔叔。

  这一天,曹操在路上远远地看到他的叔叔要来了,立刻装出一副脸歪嘴斜,很痛苦的样子。他的叔叔看到之后大吃一惊,忙问他是怎么了,曹操回答说:“突然中风了。”于是他的叔叔赶紧去告诉曹嵩,曹嵩也大吃一惊,忙找来曹操,见曹操面容正常,什么事情也没有,就问他:“你叔叔说你中风了,怎么这么快就好了?”曹操说:“我并没有中风,只是叔叔不喜欢我,所以就诬蔑我。”有了这么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垫底,自然从此以后曹操的叔叔再向曹嵩说曹操的坏话,就连曹嵩也不相信了,于是曹操也就更加无法无天了。小小年纪就成了耍奸高手,可谓是“自古奸雄出少年”了。

  由于世人都认定曹操是一个“奸雄”,所以关于曹操的“故事”也就特别的多。还有一件事情是这样的,曹操生怕遭人暗算,便扬言他有特异功能,谁若在他熟睡时靠近其卧榻,就算他当时是在梦中也能觉察到。他还对侍臣和姬妾们说:“当我在睡觉的时候,谁都不可随便靠近我,一靠近我,我就会杀人,而且我自己也不知道。”一天,曹操佯装熟睡,故意没盖被子,一个近侍忘了曹操“梦中杀人”的话,好心去给他盖上了被子,结果此人好心未得好报,被一跃而起的曹操一剑砍死了。从此以后,在曹操睡觉时左右谁也不敢靠近他的卧榻了。

  曹操还曾声称自己“人欲危己,己辄心动”。他私下对一个侍从说:“你暗藏刀子来到我的面前,我说我的心动,然后佯装要杀你。你不要说是我安排的,就一定不会有事。事后我有重赏。”那个倒霉的侍从听了曹操的话,竟信以为真,怀藏刀子靠近曹操,曹操遂大叫“心动”,于是便令人把那个侍从拿下,果然在侍从的怀中搜出了利刃。曹操立刻下令把那个侍从斩首,最为可怜的就是那个倒霉蛋,恐怕至死都不明白自己是怎么死的。

  最经典的故事还要数曹操杀粮官以塞众口了。话说曹操在和袁绍对峙时,军中粮草已尽,他生怕士兵们因吃不上饭而生变故,便将粮官找来商量对策。粮官说:“分发粮食时可用小斛代替大斛。”曹操听了之后高兴地应允了。但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一定瞒不过将士们,此时军营里顿时议论纷纷,皆骂曹操骗人。其实曹操何尝不知此法难以欺众?对此他早已成竹在胸。他对粮官说:“我要借你的头以平众怒,不然事情不好办。”随后便将粮官斩首,令人挑着粮官的头在军营中示众,血淋淋的脑袋上还贴着曹操的亲笔判词:“行小斛,盗官谷,斩之军门。”这样一来,曹操就把军粮不足的责任一下子找到了替罪羊,轻而易举地就借别人的性命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这一招果然高明,将士们看到曹操已经把那个“贪官”斩首,气也就跟着消了。

其实史书上关于曹操这种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一瓜杀三妾”、“代人捉刀”等,都透出曹操凶残的一面。当然,如果仅仅是骗人,如“望梅止渴”之类,倒是传为美谈了。

  最后就是曹操的残暴嗜杀。曹操曾悍然杀死了汉献帝的皇后伏氏、贵人董氏以及伏氏、董氏的亲属。在卫道士们看来,这是其“谋逆”的铁证。不过话说回来,曹操是因汉献帝与伏氏、董承、伏完等阴谋除掉他时才痛下杀手的,本来就应该属于自卫,根本就谈不上大过。只是在三国时期,对每一个人物的角色定位不同,而曹操就是注定的“奸雄”。

  而令人们最难谅解的是曹操的滥杀无辜。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因父亲被徐州牧陶谦部将所害而向徐州发起进攻,竟将徐州一带男女数十万人活埋于泗水以泄愤,清代大学者王夫之认为曹操此举“惨毒不仁,恶滔天矣”。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一举击败袁绍,又将降卒近八万人活埋。

  实际上,但凡得罪、顶撞过曹操的人,几乎都没有好的下场。实在找不到岔子,就诬以谋反;谋反的赃也栽不了,便诬以“腹诽心谤”。腹诽心谤可是既说不清又不要证据的事,当然一抓一个准。这种以“腹诽心谤”为罪名杀人的事刘邦干过,汉武帝刘彻干过,曹操干起来也很得心应手。那个道德最高尚、品行最端正、作风最正派,在群众中威望高的孔融等这些个“傲人”都被利用非常手段活活整死了。杀死聪明过人的杨修,借刀杀死恃才傲物的祢衡……这些都是曹操的斑斑劣迹,一直以来都为人们所诟病。

  但是如若从正面来客观评价曹操的话,曹操可以称的上是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是三国时期首屈一指的英雄。他志向远大、气度恢弘、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是他,逐步消灭了北方的军阀与匪盗,统一了北方的广大地区;是他,指挥军队开垦荒田,抑制豪强,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为以后晋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名篇佳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一直以来,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通常都是采用两个标准,一种就是人们所说的“以成败论英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另一种就是“忠奸标准”。成则英雄败则寇,多是指皇帝而言的,这几乎成了一条定律;对臣子而言,则以“忠奸

  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 ----罗贯中

”为分水岭,非忠臣即奸臣,罕有例外。假如曹操果敢地取代汉献帝即皇帝位,然后扫平刘备、孙权,统一天下,将帝位传个一二百年,那么曹操理所当然是一个王朝的开国皇帝,这和“黄袍加身”的宋太祖没有什么分别。而且,以曹操的多才多能,在历史上的地位恐怕要远远高于宋太祖。如果这样的话,倒也没有人敢说曹操是“汉贼”、“奸雄”了。

  但是很不幸的是曹操是武大郎攀杠子——上下不够头。因为从理论上来讲,他既没有代汉称帝成为“篡贼”,也没有一心一意辅佐汉献帝成为“忠臣”;严格意义上来说,他既没有一统天下成为一个绝对的成功者,也没有被人消灭成为一个绝对的失败者。因此,曹操在我国历史上就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用传统的“成败标准”和“忠奸标准”来评价曹操似乎都不合适。这样说来,曹操也不能算是一个奸雄了。

    伟人也好,凡人也好;好人也罢,坏人也罢,反正都是人。既然都是人,那么无论是伟人还是凡人、好人还是坏人,都应该具有人性的优点和弱点,自然曹操也不例外。我们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应该客观公正,应该看其大节、看其对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有何作用和贡献,而不应该抓其一点、不计其余。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豪杰。而曹操恰恰是在当时的乱世中应运而生的人物,其本性还是个欲扶大厦于倾危、拯百姓于水火的仁人志士。如果一味地用“奸雄”来评价曹操,那么曹操是冤了点儿。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因为人们盛传曹操将“有不逊之志”,曹操特意写了篇《让县自明本志令》来自剖心迹,说明自己并无代汉的野心,只不过“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做征西将军,然后题墓志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便是曹操当时的心愿。

  曹操在讨伐黄巾军时身先士卒,屡立军功。曹操在平定黄巾以后,见朝中宦官专权,政治黑暗,遂辞官归隐,“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视官职如敝屣。董卓在进京之后欲篡汉自立,诸侯或拥兵自重、或兴兵讨伐,刚刚趋于安定的汉朝江山又将分崩离析。曹操为了维护汉朝社稷,毅然加入到讨伐董卓的阵营之中。在诸侯之中,袁绍、袁术等各怀异志,蛇鼠两端,只有曹操与孙坚对汉朝忠心耿耿,作战最为勇敢。对此,王夫之评价道:“故天下皆举兵向卓,而能以躯命与卓争生死者,坚而已矣!其次则操而已矣!岂袁绍等之力不逮操与坚哉?操与坚知有讨贼而不知有他,非绍、术挟奸心以养寇,而冀收刺虎持蚌之情者所可匹也。故他日者,三分天下,而操得其一,坚得其一。”王夫之之言,颇有点好心有好报的意思。

  我们可以看一看刘备,在他小时候和小朋友们在村头玩游戏时,就自称自己是皇帝,村头的大桑树是其“羽葆盖车”。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刘封,另一个叫刘禅。封禅是古时皇帝祭奠天地的礼仪,由此看出刘备一直想着要做皇帝。如果按封建道德来评价他的话,刘备早就有“不臣之心”。

  而三国时期的人物也大都如此:袁绍虽然才疏,但是志大,讨董卓之时即生异志,得到玉玺后爱不释手,丑态毕露,因此为曹操所看不起。袁绍之弟袁术更是称帝心切,早就在寿春称帝,结果没过多久便被曹操所灭。和曹操比起来,袁绍、袁术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乱臣贼子”。

  孙权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且不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他不听招呼,公然与朝廷的军队展开赤壁大战;于汉献帝尚在位之时,他竟居心叵测地公然写信劝曹操称帝,压根就没把汉献帝放在眼里。

  曹操与袁绍、袁术、刘备、孙权这些人相比,是最没有野心的一个人,也是对汉室贡献最大的一个人。曹操曾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并非夸张之言。不但曹操至死没有称帝,在他活着的时候刘备、孙权也不敢称帝。如果不是曹操在汉献帝走投无路的时候收留之,汉献帝根本不会再做上二十五年的皇帝。这样说来,说曹操“名托汉相,实为汉贼”,实在是冤枉他了。好在曹操并不在乎别人给他画的大花脸,更不在乎死后别人的说三道四。他打算做的事情在生前大体已经做完,他可以含笑九泉了。但这样看来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这是鲁迅说的话,而且还是一个有几分可爱也有几分奸诈的英雄。

    除了上面叙述之外,曹操平定北方,三分天下有其二,为日后统一全国奠定基础,自有其难以磨灭的历史贡献。当曹操掌握了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力之后,人性中的一些弱点也随之暴露出来。如追求美色,贪图享乐,刻薄多疑,玩弄权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以致被长时间地打入“奸臣”之列。

  至于曹操玩弄权术、滥杀无辜,也当然是权力使然。若无权力,就谈不上玩弄权术;若无权力,他更不可能滥杀无辜。所以说,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是最危险的东西。它不但能让无辜者

  兵家胜败真常事,卷甲重来未可知。 ----罗贯中

横遭劫难,并且还能令掌权者身败名裂。权力,尤其是绝对的权力、不受任何制约的权力,就好比强烈的腐蚀剂,足以使人产生质的变化。曹操最初起兵时并未有“篡汉”的想法,其理想不过是能够因功封侯,做个“征西将军”。但随着实力的日渐雄厚、权力的日益扩大,他的欲望也跟着膨胀了起来。就连不学无术的袁术,在拥有地盘和军队之后尚思过皇帝瘾,更何况雄才大略的曹操呢?

  民主的真谛,实际上就是对政治家的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这既是对大多数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也是对掌权人的保护。它可使掌握权力的人合理地使用权力,不至于让一个英雄变为一个奸雄、让一个政治家变成一个暴君、独夫。

  然而事情就是这么的不公平,曹操就这样被指控为奸雄,背上了千年的骂名。诚然,曹操当然有该骂的地方,他杀了那么多的人,而且杀的冤枉;他也做了那么多的亏心事,还做的缺德。但是事情总有个正反两面,不能仅凭一些片面之词就把一个人给决定了,这未免也太武断了一点儿。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

千万不能松手的母爱鸡鸭争论贪玩的白龙冥画迷踪秦士好古有趣的儿童故事刺猬足球嫁你没商量波比诺的故事小鸡雏遇见小鹅松下幸之助自省女性之间的友谊有助于健康关于龙的成语故事让你职场无忧的六个情商小贴士幽默哲理小故事2则孙中山向农民道歉红爹米爹小景润真要强郑人乘凉的成语故事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我那另类的父亲请你爱上我让人失忆的烟古埃及、非洲神话传说故事一抔黄土孔明亲手打造蜀汉“庸官俱乐部”狼的成语故事工作十年改变我命运的十句话新聊斋最后一颗尸丹绝命尸钱蛊拜伦:坐在童话中的小车慢慢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