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甲午战争以后,一批著书立说的学子,变法维新的思潮,迅速形成具有一群众性的变法维新政治运动。1888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当时正值中法战争结束不久,他痛感民族危机深重,满怀爱国热情,写了五千余字的上皇帝书,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项建议。1895年5月康有为又邀请十八省举人在松场庵集会,宣传由他起草的上皇帝万言书,在万言书上签名的有1300多人。万言书上递到都察院,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同年5月6日,康有为又连续两次上书光绪皇帝。光绪皇帝读到了第三次上书,感到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对挽救清朝统治危机十分有用,非常重视,命令抄送慈禧太后、军机处和各省督抚。从此,维新派开始取得皇帝的支持;同时也受到了清廷保守派的抵制与打击。维新派和守旧派的斗争十分激烈,最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将光绪囚禁在中南海的瀛台,重新"训政"并下令搜捕维新派。戊戍维新运动失败了。大批参与维新运动的人士被逮捕、杀头、坐牢、免官。在这些人中有一位何老先生,他曾远洋留英,对改革君王制方面有一些较先进的主张。光绪帝在百日维新之始将何老先生招进宫,拜何为师。短短百日维新失败,何老先生遭受牵连,被打入囚牢,当时被关押在芜湖官牢。
何老先生被关押期间,因光绪帝只是被软禁,所以芜湖官牢的牢头和牢卒对光绪帝的先生也不敢得罪,因说不定哪天又得势了呢?这何家当时也是京城知名富商,开有洋火厂(火柴厂)、洋胰子厂(肥皂厂)等数间大工厂和几间较大的洋货商行,日进金以斗量。何先生被关押在芜湖,何家子弟少不了上下花钱打点。牢中上下因都收到何家的好处,对何先生也特别的关照。一日牢头与何先生饮酒时,给出了个主意,让何家花钱找一和老先生相貌相似的人代为坐牢。经牢头这一点拨,何先生之子人称何扁头,便下功夫四处寻找。这日,何扁头从芜湖探狱返京,在凤阳府临淮关遇一酒鬼因在饭店饮酒后无钱付帐,正和店小二撕扯争吵。何扁头见此人身高、胖瘦、面貌均和父亲有点相像。于是何扁头代付了所欠酒钱,并拉他到一旁详细询问。原来此人叫陈子衡,五河县司巷(今明光司巷)人,因做小生意亏了本,回家又怕家人奚落,已流浪多日。何扁头把自己的想法详细和陈子衡一说,谁知陈子衡满口答应。于是陈子衡成了何先生,入了芜湖大牢。
转眼间三年过去了。陈子衡在狱中除了行动不自由外,一日三餐两餐有酒,当然这都是何家人花钱打点的。由于何先生在维新运动中是个擦边角色,三年后被释放出来。陈子衡从狱中出来,回到司巷老家,一见房子、院子里外一新,心中有数。家人看到陈子衡回来了,欢呼雀跃。其妻责怪道:"死鬼你还知道回来,三年来你每隔半年派人送一次银子,鬼怪得很呢,不肯说在哪发财。依你的德行我料想你肯定在外又养了小的了。今怎不一块带回来让我这做大的看看,她是不比我多长了两个奶子。"陈子衡被一阵连珠炮轰得有口难辩,只得将实情一五一十如数道来。夫人听了更是鼻涕一把泪一把的数落个没完。
京城何先生知道陈子衡出狱回家,为表感谢特派人送来500两银票,以补三年牢狱之苦。陈子衡本来就不是安分有,有了钱就作怪了,很快被人引诱进了烟馆。没到两年,何先生所赠银两已所剩无几。一日先生之子何扁头南下做一笔大生意,途经凤阳县,专程去司巷看望陈子衡,一见陈子衡染上了毒瘾,连连摇头叹息,不该只赠银两,应教其经营,赠其生财之道。
何扁头返京后思考再三,决定到凤阳一带办个洋火厂,赠与陈家,这样日有进帐,可免陈家老小再跟着受苦,二来何家对陈家已尽心尽责了。
何扁头选择了水陆交通便利,离司巷又近一点的临淮关,投资办起了洋火厂。开始时派专人带着陈家人从进货到生产、管理、销售,一点点的带着干,上路子后,何家才撤走来人,临走时来人交了一封信给陈子衡,陈一见是何老先生亲笔,全部内容除表示感激外,就是要陈子衡走正道,好好经营洋火厂,若再把那厂子搞败了,从此何、陈两家恩断义绝。洋洋千字书,句句肺腑言,陈子衡感动得热泪盈眶。从那以后死命戒了烟,一心办厂。一个洋火厂被管理的像模像样,并逐步扩大。由于买家大部分是水陆大码头蚌埠,后将洋火厂迁址到蚌埠。
很快陈子衡成了淮河岸边有名大富商。陈子衡为了感谢何家,每年春节都要选一些特产,送一些金银去京城。每次何家除收下一些特产外,所送金银全数退回,并捎来话说:"送金送银到何家就好比往河里倒水。"陈子衡犯了愁,最后他想了个歪主意,修书一封送给何老先生,书中说:"子衡自幼拜名师学看风水,现司巷的北大金山有一处风水宝地,坐西北朝东南,型同太师椅,若做棺地,那是头枕大金山,左手扶岗,右手搭岭,脚蹬池河,目视五百里。"陈子衡本是想以赠地表忠心,料想何老先生不会从千里之外到这穷山僻岭来的。谁知何先生年岁已高,久居京城,目睹风云变幻,马嘶人噪,人心莫测,是是非非,本来就想在百年后去一安静之处,不让白骨再染污尘,因此接信后十分感兴趣,并专程派人前来看地。
这陈子衡可慌了手脚。他家在大金山根本没有什么坟地,那太师椅宝地硬是他胡编的。但来人已抵到家,不看也得看了。陈子衡雇了两顶轿子陪来人一起前往大金山,谁知来人看风水确有一套,上了大金山一眼就看中了一块地方,和陈子衡信中所说的一模一样。来人赞赏陈子衡颇通阴阳术,陈也乘机故弄玄虚大侃特侃。来人高高兴兴返京复命。
来人走后,陈子衡打听了那块岗地原来是他一个远房叔子家的。陈子衡亲自找到门上提出要用岗下自家5亩冲地换他家岗上那块兔子不拉屎的沙石地。陈子衡的这位远房叔子开始还以为他这位富侄拿他开涮,可他看陈子衡是一本正经的,不像开玩笑,内心自然非常乐意,就这样歪打正着,陈子衡送了一块"太师椅"形的风水宝地。
几年后,何先生仙逝,按他临终遗言,将他的灵柩从京城运到司巷北的大金山安葬。相隔几年后的1911年,何老夫人过世,其灵柩也被送往此处安葬。1973年此墓被挖掘。
相传,金沙江龙王的三个女儿,到苍山洱海间游玩。 她们来到凤仪县莲花山下时,山下正值闹旱灾。 大姐叫两个妹妹先回龙宫,
草索拖阮公,草索拖阮爸这是闽南一句俗语,其中还有一段故事呢!老阿公老了,耳朵听不见了,病在床上半年多,只剩点气丝。儿子觉
很久以前,有一个勇敢、聪明的侗家后生,叫阿宁。有一回他出远门办事,走呀走呀,觉得一个人很孤独,心想有个伴就好了。不料这个
黄巾起义后,东汉名存实亡,董卓一手遮天,残害忠良,引起了朝臣们的普遍不满,但他的义子吕布武功过人,是董卓的屏障,朝臣
从前,一家人家有兄弟七个,因为姓谢米昂,所以人们称谢米昂七兄弟。他们都是工匠。有一次他们到田里去耕地,播种粮食。这时
某地有个财主婆有一天,她正在喝茶吃点心的时候,来了一个乞丐,向她讨杯水喝。财主婆听了,很厌恶地说:去那边喝点河水也行
相传,鲁班是我国古代最聪明、最能干的工匠。他原名公输般,因为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鲁班就成了后人对他的称谓。 一次,
哥伦布是16世纪意大利伟大的航海家,他常常带领船队在大西洋上乘风破浪,远航探险。 那时,航海生活不光非常艰苦,而且充
从前有一个人叫大佩勒,还有一个叫小佩勒。大佩勒很富有,而小佩勒是个穷光蛋,他的全部家当就是一间小屋和一头小牛犊。他的老母
在洛阳一带,流传着乾隆皇帝游龙门,扫要店的故事。清朝乾隆年间,在洛阳通往北京一条官道上,有个村子名叫要店寨,寨子不大,只
李老聃西行路经函谷关,有一天关令尹喜把他请到自己家里作客。喜有两个不到三岁的孩子。一个叫老大,一个叫老二。老二长得聪明伶
一个秋风瑟瑟,月黑风高的夜晚。大黑山涌泉寺的崎岖山路上,行走着一个身高七尺,浓眉大眼的中年侠客,他乌黑凌乱的头发上挽着发
从前,在斗篷山①脚下有个寨子。寨子里头有一户姓金的人家。这年,金家生了个儿子,一下地就不住地哭,用哪样法子也哄不倒。
母亲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年轻妇女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进去后才松开手。当母亲向她道谢
从前,有一个小伙子叫黄河,长得一表人才,骑得烈马,拉得硬弓,百步穿杨。每天早晨,黄河就骑马出去打猎了。每次他都经过一家员
某村有一位单身汉,年纪三十多了,还没娶上媳妇,他勤恳能干,每天都辛勤劳作在田间。 有一天,他下田时,无意中拾到一只大田螺,他高兴地带回家,养在自家的水缸里。 ...
从前有兄弟俩,父母早死,弟弟跟着哥嫂生活。嫂嫂嫌弟弟是累赘,必欲除之而后快。弟弟叫二黑,养了一只小黑狗,整天有什么心事就
传说,宋代祝家庄庄主祝朝奉家里,有个扛活的小伙子叫五更,他长得身材魁梧,相貌英俊。小伙子除了下地干活,还给祝朝奉喂着一匹
说起西湖的来历,有着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白玉
加里根是一个贪心而又粗鲁的男孩子。他别人一个也不爱,只爱他自己。 他在家里住腻了,就决定到外面去流浪。他的母亲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