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弃我取的成语故事

0人浏览日期:2021-11-27 19:58:04
  

人弃我取的故事

战国初,魏文候任用李悝为相国,厉行改革,加强统治。他实行保护农民利益和发展农业的“平籴[dí]”法。所谓“平籴”,就是国家在丰收年份用平价买进粮食,到荒年时以平价卖出,使粮价保持稳定。这样,就促进了封建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

人弃我取的成语故事

李悝的经济改革,尤其是所实行的“平籴”法,使一个名叫白圭[guī]的商人受到启发。经过反复思考,他想出了一种适应时节变化的经商致富办法,这就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这个办法说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别人不要的我要下来,别人要的我就给予。

按照这个办法,在丰收季节,农民收的粮食很多,大家都不要,价钱也就便宜下来,他就大量买下粮食。这时,粮价虽然很低,但蚕丝、漆等因不是收丝或割漆的季节,没有大量上市、价钱自然很高,他赶紧把这些货物卖出去。

到了收丝时节,蚕丝大量上市,价钱贱下来,而粮价却高了起来。这时,他就收进蚕丝,卖出粮食。就在这买进卖出之间,牟利致富。

【注音】rén qì wǒ qǔ

【出处】《史记·货殖列传》:“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解释】别人抛弃的东西我拾起来。原指商人廉价收买滞销物品,待涨价卖出以获取厚利,后用来表示不跟别人争,仍然有好处。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分句;含褒义

【近义词】彼弃我取

【反义词】人取我与

【年代】古代

【例句】想到我们中国人最善于人弃我取,那么大概齿咬是更近于实际罢。——茅盾《某镇》

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而存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有遵照客观规律办事才会获得成功,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导致失败。“取”与“予”都是方法,“是取”与“是予”都是形式,核心内容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贪于安逸,失之自由灵魂告别在北京7年,我赚了2551元:一线城市的生活到底有多难十易其主的刘备为何没被骂为十姓家奴破柱求奸被斯大林羡慕细数三国蓝颜叫人晕菜的老婆本一个好人无妄之灾谢谢你,愿意做我的孩子惩前毖后的成语故事死亡寝室质疑曹操墓者涉嫌利用假名制造多起诈骗案三国名将颜良文丑为何会被关羽秒杀勤劳使人快乐:懒惰熊辛普森太太和她做的汤小花猫的帽子除夕的传说科学家的孤寂论三国姜维的功过是非奥运冠军张山常青秘籍:我是一个爱情神枪手三国无间道:曹操刀刀见血的骂人艺术宝宝启蒙童话故事知错就改的贝贝日本人怎么看待曹操鸡鸣狗盗我曾经给母亲许下的诺言绫濑水泥杀人案雪地里的小狗故事小说里写关羽张飞的出身有何深意“同桌的你”生命告急!单恋男生勇敢求爱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