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战国策·齐策》齐王乃下令:“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子市朝,闯寡人之开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豫,门庭若市。
释义: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集市一样。形容来的人多。
故事:战国时,齐国的相国邹忌,身材高大容貌端庄。他为劝说齐威王放开言路,鼓励群臣进谏,就给齐威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早晨,他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一番,然后问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较起来,谁长得英俊。“你英俊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妻子说。
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的活,并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于是他又去问他的爱妾,爱妾回答说:“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
第二天,邹忌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又问了客人,客人说:“徐公哪有你这样俊美呢?”过了几天,正巧徐公到邹忌家来拜访,邹忌便乘机仔细地打量徐公,拿他和自己比较。结果,他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徐公漂亮。
于是,他对齐威王说:“我本来不如徐公漂亮,但妻、妾、客人都说我比他漂亮,这是因为妻偏护我,妾畏惧我,客人有事求我,所以他们都恭维我,不说真话。而我们齐国地方这么大,宫中上下,谁不偏护你,满朝文武,谁不畏惧你,全国百姓谁不希望得到你的关怀,看来恭维你的人一定更多,你一定被蒙蔽得非常严重了!”邹忌又劝谏说:“现在齐国地方千里,城池众多,大王接触的人也比我多得多,所受的蒙蔽也一定更多。大王如能开诚布公地征求意见,一定对国家有益。”齐威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令说“无论是谁,能当面指出我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规劝我的,给中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
【注音】mén tíng ruò shì
【解释】指门前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出处】《战国策·齐策…》:“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家庭、商业、服务场所
【近义词】华盖云集 熙来攘往 往来如织
故事寓意:邹忌是齐国的相国,即使徐公比邹忌好看,也没有人和邹忌说实话,邹忌由此劝诫齐威王放开言路,鼓励群臣进谏,齐威王站在最高的位置,自然所有人畏惧他,只想恭维他,人无完人,齐威王不可能不犯错,没人指出错误的话,处理国家的决策难免失误,而齐威王鼓励众人说实话,指出自己的过失,有了监督,就容易让决策更加明智,群臣都说实话,一个国家才能走得更长远。
北宋时期,有位画家,叫孙知微。专擅长人物画,一次,他受成都寿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耀星君图》。他用心将图用笔勾好,人物栩栩如生,衣带飘飘,宛然仙姿,只剩下着色最后一道工序。恰好此时有朋友请去他饮酒,他放下笔,将画仔细看了好一会,觉得还算满意,便对弟子们说:“这幅画的线条我已全部画好,只剩下着色,你们须小心些,不要着错了颜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来时,希望你们画好。”
孙知微走后,弟子们围住画,反复观看老师用笔的技巧和总体构图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有人说:“你看那水暖星君的神态多么逼真,长髯飘洒,不怒而威。”还有的说:“菩萨脚下的祥云综绕,真正的神姿仙态,让人肃然起敬。”其中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弟子,平时专门卖弄小聪明,喜欢哗众取宠,只有他一个人装模作样地一言不发。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莫非这幅画有什么缺欠?”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说:“水暖星君身边的重子神态很传神,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像少了点东西。”众弟子说:“没发现少什么呀。”童仁益说:“老师每次画瓶子,总要在瓶中画一枝鲜花,可这次却没有。也许是急于出门,来不及画好,我们还是画好了再着色吧。”童仁益说着,用心在瓶口画了一枝艳丽的红莲花。
孙知微从朋友家回来,发现重子手中的瓶子生出一朵莲花,又气又笑地说:“这是谁干的蠢事,若仅仅是画蛇添足倒还罢了,这简直是弄巧成拙嘛。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暖星君用来降服水怪的镇妖瓶,你们给添上莲花,把宝瓶变成了普通装花的瓶,岂不成了天大笑话。”说着,把画撕个粉碎。众弟子看着童仁益,默默低头不语。
【注音】nòng qiǎo chéng zhuō
【解释】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
【出处】宋·黄庭坚《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用于批评场合
【近义词】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故事寓意:北宋有一位擅长人物画的画家叫孙知微,它把《九耀星君图》的线条画好了,叫弟子小心着色,回来发现瓶口多了一朵莲花,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暖星君用来降服水怪的镇妖瓶,画上莲花的花瓶只是一个普通装花的瓶,意境全无,童仁益的自作聪明害的所有弟子都挨了骂,故作聪明很容易弄巧成拙,所以我们要少做一些弄巧成拙的事情。
【拼音】:xiān shēng du rn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濮曰:《军志》有之,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哀。 【释义】:先声夺人这则成语就是从《...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一个诗人《题李白墓》。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死后名传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经过李白...
悬梁刺股的故事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 的政治家。 他 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 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
白龙鱼服的故事 吴王想要跟百姓一起饮酒,伍子胥劝谏说:“不能这样。从前白龙从天上下到清泠的池子里,变成鱼,被善于打渔的豫且射中了它的眼睛。白龙向天帝告状,天帝问...
出处:《吕氏春秋过理》纣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于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承矣。 释义:窍通气的窟跃窟窿,古人把两眼、两个鼻孔、两个耳朵和嘴称为七窍。七窍中没...
玩物丧志的故事 三千多年前,周武王消灭了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威德广播四海。周武王经常派使臣出使边远地区,许多小国慑于武王的威名,先后派人到镐京向他称臣纳贡。 ...
闻过则喜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个人叫高缭,他为人谨慎,在齐国丞相晏子手下做了三年的官,从来没有犯过错,但晏子却无缘无故把他辞退了。这是为什么呢?晏子说:“我是一个...
望门投止的故事 东汉时,山阳高平(今山东兖州一带)有一个叫张俭的人,字元节。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张俭出任山阳东部督邮(官名,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教令,兼...
流芳百世的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大司马桓温专揽朝政,他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他位高权重,野心萌发,一次躺在床上说:“人生在世不能默默无闻。”亲信们不敢吭声,他从...
胆小如鼠的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有一个十分胆小的人,名叫元庆和,他本来是北魏时期的官员,担任刺史一职。 一天,他的手下找到他:“大人,敌人已经攻到城下了,我们是不...
唾手可取的成语故事 唐太宗时,唐朝属国高丽国发生内乱,大臣支离杀死唐太宗立的国王后自立为王,唐太宗想亲征高丽。大将褚遂良认为这点小事不必皇帝亲征,派一两名精干的...
刘邦消灭项羽后,平定天下,当上了皇帝,史称汉高祖。接着,要对功臣们评定功绩的大小,给予封赏。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要封他为赞侯,给予的封户 也最多。群臣们对...
白衣送酒的故事 东晋的著名大诗人陶渊明,名潜。他的祖上曾做过大官,家境十分富裕,但到他这一代,家境已经没落。他虽然曾经几次出去做小官谋生,但由于看不惯当时政治的...
附庸风雅的成语故事 “附庸风雅”是一个贬义词,用来贬低用文化装点门面的人,比如常常称那些暴发户购买书画的行为为“附庸风雅”。可见文化这东西是人人都追求的,人人都...
盲人摸象的典故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
不求甚解的故事 “不求甚解”这则成语的原意是读书只领会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工夫。现在则指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
美轮美奂的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出自《礼记·檀弓下》。 原文 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矣!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文子曰:“武也得...
声东击西的故事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
行将就木的故事 春秋初,晋国吞并了邻近一些小的诸侯国,成为一个大国。当时,年老的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打算将来让她生的儿子继位。他听了骊姬的坏话,将太子申生逼...
大腹便便的成语故事 韶口辨,曾昼日假卧,弟子私嘲之曰:“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 释义“便便”肥大的样于,本意是形容人的肚子大。现在有时用来比喻人的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