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末年,有个足智多谋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称姜太公。因先祖封于吕,又名吕尚。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后来封在齐,是春秋时齐国的始祖。
姜太公曾在商朝当过官,因为不满纣王的残暴统治,弃官而走,隐居在陕西渭水河边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为了取得周族的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的重用,他经常在小河边用不挂鱼饵的直钩,装模作样地钓鱼。
姜太公整天钓鱼,家里的生计发生了问题,他的妻子马氏嫌他穷,没有出息,不愿再和他共同生活,要离开他。姜太公一再劝说她别这样做,并说有朝一日他定会得到富贵。但马氏认为他在说空话骗她,无论如何不相信。姜太公无可奈何,只好让她离去。
后来,姜太公终于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帮助周武王联合各诸侯攻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马氏见他又富贵又有地位,懊悔当初离开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
成语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宋.王桃《野客丛书》,太公取一壶水倾于地,令妻收入。乃语之曰:“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
成语解释:“覆水难收”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表示事已定局,不可挽回。
冯异是东汉初期一位著名的军事将领,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一员大将,立下不少战功,成为东汉的开国功臣之一。 公元二十五年,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做了皇帝,他派冯异大...
左右逢源的成语故事 左右逢源:到处遇到充足的水源。后也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语出《孟子·离娄下》。 逢:遇到。源:水源,中性词,。指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
出处:《国语周语下》晋国有忧,未尝不成,有庆,未尝不恰为晋休戚,不背本也。 释义:休,喜戚,忧。是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喜忧相关、命运相连。 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
春秋时,郑国的大夫子皮打算让尹何担任自己封地上的主管,尹何是子皮家的小臣,没有管理这么大地域的经验和能力,许多人觉得此人难以胜任。 为此,子皮征求辅助自己执政的...
大煞风景的成语故事 唐朝诗人李商隐很有才华,他的诗揭露和批判当时的黑暗现实及官场腐败。他在《杂纂》中列出大煞风景的事情,如“清泉濯足,花上晒裈,背山起楼,烧琴煮...
举棋不定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发动军事政变,将卫献公赶下台,立别人当了卫国国君。后来,宁惠子临死前觉得自己做错了,便将儿子悼子叫到身边对...
摩肩接踵的故事 晏婴是齐国有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身材矮小,但是头脑敏捷,非常机智。 有一次,晏婴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他,就按他的身材高度在大门旁边开了个小门,...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史的...
讳疾忌医的故事 春秋时,蔡国有个著名的民间医生,叫秦越人。他周游列国,热心为百姓看
发蒙振落的故事 西汉时,掌管封舜事务的主爵都尉汲黯,是位忠正耿直的大臣。他不考虑个人安危,经常向年轻的汉武帝直言进谏。有个名叫董仲舒的读书人向武帝提出建议,将诸...
一误再误的成语故事 宋太祖病危时,他果然按照母亲的遗嘱,不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嘱咐把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即宋太宗。仍是在宋太祖在位时,老四赵廷美就被封为魏...
居心叵测的故事 战国时期,赵王派大臣出使外国谈判。 可是这位大臣早已是人在曹营心在汉了。可是他还假惺惺地对赵王说:“大王把这么重要的外交重任交给我,我一定誓死效...
【注音】zo b tōu guāng 【出处】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西京杂记》卷二 【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
自作自受的成语故事 唐高宗死后,皇后武则天独揽大权,直至登基做了女皇帝。则天女皇用严刑酷法,对那些为非作歹的贪官污吏进行制裁。当时,有人密告文昌右丞相周兴企图谋...
【注音】s hǎi zhī ni jiē xiōng d 【释义】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四海指天下,全国。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 【出处】《论语颜渊》...
从前,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为对付共同的敌人——猎人,彼此联盟发誓,发誓要同生死,共患难。一天,当他们正在田野里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时,不料一群猎人突然前来,一箭就射死...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书画家。他生性豪放,学识渊博,极富文采。在被贬嫡黄州时,曾两次游历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了两篇传世之作《前赤壁...
一鼓作气的故事 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guì]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
取长补短的成语故事 有一天,大象和蚂蚁发生了一场争论,他俩都认为自己的力气比对方大。大象指着一棵大树对蚂蚁说:“你能拔起这棵树吗?”蚂蚁无能为力,大象就用鼻子把...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