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曹植:“三曹”父子版的“三国”

0人浏览日期:2022-01-07 17:58:30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核心提示:

说曹植:“三曹”父子版的“三国”

  1、曹植有八斗之才,因才为其父曹操所宠,却又为其兄曹丕所忌。曹操、曹丕、曹植三人,实则为另一个版本的“三国”,他们之间亲疏分合,特别是曹丕、曹植之间的争嗣,比起三国鼎立的兵戈之争,更为精彩,更为激烈!

  2、杨修在这场争嗣中,实为最大的“无间道”分子,名为帮曹植争嗣,实为助曹丕搞臭曹植,私开司门事件中,犯曹操一大忌,有他杨修怂恿的份;举报“竹篓藏人”事件,惹曹植一身臊,有他杨修“帮忙”的份。应该说,杨修是曹丕从中胜出的第一功臣。

  3、《洛神赋》将洛神宓妃与曹丕甄氏挂起钩来,是后来好事者借曹植、甄氏之身任意意淫,所分娩的“孽种”。其实,此赋为曹植人生际遇的感慨,赋中洛神宓妃喻指明君圣主,而洛神最终远逝则喻指曹植怀才不遇,难以施展抱负。

  4、曹丕并非是曹操心目中理想的“能定大事者”。他缺乏一个帝王应该具备的政治素质,成为继承人后,曹丕的所作所为是背离了曹操即定的代汉计划,同时又亲自培养了魏朝的掘墓人,而且他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实则是导致魏晋后中国长达三百年分裂的主要原因。

  5、曹植于文学史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留下来《洛神赋》、《七步诗》等优秀的作品,同时他诗体革命者,是古诗由四言体向五言体发展进程中标杆性的人物,将五言诗发展到了最高峰……

  

  一、序:悲情王子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才高八斗,历来为人所推崇备至,东晋诗人谢灵运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将其诗列为“上品”:“植诗,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彩丰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

  有褒必有贬,对曹植极尽贬抑的当属“文丑丑”郭沫若,造谣中伤,先恶毒攻击曹植的人品,说他“用术”、“相欺以诈”,然后诋毁其作品“好模仿,好修饰,便开出了六朝骈俪文字的先河”。反观“郭文丑”,其人品令人捏鼻,举国同识;其论述好模仿甚而剽窃,天下共知,故其言其论,只作笑闻。

  世人识曹植,或因《洛神赋》一赋,叹之为才高八斗的才子,风流倜傥;或因《名都篇》一篇,羡之为优游宴乐的公子哥,意气风发;或因《七步诗》一诗,怜之为落魄失势的诸侯王,苟且偷安。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视角不同,所识曹植皆不同。笔者将围绕着影响曹植和曹丕“争嗣”作为切入点,解读这位悲情王子、“八斗之才”的诗神。

  二、“三曹”,独领建安文学

  中华文学史,文豪尽出一门,风骚独领,不在少数,有父子兵,如汉末魏初之“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北宋之“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等;也有兄弟兵,如西晋之“二陆”(陆机、陆云)、北宋之“二程”(程灏、程颐)、明代之“三袁”(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等。这里要说曹植,自然绕不开要说“三曹”,“三曹”因为“立嗣”的这个事件,演绎一段“同根相煎”的恩怨。

  先说“三曹”中的曹操,他是曹丕、曹植的父亲,这是家喻户晓的三国人物,打起仗、搞起政治来有两刷子,通过苦心经营,最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刘汉公司的实际控股人。曹操算是世上少有的全才,且不说政治、军事天下无双的高手,写起文章来也是一等境界。《文心雕·时序》里说“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他不少诗句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名言,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等。试想,千古而下,能留下一言半句让后人反复吟咏回味能有几人?怕就怕,只是浪得一时虚名,口水文章千言万语,过期作废,统统作了“故纸堆”。这曹操很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特地建造铜雀台,让文人聚集在那里,搞文学创作,形成了邺下文人集团。这“铜雀台”历史上很有名,与先秦时齐国的稷下学宫、楚国的兰台及西汉梁园相提并论,都形成了非常有名的文人集团,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领军人物,创造了崭新的文学样式。如稷下学宫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初创辞赋,号为辞赋之祖;兰台之宫的代表人物是屈原,使“楚辞”蔚然成风;梁园的代表人物是司马相如,终成汉赋集大成;而铜雀台的代表人物是谁?大的来说是“三曹七子”,而代表人物是曹植,他是建安文学集大成者。曹氏父子仨个个牛逼,各有侧重,老曹(曹操)是最后一个四言诗人,大曹(曹丕)是七言诗的开端,而小曹(曹植)是最成熟的五言诗人,将五言诗发展到最高峰。

  三、立嗣,真是个难题

  虎门无犬子。老曹性情中人,热衷于床上运动,开花结果,生了二十五个儿子,虽不能说个个非龙则虎,但确有几个实在牛逼。最英勇的是长子曹昂,跟随老曹出生入死,身经百战,可惜为助老曹逃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最具传奇色彩的是曹冲,五六岁的智力就与大人相仿,七岁称象的故事,天下共闻,妇孺皆知,奈何天妒英才,过早夭亡。老曹是为争床上用品惹来战事,跟张绣火拼,致使曹昂无谓牺牲,因此老曹的原配丁夫人跟他彻底闹翻,离家出走,如此一来,这卞氏顺利转正为继配夫人,子以母贵,她所生的四个儿子最为显贵,大子曹丕在诸子之中年岁最长,又是嫡母所生,身份特殊,虽文不及曹植,武不及曹昂,但也算文武通才;二子曹彰,武艺过人,难得的将才,大有曹昂精气神;三子曹植才思敏捷,下笔如有神,闻名天下;倒只有四子曹熊体弱多病,无足称道。

  在立嗣的时候,虽最长曹昂战死、最爱曹冲夭亡,然而面对嫡出的三个儿子,曹操还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无从抉择,经过反复思考,最后圈定二人,即非丕即植:大曹集嫡、长、贤于一身,虽略显平庸,但综合测评分值最高;小曹才智过人,睥睨天下的做派深得老曹的精气神,具有“定大事者”的基因。这两人选谁,一时难以定夺,故迟迟悬而不决。岁月催人老,老曹已是“老骥伏枥,烈士暮年”了,必须考虑自己身后事了。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老曹已至耳顺之年,五月,汉献帝下诏将岳丈老曹进公爵为魏王,作为女婿上的六十大寿贺礼。如此一来,老曹集丞相、冀州牧、魏王于一身。这三个官职个个不是虚职,都是大权在握。先说说这丞相一职,丞相相当国务院总理,是一人之下,万民之上,权高位重。汉帝国虽是诸侯割剧,四分五裂,但名义上都奉刘汉皇帝为天下共主。刘老板虽然空头皇帝,但依然是一张非常有价值的好牌,无论是孙权还是刘备,如果谁胆敢贸然称帝,那么老曹就可以使出撒手锏,挟天子以令诸侯,师出有名,兴兵砸场子。因此,孙刘之辈虽口中痛骂曹操为汉贼,可心里都盼着他快点做贼称帝,只有这样他们大家才有机会紧跟着一起做汉贼,裂土称帝。老曹一语道破天机,“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再说这冀州牧。冀州历来是九州之首,汉帝国首善之区,经过老曹苦心经营,几经合并,这冀州成为超级行政区,幅员辽阔,有整整三十二个郡。老曹做大冀州后并担任了这个行政区的长官,方圆之内的大小官吏便是他的部下,听从老曹指挥。如此一来,刘汉王室紧紧地包围在老曹的势力范围之内。最后说这魏王。在刘汉公司实际控股人老曹的授意下,刘老板将冀州三十二郡中的十郡划分出来,成立汉属魏国特别行政区,交给老曹独立经营。这个特别行政区有高度的自主权,可以按照天子之礼,设立文武百官,建立社稷宗庙。这种体制相当于现在的香港特别行政区,魏王就是这个特别行政区的长官。

  可以这么说,到了耳顺之年,老曹终于借刘汉皇室这个空壳将曹氏公司成功上市。而此时老曹做权臣做到这步田地,已是无路可退。要退也只有两条路,但无疑都是死路:一条是将权力完完全全地交到女婿汉献帝手中,但是这个傀儡老板受够了窝囊气,一旦形势逆转,免不了他发起狠来搞清洗报复;另一条是将权力交接给另一个权臣手中,但是新的权臣确立自己的权势就要树威,曹家势必成为打击对象,保不准还是血流成河。因此,退绝对是下下策,唯一的也是最好的出路就是继续前进,另立新朝,由曹魏取代刘汉。历史上,权臣侵占亲戚的天下发生不少,如隋文帝拿走了外孙北周静帝宇文阐的天下;再如李渊拿走了表弟隋炀帝杨广的天下,这不是不拿白不拿,而是不拿啊反倒可能遭到灭顶之灾,这叫“箭上弦上,不得不发”啊!

  老曹作为曹氏公司的创始人,自我定位为“若天命在吾,吾其为周文王矣”。其实,刘氏公司的刘老板早就被岳丈老曹架空,老曹可以轻而易举地踢掉刘老板,重组公司,易帜为曹氏公司,但是老曹没有选择自己做老板,这正是他老谋深算之处,他想:“我是刘老板的岳丈,于情不合,于势不利,岳父难夺女婿的天下,所以只能扮定周公辅政的角色。但是这天下迟早收入我老曹家的囊中,我做了周文王,不是为儿子准备好做周武王的条件?舅佬拿走妹夫的天下,阻力会小很多,况且这刘氏公司本来就在老曹家发号施令下运营着,曹家已是实际控股人,魏国内曹家是老板,拥有一大批亲信,我儿子要篡汉代魏,不是水到渠成的事?”因此,作为曹氏公司的接班人,老曹认为必须有这个取而代之的野心和治国安邦的能力。

  有野心,有能力,就能“定大事”,立嗣就要立给“诸儿中最可定大事者”。所谓“定大事”就是能够执行曹氏公司未来发展计划。老曹制定的发展计划,中期目标就是借助女婿这块金字招牌“统一宇内”,结束四分五裂的局面;远期目标就是篡汉代魏,由刘氏公司正式更名曹氏公司,开始千秋万代的事业。

  由于曹氏公司战略目标远大,发展任务艰巨,因此确立继承人是件非常严肃的事。确立太子历来不是件易事,稍有不慎,轻则骨肉相残,兄弟、父子反目,如汉武帝;重则基业尽毁,为他人所笑,如袁绍、刘表之流,因此必须认真对待。

  老曹决定多方面听取意见,认真考察大曹和小曹的“定大事”的能力。

  四、大曹,倾全力争嗣

  那么,谁是最垂涎于这个位子的人?当然是大曹。按“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祖宗规矩,大曹唾手可得这个位子,况且这大曹并不是软蛋,能力突出。但老曹这人很有个性,不走寻常路啊,将这个继承人的位子悬而不决,让大曹心里很是痒痒。大曹在想,威胁不是不存在啊,下面有才智极高的曹植和武略出众的曹彰两位弟弟,特别是这个曹植,曹老头子最是宠爱,如今迟迟不立嗣,一定另有所图,如果我静观其变的话,那很有可能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因此,必须积极行动起来:

  首先,大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大曹在这方面可是花了不少心血。一是积极拉拢老曹的重臣、近臣。凡是老曹倚重的朝中重臣,如荀攸、贾诩之流,都一律友善相交,敬之以礼,问之以策。凡是老曹魏国部属,如相国(副官)钟繇、侍中(秘书)陈群等,都一律争取之,引之为友,亲之以宾。就这样,把老曹周边众数统统拉入自己阵营中来。经过如此运作,老曹身边人都给大曹递话传情。老曹听多了大曹的美评,心想,嗯,这大曹很有群众基础么,确实众望所归!二是极力巴结好老曹的枕边人。史书上有记载:“(曹)干母有宠于太祖,及文帝为嗣,干母有功。”枕边人的耳边风刮起来可比十二级的飓风来得强大,有效果。这位老曹酒色才气样样精通,乃性情中人,自然少不了儿女情长,在大曹争嗣期间,老曹最宠爱的女人是曹干的养母王昭仪。大曹立即行动起来,主动对王昭仪主动献殷勤示好,许诺一旦我大曹当了曹氏公司的老板一定给曹干重要岗位,给王昭仪优厚的养老待遇等等。王昭仪当然知道大曹的用意,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便不遗余力地帮他吹耳边风,于是乎,老曹耳边关于大曹“温良恭俭让”的枕边风不绝于耳。这大曹连老曹的枕边人都能动员起来,确实工作做到了家。

  其次,大曹为老曹做成了想办却难以办到的事。早年,老曹为树自己政治道德的宣传广告牌,将杀了儿子曹昂的张绣委以重任,加官进爵,但是心里始终有个大疙瘩,觉得对不住为他而死的曹昂,而且正因为这曹昂一死,连自己的原配丁夫人对他永不宽恕,心里愧对这对母子。再说,老曹对曹昂相当看好,带在身边想培养成接班人的,因此曾对来前来安慰他的大曹说,“曹昂死了,就是便宜了你们这帮小子。”大曹瞅准了这机会,决定解除老曹心中这个疙瘩,从而获得丰厚的政治资本。于是,张绣就成会曹丕的猎物。这件事,大曹确实很有手腕,手不沾血,轻松搞掂。某次,曹丕借和张绣一起出兵,对其痛骂一顿,“贼,你做掉我大哥,还有什么颜面混在曹氏公司?”张绣一听,知道情况大不妙,这老曹可以让我做广告牌饶我性命,老曹的儿子根本没有必要再竖我这块牌子,迟早有一天会来个清算,不如一命抵一命自杀了事,这样至少可以给后人留条活路。张绣自行了断后,老曹并没有表态,可见他心里欢喜着,“这大曹真能想我所想,总算帮我报了杀子之仇。”

  再次,投老曹所好,标榜自己。老曹业余爱好喜欢搞文学创作,对有文学才华出众的小曹情有独钟,而且礼贤下士,喜欢弄个笔友会什么的,为此特地建个铜雀台招揽天下文士,搞文学交流、创作,以显示自己的文治武功。建安十七年,大曹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后,为了投老曹所好,特设五官将文学一职,聘请当时名重一时的“建安七子”成员担任此职,成其僚属。有史料可证,“建安七子”中除了徐干、应玚外,其余各人都出仕过此职。士子掌握舆论,就是天下悠悠众口,老曹对大曹此举,乐观其成,认为大曹礼贤下士的作风很像老曹我。除交结文友外,大曹也着手搞文学创作。大曹搞文学原创自知不如小曹,就扬长避短搞文学批评。搞批评不就是指指点点,反正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自圆其说,于文采要求不高。大曹针对小曹恃才傲物,喜欢讥评时下文人的弊病,特意将“文人相轻,自古皆然”作为文学批评的切入点,指出文学批评应有正确的态度,就这样草成《典论》,并且刊印发行。《典论》一出,便寄往全国各地,远至江东孙权和张昭,近到朝中大臣、邺下文士,都收到了大曹的著作,估计著作扉页免不了“望不吝雅正”五个大字!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典论》中大曹特地作了个自序,很肉麻地标榜自己,说自己文武全才:武到什么程度呢,比得上曹昂、曹彰,能骑能射,能攻能守;文到什么程度,小曹十岁能文,我大曹更是了得,八岁能文等等。此书一出,广告宣传效果极佳,大曹顿时名满天下。这样的宣传效果,连老曹都眼红,暗自佩服儿子有策划头脑。

  最后,组建阵容豪华的顾问团。老曹这人内心世界特别丰富,猜忌之心很重,稍有不慎,犯了他的忌,那就满盘皆输,继嗣想都别想。针对老曹这种性格,大曹不仅请了贾诩这个混世老狐狸做顾问,贾诩号称“毒士”,奇谋百出,算无遗策,在大曹争嗣这事上帮了大忙。与此同时,大曹引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四人为智囊团成员,号称“曹丕四友”。这四人都是出类拔萃的谋略高手。某次,大曹和小曹一起为老曹出征送行,小曹即兴作文,文采飞扬,对老曹一番歌功颂德。轮到大曹作告别辞,因自知才智不及弟弟,他竟一时无策。吴质见机马上凑近耳语,“你什么都不要做,只管哭和拜,来个真情告白即可。”于是,大曹对着老曹嚎啕大哭,装得父子情深万分,难舍难分。老曹看到此情此景,便得出结论:小曹是华而不实,大曹至诚至孝,还是大曹让我满意。

  

  五、小曹,无意苦争春

  大曹这一厢积极争嗣,全方位、立体化地行动起来。而小曹那一边呢,他是压根就没有觊觎过这个位子,倒是因为老曹过于器重他,认为他就是曹氏公司将来的“定大事者”,从而将小曹推进了争嗣的漩涡之中。话又说回来,凭小曹的才智或多或少应该知道老曹在考虑选择接班人,但是在老曹考察期间,他的所作所为因过于本色,根本没进入临考状态,所以给老曹留下极差的印象。

  对于小曹,老曹原始印象很好,认为“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谁知偏偏在考察期间,小曹竟然是“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优游宴乐,酒醒不知何处,恃才傲物,我自清高;恃宠娇纵,我自放旷。这种做派,不光光大曹阵营那边的人心存不满,甚至连他自己属僚都很不舒服。因此,小曹的群众基础分很低。更让人感到可惜的是,小曹在考察期间,闹出三个非常严重的事件,让老曹很是生气。

  第一个事件是“司马门事件”。大概小曹习惯了被老曹宠爱,有些恃宠娇纵,或者自古才子生性放荡不羁,所以经常做出荒诞不经的事来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豕犬而---演义中曹操原话 ----曹操

。某次,小曹跟杨修两人喝得兴高,私开司马门外出,去KTV飙歌、泡小姐。这就犯了老曹的大忌。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老曹是个军旅出身,带兵打仗,最讲究的是纪律严明;其次老曹猜忌之心很重,这司马门里面是老曹生活起居之所,你小曹开了个口子,我儿子这么多,都像你这样随便进出,万一混进个刺客或者谋逆之徒怎么办?听到小曹私开司马门,老曹很是生气,对爱子小曹是下不了手,就砍了司机师傅。而且有人考证,杨修之死直接起因就是这件事。不过想想也是,老曹认为,杨修身为小曹的朋友,对于如此犯禁之事不加以规劝,反而滋长小曹这种目无法纪的做派,负有不推卸的责任,该杀!

  第二个事件是“艳装门事件”。老曹家世系于寒门,加上军旅生活,眼见白骨遍野,民不聊生的现状,深有感触,因此提倡节俭,节俭,再节俭。可事不凑巧,小曹的老婆是世族大户崔家小姐,养尊处优,过惯了小资生活,喜欢穿得绣花绸衣,打扮得很“IN”。某次,这位小资媳妇不巧撞到家公老曹和眼皮底下。老曹很是生气,心想,你这妇道人家竟然把老子的政令当作耳旁风,一家不正,何以正天下?于是,决定严惩这个不知趣的曹家媳妇。小曹的老婆死得很惨,“以违制命,还家赐死”。

  第三个事件是“竹篓门事件”。大曹全力以赴争嗣,需要一帮谋臣全力包装自己的形象,策划好自己的行动。但是大曹家在王宫禁地,僚属不能跟他同吃同住,因此只得将吴质藏在车上的竹篓里,潜入大曹家中。身为小曹的亲信杨修知道这件事后就报告老曹。大曹见事机泄露非常害怕,吴质却笑着说:“不要怕,没关系。” 第二天,大曹把丝绸装在车上的竹篓里载到家中,杨修又向老曹告密,老曹就派人拦车检查,结果车上只有丝绸没有人,这样,老曹倒是怀疑小曹居心叵测,而不再疑心大曹。这个杨修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按理说,本色未必输于矫饰,那为什么小曹的本色输给了大曹的矫饰了呢?原因是小曹的本色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是“文人相轻”使得他显得“恃才傲物”。小曹才高八斗,那是天纵之才,因此难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且看他与邺下文人集团的关系,虽有交往,但时有讥评。小曹在《与杨德祖书》讽刺陈琳“以孔璋之才(陈琳字孔璋)不娴于辞赋,而多自谓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反为狗也。”又是针砭刘修“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你说孔琳、刘修写文章水平一般,技不如人,那是跟你八斗之才的小曹相比是有相当长的距离。但是举天之下,甚至千古而下,文学才华如你小曹者能有几人?这些个建安文人在当时文坛中算是佼佼者,名重一时,你小曹怎么能够以你八斗之才的水平要求他们?试想,你如此无情地指摘他们,他们怎么可能紧密地团结在你周围?这又给大曹有可趁之机,适时地来了“文人相轻,自古皆然”的批评,瞧,大曹多有肚量?这些帮闲文人自然都跑到大曹门下,免得听你小曹指三道四,这个“为狗”,那个“不逮”。

  二是“我行我素”使得他变成“孤家寡人”。人类社会就是一张“以人为本”的人情关系网,从而实现“互利互助、共同发展”,小曹“以人为本”的意识极度淡薄,自鸣清高,我行我素,毫无与人互为吹捧、提携的想法。据记载,曹操咨询的对象有五人:太中大夫贾诩、尚书崔琰、东曹掾邢颙、西曹掾丁仪、黄门侍郎丁廙。这五人细细分析一下,这太中大夫贾诩,一只谋身有道的老甲鱼,哪里有好处屁股就会往那里放,即使他是大曹铁杆支持者,那也无妨,毕竟只占了一票。剩下几位都跟小曹关系可不一般,或亲、或师、或友,按人之常情,五票中应该有四票倒向的小曹的,结果让人意外:尚书崔琰是小曹的妻叔,是攀得上姻亲关系的,最应该替小曹递话传情才是,谁知这妻叔胳膊往外拐了,大声疾呼支持大曹。东曹掾邢颙是老曹倚重的近臣,老曹特意派他去做小曹的家丞,辅导小曹,但是小曹跟这位邢老师关系闹得很僵,隔阂重重,他这一票二话没说投给了大曹。至于丁仪、丁廙两兄弟是小曹的铁杆子支持者,因为大曹侮辱过丁仪,心怀怨恨,所以无条件支持小曹。老曹搞了场智囊团民主投票活动,小曹二票对大曹三票,“意外”惨败!

  三是“智囊团”成员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为了方便与大曹组建“争嗣”智囊团——“曹丕四友”作比较,小曹也凑凑班子,那么可以称上他羽翼的人估计只有三个半:一对丁仪、丁廙两兄弟、一个杨修和半个邯郸淳。丁氏两兄弟因为跟曹丕有过结,挟着私恨来投靠小曹的,当然是誓死支持小曹的,但是能力并不是很突出,不能够跟吴质、司马懿狡诈之徒相比。而半个邯郸淳,其实也没有明确表示支持小曹,只是高度认可小曹的文采水平,并没有对小曹的政治能力进行品评。剩下那个杨修,大曹小曹两边都讨好,典型的耍小聪明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个“无间道”分子。所谓 “宝剑赠英雄”,杨修曾把自己的王髦宝剑送给了大曹。后来,大曹正位继大统后,还经常佩此剑,并且爱屋及屋,找到王髦赏赐了不少的财物。如果杨修是小曹的铁杆支持者,按大曹睚眦必报的性格,这剑早就丢弃在一边成为废铁了。说不定,大曹一直在感激着杨修这个“无间道”分子,认为他在争嗣过程中,功劳最大。因此,这杨修看似帮忙小曹争嗣,其实要蓄意在搞坏小曹的形象,“司马门事件”有他一份,“竹篓门事件”有他一份,怎么看就是个“无间道”分子。

  有很多人认为杨修就是死于这场大小曹争嗣,其实未然。那么,杨修是为何而死?这里有必要交待清楚,笔者认为与他特殊的身份和特殊的职位有关。首先从特殊的身份来看,杨修的家族势力无比强大,东汉末年有两大家族无比强大,一个是弘农杨氏,一个是汝南袁氏。袁氏袁绍经官渡之战给老曹废了,而杨氏依然“阳壮”地存在。杨修的老祖宗杨敞做过西汉的丞相,杨敞的玄孙杨震在东汉光武帝时做了太尉,杨震的儿子杨秉、孙子杨赐、重孙杨彪,都继承了杨震遗风,晋位太尉,号称“四世三公”。太尉是什么职位?相当现在国防部长,与丞相(总理)、御史大夫(纪委书记)号称为“三公”。杨修就是杨彪的儿子,更微妙的是,他母亲是袁术的妹妹,因此是汝南袁氏的外甥。当年曹操想对杨彪发狠,罗织谋逆的罪行,可惜老杨德高望众,孔融挺身而出救了老杨的命,所以奈何不了他。老曹奈何不了老杨,就对为他说情的孔融和他自作聪明的儿子杨修下手。其次从特殊的职位来看,这杨修的职业是丞相主簿,也就是说是老曹的机要秘书,老曹屁股一撅,聪明过头的杨修就知道拉什么屎,就像老曹在门上写个“活”字,就知老曹嫌门阔了;看到老曹在酥盒上写着“一合酥”,就知道老曹叫大家一人一口分食。杨修犯了大忌,那就是揣摩老曹的心思,比如知他立嗣非丕即植,所以两面讨好,耍尽小聪明。老曹说要做“周文王”,这小聪明不用点拨,就知道老曹的儿子就是“周武王”了。老曹这人眼不瞎心更不瞎,知自己大限已到,走之前必须除之而后快,要不然绝对是个祸害,因为这个人不仅是机要秘书,而且身后还有一个庞大的杨氏家族。这里说个题外话,这杨氏家族虽遭小创,但不伤大体,后来杨骏又成为晋朝太尉,与弟杨珧、杨济把持朝政,势倾天下,时称“三杨”;再后来,也就杨震的十四孙,杨坚结束了魏晋以来的乱局,真正一统宇内,结束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这些都是后话,点到为止。

  六、定嗣,全在意料中

  经过认真考察,老曹最终选择了大曹。虽然已经明确了曹氏公司的继承人,但是老曹并不是很满意大曹。为什么呢?老曹也意识到了大曹的矫饰。

  大曹被老曹立为继承人后,心花怒放。他回到府中以后,心情一放松下来,不免有些得意忘形。当天官居侍中的大臣辛毗前去祝贺。他们以前的私交很好。两人一见面,大曹就忘了君臣礼节,上来就拥抱住辛毗。辛毗躲也不是,不躲也不是,非常难堪。大曹好像没有觉察一样,搂着辛毗的脖子,亲热地说:“你知道我今天有多高兴吗?”辛毗连连祝贺大曹荣登宝座。

  辛毗从大曹府上回到家中,他女儿辛宪英看到父亲表情异样,就关心地问父亲发生了什么事情。辛毗知道女儿有才有识,是个巾帼英雄,就把在大曹府中发生的情况对女儿说了。辛宪英一听,不由感叹道:“太子,是将来取代君王治理国家的人。取代君王登基就位,不可以没有使命感,治理国家临朝听政不可以没有危机感。现在,曹丕刚被立为太子,本来是感伤危惧之时,怎么能得位忘形呢?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是不是预示着魏国的将来不会昌盛?”

  你说连小女子都看得出来,何况是老曹呢。也许是这个原因,老曹在确立太子之后,特意加封小曹,给他个万户侯。他知道,万一情况有变,可再作废立,踢掉大曹,让小曹上。

  老曹将公司的继承人安排到位后,建安二十五年,寿终正寝。不过,他死之前的某些举动让后人感到迷惑。他知大限来时,特命戍守在长安的曹彰即大曹的弟弟也是小曹的哥哥前来听遗训。这就微妙了,用意何在?是想念“黄须儿”曹彰了?还是想临终改诏了?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事更是蹊跷,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因为曹彰未能在老曹一命呜呼前赶到洛阳,所以没有听到遗诏,而据《魏略》记载,曹彰对小曹说,“老曹如此安排,就是考虑把位子传给你!”这倒有意思了,莫非老曹最终还是有意将位子传给小曹,因为考虑到小曹武略方面稍有欠缺,所以特派曹彰前来辅政,一文一武,一张一弛,可能更利于曹氏公司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曹彰就是因为老曹临死前要召见他,并且对小曹说出了自己的猜想,才给自己种下了祸根。某次,曹彰回到洛阳来看望卞氏,陪母亲下下棋吃了几颗枣子,竟然暴病而死。他的死也成为一个谜,而曹彰死的时候,卞氏曾哭着说,“你已经毒死我的彰儿,难道还想对我植儿动手不成?”

  江山谁做主,谁就掌握着江山每个臣民(包括自己的亲兄弟、亲骨肉)的身家

  扬汤止沸,不如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 ----罗贯中

性命,小曹曾作为大曹通向继承人宝座的唯一障碍,让大曹心存忌恨,如今如愿以偿正位继大统,等待小曹将是无穷无尽的打击!

  

  七、大曹,实难定大事

  大曹成为成魏王,继而取代刘汉天下,建立曹魏天下。说句实在话,这大曹心里憋屈,有这么厉害的老爹,又有一个文才出众的弟弟,这两个人是他无法超越的,因此一直生活在这两个人的阴影之下,很压抑。

  可惜,大曹搞起政治来确实不如老曹,论建树可能就是顺水推舟做了魏朝的“始皇帝”吧,虽不是二代而亡,存在却只是短短的四十五年,最后被他的重臣司马懿的后代依葫芦画瓢捡走了天下。曹魏失国,怪也只怪这位大曹缺乏政治能力。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推行的九品中正制,贻祸中国数百年。

  大曹为了拉拢世族,减少篡汉代魏的阻力,采用了尚书令陈群的意见,推行“九品中正制”。正是这个选拔官员制度,致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为什么会采用这个公务员选拔制度?主要是大曹急着想做“周武王”,但是能力有限,难以服众啊,只能跟世族妥协。其实,大曹这一做法明显违背了老曹的公司发展计划。大曹一继承老曹的事业,就急于甩着刘老板这张牌,是急于求成,还是急不可耐,这就很难说了,笔者认为时机不是很成熟,老曹的计划是借刘老板这块牌子砸掉孙权、刘备两个场子后,再取而代之的。也正因为时机不成熟,所以才不得不向世族妥协,获得支持。

  正因为大曹推进了这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控制了中国的政治,使得打老曹辛苦经营起来的基业,没有长久地运营下去,没十年就被世族司马氏所操控,最后反倒被轻松地取而代之。更是此举,影响了几百年的中国历史,使中国一直处于战乱状态之中。因此,大曹最应该承担魏晋以降中国三百年之久分裂的直接责任。

  第二,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缺乏政治家气量。

  政治家需要远大眼光,具备宽广的胸怀,且不说大曹在处理胞弟曹彰、曹彰时卑劣的手段,对待其他臣子,更是心胸狭窄,毫无政治家的气量,以下举人列事二三加以说明:

  一如曹洪。曹洪是曹丕的从叔,吝啬鬼一个,早些年没答应借钱给大曹。大曹因此记恨在心,做了老板后,有了生杀予夺之权后,就因为曹叔叔的门客、家奴犯了点事情,给他下达了“下狱当死”的死亡通知书。要不是大曹的老娘卞太后用计求情,这曹叔叔真的难逃生死九重天。

  二如鲍勋。其父为鲍信,这鲍信为救老曹而战死。鲍勋可以作为公务员的典范,廉洁奉公,在大曹未做老板时,因为发现他妻弟盗窃官布,不顾大曹求情,坚持严惩不贷,大曹徇私不成,因此心怀忌恨;在大曹为老曹守丧期间,鲍勋力谏大曹要重民生少搞形象工程,并且阻止他游猎宴乐,大曹逍遥不成,更是恨杀不能;在攻打吴蜀时,鲍勋又提出时机尚未成熟,反对用兵,大曹恼怒到了不杀不以解恨的地步了。大曹对如此优秀的公务员,为逞私欲,杀之而后快,实在缺少政治家应有的素质。

  三如于禁。于禁是老曹部下“五子良将”之一,因为兵败降于关羽,晚节不保,固然可耻,获释回到魏国,大曹杀了他可以,痛骂他一通再废而不用也行,可这位皇帝却一方面召见他说,回来就好,要继续为国奉献之类的安慰话,另一方面却又在老曹的灵堂画些于禁向关羽讨饶的壁画来羞辱他,手段阴险,不是帝王所为。

  第三,亲手培养掘墓人,缺乏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大曹心胸狭窄,阴险无比,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因此他的“四友”中除尚书令陈群外,其余三人人品俱不佳。如吴质,典型的做了官后就没了人性的代表,作威作福于乡里,引起人们极度反感,死给竟被朝廷谥为“丑侯”。再如司马懿包藏祸心,老曹洞察秋毫,明确指出“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而大曹委以重任,甚至叫他担任篡汉代魏的导演班子成员。后来,这司马懿将这个“禅让天下”的脚本悉数教给了司马儿孙们。有政治能力的帝王是绝对允许自己改朝换代所采用的脚本再次上演,如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后,马上来了个“杯酒释兵权”。再者,中国王朝就是家天下,曹魏天下应该是曹家的天子,而大曹防兄弟如防家贼,喜欢“同根相煎”,大曹不光对待小曹刻薄寡恩,对其他成年的兄弟也都很严酷:不经宣召不许他们到京师、不许他们互相往来、甚至连通信都被禁止,更不许他们随便离开自己的封国。在他们每个人身边都安插了“监国使者”,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最后,这些曹家王公们眼睁睁地看着司马氏轻松拿下曹魏天下,取而代之。大曹的所作所为,明显是在为司马氏篡魏代晋创造条件。

  八、其身,名为公侯实为囚

  大曹搞政治水平一般,整起人是一等一的高手,小曹自然深受其苦。

  那么大曹是怎么整小曹的呢?先卸除左右臂膀,对小曹的党羽下手。大曹一上台,磨刀霍霍,开始收拾丁仪、丁廙两兄弟,两家男丁全部人头落地。紧接着再设局陷害小曹。大曹太了解小曹恃才傲物的个性了,知道他酒一喝要么下笔如有神,要么说出不知天高地厚的话,于是叫平原侯国监国谒者灌均构陷小曹,告他“醉酒悖慢,劫胁使者”。现在,大小曹可不是当年平起平坐的兄弟关系了,而是一上一下的君臣关系,你劫胁使者,就是目无王法,违背皇命,是死罪难逃,要拿来抹脖子的。卞太后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跑着来向大曹求情,一边痛骂小曹不识抬举,一边哀求大曹念在他们兄弟同为她儿子的份上,予以宽大处理。那时候,以孝治天下,出仕入官的途径就是通过举孝廉,这大曹就曾被司徒赵温举荐过孝廉。孝道是大曹的一块政治牌坊,因此卞氏求情,大曹不得不给她面子。大曹也算仁义,知道小曹能诗美文,就当着卞氏对小曹说,“我给你个免罪的好机会,限你七步之内作诗一首,诗成则免罪;诗不成则休怪我不念兄弟之情!”千古名诗《七步诗》就是这样横空出世的。死罪已免,但活罪难逃,小曹接连遭受大曹的打击,先贬为安乡侯,后再贬为鄄城侯,而与此同时,大曹其他的兄弟们都进位为“公”。黄初三年,大曹封诸兄弟为王,小曹搭了顺风车,也进爵为王,不过封邑由原来的万户减至二千五百户,又过一年,大曹叫他去做雍丘王。大曹就是通过不断迁徙封地,让他永远处于颠簸之中,无法使他培植起自己的势力来。

  小曹面对这样的兄长、这样的君王,不得不夹着尾巴做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好在大曹心机过重,可能房事过多吧,连老曹的床上用品都占为己用,做了七年老板,不惑之年的大曹就到老曹那里汇报曹氏公司经营工作总结了。大曹死后,由其子曹叡正位继大统。由于小曹的侄子曹叡年纪尚轻,因此朝中不少人提议迎立雍丘王小曹为帝。正因为有了这么一出故事,所以侄子皇帝对这个才华横溢又深得人心的叔叔防之又防,继续采取父亲的防范措施,一而再、再而三地徙封不已,让他永远处于颠簸状态之中。最后,小曹在颠簸中与世长辞,终于结束了他令人嘘唏的无可奈何的一生。

  那么回顾小曹这一生,他到底有没有“定大事”的能力?可惜的是,由于大曹父子的严密防范,小曹一直处于搬家状态中,名为公侯,实为囚徒,根本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因此,无法测评小曹的“定大事”的能力。不过,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依稀能够找到一些政见,如在《陈审举表》中指出曹魏政权的危机不在同姓而在异姓的权臣;在《与司马仲达书》中指责了司马懿拥兵自强的行为;他的杂文《籍田说》用种地作比喻,主张除去权臣。这些倒说明了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见地。政治才能需要有建树,而非见地。因此,小曹在政治才能无法打上高分。不过话也说回来,按照大曹父子的性格,如果小曹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的话,那就更是性命堪虞!

  

  九、其文,建安文学集大成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小曹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虽然小曹的文学成就和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等这些创造新的文学体式并在这个文学体式里达到了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度的前贤相比,略逊一筹,但是小曹却是汉诗这种文学体式的发展道路上标杆式的人物,他将四言诗为主体地汉诗推进到了五言诗这个发展轨道上来,一直影响到了魏晋南北朝的诗歌,也影响到了李白、杜甫等盛唐诗人。应该未有李白、杜甫之前,曹植是首屈一指的,即使有了李杜这样的后起之秀,也未能影响曹植的在文学史上的重要位置。因为他代表着五言诗的最高的高度。

  一、他,留下了瑰宝式的文学作品

  小曹虽以诗闻名,最著名作品却并不是诗作,而是《洛神赋》。这《洛神赋》写得实在精彩,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想象丰富而绚丽,词藻华丽而不浮躁,刻画传神而又细腻,是赋中的精品中的极品。其中不乏一些精美的句子,最为著名莫过于形容洛神“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这后来用来赞美王羲之书法之美,可谓异曲同工。《洛神赋》对美女的描写,从抽象到具体,从神韵、风仪、情态、姿貌,到明眸、朱唇、细腰、滑肤,描绘得淋漓尽致,使人如闻其声,如睹其形。千古而下,驾驭文字能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水平,可寥寥数人!因此,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称道,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专门为《洛神赋》配了个图,共有4段画卷,不过《洛神赋图》真本已失传,现在多为宋代摹本,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多处。《洛神赋》为千古不朽的文学名篇、《洛神赋图》为千古流传的名画,可谓中华文化一对奇珍。

  这《洛神赋》还牵涉出一段千古历史疑案,由于《洛神赋》原名叫《感鄄赋》,而“鄄”与“甄”两字又互为通用,根据小曹对洛神宓妃如此惟妙惟肖的描写,有人猜想小曹对大曹的老婆甄氏关系暧昧。这对叔嫂是否有非正常关系?笔者的观点是认为子虚乌有。这里就稍作说明。《感鄄赋》是小曹到大曹那里汇报个人思想总结后,回封地鄄城,途径洛河而写的一篇赋。《感鄄赋》按题意解应当是回鄄城有感。辞赋有一种传统手法,就是托香草美人以明志,赋中的洛神宓妃喻指小曹心目中理想的明君圣主,而洛神远逝则喻指小曹不遇明君。因此《感鄄赋》是小曹抒发怀才不遇之情的作品。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

单恋是一朵娇美的花抓住黄风怪的办法的故事李敖的大学时光校园恐怖故事之追命拇指姑娘的儿童故事张昭为什么不被孙权重用小猴子的苦恼铁皮玩具羊的故事城里的阳光台湾第一渡——两大将归来被杀历史上的刘表真是软弱无能之主吗沙斑鸡妈妈智斗狐狸居里夫人的故事十八岁的蓝色运动衫鸭妈妈的雁宝宝吓浅浅,别回头岳飞弹琴感刺客源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故事不做第一,只做唯一有个傻瓜深爱着你巡山人故事系列:侍棺蛇奴(一)监护室惊魂点彩灯来历的故事寻找冰泪草小乌龟看花农夫和秃尾巴狼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小山羊机灵的故事广场上的邪灵谈谈《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