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上从不怕淘汰的人,都做对了哪些事?
文/张良计
1
与其拼经验,不如拼洞察
你一定听过这样一句话:
“很多人说起来有10年工作经验,但实际上他只是把1年的经验重复使用了10年。”
这讲的就是经验的质量。
很多工作了八九年的人,简历上风光无限,又是大公司总监,又是团队灵魂人物,但如果细究去问,答出来的东西往往都经不起推敲。这样即使简历上写着有8年经验,10年经验,实际上能力和一个刚毕业两三年的人没有区别。
最近我好几个猎头朋友跑过来跟我吐槽,说现在面试的中高级管理者越来越水。
比如有一个面试者工作了10年,简历上写着过去一年带领团队创造了300%的增长业绩。
然而,就这一句话结束了。
我朋友问他具体是什么东西的业绩,这个业绩是属于他领导的部门还是和其他部门合作的,是什么样的改革或契机让他在短时间内创造如此显著的增长,他在这个过程中具体起到了哪些作用……
竟然,一个都答不上来。
我这猎头朋友着急啊,她找这个职位的人选找了大半年,但这位候选人半桶水的状态又让她隐隐担心。
后来她经过多方打听终于知道,这个面试者确实是前公司里的一个总监领导,可能力很一般。虽然工作了近10年,但属于浑水摸鱼的类型。公司业绩的增长更多是依靠其他团队的配合,他只是参与了其中而已,并未有什么突出贡献。
我们不能说这个人简历造假,但这种含糊不清的说辞在职场中很常见。
如果碰到HR新人,这样做或许可以蒙混过关,可现在经济大环境不好,所有公司对HR和猎头的专业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这个专业度,不仅是“找人方法”的专业度,更是对“业务理解”的专业度。比如我在面试HR的时候经常遇到的问题是:
1、你做的这个项目遇到过什么困难?
2、其他人是怎么想的,你又是怎么想的?
3、为什么你的想法和其他人不同?
4、为什么你相信自己是对的?
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对方是HR,说这个提问者是业务部门的老板我都信。
你再也不能把HR面试当做走过场的形式,也不要妄想拿着网上“如何给面试者留下好印象”的套路就蒙混过关了。
如今是拼真刀真枪的时代,没点干货的人一定会被淘汰。“X年经验”这种东西,只有参考意义,更重要的是你要对行业有洞察。
经验人人都有,只要时间呆的够长就可以;洞察并非人人都有,它需要思考,打磨,推翻,重启,实践,论证,优化。。。。。。 每一步都是对自我知识的更新,得出的每一条结论都能切中行业的要害和顽疾。
这种人才,最有价值。
那如何培养自己对行业的洞察呢?回归到工作的日常:
a)从细微处总结洞察
工作无小事,这是我的观点。
说没有小事,是因为你要学会从任何小事中总结出大事。工作流程,做事方法,合作模式甚至沟通方式,每一件日常背后都能挖掘出值得思考的东西。
这些不断积累的总结,最后将汇总成这个行业的底层运行逻辑。越早看清楚的人,机会越多。
比如一个简单的跨部门合作,遇到其他部门不愿意配合的情况,你可以用一系列问题来开启连环思考:
1、它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不愿意配合?是我计划不够周密,还是时间安排有问题,或是资源分配上出现分歧?
2、这个问题会造成哪些连锁反应和影响?会不会影响项目的整体进度?会不会在之后的合作上出现裂痕?
3、这个问题会牵涉到哪些人,他们各自的立场都是什么?不愿意配合是对我这个人有意见还是对整个事情有意见?
4、如果我要解决这个问题,我需要得到哪些支持?是找大老板直接求助?还是我过去和他们部门领导沟通?或者我甩手不管,等其他人出面帮我解决?
我把这种思考方法,叫“从一个小点,扩散出一个宇宙”。你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要回答好,但每一个问题都要先想到。
这就是洞察。
洞察是对所有信息的归纳、总结和提炼,从而找到背后最本质的原因。它不是对信息的照本宣科,而是对信息的多次理解和加工。
表面上看“不愿意配合”只是一个日常的工作矛盾,实际上可能是整个业务战略方向上的分歧问题。
解决它的方法,绝不是你偷偷发一封投诉邮件给大老板然后去撕逼,而是大家坐下来详细讨论各种可能性,在大方向上先达到统一。
这是我的亲身经历。
培养自己的洞察力,最好就从身边最简单的事情开始总结起。把它们写在随身带的小本子上,或者做个电子备忘录。时间久了,你对这个行业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刻,这才是你最宝贵的财富。
以小见大,积跬步足以致千里。
b)具备反方思维
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人跟自己唱反调的情况。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被情绪所左右,光顾着去吵架了,却少有人冷静下来思考。实际上,如果我们站在反对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往往会得出让人惊喜的答案。
比如我曾在一次会议中主张用高举高打的方法推广一个新产品,可对面的一个同事一直跟我唱反调。
他认为把广告费全花在电梯屏,地铁站,APP开屏广告上并不能产生直接的转化效果,反而做一些垂直社区的内容植入会更精准有效。
后来我们的解决方法是两者并行。先做垂直社区的内容植入,小步快跑看看效果,然后再决定是否高举高打趁胜追击。
这就是反方思维的运用,它是对自己不断的查漏补缺。
理解你的“反方”,从情绪中剥离出有道理的东西,然后结合你的思考提出新的观点。
这是另一种培养洞察能力的方法。
我最喜欢用的一个问句就是:
“我如果是别人,我会怎样反驳自己的观点?”
百试百灵。
2
与其等着被淘汰,不如主动去出击
前两天在看雷军的故事,里面有一段让我印象深刻。
雷军在创立小米之初时,为了找到合适的供应商,天天在外面跑。5个月时间见了1000多个人,瘦了20多斤。
5个月1000人,平均一天就是7个人。每见一个人都要详细介绍自己的产品,规划和未来蓝图,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这工作量想想都很恐怖。
在这之前雷军是金山软件的总经理,早就实现了财富自由。他本可以拿钱去做做投资,过过逍遥日子。可他却愿意放下面子,连对一个地区小工厂的领导也客客气气,一趟趟不知疲倦去拜访。
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至少我看到许多人远没有雷军那个成就,只是年纪到了,职位高了,就喜欢摆架子,不做事了。每天沾沾自喜,好逸恶劳。
这是很危险的。
职场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今再没有那种做到管理层就可以动动嘴皮子,指挥一下就够了的好事。
如果你不能解决问题,产出价值,无论职位高低,一样会被淘汰。
最近腾讯、京东、阿里从高层开始裁员就是很好的例证。说是给年轻人让位置,实际上是让一批不能跟上企业发展节奏的人提前下岗。
这就是现状,但你也不必过分焦虑。因为与其坐以待毙,你还有很多行动可以去做。比如说,主动出击。
首先,是主动学习新知识。
学习这个事情,并不一定越年轻越有优势。只要你不被过去的经验所禁锢,时常提醒自己不要陷入到固化的思维中,不要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其实你才有优势。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你并不是从零开始学习,而是从中途开始进化。换句话说,你是有基础的。相较于年轻人而言,你理解起来其实更快,只是看你愿不愿意去理解而已。
就拿我所在的营销行业而言,过去几年很多人觉得互联网颠覆了市场营销的所有方法,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可怕。
互联网只是增强了某些手段,给某些过时的营销手法重新赋能而已。但营销的本质从古至今都没有改变,那就是建立独特的品牌联想,最终促进产品销售。
举个例子。
我一个朋友曾在一家传统广告公司,给品牌做天猫的营销活动。天猫那边的小伙伴丢过来一堆介绍文件,又是超级品牌日,又是聚划算,又是粉丝狂欢节的,一般人看了早就头大了。
可他呢?
他花了一天时间去研究每个文件里的机制和区别,然后再解释给自己团队的小伙伴们听,最后带领大家做了一份超棒的方案,成功帮客户拿下天猫最大的超级品牌日项目。
我在听这个故事时,记忆最深的地方是他拿着天猫给的文件一遍遍问电商部门的同事,这个是什么意思,那个和我们平时做的有什么区别。
他一个35岁的人,向年纪比他小七八岁的人请教,搞得人家都不好意思了。可我觉得他特别厉害,既然自己不懂,那就主动去问,而不是端着架子,这是让我最敬佩的地方。
在千变万化中,去寻找那些不变的东西,再结合自己的经验不断去改进。
这是第一个“主动出击”。
第二个“主动出击”,是主动构建自己的信息网络。
“职场中年人”的人脉其实是相对广阔的。毕竟工作了这么多年,前同事、前老板甚至猎头都应该认识不少了。如今他们散落在行业的各个公司里,而且普遍身居中高位,这都是你宝贵的人脉资源。
只要你平时做人还到位,与人为善,这些人都可以构建成你的信息网络。
比如哪家公司最近有什么动作,哪家新公司最近势头很猛,行业里发生了什么趋势变化,哪里有新机会还不错,甚至是八卦新闻等等,这都可以互通有无。
整理一下你的“熟人清单”,你会惊讶地发现其实还认识不少人。你只用有意识地和他们增加往来,打开信息通路,保证自己不要滞后,就已经甩开了一大波人。
以上两个“主动出击”,都不需要花特别大的力气。只要迈过心里那道坎,一切都很简单。
这不是你能不能,而是你愿不愿意。
3
与其拼体力,不如拼“识人”
这是今天最后一个建议。
所谓“识人”,就是识别对方靠不靠谱,有没有能力,能不能做大事。
工作五六年甚至更久的人,大多数都应该开始管人。很多人以为管人就是安排下属把事情做好,自己便可高枕无忧。
这是个极其错误的想法。
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接触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想法也越来越多,你如果不能在某一个方面镇住他们,不服你是分分钟的事。
厉害的管理者,都有一套拿手绝活,让下属们心甘情愿跟着他一起做事。这就是人心的作用。
我曾经遇到一个老板就是如此。
她在专业能力上其实并没有教我许多东西,可她却是我的伯乐,不断为我在公司里争取更多的表现时机,在客户面前也极力推崇我。这都让我获得了非常多成长和曝光的机会。
她做管理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挺”自己的下属。而且她一眼就能辨别出一个人是真有本事,还是胡说八道。
即使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与她再共事,我依然非常感激。这是她的人格魅力。
而这样的人具备很强的向心力,在职场上很容易建立起一个稳固的团队,创造出巨大的价值。而且这种人很难被淘汰,因为一淘汰就可能淘汰掉一整个队伍,对公司而言是巨大的损失。
就像《水浒传》里的宋江一样,比武力他没有林冲、武松高,比智力也没有吴用、公孙胜厉害,可做老大的偏偏就是这个“文不能安邦,武不能服众”的人。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懂用人,会服人。
所以如果你在职场上开始带团队了,不妨先问问自己:
1、我的下属服不服我?
2、他们愿不愿意和我一起共事?
3、我能不能带领大家创造更大的价值?
不想被淘汰,就要反客为主,想清楚公司淘汰你的成本是多少,它是否会大过公司所获得的收益。当你越往上走,考虑问题的重心越要从个人向团队倾斜。
不想被淘汰,那就让自己的“被淘汰成本”尽可能提高。这个成本不仅仅是你的个人工资,而是你这整个团队的价值,你在里面扮演的角色,你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甚至你在客户那边的形象……
这都是你的 “帮手”。它们都是公司要淘汰你时,不得不考虑的负面效应。当你所牵连的事情越多,牵连的人越多,就越难被淘汰。这就是“抱团”的力量。
而这一切的关键,就是会“识人”。
识别不同人的能力,配备合适的专业岗位;识别不同人的性格,创造适合他发挥的空间;识别不同人的需求,懂得如何做到利益捆绑。
知人善用,人尽其才。做到这一点,你会获得巨大的回报。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依然是大家熟悉的三段式。最后简单总结一下:
如何做到难以被淘汰?
1、与其拼经验,不如拼洞察;
2、与其等着被淘汰,不如主动去出击;
3、与其拼体力,不如拼“识人”;
以上,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来源:张良计(ID:zhang_liangj)
蔡康永揭露职场真相:所有的工作,其实你都不会喜欢 在职场,要把自己变成水 职场中,记住!提升自己,比什么都重要做一个无可替代的员工文/刘英团很多时候,我们感觉我们够用心,也够勤恳,却没有被提拔,甚至连赞赏也没得到。我们可能牢骚满腹: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然而,我们却忽...
你赢了工作,丢了生活,又如何?文/谢可慧和M小姐约在江南的梅雨季节,躲雨的人比外出的人多,连昔日熙熙攘攘的咖啡店,也没有那么多人。她说,想和我聊聊。M小姐是我十...
职场达人会对职场新人说什么?上周在知乎上看到有人问这样的问题,忍不住多看了几眼答案,感觉很有趣,我也在问自己同样的问题,如果有机会让你遇到刚毕业初入职场的Ta,...
谁能给你机会,让你如愿以偿文/Miffy别总是抱怨自己怀才不遇,工资太少,先去想想怎么提高自己的能力,怎样让老板赏识吧。近段时间,已经不止听到一个人对我抱怨:公...
一个小聪明,毁了前程,所有人都应该深思有一个小女孩刚毕业就去了法国,开始半工半读的留学生活。渐渐地,她发现当地公共交通系统售票处是自助的,也就是你想到哪个地方,...
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你的名片文/沐沐朋友小M给我讲过他的一个经历:三年前他刚工作,家里急需用钱。他找当时的部门领导,领导只是简单问了几句,直接从个人账户转给小M...
最好的休息,不是睡觉文/龙影部落我认识的网络红人A是一个激情四射的男人,感觉他每天都有用不完的时间:写书、讲课、看书、赚钱、参加各种节目,他把自己的时间分割成很...
为何你工作三年仍然没有给你合理加薪?三年不挪窝,升职加薪机会多。这是在大学毕业生之间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据统计,多达70%的毕业生会在三年之痒内放弃原配,这些人中...
职场新人:谨慎绕开表现陷阱表现积极的陷阱之一:乐于受人指派你总是想:我是新人,我多做事,总可以挣得正面的印象分吧。其实不然。超过七成的新人以毫无怨言地受人指派来...
30岁前后,这四件事你一定要去做文/哈叔1、圈子要混,但一定要精挑细选圈子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很大,毫不夸张地讲,一个人的圈子往往能决定他的命运和未来。这么说...
骆驼在动物园里的小骆驼问妈妈:“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睫毛那么长?” 骆驼妈妈说:“当风沙来的时候,长长的睫毛可以让我们在风暴中都能看得到方向。” 小骆驼又...
用离职换来的体悟:人生没有最佳时机每个人都有感到失落迷惘的时候。人生用专制又霸道的方式运行着,每当我们心想一切尘埃落定、生活稳固的时候,生活总爱给我们惊喜,粉....
职场寓言五则文/余可及一、知了和蜜蜂清风微拂,绿树轻摇,一只知了在树上响亮地叫着。有个行人走路热了,来到树下歇息,凉爽之余,赞道:知了声如雨,真美啊。知了在树上...
给应届毕业生的8点建议,求职找工作必看最近一年,因为招新人,也因为不少朋友面临毕业,所以目睹或耳闻了一些应届生找工作的事情,其实一直想找个地方说说自己的想法,但...
麻烦你干好你的本职工作文/李尚龙01麻烦你干好你的本职工作。这句话是曾几何时老师家长和长辈对学生说过最频繁的话术之一,当你在打游戏的时候,家长走过来,关了电脑,...
有一个推销员,出名的原因是能够卖出任何东西。他已经卖给过牙医一支牙刷,卖给过面包师一个面包,卖给过瞎子一台电视机。但他的朋友对他说:“如果你能将防毒面具卖给驼鹿...
谁没写过几封辞职信文/石兵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心中有满腔热情无处释放,总是不停地与同事交谈,想尽快学到业务知识,也让对方加深对我的了解,结果却事与愿违,大多数人...
我知道大城市压力大,但你最好赖在那儿别走文/周小北01作为一枚在大城市生活过的人,要奉劝那些向往小城市安逸生活的童鞋们:没事儿千万别到小城来。在大城市时常会感....
挫折是双温暖的手文/鲁小莫上大学时,志刚是公认的才子。专业学得好,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毕业后踏入社会时,志刚的心里充满自信。现实却以变幻莫测的面目出现。志刚求.....
福建省连城县鲍斯乡双泉村淘宝服务站。30多平米的空间里,摆满了各种快速消费品。在一张办公桌前,邹宗勤熟练地敲击着电脑键盘,和周围的村民确认了商品,然后下单。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