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为何能15年来一直稳当华人首富
创业至今60多年,虽历经多次经济危机,但没有一年亏损;自从1999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华人首富以来,15年间不管风云如何变幻始终稳居这一宝座。这就是李嘉诚。
李嘉诚,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成为超人之前的那个人
“外人都将他看作超人,而他自己,则始终将自己看成是变成超人之前的那个人。”
85岁的李嘉诚,从早年创业至今,一直保持着两个习惯:一是睡觉之前,一定要看书,非专业书籍,他会抓重点看,如果跟公司的专业有关,就算再难看,他也会把它看完;二是晚饭之后,一定要看十几二十分钟的英文电视,不仅要看,还要跟着大声说,因为“怕落伍”。
这种勤奋和自律,非一般人能比。
关于工作习惯,最为著名的细节是李嘉诚的作息时间:不论几点睡觉,一定在清晨5点59分闹铃响后起床。随后,他听新闻,打一个半小时高尔夫,然后去办公室。
熟悉李嘉诚的人士表示,他是一个危机感很强的人,他每天90%的时间,都在考虑未来的事情。他总是时刻在内心创造公司的逆境,不停地给自己提问,然后想出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到危机来的时候,他就已经做好了准备”。
一个被广为传播的事实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而在这之前,李嘉诚已经准确预见,并早已做好了准备,等到危机来临时,集团不但安然无恙,还从中获得了扩张的机会。
作为一个商人,李嘉诚对数字尤其敏感。
从20岁起,李嘉诚便热衷于阅读其他公司的年报。除了寻找投资机会,也从中学习其他公司会计处理方法的优点和漏弊,以及公司资源的分布。他自称可以对集团内任何一间公司近年发展的数据,准确地说出其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看一看便能牢记,是因为我投入。”
对于信息的重要性,李嘉诚常常一再强调。虽已85岁高龄,但他对新技术的了解,并不逊于年轻人。在李的办公室,左手边摆着两台电脑,实时显示旗下公司的股价变动。而在侧面办公桌上,则摆着他的苹果笔记本,这是他日常工作所用的。
每天早晨,李嘉诚都能在办公桌上收到一份当日的全球新闻列表。据一位跟随他十余年的人士透露,这份新闻列表并非摘要,而是一个又一个的新闻标题,多来自《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金融时报》等全球知名媒体。李嘉诚会先浏览,然后选择其中想看的文章,让人翻译出来细读。
李嘉诚的这个习惯坚持了十余年,并因此而专门设立了一个四人小组,负责这项工作。而他之所以看标题,不看摘要,是不想被别人误导。
据另一位员工透露,以前,李嘉诚看新闻喜欢纸质版,iPad出来之后,他就只看电子版了。李现在用的是iPhone手机。
这些习惯,让李嘉诚始终站在资讯的最前沿,也让这个老人投资了一系列高科技公司。
李的多位下属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李嘉诚非常善于问问题,遇到一个新事物,他总是会想,这和我、和我的公司有什么关系?他总是会将自己的问题交给专业的人去寻找答案。
比如,在Facebook等社交媒体开始火起来的时候,李嘉诚曾经问过旗下公关团队一个问题:怎么看待其和平面媒体以及网上媒体对集团公关的影响?
为了回答李嘉诚的这个问题,公关团队专门召开最高会议进行讨论,形成专题报告向李汇报。有趣的是,最后这个团队甚至开发了一款软件,专门用以评价不同渠道的公关效果。
“如果李先生是个停滞的人,就不可能有今日之成就。”李嘉诚的一位下属感叹,“外人都将他看成超人,而他自己,则始终将自己看着是变成超人之前的那个人”。
与自己相处
他几乎从不生气,见到所有人,都是一副标准的笑脸。
熟悉李嘉诚的人,也常说他们看不懂他。他几乎从不生气,见到所有人,都是一副标准的笑脸。
“他真的没有生气过吗?他会因为什么事情而难过?他发过火吗?”面对这一连串问题,几位跟了李嘉诚十年以上的下属一脸迷茫,想了很久,他们实在回忆不起是否有过这样的场景。
当你问起李嘉诚强势的一面时,其中一位跟了李二十余年的高层反问:强势怎么定义?
在她这么多年的印象中,李决断非常之快,但并不是个咄咄逼人的人,他很会倾听下属的意见,“如果你是对的,他会听你的,而不是坚持他的”。
在生活中,李嘉诚时常表现出单纯快乐的一面。走在香港的大街上,李就变成了一个念旧好玩的老头,总是和身边的人说,这里原来是啥样的。
另一位跟了李十几年的下属透露,李嘉诚喜欢看电影,而且,看电影时,他的“代入感”很强,每次都会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然后随着剧情起伏,“过他们的生活”。
在这位下属看来,李嘉诚其实是个感情很丰富的人,但他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很懂得控制自己的情感。
李嘉诚将这种冷静归于他喜欢看书,“我喜欢看书,什么书都看,这对我都有用,今天有用,明天也有用。所以,很多大事来的时候,我也能解决”。
孤独是他最自然的常态
“他会不断自己抛问题、自己回答。”
虽为华人首富,但李嘉诚却过着清教徒般的生活。
镜头前,李总是蓝黑色西装套装搭配白衬衫,而领带永远是蓝白色系,李乐于向别人展示他穿了数十年的西装皮鞋胜于向别人展示他成功的生意。
李的办公室,像他的打扮一样简单,除了一望无际的维多利亚港海景。
偌大的办公桌上,只有一沓很小的便笺纸,两支笔,一副放大镜,李每周在这里工作五天半。
办公桌的对面,是黑色的沙发和茶几。没有靠垫,没有烟灰缸,也没有潮州人最喜欢的功夫茶具,只是孤零零地摆着一个装饰盒。
李嘉诚办公室最惹眼的,是清代儒将左宗棠题于江苏无锡梅园的诗句: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这24个字,凝聚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而李嘉诚则将其视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孤独感是他最好的朋友,也是他最自然的常态。”那位熟知李嘉诚经历的高层如此评价道。在她看来,经历过少年磨难的李嘉诚,早已习惯了孤独的感觉。
回忆早年的苦学生涯,李说,“别人是自学,我是‘抢学问’,抢时间自学。”
这是一个孤独之旅,命运剥夺他的,李要靠自己抢回来。没有学历、人脉、资金,想出人头地,自学是他唯一武器。
“孤独是他的能量,也是他的朋友。独处时,他脑海会开始做思想的挣扎,会不断自己抛问题、自己回答。”李的一位友人说,“他现在的习惯,就是来自于此。”
在创办长江塑料厂时,李又开始订阅英文《当代塑料》及其他西方专门的塑料杂志。与此同时,李开始将部分资金投资华尔街上市公司股票,李从不按直觉投资,而是仔细研读公司财报,研究商业规则。华尔街财报是李的英文老师、商业教练,也是李的私人投资获利来源。
在这位友人看来,经过几十年的磨炼,李嘉诚早已学会了和孤独相处,所以,登上人生的高峰之后,少有高处不胜寒之感。
在李嘉诚的办公桌上,有两块小玻璃,上面是李自己写的两段话,一段是:求百事之荣,不如免一事之辱;邀千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而另一段则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建立在尊重之上的商业帝国
早在很多年前,李就已经不管具体业务,他的时间和精力,基本花在“定坐标”上。
相比他内心的隐秘世界,普通人更感兴趣的是他的财富帝国。
一个地产商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李最让人敬佩的,不是他在香港的成功,而是他在世界上的成功。同为商人的他感慨,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成功商人很多,但一旦走上国际化道路,许多人就因不适应而铩羽而归。
但李嘉诚不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李就一步一步走向世界,且屡战屡胜,几乎从无败绩。
而今,李嘉诚的商业版图遍布全球52个国家,从事的产业,横跨通信、基建、港口、石油、零售等多个领域。集团员工超过26万人……他是如何做到的?
“build on respect(建立在尊重之上)”。李嘉诚身边一位高管脱口而出。
在李嘉诚身边的高管们看来,尊重所有人,是李嘉诚公司的核心文化,也是这么多年其能够驰骋全球的秘诀所在。“每个人都有很多选择,为什么要跟着你?你给我很多钱,但需要牺牲我的尊严,我不会跟着你;但如果你因为我有能力,尊重我,给我空间和舞台,我一定会跟着你。”
一个可以佐证的事实是,在李嘉诚旗下公司,员工的离职率通常都非常低,多数员工都是跟着李打拼了数年的,这里当然也包括很多老外,“他们能留下来,更是因为如此(被尊重)。”
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中,李嘉诚时时处处都表现出这一点。李认真地倾听每一个人的问题,生怕没有回答清楚,约好了用普通话采访,李就一直用普通话,虽然潮州话对他来说更自如。李会照顾每一个人的感受,听问题时,专注如小学生;回答时,一定会看着对方。
李给每个人都发了一张名片,但轮到摄影师时,名片派完了。让人意外的是,采访进行到一半,李突然向远处的助手要了一张,补给了摄影师。他的举动是如此自然。
李嘉诚不希望别人称呼他为老板,他更愿意以“领袖”要求自己。“一般而言,做老板简单得多,你的权力主要来自你的地位,这可能是上天的缘分或凭着你的努力和专业的知识。做领袖就比较复杂,你的力量源自人性的魅力和号召力。”在一次接受访问时,李曾这样自我解答:“做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态度与能力一样重要。(www.23lz.com)领袖领导众人,促动别人自觉甘心卖力;老板只懂支配众人,让别人感到渺小。”
据高管们透露,早在很多年前,李就已经不管具体业务,他的时间和精力,基本花在“定坐标”上。
比如说,负债率。李嘉诚对这一指标的控制,近乎偏执,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旱时,要备船以待涝;涝时,要备车以待旱。一家公司即使有盈利,也可以破产,一家公司的现金流是正数的话,便不容易倒闭。”
工厂是最好的课堂
“现在很多人只知道李先生是富豪,却忘记了他是做工厂出身的”。一位跟了李嘉诚十几年的下属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是解读李嘉诚的另一个密码。
与重视定坐标一样,李嘉诚对细节也很重视。
李嘉诚基金会负责具体项目的罗慧芳女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做的一个医疗方面的项目,李对每一个数据都很清楚。他甚至也会自己打电话去抽查,有一次,其中的一位患者接到一个香港打来的电话,对方开口就说“我是李嘉诚”,把他吓了一跳。
“现在很多人只知道李先生是富豪,却忘记了他是做工厂出身的。”一位跟了李嘉诚十几年的下属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是解读李嘉诚的另一个密码。
“做工厂的人,对细节要求非常严格,李嘉诚开始做表带,后来做塑料花,这都需要对细节的把握。”据这位高层透露,即便到现在,李依然有着工厂情怀,他看到一个杯子,就拿起来研究说,这个可以怎么做怎么做。
对李嘉诚来说,早期的工厂经历,是他最好的课堂。对做一个塑料花,原料怎么来的,怎么出口,怎么办手续,他了如指掌,而其对世界经济形势的认识,最早也来自这里。
七个关键词告诉你李嘉诚为何不败 李嘉诚经典语录 李嘉诚励志名言徐小平:一个执着地寻求生活意义的人两只皮箱一个梦,雄心壮志离家园,1987年年底的最后一天,徐小平怀揣着一个留学梦去了美国。归去来兮,1995年年底,在俞敏洪的...
吕长城:混沌里的狂奔者年仅26岁的吕长城已历经人生的大起大落,他把芳草集迅速打造成知名的淘品牌,现在又面临新的挑战。今年才26岁的吕长城,其实已有了10年的商业...
冯仑:当你觉得很牛逼的时候,其实别人都在看你笑话文/李天波同样是为了妞,我看到华人中不同的例子。香港一位大老板,小女儿出生,花4亿多港币买了一块以女儿名字命名的...
岳云鹏:从厕所清洁工到央视春晚大明星文/京华2015年2月,30岁的青年相声演员岳云鹏登上央视春晚,与搭档孙越一起表演了相声《我忍不了》,其幽默的语言和呆萌的表...
追梦男孩梁博:用好声音丈量青春的高度文/田野醉美木吉他:爱上你不是我的错1991年3月25日,梁博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里。父亲经营一家汽车配件门...
陈年:我的1984或许与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有关,对于1984年,陈年印象深刻。那一年的好多事陈年都记得:自己于1984年上高中、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
自信未必开出最美的花,却可适时结果 那时,柴静还是一个大学生,她最喜欢听电台的一个夜话节目。 她提笔给主持人写了一封信,说她有一个梦,梦想有朝一日也能坐在录音室...
站在巨人旁边的勇气文/雷茂盛她弹得一手好钢琴,从小的梦想是当音乐家。然而上了大学之后,她才发现,自己并不是学音乐的料。于是,她改学经济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后,她到...
从保安到央视著名主持人曾在央视直播潸然落泪的安徽籍央视主持人赵普的人生经历!每天早上7点打开电视机,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节目中,朝气蓬勃的新闻主播赵普就以.....
Takum创始人李博:我潮故我在用80后的个性打造时尚潮品牌阳光、帅气的李博被称为业界最潮的老板。这个华丽天秤男率真、个性,是典型80后的创业者。李博的理想是:...
分答创始人姬十三:创业必须找到不断尝试的勇气文/清如【人物名片】嵇晓华,网名姬十三,果壳网、分答创始人。姬十三的创业历程就像做实验,不断尝试,不断探索,最终得到...
小伙先天无双臂,却用双脚照顾母亲他的故事催人泪下文/朱熙勇陈俊1989年大年初二,在湖北省恩施巴东县水布垭镇许家湾村一组的一户农家里,出生了一个男婴,这个孩子就...
刘谦:我的人生一样新奇200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一名长得帅气、嘴角不时挂几丝坏笑的魔术男孩,用神奇的金戒飞入鸡蛋魔术,倾倒了全世界亿万观众。这名青春活力、无限...
在刚刚结束的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女子短道速滑500米决赛中,王濛以43秒48的成绩夺得金牌,成为中国冬奥会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卫冕的冠军。 值得称道的是,当王濛冲...
刘强东:我如何从卖碟做到身家六百亿现在只要有一个主意,你可以拿到3000万美金的投资,真的很容易,很多人很高兴,但是不要忘了,你拿到多少融资不是你的财富,你拿到...
好像是在一次电话采访中,一个记者曾经问过我一个很好玩的问题:李连杰,你这些年都一帆风顺,你是怎么变得这么强大的呢? 这位记者采访我之前肯定没做过认真的准备。首先...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临终前有两大遗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半年多没能给他找到最好的弟子。事情是这样的:苏格拉底,在他生命的最后,想要考验和启发他的助手,他的助手...
盘点那些成功的坏老板史玉柱新书最近很火。他在新书中提到,和马云在飞机上讨论企业家一定要是坏人,两人谈的很投机。事实上,不光史玉柱和马云,坏老板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演讲者站在高处,一般在讲完后,会很快环视全场,目光所及,后排中间的位置。机会不仅仅前排有,后排的机会也不小。 说这番话时,朋友程曦压低声音,狡黠地笑了笑。她说...
李琦:有梦想让人与众不同文/兮兮寒2013年10月7日,第二季《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一个大嘴巴小眼睛的蘑菇头男生,凭借其厚重中带着沧桑,沙哑中透着深情的嗓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