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为何能15年来一直稳当华人首富
创业至今60多年,虽历经多次经济危机,但没有一年亏损;自从1999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华人首富以来,15年间不管风云如何变幻始终稳居这一宝座。这就是李嘉诚。
李嘉诚,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成为超人之前的那个人
“外人都将他看作超人,而他自己,则始终将自己看成是变成超人之前的那个人。”
85岁的李嘉诚,从早年创业至今,一直保持着两个习惯:一是睡觉之前,一定要看书,非专业书籍,他会抓重点看,如果跟公司的专业有关,就算再难看,他也会把它看完;二是晚饭之后,一定要看十几二十分钟的英文电视,不仅要看,还要跟着大声说,因为“怕落伍”。
这种勤奋和自律,非一般人能比。
关于工作习惯,最为著名的细节是李嘉诚的作息时间:不论几点睡觉,一定在清晨5点59分闹铃响后起床。随后,他听新闻,打一个半小时高尔夫,然后去办公室。
熟悉李嘉诚的人士表示,他是一个危机感很强的人,他每天90%的时间,都在考虑未来的事情。他总是时刻在内心创造公司的逆境,不停地给自己提问,然后想出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到危机来的时候,他就已经做好了准备”。
一个被广为传播的事实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而在这之前,李嘉诚已经准确预见,并早已做好了准备,等到危机来临时,集团不但安然无恙,还从中获得了扩张的机会。
作为一个商人,李嘉诚对数字尤其敏感。
从20岁起,李嘉诚便热衷于阅读其他公司的年报。除了寻找投资机会,也从中学习其他公司会计处理方法的优点和漏弊,以及公司资源的分布。他自称可以对集团内任何一间公司近年发展的数据,准确地说出其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看一看便能牢记,是因为我投入。”
对于信息的重要性,李嘉诚常常一再强调。虽已85岁高龄,但他对新技术的了解,并不逊于年轻人。在李的办公室,左手边摆着两台电脑,实时显示旗下公司的股价变动。而在侧面办公桌上,则摆着他的苹果笔记本,这是他日常工作所用的。
每天早晨,李嘉诚都能在办公桌上收到一份当日的全球新闻列表。据一位跟随他十余年的人士透露,这份新闻列表并非摘要,而是一个又一个的新闻标题,多来自《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金融时报》等全球知名媒体。李嘉诚会先浏览,然后选择其中想看的文章,让人翻译出来细读。
李嘉诚的这个习惯坚持了十余年,并因此而专门设立了一个四人小组,负责这项工作。而他之所以看标题,不看摘要,是不想被别人误导。
据另一位员工透露,以前,李嘉诚看新闻喜欢纸质版,iPad出来之后,他就只看电子版了。李现在用的是iPhone手机。
这些习惯,让李嘉诚始终站在资讯的最前沿,也让这个老人投资了一系列高科技公司。
李的多位下属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李嘉诚非常善于问问题,遇到一个新事物,他总是会想,这和我、和我的公司有什么关系?他总是会将自己的问题交给专业的人去寻找答案。
比如,在Facebook等社交媒体开始火起来的时候,李嘉诚曾经问过旗下公关团队一个问题:怎么看待其和平面媒体以及网上媒体对集团公关的影响?
为了回答李嘉诚的这个问题,公关团队专门召开最高会议进行讨论,形成专题报告向李汇报。有趣的是,最后这个团队甚至开发了一款软件,专门用以评价不同渠道的公关效果。
“如果李先生是个停滞的人,就不可能有今日之成就。”李嘉诚的一位下属感叹,“外人都将他看成超人,而他自己,则始终将自己看着是变成超人之前的那个人”。
与自己相处
他几乎从不生气,见到所有人,都是一副标准的笑脸。
熟悉李嘉诚的人,也常说他们看不懂他。他几乎从不生气,见到所有人,都是一副标准的笑脸。
“他真的没有生气过吗?他会因为什么事情而难过?他发过火吗?”面对这一连串问题,几位跟了李嘉诚十年以上的下属一脸迷茫,想了很久,他们实在回忆不起是否有过这样的场景。
当你问起李嘉诚强势的一面时,其中一位跟了李二十余年的高层反问:强势怎么定义?
在她这么多年的印象中,李决断非常之快,但并不是个咄咄逼人的人,他很会倾听下属的意见,“如果你是对的,他会听你的,而不是坚持他的”。
在生活中,李嘉诚时常表现出单纯快乐的一面。走在香港的大街上,李就变成了一个念旧好玩的老头,总是和身边的人说,这里原来是啥样的。
另一位跟了李十几年的下属透露,李嘉诚喜欢看电影,而且,看电影时,他的“代入感”很强,每次都会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然后随着剧情起伏,“过他们的生活”。
在这位下属看来,李嘉诚其实是个感情很丰富的人,但他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很懂得控制自己的情感。
李嘉诚将这种冷静归于他喜欢看书,“我喜欢看书,什么书都看,这对我都有用,今天有用,明天也有用。所以,很多大事来的时候,我也能解决”。
孤独是他最自然的常态
“他会不断自己抛问题、自己回答。”
虽为华人首富,但李嘉诚却过着清教徒般的生活。
镜头前,李总是蓝黑色西装套装搭配白衬衫,而领带永远是蓝白色系,李乐于向别人展示他穿了数十年的西装皮鞋胜于向别人展示他成功的生意。
李的办公室,像他的打扮一样简单,除了一望无际的维多利亚港海景。
偌大的办公桌上,只有一沓很小的便笺纸,两支笔,一副放大镜,李每周在这里工作五天半。
办公桌的对面,是黑色的沙发和茶几。没有靠垫,没有烟灰缸,也没有潮州人最喜欢的功夫茶具,只是孤零零地摆着一个装饰盒。
李嘉诚办公室最惹眼的,是清代儒将左宗棠题于江苏无锡梅园的诗句: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这24个字,凝聚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而李嘉诚则将其视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孤独感是他最好的朋友,也是他最自然的常态。”那位熟知李嘉诚经历的高层如此评价道。在她看来,经历过少年磨难的李嘉诚,早已习惯了孤独的感觉。
回忆早年的苦学生涯,李说,“别人是自学,我是‘抢学问’,抢时间自学。”
这是一个孤独之旅,命运剥夺他的,李要靠自己抢回来。没有学历、人脉、资金,想出人头地,自学是他唯一武器。
“孤独是他的能量,也是他的朋友。独处时,他脑海会开始做思想的挣扎,会不断自己抛问题、自己回答。”李的一位友人说,“他现在的习惯,就是来自于此。”
在创办长江塑料厂时,李又开始订阅英文《当代塑料》及其他西方专门的塑料杂志。与此同时,李开始将部分资金投资华尔街上市公司股票,李从不按直觉投资,而是仔细研读公司财报,研究商业规则。华尔街财报是李的英文老师、商业教练,也是李的私人投资获利来源。
在这位友人看来,经过几十年的磨炼,李嘉诚早已学会了和孤独相处,所以,登上人生的高峰之后,少有高处不胜寒之感。
在李嘉诚的办公桌上,有两块小玻璃,上面是李自己写的两段话,一段是:求百事之荣,不如免一事之辱;邀千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而另一段则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建立在尊重之上的商业帝国
早在很多年前,李就已经不管具体业务,他的时间和精力,基本花在“定坐标”上。
相比他内心的隐秘世界,普通人更感兴趣的是他的财富帝国。
一个地产商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李最让人敬佩的,不是他在香港的成功,而是他在世界上的成功。同为商人的他感慨,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成功商人很多,但一旦走上国际化道路,许多人就因不适应而铩羽而归。
但李嘉诚不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李就一步一步走向世界,且屡战屡胜,几乎从无败绩。
而今,李嘉诚的商业版图遍布全球52个国家,从事的产业,横跨通信、基建、港口、石油、零售等多个领域。集团员工超过26万人……他是如何做到的?
“build on respect(建立在尊重之上)”。李嘉诚身边一位高管脱口而出。
在李嘉诚身边的高管们看来,尊重所有人,是李嘉诚公司的核心文化,也是这么多年其能够驰骋全球的秘诀所在。“每个人都有很多选择,为什么要跟着你?你给我很多钱,但需要牺牲我的尊严,我不会跟着你;但如果你因为我有能力,尊重我,给我空间和舞台,我一定会跟着你。”
一个可以佐证的事实是,在李嘉诚旗下公司,员工的离职率通常都非常低,多数员工都是跟着李打拼了数年的,这里当然也包括很多老外,“他们能留下来,更是因为如此(被尊重)。”
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中,李嘉诚时时处处都表现出这一点。李认真地倾听每一个人的问题,生怕没有回答清楚,约好了用普通话采访,李就一直用普通话,虽然潮州话对他来说更自如。李会照顾每一个人的感受,听问题时,专注如小学生;回答时,一定会看着对方。
李给每个人都发了一张名片,但轮到摄影师时,名片派完了。让人意外的是,采访进行到一半,李突然向远处的助手要了一张,补给了摄影师。他的举动是如此自然。
李嘉诚不希望别人称呼他为老板,他更愿意以“领袖”要求自己。“一般而言,做老板简单得多,你的权力主要来自你的地位,这可能是上天的缘分或凭着你的努力和专业的知识。做领袖就比较复杂,你的力量源自人性的魅力和号召力。”在一次接受访问时,李曾这样自我解答:“做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态度与能力一样重要。(www.23lz.com)领袖领导众人,促动别人自觉甘心卖力;老板只懂支配众人,让别人感到渺小。”
据高管们透露,早在很多年前,李就已经不管具体业务,他的时间和精力,基本花在“定坐标”上。
比如说,负债率。李嘉诚对这一指标的控制,近乎偏执,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旱时,要备船以待涝;涝时,要备车以待旱。一家公司即使有盈利,也可以破产,一家公司的现金流是正数的话,便不容易倒闭。”
工厂是最好的课堂
“现在很多人只知道李先生是富豪,却忘记了他是做工厂出身的”。一位跟了李嘉诚十几年的下属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是解读李嘉诚的另一个密码。
与重视定坐标一样,李嘉诚对细节也很重视。
李嘉诚基金会负责具体项目的罗慧芳女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做的一个医疗方面的项目,李对每一个数据都很清楚。他甚至也会自己打电话去抽查,有一次,其中的一位患者接到一个香港打来的电话,对方开口就说“我是李嘉诚”,把他吓了一跳。
“现在很多人只知道李先生是富豪,却忘记了他是做工厂出身的。”一位跟了李嘉诚十几年的下属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是解读李嘉诚的另一个密码。
“做工厂的人,对细节要求非常严格,李嘉诚开始做表带,后来做塑料花,这都需要对细节的把握。”据这位高层透露,即便到现在,李依然有着工厂情怀,他看到一个杯子,就拿起来研究说,这个可以怎么做怎么做。
对李嘉诚来说,早期的工厂经历,是他最好的课堂。对做一个塑料花,原料怎么来的,怎么出口,怎么办手续,他了如指掌,而其对世界经济形势的认识,最早也来自这里。
七个关键词告诉你李嘉诚为何不败 李嘉诚经典语录 李嘉诚励志名言2011经济年度人物:刘强东人物简介:1974年生,199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从大学时代开始,刘强东就一直穿越在市场的波涛里,编过程序,开过饭馆,闯...
乐淘网毕胜:除了人脉、资金和能力,创业还要越挫越勇文/林巧燕创业,没有那么简单。毕胜毕胜,多有意义的一个名字,20多岁的毕胜就已经是李彦宏的助理,是百度的市场总...
默多克:传媒大亨的创业历程1931年3月11日,默多克出生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以南30公里处阿德莱德的一个农场里,他在4个孩子中排行老二,也是全家唯一的男孩。这是一...
魅族创始人黄章:从厨师到魅族老板,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文/阿土【人物名片】黄章,魅族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魅族科技董事长。8月8日,魅族16系列旗舰在北京发布,这款...
2011经济年度人物:史立荣人物简介:1964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与信息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通信与电子工程专业,获...
关于雷锋的资料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望城)县简家塘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因为这一年是农历庚辰年,给他取了一个乳名叫庚伢子。...
太平洋建设严介和:与众不同的狂人文/清如【人物名片】严介和,太平洋建设创始人。他曾相信吃亏是福,挖到第一桶金;他曾剑走偏锋,运作模式饱受质疑;他不按套路出牌,不...
曼德拉:唯灵魂不可征服文/徐剑梅纳尔逊曼德拉,领导废除种族隔离制度的南非国父,名满天下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在我们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受到最高程度和最大规模集体敬....
永辉集团张轩松:一路拼搏,一路创新文/清如【人物名片】张轩松,福建永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从一家小小的杂货店起步,到区域性生鲜零售龙头企业,永辉超市已经走过了2...
陈士骏:创业瘾君子陈士骏是一个工作起来疯狂的人,也是一个玩起来很High的人。但是,当他看见下班时刻北京城的交通时,他也只能重复一个词crazy(疯狂),原因是...
站在巨人旁边的勇气文/雷茂盛她弹得一手好钢琴,从小的梦想是当音乐家。然而上了大学之后,她才发现,自己并不是学音乐的料。于是,她改学经济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后,她到...
陈欧:10个亿之前的故事25岁之前就淘得千万级别的第一桶金,但这并不保证他接下来的路一帆风顺刘莉莉的事情能不提吗?陈欧坐在办公室里,对《创业邦》的记者说。两个月...
蒙恬(?前210年),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汉族,祖籍齐国,山东人。传说他曾改良过毛笔,是祖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蒙...
做一个永远不对自己说不可能的强者文/卞文志世界激励大师约翰库提斯刚出生时,身体严重畸形,只有一只矿泉水瓶大。他生下来后,医生看着他罕见微小的样子,断定他不会活....
善挪者赢文/蒋骁飞一个年轻人研究生毕业后,没有选择去高薪的银行工作,由于他对软件非常感兴趣,就到了北大方正。北大方正根本不稀罕研究生,给的待遇很低,800块钱一...
袁世凯对梁启超有知遇之恩。早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躲避缉捕,被迫流亡日本。直到1912年,袁世凯当上民国大总统后,主动邀请远在日本的梁...
第二眼帅哥 在很多人眼里,杨宗纬并不算是很帅的明星,深深的眼窝,高高的额骨,似乎有点像台湾原住居民。杨宗纬的家在台湾中坜,家中有一个妹妹和弟弟,那里的客家人比例...
奥飞娱乐蔡东青:17岁卖玩具到100亿身家,自称是失败的赢家文/清如【人物名片】蔡东青,广东奥迪玩具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四驱车、悠悠球、陀螺这些承载着8...
2008年风起云涌,大事不断:从雨雪冰冻灾害、西藏事件、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汶川大地震到翟志刚的太空行走,无一不载入中国史册。桩桩大事的报道前沿,都有张泉灵。无论...
没有低到尘埃里的种子不开花文/七堇年2010年我从香港浸会大学毕业,出了新书,之后被拉去全国签售一圈。那种累不是体力的累,是心累,感觉像被人牵着当戏看。心像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