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永远不要凭“喜欢”去挑选工作
文/LACHEL
为什么永远不要凭“喜欢”去挑选工作?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
许多刚毕业的年轻人,义无反顾一头扑进自己向往的工作,以为终于能够实现把工作和生活融合为一的理想。一开始还好,觉得一切都是新的,兴致勃勃;过不了三个月,热情开始消退;半年,开始遇到瓶颈。整天埋头于各种烦琐、零碎的事务中,曾经的喜爱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日复一日的细节打磨、机械化劳作和翻来覆去的加班。想要离开却又难以割舍,于是陷入自我怀疑之中。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喜欢”这两个字都太廉价。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现在的业绩平淡无奇,是因为我不喜欢这份工作,要是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该多好,一定能有所成就。
很可惜,大多数时候,这只是一种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借口罢了。
当我们说“喜欢”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呢?很多时候,这只是一种“看起来很美”的错觉而已。
我们被某种表面的特质所吸引——比如轻松的办公室氛围,光彩照人的职业形象,出入高端酒会和场所,与众多名流明星往来……稍微好一点的,则会把它跟自己的某些追求相结合。比如,做广告能够发挥自己的创意,做出真正有趣的东西;做互联网能够跟一群很酷的人在一起工作,影响数百万的用户……诸如此类。
很多人口中的“喜欢”,就是这么来的。
但是,只要你没有真正接触一个行业,真正去了解它的日常状况,你对它的“喜欢”就谈不上真的喜欢。
你所感兴趣的,或许只是它展露在外那1%的光鲜,但是,你要承受的,可能是那99%的庸常、无聊、烦琐、冗杂、绩效压力、钩心斗角、自我否定、加班加点……更别说,你对它的认识未必正确,很有可能进去了,才发现它跟你所想象的完全不同。
记住:工作本身,永远是不可能“有趣”的。如果你抱着“因为我喜欢它,所以无论它多困难、多无聊,我一定都会觉得很有趣”的心态,一定是会撞上南墙的。
不少人跟我说过,喜欢公关,想做公关,但发现进去之后,每天的工作就是做微博微信、写稿、搜集资料、整理数据、写报告、写PPT……甚至连约会和休闲的时间都没有,很困惑。但是,公关的日常工作本来就是这样的呀。你所有的一切美好想象,要么只存在于最顶尖的高层,要么全是杜撰。
每个行业都是这样的。所有一切美好的表象:宽松的工作氛围,活泼的同事,零压力的环境,大展身手的空间,自由发挥创意的机会……这些只存在于“没有营收压力”的时候。一旦有了压力,所有这一切就会瞬间破灭。你的工作时间被无限制地拉长,扁平化和宽松的氛围被收紧,所有人都在KPI的重负之下战战兢兢——这才是最常见的情况。
可能会有人说,我才没有这么肤浅,我是真的热爱。
那么,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
你愿意牺牲所有的个人时间为工作付出吗?
你愿意承受一周60个小时的工作压力吗?
就算不给钱,你是否仍然愿意做这份工作?
如果以上的答案都是“是”,那你才可以谈“热爱”。但是,有多少标榜“喜欢”的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我们所喜欢的事物,一旦成了任务,就会被套上太多的束缚、牵扯、羁绊,变得不自由。一个喜欢阅读的人,让他每天阅读10万字,并且无法自己选择;一个喜欢写作的人,让他每天输出5000字,并且给他规定方向、选题——久而久之,一定会变成另一种折磨。
非常简单的道理:长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身体的耐受能力和阈值就会慢慢提高,你从这项活动里面获得的乐趣也就逐步降低,直到完全感受不到快乐为止。
说回正题。那么,对大多数人来说,应该如何挑选一份工作?
答案也非常简单:根据你的目标和你最擅长的技能去挑选。
目标是一切的前提。你的一切行动,都应该是基于一个长远目标的——也就是“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围绕着这个目标,一步步前进的过程中,你一定会牺牲很多“喜欢”的东西,遇到很多“不喜欢”却必须去做的事。但是,只要对长远的目标有利,这些就是值得的。也只有紧扣住这个长远的目标,你才能有足够的动力去找寻到最合适的路径。
另一点是“擅长”。
很多人会认为,“喜欢”跟“擅长”呈正相关,其实不是的。“喜欢”跟“擅长”,很多时候并没有什么关系。我见过特别喜欢文案但是对文字实在毫无敏感度的;见过特别喜欢篮球但是身体素质实在不行的;见过特别喜欢数学但是理解起来就是比别人慢半拍的;见过喜欢摄影但是毫无艺术细胞的(作者自己>_<)。尽管很残酷,但他们的确就是不适合。
有一种鸡汤是“只要你足够坚持,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了的”。然而,在自己不擅长或者不适合的方向上走得太远,是对自己的能力以及其他方面天赋的一种最大的浪费。
如前文所言,工作永远都不会有趣。但是,为什么很多人仍然能对工作保持热情?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自己的工作,而是因为,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地实现自己的阶段目标,不断地积累着成就感。
而积累成就感的关键,是你的竞争力。只有在你最擅长的领域,你才会具有稀缺性,你的价值才会更高,才会更容易不断突破自己、做出成绩、积累成就感。
目标和成就感是相辅相成的。大的目标之下,可以有许多小的分解目标;攻克这些分解目标,产生的成就感会对我们造成正反馈和激励;而选择你更擅长的路径,就更容易攻克这些目标。
把喜欢作为标准,你得到的是片刻的欢愉。而把目标和成就感作为标准,你得到的,是整个人生。
如果你刚参加工作,这些习惯必须有 你不是讨厌工作,你是讨厌你自己 凭这6条标准,看什么工作适合你如何缓解自己在工作上的那些坏心情文/断腿奔跑的猪1在工作几年当中,我总是会接到这样的留言,无论是自己的亲戚朋友,还是网上的学弟学妹。当他们在毕业不久之际,总会遇...
我用24次离职,换来6条血一样的教训文/周冲的影像声色我是2014年毕业的。毕业之后,以为年轻,有的是任性资本,也有的是发展可能,结果频繁跳槽,稍有不顺就辞职。...
人在单位三惜三忌三注意你不种地,但你有吃有喝;你不织布,但你衣着华丽;你不造车,但你以车代步;你不盖楼,但你家居安泰这是为什么呢?你是依靠什么去和别人进行交换?...
华为清理34岁老员工事件告诉我们的职场真相文/静待花开的声音一近日,网上流传华为要清理34岁以上老员工,该消息最初来源于华为内部沟通网站心声社区上的一篇帖子。....
从职场打杂到职场不打杂只差一步文/梅燕很多初入职场的人都被安排了不甚重要的工作,被戏称为打杂。那么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以下由优米讲师梅燕给大家讲解职...
聪明的人很多,靠谱的人太少文/丹尼尔先生现代社会,聪明的人很多,但靠谱的人太少。论聪明,其实大家的智商基本都差不多,一些人稍微略高一些,但都在差不多的区间,除了...
当你的能力撑不起野心时,所有的路都是弯路文/张良计年轻时如何避免走弯路?问这个问题的人,从他们自己的描述来看大多都踌躇满志,准备在职场上大展拳脚一番。我猜他们....
职场寓言五则文/余可及一、知了和蜜蜂清风微拂,绿树轻摇,一只知了在树上响亮地叫着。有个行人走路热了,来到树下歇息,凉爽之余,赞道:知了声如雨,真美啊。知了在树上...
36岁女主管被降职:这个时代,没有终身制文/哈叔朋友杨阳的公司最近人事上有所调整,有人直接被辞退了,有人被降职降薪了,也有人升职加薪了,他所在的部门就有不小的变...
保安逆袭成高校辅导员:学习,是对人生最好的投资文/二次元猫小姐1曾因站着上北大经历闻名一时的保安甘相伟,最近亮相的身份是武汉传媒学院2016级辅导员。从北大保安...
一个有硕士学位的年轻人申请了一家大公司的管理工作。他进入了最后一轮面试。面试官是公司的总裁,也是最终的决策者。总统翻看了他的“辉煌记录”简历,问道:“你在学生时...
喜欢打桥牌的人,大概都会同意“成功的人生并不在于握有一手好牌,而在于把一手坏牌打得可圈可点。” 人在失败的时候,很容易自怨自艾,悲叹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要是长...
致那些为房东打工的日子文/残小雪和一个朋友说,我北漂历程的第一个梦想,就是一个人住,这个梦想在来北京的第四年,终于实现了。尽管,这让我成为一个租房的房奴,比那些...
职场35岁现象:请别浪费你30岁前的时光文/海丁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可阻挡的是时间,它像一把利刃,无声地切开了坚硬和柔软的一切,恒定地向前推进着,没有任何东西能...
拥有了这三个能力,你在职场想混得差都难1、不断学习,工作之余别忘了给自己充电。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学习是我们不断进步必不可少的手段。有一种观点:....
刘强东:活出一个京东 作者:唐亮 摘自公众号:商界杂志 关于京东和刘强东,先讲一件陈年往事。 2009年,老虎基金给刚刚走出融资危机的京东报出2~2.5亿美元的...
北京的房价是不是正在透支着中国年轻人的创造力和生活品质?文/知乎混沌椰子王说说25年前,我家分房子的事情吧。那个时候我才9岁,坐标武汉。我爸是个建筑工人,我妈是...
一个来自农村的小伙子去应聘城里“世界最大的”的“应有尽有”百货公司的销售员。老板问他:“你以前做过销售员吗?” 他回答说:“我以前是村里挨家挨户推销的小商贩。”...
人品第一,态度第二,能力第三在社会生活中,与人合作是难免的,选择怎样的人作为自己的朋友和伙伴,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值得思考的问题。人品第一是原则。人都有自己的利益...
你对待工作的态度,暴露了你的层次文/初小轨1一位做人力资源的姐姐讲过这样一件事。当时她所在的公司刚上市不久,分析师岗位的用人标准一是必须是海归,二是必须有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