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正道直行 根据华为公布的2010年财报,华为去年销售收入达1852亿人民币,按照2010年的平均汇率计算,大约280亿美元,已经非常接近全球排名第一的通信设备商爱立信(约308亿美元)。 华为的成功给人恍如隔世之感。这家于1988年成立的中国民营企业在短短二十余年的发展时间里,超越了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等世界知名企业,将来到2015年华为还要实现800亿美元的营收目标。华为就像一班高速行驶的列车,不断地超越再超越。 但是华为总裁任正非并不认为华为已经成功了,他说:“像日本那些企业那样,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是的,华为一直在路上,从胜利走向胜利。任正非也是一样。 人间正道 1944年,任正非出生在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一个贫困山区的小村庄,父亲虽是知识分子,但按照任正非的回忆,“充其量可以说是一个乡村教育家”。母亲只有高中文凭,在中学做教师。任正非家境并不好。他长大的过程中饱尝生活的艰辛,这样的出身和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任正非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1988年,任正非创建华为之时,他已经44岁,此时的他自然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观念。此后他在带领华为前进的过程中,任正非将自身的个性一点一滴地融入华为,可以说,华为就是任正非的投影。 任正非是怎样一个人?他很率性坦诚,他曾回应为什么不愿意见媒体,不像其他的老总那样程式化,而是直接明言:“见媒体说什么?说好恐怕言过其实;说不好别人又不相信,甚至还认为虚伪,只好不见为好。因此,我才耐得住寂寞,甘于平淡。”他还直言“媒体记者总喜欢将成绩扣到企业老总一个人头上,不然不生动,以虚拟的方法塑造一个虚化的人。” 是不是任正非没有意识到得罪媒体记者有可能引来负面报道,影响华为的形象?不是的,任正非明白这一点。(励志一生 www.23lz.com)他这么做,是因为他知道华为要发展最重要的不是公众的关注度,那是细枝末节,决定华为发展的还是华为人的奋斗精神和客户对华为是否认可。 是的,任正非是一个坦诚的人,因为他对华为的发展有清晰的规划,他知道怎样去达到自己的目标。他不会轻易受外界影响。在经过贫苦生活、经过世事变迁之后,任正非已经不再被各种表象所迷惑。 他曾在《我的父亲母亲》一文中,回忆与父母一同度过的青少年时代。他说“印象最深的就是渡过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今天想来还历历在目”。当时任正非的家“每餐实行严格分饭制,控制所有人欲望的配给制,保证人人都能活下来。不是这样,总会有一个、两个弟妹活不到今天。” 他说,经历过这样艰难的生活,他“真正能理解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贫苦的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他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任正非的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也构成了华为的文化核心。本刊记者曾在与华为内部人士沟通的时候,向他们询问华为的文化核心。他们明确地回答,就是“奋斗”。可以说,华为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任正非带领全体华为人的奋斗史。 任正非的低调并没有掩饰对于华为的重要性,不过任正非并没有“占有”华为的私欲,他不是一个自私的人。任正非在带领华为取得骄人业绩,并成为所有员工心中的英雄的时候,他又强调“摆脱对个人的依赖”,大力推行制度化改革,规范各项工作的流程,从“人治”走向“法制”。 华为实行员工持股制度,任正非的股权与其他核心管理人员的股权相差无几。正是这样的股权制度,华为的员工能够倾尽全力推动华为进步。 他在《我的父亲母亲》一文中如此说:“我家穷得连一个可上锁的柜子都没有,粮食是用瓦缸装着,我也不敢去随便抓一把,否则也有一、两个弟妹活不到今天。(我的不自私也是从父母身上学到的,华为今天这么成功,与我不自私有一点关系)”。 据一位跟随任正非多年的老员工介绍,任正非喜欢学习《毛泽东选集》。此处用毛泽东的一句诗来印证任正非的成功之道:“人间正道是沧桑”。任正非领导下的华为走得正是人间正道。 思想力 著名财经作家、《华为真相》作者程东升如此评价任正非:大凡真正的大企业家,首先应该是个思想家,对企业的宏观战略有清晰的认识,以自己独特的思想认识、影响和指导企业的发展。华为之所以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标杆,不仅仅因为它用10年时间将资产扩张了1000倍,不仅仅因为它在技术上从模仿到跟进又到领先,而是因为华为独特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的背后则是总裁任正非穿透企业纷繁复杂表象的深邃的思想力。 思想是深刻的,华为也从来没有流于表面。华为在拓展海外市场时曾经遭遇同行的误解,他们认为通信行业的人才都应该有一定的年龄,而华为的员工多是年轻人,他们不相信年轻人可以真正理解通信。但是最终华为的技术实力得到同行的认可。华为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华为的员工能够刻苦学习、刻苦攻关,并且勇于创新。华为没有“花架子”,他们相信实实在在的成果。 这自然得益于任正非的人才观念。华为每年从中国的多所知名大学里招聘大量的技术人才,给这些毕业生提供优厚的工资待遇,但同时也严格要求他们的工作成果。华为员工的勤奋是出名的,他们在办公室摆上床垫,用短暂的休息来获得更长的工作时间和更高的工作效率。 任正非对研发的重视也显示出他的远见。他曾经将华为的“第一桶金”——8000万元投入大型程控交换机的研发上,华为从代理转向自主生产,研发成功之后,华为的市场占有率迅猛上升,奠定了傲视同行的基础。 根据华为发布的2010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华为截至2010年底共拥有来自150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1万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约占总员工数量的46%。华为每年都将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这与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比例相当。华为能够在技术密集型的通信行业击败国外竞争对手,对研发的重视无疑是决定性的原因之一。 对于研发,任正非曾言:“对核心技术的掌握能力就是华为的生命。华为的目标是,把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去赢得超过10%的制造业利润率,逐渐取得技术的领先和利润空间的扩大。” 对企业文化的重视也体现出任正非的思想力。他有一句名言:“世界上一切资源都可能枯竭,只有一种资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他将自己从现实生活中悟出的哲理带入华为的企业文化之中,他对员工说:“只有有牺牲精神的人,才有可能最终成长为将军;只有长期坚持自我批判的人,才会有广阔的胸怀。” 任正非坚持自我批判,从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自己是清醒的,他也要求所有的华为员工对华为的未来保持清醒。正是任正非“对成功视而不见”,成功才能始终伴随华为。


蓝思科技周群飞:从流水线女工到湖南首富文/清如【人物名片】周群飞,蓝思科技创始人。从流水线女工到手机玻璃大王,周群飞身上有着一股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精神,是全....

褚时健:80多岁了,心还是不甘文/田朴珺因为好奇,我问了褚时健先生一个问题,褚老,您最快乐是什么时候?最艰难是什么时候?老先生的答案是:别人认为我最快乐的时候,...

差点被可口可乐收购,这位农民靠卖果汁身价超过100亿文/清如【人物名片】朱新礼,汇源集团创始人。从农民到创业者,朱新礼勇于创新,坚韧前行,带领汇源集团一路披荆斩...

我们经常使用智商一词来衡量一个人的聪明程度,但恐怕很少有人能准确地说出这个词汇的真正内涵。也正因为人的智力的复杂性,要准确客观地测量人的智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

开心网CEO程炳皓:开心不开心,上市已遥不可及2011年的夏天,终于有记者见到了程炳皓。这是个已经销声匿迹了一整年的创始人。他像个走出洞穴的科学怪人,回答一个问...

从1950年起,22岁的李嘉诚开始在商场上创业发展,一步步地由塑料花大王走向了地产大王,成了世界华人的首富。 有记者采访李嘉诚:大家都很好奇,您在半个多世纪的漫...

俞敏洪:自比蜗牛坚信奋斗改变命运俞敏洪50年的人生经历,就像是一部励志大片。这个当年从江苏农村走出来的穷小子,插过秧,开过拖拉机,求学北大任教北大又决然离开北大...

励志人物方文山:没有谁能阻挡你脱颖而出很欣赏一个长相近乎猥琐的男人,他出身卑微,几乎是startfromnothing,但是他心怀远大的理想。很欣赏这个粗糙的爷...

80后的奋斗经历:从月薪300到年薪15万从每月300到年薪15w,努力终会有回报,80后而立之年的10年回顾。看了很多朋友都说了自己的那些职场故事,我突然很想...

王珞丹:我没有天赋,但我也能更好北京王府井地铁站,满屏都是王珞丹为NIKE拍摄的广告牌,画面中的王珞丹素面朝天、眼神坚定,全神贯注的练习一个舞蹈动作。一直觉得演...

全球收入最高的CEO的传奇故事近日,雅虎董事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一份文件曝光。这份文件显示,雅虎CEO卡罗尔巴茨2010年的薪酬总额比前一年减少了75%,...

力帆集团尹明善: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文/清如尹明善的前半生在贫穷和劳改中度过,后半生从零开始,艰苦创业,成为大器晚成的百亿富豪。他告诉我们: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

鲁迅和梁实秋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文化名人。只是,这两个人却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层次和境界。 鲁迅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锋芒毕露的人物,他敏锐的目光时刻在关注...

任正非,44岁两万一千元创下华为1988年,深圳。同样是从国营单位离职的王石,已经靠倒卖玉米,科教仪器发了大财。1988年,王石把自己的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更名...

李强:走出一条自强之路文/赵露他家境贫寒、品学兼优,承载着两个人的梦想走进大学校园。为了赚取学费,他卖过旧书,摆过地摊,当过家教,做过保姆。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

用了15年,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CEO卫哲让中国人认识了他。这位中国年轻的高级执行官,如同坐火箭一般完成了从士兵到将军的升迁,其职场生涯如同一部将白领染成金领的...

陈年:我的1984或许与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有关,对于1984年,陈年印象深刻。那一年的好多事陈年都记得:自己于1984年上高中、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

陈士骏:人要永远站在无聊对立面如果你对YouTube这家世界最知名的视频网站有所了解的话,或许你熟知它的创业故事:陈士骏和查德?赫利在旧金山一个朋友家里聚会,曲...

钢琴王子克莱德曼的中国巡演刚一结束,等待索要签名的拥趸就排成了长龙。大厅里人头攒动,拿到签名的粉丝欣喜若狂,好多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这时,一对引人注意的父子...

迟子建:生活并不会对你格外宠爱文/阿红44岁的迟子建凭借《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08年11月2日,颁奖典礼在茅盾故乡浙江桐乡乌镇举行,迟子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