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十一月檀道济被授予督征讨诸军事,奉命率众伐北魏。
第二年一月,道济等自清水(清水即济水,位于今山东西部)赴救滑台(今河南滑县)。
北魏将领叔孙建、长孙道生率众截击。
十六日,道济军到达寿张,恰逢北魏安平公乙旃[zhān]眷,遂领宁朔将军王仲德、骁骑将军段宏等奋勇冲杀,大破之。
继而转战至高梁亭,斩北魏济州刺史悉烦库结。
二月底,道济率军进至济水(黄河水道)。在二十多天里,与北魏军进行三十余次战斗,多获胜利。
不久,道济军抵达历城(今山东济南市郊),遭叔孙建等骑兵部队的截击,所带粮秣也被焚烧,因而难以继续前进。
这时,北魏部将安颉,司马楚之等乘机专攻滑台。
滑台守将朱修之坚守数月,终因供应不继,困顿不堪,滑台为北魏所占,修之被俘。
道济得知滑台失陷,又无粮秣接济,欲救不能,准备撤返。
此时,道济部下有投降北魏的士兵,将宋军缺粮的情况据实告诉以后,魏军立即追赶,企图一举歼灭道济军。
当道济率军撤退到邯郸市曲周县境内时,被追击的魏军包围。
檀道济命令士卒唱着数筹码量沙,把仅有的粮食盖在沙上,佯示粮足,以迷惑魏军。
魏军望见宋军一堆一堆的“粮食”,以为宋军并不缺粮,故将投降过来的宋兵视为“间谍”,而杀掉。
为了扭转局势,道济又心生一计,以士卒全穿上盔甲,唯有他一人穿白色衣服,带领部队从容出走。
魏军认为,道济及其部队在被包围的情况下,如此不慌不忙地撤走,一定预设有伏兵,故不敢近前聚歼。就这样,道济军得以安全返回。“唱筹量沙”,比喻为安定军心,制造假象,迷惑敌人。
【注音】chàng chóu liáng shā
【出处】《南史·檀道济传》:“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
【解释】把沙当做米,量时高呼数字。比喻安定军心,制造假象来迷惑敌人。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指制造假象迷惑对方
【近义词】唱沙作米
【年代】古代
其实道济所带军队的粮食不足,不足以支撑久战。不过即便如此,道济仍能保持住不慌不忙的态度,令敌军不敢轻举妄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打败自己的人,往往是你自己。所以我们的内心一定要变得更加强大,遇到困境,要冷静的对待,不要灰心丧气。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的故事 禅宗用语,说明人的智慧因阅历而增加。佛教既主张万法唯心,也极重视实践的验证,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二:“僧云:‘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
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个叫淳于尊的人,家住在广陵。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树影婆婆,晚风习习,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尊过生日的那天...
讳疾忌医的故事 春秋时,蔡国有个著名的民间医生,叫秦越人。他周游列国,热心为百姓看
盲人摸象的典故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
注音 huǒ sh yn huā ) 解释 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这句成语是形容灯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树银花的样子。所以现在凡是繁盛的都市,或...
薪贵于桂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擅长辩论,凭一张嘴到处游说。他去楚国要求见楚王,把守宫门的谒者索贿不成,故意陷害他,让他先住三天,卖给他的东西特别贵。楚...
锲而不舍的故事 战国末期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荀况在《劝学》中教育人们做事情要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个词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不停地雕刻,就连金属和石...
刎颈之交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缨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从邯郸出发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赵王的赏识,封为上大夫...
车载斗量的故事 三国时,蜀主刘备称帝,出兵伐吴。吴主孙权派中大夫赵咨出使魏国,向魏文帝曹丕求援。 曹丕轻视东吴,接见赵咨时态度傲慢地问道:“吴王是什么样的国君?...
【读音】 gun mǎn yng 【解释】贯:穿钱的绳子;盈:满。罪恶之多,犹如穿线一般已穿满一根绳子。形容罪恶极多,已到末日。 【出处】《尚书泰誓》:商罪贯盈...
掩耳盗铃的故事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
曲尽其妙的成语故事 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出身于三国东吴的世族大家庭,祖父当过丞相,父亲当过大司马。 晋朝建立后,他与弟弟陆云一起到京城洛阳,两人的文章倾倒了当时的士...
民不聊生的故事 战国末期,各诸侯国连年征战,都想多占土地,增加实力。秦国将韩、魏两国军队打得大败,杀死二十四万人。被杀士兵的家属非常难过,痛不欲生。从此以后,秦...
不得要领的成语故事 “不得要领”这则成语的“要”,即腰,指衣腰;“领”指衣领。古人上衣下裳,提上衣时拿着衣领,提下裳时拿着贴腰部份。“要领”是比喻人的意旨,这里...
临时抱佛脚的故事 临时抱佛脚这句俗语是东汉时由外族人传入中国的。古时候,在云南的南面有一个外民族建立的小国家,这个小国家的民众都是信仰释迦牟尼的佛教徒。有一次,...
对牛弹琴的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yì),善于弹琴。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胁肩谄笑的故事 公孙丑一天问孟子,古代一些士子并不主动去谒见诸侯,是什么道理。孟子回答道:古代的人,如果自己不是诸侯的臣子,就不去谒见。 历史上曾发生过这样两件...
所向无前的成语故事 后来,因为汉兵攻打数月,城中粮尽,岑彭不得已开城投降。汉将想杀岑彭,大司徒伯升劝解说:岑彭是一郡之长官,坚心为其主守城,那是忠节。现在他归附...
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在吴国囚禁三年,受尽了耻辱:回国后,他决心自励图强,立志复国。 十年过去了,越国国富民强,兵马强壮,将士们又一次向勾践来请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