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出山疑云 揭秘“三顾茅庐”之案中案

0人浏览日期:2022-03-07 16:50:08
  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千百年来,“刘玄德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故事,在中国不仅家喻户晓,妇孺皆

  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谁知天流星坠,不使将军衣锦回。

知,而且常常令人唏嘘感慨,津津乐道。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蜀相》,更增加了“三顾茅庐”的悲壮色彩。诗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出山疑云 揭秘“三顾茅庐”之案中案

  在成都的武侯祠,有一副对联曰:“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此联概括了“三顾茅庐”的所有内涵。诸葛亮与刘皇叔“隆中对答”纵论天下大势,颇有先见之明,足以流芳千古;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阿斗,为北伐大计,两上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诸葛亮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酬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因为“三顾茅庐”把中国人崇尚的“求贤如渴”与“知恩图报”的思想演绎得淋漓尽致,因此,“三顾茅庐”的故事,得到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一致认同,从而成为千秋美谈。

  “三顾茅庐”的由来

  “三顾茅庐”的说法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首先,它出自诸葛亮向蜀后主刘禅上的《前出师表》,表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来,晋朝陈寿撰写的《三国志》采信了这一说法,记载为:“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尔后,宋朝司光作《资治通鉴》时,更是全文引用了陈寿《三国志》的说法。到了明朝罗贯中编写的《三国演义》中,从“徐庶走马荐诸葛”到“定三分隆中决策”止,“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被演绎成了波澜起伏、感人至深无标题文档的上万字的锦绣文章。再加上各种评书、戏曲在民间的渲染,“三顾茅庐”的故事,由是深入人心。

刘备三顾茅庐终遇孔明在三国演义中的记载

  “三顾茅庐”案中案

  从《前出师表》、《三国志》、《资治通鉴》对“三顾茅庐”的记述来分析,在“三顾茅庐”之前,刘备和孔明应该是不相识的。可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另一种说法,这就让“三顾茅庐”的故事显得颇为扑朔迷离,似乎还有案中之案了。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

水牛上树三国人物:诸葛亮年谱、氏谱贾人重财宝宝晚安小故事小老虎和大猫嘟嘟熊的阳光故事黄皮子讨封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要么苟且,要么拼搏,你选哪个?奇闻 美国承认纳西贝尔女巫超自然杀人事件小象要回家不要过分贪婪:神奇的魔罐有对手的青春不寂寞诸葛亮信奉什么木偶奇遇记系列故事:玉米粥生气了瓜园鬼影君子之争红色童话故事大全三只小老鼠和一只老猫乌龟学跳舞有趣的幼儿故事爱吃苹果的小狗盛大陈天桥:我创业发家两大成功秘决患难之交阳间的承诺无头传说职业忠告:聪明人会犯的7个错误恰同学少年,勿辜负青春讲给宝宝听的睡前小故事不诚实的小蟋蟀好玩儿的小故事我要长大曹操用人并非不忌:宽容其实也是一种实用主义含有神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