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1910~1985),江苏省金坛人,我国著名数学家。他从小就有天才的数学头脑,在学习中特别善于动脑筋,以后全凭自学,一步一步登上科学的高峰。他先后担任过大学教授、数学研究所所长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曾应邀到许多国家讲学,被公认为世界一流的数学权威。
华罗庚小时候,他的父亲开小杂货铺,家里穷得很。华罗庚一生下来就被装进一个箩筐里,顶上又盖一只箩筐。老人说这样可避邪消灾,所以给孩子起名为“罗庚”,很有些吉祥如意的意思。
华罗庚上学期间,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常常独出心裁,我行我素。而且把作业乱改一通,但这些并不能掩盖他的天资聪慧。华罗庚的数学天才大大超过了他的同学们。他上初中二年级时,教数学课的是法国留学生王维克。有一次王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今有物不知其几,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过了好半天,竟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王老师用眼扫视全班时,大部分学生都低着头,恐怕被老师喊起来回答。只有一个学生在桌上用笔紧张地算着。过了一会儿,这个学生果然举手要求回答了。他大声说:“是二十三。”王老师问:“大家说他回答的对不对?”教室里又是一片沉寂,同学们只是惊奇地看着站起来的那个学生,他就是很不起眼的华罗庚。王老师说:“他答对了。”接着老师告诉大家,这是我国古代算学经典之作的《孙子算经》里的一道名题。
在楚汉之争中,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还用这个方法点兵呢!西方数家尊称它为“孙子定理”。王老师一再表扬华罗庚是个好学的孩子,前途不可限量。从此,同学们对华罗庚刮目相看了。其实,这年才刚满14岁的华罗庚,根本没看过《孙子算经》。他完全是靠动脑筋,凭聪明才智计算出来的。王维克发现华罗庚是个数学天才后,不断地鼓励他、帮助他,一步一步把他领入“数学王国”。经过许多年的勤奋努力,他进了清华大学,又去了英国剑桥大学进修。华罗庚终于成了一名自学成材的大数学家,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
1982年10月7日,李云迪出生于中国重庆。七岁时,李云迪开始学习钢琴。两年后师从但昭义。1994年,他考入四川音乐学院附中,后随但教授转入深圳艺术学校。 ...
在91年前的今天,1922年6月16日 (农历五月廿一),陈炯明炮击 孙中山 。 1922年6月16日凌晨,陈炯明部队4000余人突然包围总统府,并向孙中山所住...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么为
星光,无限的星光,你以为我们在讲白兰度?不,是在说罗伯特帕丁森,他是初生花蕾中的教父,当然,他更乐于贡献星光和绅士魅
12岁那年,他在远房姑妈的资助下,来到了美国上学。作为一名热血青年,他胸怀大志,对前途充满了幻想。21岁之前,他先后做过餐厅
他13岁那年因为家境贫穷,背井离乡到了澳门,到父亲的一个好朋友的金铺去做小工。他每天几乎都是第一个到公司,扫地、擦灰尘
毛泽东的遗物中有两副麻将牌,一副为牛骨质地,另一副为塑料质地。毛泽东不止一次对麻将作过评价。在延安期间,他曾说:中国
在家庭成员中,我和妈妈是死党,而哥哥和爸爸似乎更谈得来。爸爸在台湾商界是非常有名望的,常年征战商海,和家人在一起的
鲁迅小的时候,爱买书,爱看书,爱抄书,把书看作宝贝一样。 还在进“三味书屋”前,他在自己的启蒙老师——一位远房叔祖父那里看了不带图的书。这位老师曾经告诉他...
每年的春节晚会现场,有一个人一出场总是那句口头禅: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各位来宾,Ladies and乡亲们,我想死你们了!知
拖着两个很大的行李箱,第一次走出乡村的米莎太太,走进了候机大厅。环顾四周,寻觅了半天,她也没有找到说好了要赶到这里与
五十年末,在上海流传着毛泽东怎样使猫吃辣椒的故事。 一天,毛泽东向刘少奇和周恩来提了一个问题:你们怎样才能使猫吃辣椒
特务给了他一包面粉1951年5月3日下午1时许,8岁的陈永康和邻居家的两个小朋友一起,在离金阊小学不远的城墙上玩耍。突然,一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际...
张良(?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
孔子是个好学的人,他从来不满足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而是不断地搜寻资料,扩大视野,增广见识。山东嘉祥武氏词中的孔子见老
历史上的赵云和阿斗的故事,你听过吗?长坂坡大战中,赵云负责保护甘、糜二夫人和阿斗,但由于战争混乱赵云与之走散,于是带
一日,几位友人光临寒舍。小酌之后,大家围炉而谈。聊着聊着,一位朋友突然问起,什么是真正的朋友?顿时,在座的各抒己见,可谁
人类要在竞争中生存,便要奋斗。 努力向学,尉为国用。 学者贵知其当然与所以然,若偶能然,不得谓为学。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
有一次, 孙中山 在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讲民族主义。礼堂不大,听的人很多,天气又热一些,听着听着有人要入睡。这时, 孙中山 便穿插一个故事说:那年我在香港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