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清晨,小小的山村还笼罩在一片静谧中。她起床,踩着薄而清冽的晨光,向村外走。
那年,她刚刚中专毕业,还在家里等待安排工作。
那个小小的土地庙,就在村口,她每天早晨散步都要经过的地方,那天却有了不同,多了一个小小的纸箱,纸箱里还传来婴儿微弱的哭声。她就是在那里与那个可怜的小东西相遇的。
一个被人遗弃的小女婴,躺在土地庙前那个小纸箱里,身上裹着的那层薄薄的小被,已经被完全踢开,那个小小的身体完全暴露在清晨的寒冷空气中,像一根红中带紫的大萝卜,一起一伏的小肚子上,一根脐带清晰可见。
她敞开纸箱看到那一切时,傻眼了,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可怜的小家伙,她要被冻死了。
她不能让她死,脱下身上的棉衣,包起小女婴就往家里跑,她原本静谧的日子一下子跑乱了。
当母亲看到自己十七岁的女儿抱着一个快冻僵的小婴儿站在自己面前时,母亲的第一反应是吃惊,然后是惊慌,让她赶紧把婴儿送走。
母亲原本也是一个善良的女人,可她太知道在他们那个家,抱回那样一个来路不明的孩子将意味着什么。小村小,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子突然抱回一个孩子,村人会怎么看?十七岁的孩子,自己还是一个孩子,她又如何能承担起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他们那个家,也承担不起那样的重任。世代耕种为生,两个孩子读书,家里原本就清贫不堪。
母亲的担心,她却不能理解:妈妈,你说的,好歹她也是一条小生命,我们不能见死不救吧。执意把那个小人儿留下来。哪怕父亲在她的身后气得暴跳如雷,哪怕母亲一边帮她侍弄那个小人儿一边又哭又骂。
倒不是没有犹豫过的,她抱着孩子去过派出所,放下孩子转身的时候,身后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一下子揪紧了她的心。她甚至连跟里面的工作人员打个招呼也没有,抱着孩子转身就走了。也曾有人劝她把孩子送到福利院去,她坚决不同意。她去过那里,那一双双孤独胆怯的眼睛让她永远不能忘记。她不能把那个小人儿送到那里去。
我们遇着了,就是缘分,让我来做你的妈妈吧,做一辈子。这是她对襁褓中那个不谙世事的小人儿的郑重承诺。那时候,孩子已经长到三个月大。三个月大的小人儿,已经能够睁着一双黑溜溜的大眼睛对她咿咿呀呀。
十七岁的她,从那时开始正经八百地做起了妈妈。
母亲说得没错,养一个小人儿,真是不易,光吃这一项就让她不堪重负。她得想办法去给那个小人儿挣回奶粉钱。到一家小小的收费站应聘做了一名临时工,每个月九百块钱,要有八百多是拿出来买奶粉的。新衣服、化妆品,全都免了,朋友的聚会电话她一次次找理由推掉。去玩,总是要花钱的。
后来,随着孩子食量的一天天增大,就连每个月交给单位食堂的一百五十块钱的饭钱,她也常常交不上了。就跟朋友同事借,一次,两次……自己有工资了还老借啊,朋友同事是明知故问。
她倒不在乎,面对别人意味深长的询问,她总是大大方方地回:我的工资,有啊,都给我女儿买了奶粉。
孩子的吃饭问题,照顾问题,跟后来她要面对的那些苦恼相比,实在不算什么。每个月九百多块钱的工资,自己节省着点儿花,也够孩子的奶粉钱,母亲尽管对她的举动表示伤心排斥,在最初的那一年里几乎天天都要骂她,却还是帮她照顾着那个小人儿。喂她,给她换洗尿布。母亲其实就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女人。
让她无法承受的是来自外界的那些飞短流长。她走出去,身后是刀子一样的目光。十七岁的女孩子,在外面读完中专,抱回一个私生子。这是人们觉得最靠谱的一种解释。而这种解释也最让人津津乐道。
更有好事的人,甚至把这种版本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他们将她告到政府相关部门,让他们来彻查。无奈之下,她只得抱着孩子去做亲子鉴定。她感谢科学,为她平息了所有的流言蜚语。
有些东西却不是科学的手段能帮助她的。女孩子的名声清誉,就像一张纤尘不染的白绢,经不得任何的点染。
母亲最担心的事情,终于还是在女儿身上发生了。十九岁,一个女孩子最好的青春年华,该是享受爱情的时候。她没有倾国倾城的外貌,却也清丽可爱。有年轻的小伙子开始频频向她发送爱的电波。也有她喜欢的人,彼此相约走下去,最后却都不了了之。没有一个男孩子肯接受她已经做妈妈的现实,不管那个孩子是从哪里来的。
她最伤心的一次经历,应该是那次。头一夜孩子哭闹到半夜,家里没有奶粉了,饿的。第二天她早早起床,坐公交车到县城去给孩子买奶粉。那次,身上除了留下一块钱的公交车钱,她把身上所有的钱都给孩子买成了奶粉。重重的两大箱,搬上公交车回家。头一夜熬夜,太困了,晕乎乎地在车上睡了过去。等她醒来,发现自己离要下车的地方已经很远,车子过站足足有三公里。而她除了那两箱奶粉,已经身无分文。
好在,身上有电话,摸起电话给那个正在热烈追求她的男孩打过去:我坐过了站,你能来接我吗?
好啊,在哪,我马上去。男孩子热情,却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句,怎么就坐过站了?不能再坐车回来吗?身上没钱了,全给孩子买奶粉了啊。她说的是实言。男孩子“哦”了一声,再无下文。
那天,她抱着两箱奶粉往回走,一次搬不动两箱,就像蚂蚁搬家那样,一箱一箱地倒腾。三公里的路,她来来回回折腾了很久,一边折腾一边默默地流眼泪。那是她第一次为自己流泪……
却有一个更清晰的声音在心底扬起:孩子,就算妈妈这一辈子不要爱情也决不抛弃你……
十七岁,90后,未婚未恋,敢担当的妈妈,这些在世人眼里怎么也无法融汇到一起的词汇,被这个倔强的姑娘用爱串到了一起。
她的故事被发现被传扬,她被推到了闪亮的镁光灯下,也为此收获了自己人生中意想不到的温暖,她成了单位上的正式职工,被当地政府免费送到广播电视大学去读书圆了自己的大学梦,那个可爱的小人儿,已经成了他们那个家庭里不可缺少的小成员,给她的家人带来无尽的快乐……
一份温暖的开始,是她送给这个世界的;一份温暖的延续,是这个世界送给她的。我们的世界,需要这样双向的、能彼此回应的温暖。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
曾问过同事,婆婆和妈妈的区别是什么?她回答:你说想吃两个鸡蛋,婆婆会给你煮两个,而妈妈,会煮五个。因为妈妈给的总比你想要的多。 我现在的母亲是继母。我不会向她撒...
突如其来的田螺阿姨我开了门。她从厨房出来,脸上挂着拘谨的笑,由于紧张,两只手在围裙上不断揉搓着。她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太太,体形细瘦,面色苍白,有一只挺直的鼻。两...
外婆去世时,刘英16岁。 她是外婆和母亲共同带大的,但外婆的付出甚于母亲。半夜一哭,外婆立刻翻身起床,伺候外孙女吃喝拉撒;学走路时,外婆成天勾着腰,耐心护着她...
亲爱的孩子,今晨你在桌上留了张极简短的纸条,便奔你想要的幸福去了。我在隔壁卧室里听你哭了很长的时间,又低声给男友打电话,默默地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准备像昨晚吵架时...
许多年前,一个著名主持人在综艺节目上说到自己与母亲:每次回家,母亲都会让我带许多东西走,而我总是用不耐烦的语气对她说,不要不要。我的态度很差,到了机场,我就开始...
老友相见,觥筹交错,我一面笑对酒局,一面偷偷看表——每过两个钟头,我就要打个电话回家报平安,电话那头不是我的爱人,而是我的母亲,在家里随着时钟的滴答声而越来越惦...
一 曾经问过她的名字,她说,没有名字。姓袁,排行第十,别人叫她老十。 她长得不好,眼小嘴大皮肤黑,身高只有139厘米,直到45岁,才结婚。跟她结婚的陈伯已经55...
现在谈到茅草屋煤油灯很有戏剧性或是娱乐性,真真切切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我们感受就大不一样咯!……五八年爸爸被错划成右派来到某农场劳动改造,不离不弃的妈妈在某些领导...
西湖往南,一路景区。有一个公交车站,叫九溪。 每天一早,这个公交站牌下,就会站满了人,赶着上班的,背着书包去上学的,转车去景区看风景的。 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站...
1我一出生,就被嫌弃。家里不是养不起,而是父亲认为连生三个丫头很丢人,但父亲仍然找了一个保姆照管我,于是我刚断了奶就被送到她家,一个月给五十块钱。她姓秦,早年得...
one小时候,我挺敬畏妈妈的,她是严母。在青春期的时候,我和母亲碰撞得很厉害。我妈不能原谅我的早恋,她认为我耽误学习,而且让家庭蒙羞。最主要的原因,我日后才理解...
她曾经很讨厌母亲,上中学时,那些整天的唠唠叨叨就不用说了,让她十分不能忍受的是,母亲很固执,有时固执得让人很生气。读高二时,她患偏头疼,去了许多大医院就诊都没有...
中午打电话给父母,告诉他们,晚上六时,我乘坐的火车会准时到站。母亲在电话里惊呼:也不早点说,我要买你最爱吃的菜,还要给你打扫房间,也不知道来不来得及。火车晚点,...
像大多数青春期叛逆的孩子一样,我总觉得父母思想落后,和他们有代沟,要么对他们大吼,要么干脆不理他们。上初中的时候,周一至周六在全封闭式的寄宿制学校度过。周六傍晚...
1是那个电话,改变了我和他接下来的余生。电话是母亲打来的。她在电话里泣不成声地说:你快回来,今天就回来。我匆忙请了假,在往老家赶的路上,那块我以为早就遗忘的伤,...
那时,乡人吃饭用三种碗,大、中、小。三种碗都属粗瓷,它们造型不规整,挂釉潦草,颜色有黑有白。白釉碗绘有蓝色潦草的图案,或概念中的花朵,或概念中的云朵,碗边用麻绳...
在美国西部一个叫摩克德的小镇上,有一个叫甜蜜饼屋的连锁饼店,这里最有名的是带着浓浓蓝莓口味的松脆可口的华夫饼。这家甜蜜饼屋在小镇上一共有四家连锁店,令人奇怪的是...
【一】自从他考上大学,就很少回过老家。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让他眩晕、痴迷、幸福、不知所措。他拼命学习,只为让这座陌生的城市能够接纳他。最终他真的留在城市了,并且通...
多少年来,随着工作的调动、职务的改变,我总是在换办公室,可不管换到哪里,我总是把妈的照片摆到桌上。有妈在,心里踏实,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妈出生在豫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