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味道是初唐的政治家、文学家,赵州栾城(今属河北栾城)人。九岁能诗文,少有才华,与李峤以文辞齐名,号“苏李”。20岁中进士,早年为咸阳尉,因吏部侍郎裴行俭赏识,随裴行俭两征突厥,为书记。圣历初官居相位,先后三度为相,深得武则天赏识。
当狄仁杰垂垂老矣之际,武则天向他咨询谁能接班,狄仁杰答道:“文学蕴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宜矣。”苏味道能够获得一代名相狄仁杰的赏识,自可说明他必非平庸之辈。
可是,苏味道任宰相的时候,最大的毛病是“尸位素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作为”,凡事明哲保身,一味地和稀泥,处事十分圆滑。
有一次,一个人向苏味道请教当官的诀窍,他得意地说:“要想当好官,必须记住一点:处理任何事情,都不要决断得清楚明白。否则一有错误,就必定受罚。应该像用手摸棱角那样,这一面可以,那一面也过得去,就不会出事了。”这番话传扬开来以后,大家私底下都称他为“苏模棱”。史料记载:“尝谓人曰: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然而,苏味道并非遇事一律模棱,不置可否。在有些事情上,他的态度又鲜明得出奇。比如,长安元年(公元701年)三月大雪,苏味道以为是祥瑞之兆,率领百官向武则天进贺。殿中侍御史王求礼当即指出:“三月雪为瑞雪,腊月雷为瑞雷乎?”还说:“今阳和布气,草木发荣,而寒雪为灾,岂得诬以为瑞?”又一次,有人向朝廷呈献一头三条腿的牛,苏味道又带头上朝祝贺。苏味道如此不顾常识,昧于事理,必然招致“举朝嗤笑,以为口实”。但苏味道不管这些,笑骂由尔笑骂,依旧我行我素。难怪宋人孔平仲的《续世说》,将他的言行编入了“奸邪”一列。
【注音】mó léng liǎng kě
【出处】 《旧唐书·苏味道传》:“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解释】 模棱:含糊,不明确;两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态度不明确
【近义词】不置可否、模棱两端、含含糊糊
【反义词】旗帜鲜明、斩钉截铁
【年代】古代
【例句】他害怕事情一旦变化,他将有不测大祸,所以跪在地上回答了一句模棱两可的话。
有人来向他请教做官之道,他却告诉别人处理事情,不要决断得太清楚,太明白,要是这样处理错了,必会遭到追究和指责。只要模棱两可,让别人抓不到小辫子就行了。这故事只是用来说明成语的出处,可千万别学这种人的处事态度,而成为一个不负责任的人喔!
师出无名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攻占秦都咸阳,推翻秦朝统治。不久,项羽率大军进入咸阳,杀了秦朗的降王子婴,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不熄灭。接着,...
见利忘义的成语故事 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对娘家的人封王封侯,排斥异己,诛杀功臣。不久,吕后也死了,她在遗诏中指定内侄吕产为相国,吕禄统领京都禁卫军。吕氏家族掌...
【注音】s hǎi zhī ni jiē xiōng d 【释义】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四海指天下,全国。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 【出处】《论语颜渊》...
鞭长莫及的故事 鲁宣公十四年(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出使路上要经过宋国,楚庄王仗着国力强盛,要申舟不向宋国借路。申舟说:“如果不借路,宋国人会...
桃李满门的故事 唐高宗时,有位清廉的官名叫狄仁杰,他曾在一年之内,裁决了一万七千多人的罪名。在江南当巡抚使时,他率先追查各地来历不明的宗教所建立的庙宇,以破除人...
唐朝著名的诗人李贺,七岁就开始写诗做文章,才华横溢。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得志过,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他每次...
在南北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屡建功勋。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为河间公。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
含沙射影的故事 传说古时候,江淮间出产一种很特别的甲虫,名叫蜮,又有人称做射工、射影、短狐、水狐。 这种虫常常伤害人,形状很是奇怪,背上长着硬壳,头上有角,身上...
人弃我取的故事 战国初,魏文候任用李悝为相国,厉行改革,加强统治。他实行保护农民利益和发展农业的“平籴[dí]”法。所谓“平籴”,就是国家在丰收年份用平价买进粮...
1 关于羊的成语故事:亡羊补牢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国家一天天衰亡下去。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看到这样情况非常着急,总想好好劝...
髀肉复生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bì ròu fù shēng 【解释】髀:大腿。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 ...
为渊驱鱼的成语故事 某一日,孟子的几个学生针对夏、商两朝灭亡的原因展开了激烈地辩论。天命派认为桀和纣的灭亡是天意,人的力量没法与天意抗衡。 有人立即反驳说:“明...
畏首畏尾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晋国和楚国都是大国,而郑国较弱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父亲在他童年就去世,由祖父抚养成人。 辛弃疾曾拜当时著名的田园诗人刘瞻为师,并和党怀英两人是刘瞻最得意的学生。有一次,刘瞻问他们两人道:...
轻虑浅谋的故事 赵文王3年,赵国消灭了中山国,举国欢庆,并封长子章在安阳郡,由田不礼辅佐。由于他们二人一向怀有篡逆之心,由此引起了朝中正直大臣的担忧。 有一天,...
间不容发的成语故事 系结于天不可复结,坠入深渊难以复出,其出不出,间不容发。 释义: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故事:西汉的辞赋家枚乘,是吴王刘濞的谋士,他见刘濞积...
讳莫如深的故事 春秋时,鲁庄公有好几个妻妾。他的妻子哀姜没有生育,于是她的妹妹叔姜跟着嫁给庄公,并生了一个儿子叫启。而哀姜与庄公感情不好,与庄公的庶(妾所生的称...
言过其实的故事 马良、马谡兄弟,是三国时期蜀国的着名将领。马谡很有口才,特别喜欢谈论军事,分析战局,而且总是能谈到点子上。丞相诸葛亮觉得他才能出众,很器重他。 ...
乐不思蜀的故事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 刘备依靠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批能干的文臣...
日不暇给的成语故事 为此,刘邦命丞相萧何制订一个国家根本大法,使举国上下有法可循。萧何从县吏一直当到大臣,对民情比较熟悉。早在起义军进入秦都咸阳的时候,他就收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