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子口不离笙,姑娘手不离针;不会吹笙的不是苗家的达亨(小伙子),不会绣花的不是苗家的达佩(姑娘)。芦笙,黔东苗族方言叫"给"(Gix),川黔滇苗族方言叫"更"(Ghenb),用竹制作而成。每把芦笙六根管,在芦笙歌中有"芦笙三节筒,长瓢里头空;瓢兜六根杆,吹来向轰轰"的描述,它与方言、服饰一起,是区分苗族支系的重要标志。在苗族传说中,古老的时候天下没有人烟,天帝就派了小女儿勾素下到地上来造万物。有了万物后,有一天贾、凶(即杉木和竹子)两兄弟上到天庭想天帝讨要几件供人娱乐的器具。天帝的女儿勾素就砍下自己的6个手指和一只手臂,做成了一把芦笙,她自己因流血不止而死。天帝十分悲痛,把芦笙交给贾、凶两兄弟说:"这就是你们的母亲,以后凡事必须经过她(许可),她会给你们带来幸福"。苗家自从有了芦笙,便过上了安定、美满和幸福的生活。
几乎苗族每个村寨一般都有一堂(队)芦笙,这是一个村寨生活是否美满幸福的标志。在贵州丹寨、三都、榕江、雷山等地的苗寨,其芦笙队由芒筒和大号、中大号、中号、小号、特小号六种芦笙组合而成。芒筒与其他芦笙不同,它没有六根管,只是一个三四尺长的园筒,筒里插一各小竹管,口含竹管吹奏,声音低沉、浑厚。大号芦笙就是笙母,高达两丈左右,只吹不动,需两人抬。
很早以前,这里就是一片原始森林。夏季,苍松翠桦浓荫蔽日,遍地野花盛开,灿烂似锦;冬季,皑皑白雪覆盖山林,一片银色世界
从前,在绛丹地方,有一个小小的王国。国王和王后都年事已高,身边只有一个独生的儿子,名叫尼达次仁。尼达次仁脾气古怪,比羌塘
从前有对夫妻成亲多年没有孩子,夫妻俩祈求上苍给个儿子,哪怕是个蛤蟆儿子也行。一年以后夫妻俩生下一个蛤蟆儿子,夫妻俩从来没
马匪包围她们的时候是在一个晚上,地点是羊泉峪。她们在夜半曾组织过一次突围,队伍也算是突围出去了,费了半天的力气,跑了有几里路,可马匪们的骑兵一眨眼的工夫又把她们...
孟姜女千里寻夫,寻到万里长城,听说丈夫万喜良死在长城脚下,哭得天昏地黑,哭声震倒长城,露出一堆一堆白骨。原来造长城死
从前,有一个姓周的说书先生,小有名气。周先生有个十来岁的儿子,常跟着父亲走村串乡。 有一回周先生到一个村庄去说书,
梅妻鹤子的故事版本一北宋的时候有个叫林逋的隐士,他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家境贫寒,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但他刻苦学习,发奋上进,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可是林逋生性...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
三峡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人们俗称讲古,重庆话为摆龙门阵,它起源于民间,根植于传统,乡韵深长,是民间口头文学中较为广
清朝乾隆年间,扬州有个才子叫柳敬亭,虽不敢夸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亦熟读经史子集,其祖父柳若谦是当地富户,家资殷实,
在云面省大理的洱海边,有座美 丽的山,名叫点苍山。在这深山之中,生长着一种世界著名的金黄牡丹,不仅色如黄金,而且形似元宝
耕读世家,勤俭立业,在位于崆峒岛和芝罘岛之间的扁担岛上,春节人们很喜欢张贴这样的对联。据说,这背后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楠溪岩坦港闪坑下头垟有座茅草屋,茅草屋里住着一个裁缝老师叫祝龙风。祝龙风上无父母,下无兄弟姐妹,只有一身好武艺。他欺富助
远古时候,有一个国王非常英明,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一片繁荣景象。 可是有一件事,使他愁眉不展,那就是他年至花甲,膝下仍无一子。 有一天,国王想出了一个办法...
在广泛流传的藏族民间故事中,有这么一个关于喜马拉雅山区的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这里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海,海涛卷起波浪
冰岛王国有这样三个兄弟:一个叫柯那尔,一个叫道那尔,一个叫丹克。兄弟之间本来是很和睦的,但有一次却为了一块草地打起了
离我们这里不远,有一座青山,那青山又高又大,山连山,少说也有百里长。一到夏天,山顶上常常罩着轻烟一样的云彩,那真是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
经过元末农民战争,举国已成一片焦土。洪武皇帝登上宝座,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决心改革币制,以此引领生产发展。由于铸造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