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文化是中国古老文化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中国牡丹也伴随中国文化早在公元8世纪传入日本。到了18世纪传入英国,种在邱园,以后又从上海引去30多个品种。以后,法国传教士把野生在我国云南的黄牡丹、紫牡丹先后引去法国。到了1936年,英国又引去了我国西藏野生的大花黄牡丹。美国也于19世纪从我国甘肃南部卓尼得到了紫斑牡丹。就这样,英法、美和日本利用中国原产的这些野生种与栽培种进行种间反复杂交,先后培育出了各自国家的牡丹品种系列。现今美国已有400多种,法国与日本也皆在200种以上。这些品种或杂交系列,考其根源均来自中国。有人常说“在近代月季花的生命中,流着中国月季的一半血液”、我们可以自信地说,在当今世界上所有牡丹的机体中,全部流淌着中国牡丹的血液。
牡丹的谱类纪实
牡丹为中国传统名花,历代文人为之作谱、立传记事的专著和传记不下二三十种。以牡丹为题材的神话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其中有深远影响的有北宋时代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花木记》;南宋时陆游的《天彭牡丹谱》;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薛凤翔的《毫州牡丹史》以及《牡丹八书》;到了清代,还有陈子的《花镜》、汪灏撰的《广群芳谱》,以及吴其著《植物名实图考》等等,这些论著都是中国牡丹花史中最辉煌的文化财富,它积累了育种、栽培以及应用方面的丰富经验;同时也记载了中国牡丹的起源、发展以及人力可以“夺天功”的信念和事实。其中有关培育新品种方面的事例,还被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他写的《物种起源》一书中所引用。
牡丹的诗词书画
自然界里感人的事物很多,其中“花”是主要的一种,何况牡丹又是“国色天香,秀韵多姿”,所以历代诗人、画家、艺术家都钟情于牡丹,以牡丹为题材的诗词书画广为流传。以牡丹命名产品、商标以及各种生活用具上的牡丹装饰图案更是不胜枚举。历来吟牡丹、画牡丹、唱牡丹的作品最多。在杨茂兰主编的《历代咏牡丹诗词四百首》中,唐五代就有125首,宋代167首,金元27首,明代37首,清代67首,共计419首,作者共203人。其内容从各个方面反映了牡丹对当时社会引起的风情和爱好。 以牡丹为题材的画家,远在南北朝时代(550-577)就有杨子华画牡丹的记载,到了唐代,画牡丹的画家就多了。据董首《广川画跋》记载:唐代画家“边鸾所画牡丹,妙得生意,不失润泽。”五代南唐时(923-936年)徐熙画的《牡丹图》用笔清秀,意趣生动,堪称一绝。到了明代,徐渭用泼墨法画牡丹,泼辣豪放,是一创举。清代恽寿平画牡丹,润秀清雅,自成一体。到了近代,著名画家王雪涛曾画了大量的牡丹画,幅幅神态各异,生机勃勃。绘画大师齐白石画的牡丹画,用笔简练,常中是聊聊数笔,却生机盎然。大画家关山月说:“中国一因作画之前要求全面掌握对象的内在规律,如画牡丹,要把牡丹与芍药不同的地方找出来,分辨出它特有的特征来。要对它的生长规律、组织结构等自然属性有充分的了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要懂“画理”。 以牡丹为图案装饰的瓷器古今皆有。如宋代烧制的“牡丹梅花瓶”,明代的“牡丹双鹤盘”,以及清代的“雄鸡牡丹瓶”和近代瓷都景德镇生产的“牡丹孔雀凤凰盘”、“青花牡丹孔雀盘”、“青花牡丹凤凰盘”、“青龙牡丹唐草盘”、“剔红牡丹孔雀盘”,以及烧制成的各种生活用品,也是珍贵的艺术品。置于室内案头几上,一年四季不分春夏秋冬,欣赏它的丰姿秀色,国色天香,图个吉祥如意。
牡丹的民俗爱好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的风谷习惯虽有不同,但对牡丹的爱好却是一致的,种牡丹、欣赏牡丹、唱牡丹、牡丹花会已成为各自的风俗民情。如湖北、贵州的土家族,云南的白族,以及甘肃、青海、宁夏少数民族家中庭院内,都种不同数量的牡丹花,少者三五株,多者上百株,用来象征吉祥富贵。其他如甘肃陇西的浪山观牡丹,云南大理的“赶山”观牡丹,安徽巢湖的朝拜神牡丹,甘肃临夏回族的“花儿”唱牡丹,以及洛阳、菏泽、北京、杭州、四川彭县、安徽铀陵各地举办的牡丹花会和灯会,皆具有丰富的民间特色。 “花儿”是流行于青海、宁夏一带的民歌,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民歌词曲中,牡丹是美的化身、爱的象征。人们把聚集歌唱“花儿会”季节叫做“牡丹月”或“浪牡丹会”。“花儿”曲牌中有《白牡丹令》、《绿牡丹令》、《十朵牡丹九朵开》等等,许多歌词皆以花喻人,语言真挚,生动感人。如“四月里,四月八,牡丹开花刺底下,想要不摘爱惜她,想要折去刺儿扎。我早起害怕霜杀下,我晚上害怕羊糟踏,买个蒲篮扣一下,看她开花不开花”。其他如河南民歌《编花篮》,当代电影《红牡丹》插曲《牡丹之歌》,都是热情歌颂牡丹的。 我国各地也非常重视运用牡丹图案和绘画来装饰建筑物、寺院、名胜古迹和居室住处。如云南大理的“木雕”福奸惠安的“石雕”,甘肃临夏的“砖雕”,以及江西景德镇的“瓷雕”,无不飘溢着牡丹的芳香,既有实用性,又有欣赏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牡丹与歌曲
在我国众多的古老民歌和现代歌曲中,以“牡丹为素材的不乏其作。这些牡丹歌曲(民歌)委婉、清新、优美,听其歌使人焕发出对生活的热爱,得到美的精神享受。 在我国最古老的《诗经》中就有以牡丹、芍药为爱情信物的歌词:“赠之于芍药。”这芍药不单指芍药,亦指牡丹。因为牡丹初无名,最初统称“芍药”。 唐代歌唱牡丹的诗词很多,其中以李白为杨贵妃填写的新词《清平调》三首为最佳。其唱道:“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这种将音乐与诗结合而成为歌唱的形式,已达到了较为完美的地步。 在中外文化史上享有盛名的宋词,是在晚唐、五代曲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的文人、官僚无不以填唱词曲为风雅、高尚之举,而以牡丹题材填词在社会上更是风靡一时,被人广为流传。 在近代和现代的许多民歌中,以青海、甘肃一带的“花儿”和河南民歌《编花蓝》最为流行。河南民歌《编花蓝》通过优美的曲调将一群上山采牡丹姑娘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听其歌,似到了风光迷人的田园山乡。歌中唱道:“编、编、编花蓝,编个花蓝上南山,南山开遍了红牡丹,朵朵花儿开得艳”。 在甘肃省临夏一带洽谈会的传统民歌“花儿”也极有特色。“花儿”是一种流传民间的口头演唱形式,它将当地的风土人情揉和在一起,表现人们对故乡的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听还是唱,表演者、观众均如痴如狂。其中有首歌唱道:“四月里,四月八,牡丹开者刺底下,想要不摘爱惜她,想要折去刺儿扎。我早起害怕霜杀下,我晚上害怕羊糟蹋,买个蒲篮扣一下,看她开花不开花” 现代歌曲赞美牡丹的也不少,其中流传最广的当推电影《红牡丹》插曲《牡丹之歌》。歌曲赞颂了牡丹的品格,叙述了牡丹的经历,经人以蓬勃向上的激情。
津浦铁路从明光南下过金张小站后,一路向西南方拐去,过了谢岭后才开始渐渐取直通向滁州。铁路怎么会在这里拐了个大弯子、绕了七
清代末年,安徽徽州府南郊有个李秀才,为人忠诚老实,苦读诗书,其妻林氏也知书达理。虽然家境贫寒,但夫妻二人勤俭持家,甘
在过去没有电灯和蜡烛照明的年代里,生活在乡村里的人们日常生活最常使用的便是煤油灯和豆油灯照明了。当劳累了一天的男人和淘气
朋友!我是中国的王子。我也和你一一样是从小娇生惯养的。 正当我十岁的时候,我的父亲害了重病。父亲或许自知已将不治了
从前,有个人叫张大胆,常常自以为是,却又粗心大意,不肯听从别人善意劝告。 一天,张大胆和邻居应慎微去朋友家赴宴。
某岛上有一个懒汉,名叫东条敏郎。他从早到晚都躺在草席上,嘴里不知在说些什么。 东条敏郎,你一天到晚在说什么?邻居小
东晋时,有个叫王的孩子,聪明伶俐,善于了解大人的心理。王装醉,躲过了危险王的叔叔是东晋的一位将军,名叫王敦。此人执掌朝政,骄横跋扈,残暴凶狠,人称杀人恶魔。有一...
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
(伊朗)有一对夫妻,无儿无女。他们朝思暮想,总盼能有一个孩子。有一天这家的女人把一盆豆放在炉台上,不小心有一粒豆子掉进了
有一天某个农夫的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办法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嚎
乾隆皇帝死后,嘉庆皇帝①即位。这时,嘉庆的老师徐铎已经六十岁了,他一心想在离职前大捞一把,便递上奏章告老还乡,还提出
杭州西湖妙庭观附近有一座望仙桥。 宋代绍兴年间有位道士董元行在附近上层中挖到过一块奇妙的铜牌,上面残留着隐隐约约的文字
北宋徽宗年间,济宁府发生一起惊天大案,官府库银被人神不知鬼不觉的盗走十万两,此十万两银子仍是朝廷为剿灭水泊梁山反贼拔调的
伞铺子里的一把小花伞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来买她的人,等待着下雨天,等待着小雨点滴答滴答地敲打在她身上,凉凉的,湿湿的
从拉萨出发,沿着堆龙河往西走,不要一天的功夫,就看到两座高高的黑石山,夹着一大片绿森森的树木。从绿森森的树木里,伸出一座
智威(? ~680),俗姓蒋,唐代缙云县金竹人。他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第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天台宗的第六代大祖师。智威道
(一)唐三得宝当初,有一户唐姓人家养了三个儿子,大的叫唐一,老二叫唐二,小的叫唐三。唐三不爱多说话,干事一严一,二严二,
太阳暖洋洋的照在森林的大草原上。一只小猴子正吹着口哨漫步在草原上,突然一只鸟从天上掉下来,刚好落在了他面前,吓了小猴子一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女孩遵照王子的命令在城堡里孤独地纺纱,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嫁给英俊的王子! 一天晚上,一个蓝色
从前,有一个姓索的财主,这家伙是个守财奴,乡亲们给他取了个外号叫索公鸡,说他是属铁公鸡的,一毛不拔。 这年,村里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