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生前是一家杂志社的主编,很长一段时间,父亲根本不看我的小说,他知道我还在写,但写些什么懒得问。一个人真想当作家,别人是帮不了忙的。
父亲热爱写作,却不愿意子承父业
有什么样的父亲,就有什么样的儿子。这句话不是简单的遗传学理论,而是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父亲溺爱孩子天经地义,常常可以见到对子女百依百顺的父母。做父亲的并不是皇上甚至穷困潦倒,可他们那些可爱或并不可爱的孩子,一个个都是货真价实的小皇帝。
但我父亲对儿子根本谈不上溺爱。也许因为他一生太不顺心,过于书生气,年纪很轻就当了右派,一直在从事一份自己不太愿意干的工作。记忆中,我从未对父亲提过什么蛮横要求。我不喜欢要这要那,甚至连最普通的索取,也很少向他开口。
常有人问我,写作受了家庭什么样的影响?刚开始我对这样的问题,一概以毫无影响作答,这也是实情。自小父亲给我灌输的思想就是长大了别写东西,三百六十行,干什么都行,就是别当作家。
可他一生中,除了写作,可以形容和描述的事情不多。记忆中,父亲写作时的背影像一幅画,永远也不能抹去。我能记住的是他的耐性,是他写作时的不知疲倦。作为儿子,我不在乎父亲写作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准,出了多少书,不会去想他得过什么文学奖,有过什么文学方面的头衔,进过什么名人录,还有谁曾对父亲有过怎样的好评。我觉得这些并不重要,父亲生前也把功名看得非常淡。
恢复高考以后,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考上大学。因为录取的是文科,父亲甚至都懒得向我祝贺。时过境迁,回忆20多年前的情景,我仍然忘不了他当时的恐惧。父亲说,为什么非要选择文科呢?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相信父亲之所以不愿意子承父业,要让儿子远避文学事业,是由于他个人的不幸。1957年他被打成右派,再加上“文革”挨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后来我终于明白,除了这些恐惧,父亲顽固地相信,一个人若选择了文科,选择了文学,特别是选择了写作,很可能或者说更容易一事无成。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老话可以作多种解释。父亲热爱写作,一生都在伏案书写。父亲不自信,尤其是在写作方面,受他的影响,我也很不自信。这种不自信或许只是清醒,建立在写作是高风险行业的基础之上。高风险不仅意味着政治上容易出错,经济上可能受窘,更大的可能是会成为一名空头文学家。空头文学家不仅浪费自己的生命,还会浪费别人的宝贵时光。当我读到一些很坏很无聊的文章时,就想父亲如果还在,一定会非常愤怒地加以指责。父亲生前,我们常为阅读到的文字没完没了地议论。父亲总是一针见血,非常明确地表明什么好什么不好。他觉得一个人要么别写,要写就一定要写好。
父亲对我的不希望,远比希望更重要,更有用处。父亲不希望我成为空头文学家,不希望我为当作家而硬着头皮当作家。我所要努力的方向只是不要让父亲的不希望变成事实。
父亲喜欢书,却不看儿子的小说
去医院参加例行体检,遇到很多熟人。他们纷纷向我祝贺,说我女儿的一篇作文人选了中学语文读本。这并没有什么了不得,只是标题比较隆重,又配了照片,熟人见了忍不住要议论。我忽然想起自己的文章刚发表时的情景:一方面,父亲好像很不当回事;一方面,父亲又暗暗得意。他当时的心情正好与我现在完全一样。
父亲过世已多年,我现在住5楼,闲时喜欢看楼下的樟树,那是刚搬进来时种的,也不过几年功夫,郁郁葱葱地很像回事。古人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从树想到人,我不由黯然泪下。在父亲去世后的10年里,正是我写作最旺盛的时候,也是所谓个人最出成绩的日子。父亲喜欢书,书架上有一层是专门用来放自家人的书的。父亲过世时,我正式出版的书只有二三本,当时出书很困难,但是父亲已很得意。现在一层都放不下了,如果他还健在,真不知会如何高兴。
言传身教看来真是很厉害。我发现自己现在与当年的父亲相比,在唠叨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我无数次地提醒女儿,说我们并不想沾光,可是不知不觉就可能沾了光,因此保持一份清醒非常必要。父亲生前是一家杂志社的主编,我发表小说的时候,大家都会想:这家伙近水楼台,开后门太方便。“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说是这么说,真正操作起来,其实有很多难度。
我如今要说父亲对我在文学方面的要求,要比对别人更严。相信的人有,怀疑的人也会有,因为人们通常更愿意从“人之常情”角度去思考问题。父子关系毕竟是一种特殊的关系,我没必要做那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解释。我想说的只是别人怎么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真把事情做好。事实胜于雄辩,我曾经很努力地想用实战成绩来证明自己,而这种证明才是对父亲教育的一种最好的报答。
我想起自己最初发表的两篇小说,那是20多年前的事。两篇小说写于同一天,上午完成一篇,写完了给父亲看。父亲说,还有点意思,就是卷面太脏,即使巴尔扎克也不过如此,我为你重誊一遍吧。结果父亲帮我一笔一画地抄,于是我在下午风风火火地又写了一篇小说,当时真没想到写小说这么容易。后来小说在同一个月里分别由两家刊物发表了。记得父亲改了几个字,父子还为是不是病句争了一场,我自然是错,然而不服气,狂得莫名其妙。
我似乎有过一段才华横溢的日子,可惜在接下来的5年内,连一篇小说也发表不了。很长一段时间,父亲根本不看儿子的小说。他知道我还在写,写什么也懒得问。我的小说终于有机会发表,终于有一点影响时,父亲那一阵特别忙,别人对他说,你儿子的小说写得不错,他便对我说,喂,把那什么小说给我看看。看了也就看了,喜欢或不喜欢,满意或不满意,反正是儿子的东西,儿子大了,有些事已经管不了。
回想父亲对我写作的帮助,热情鼓励的少,泼冷水打击的多。可怜天下父母心,热情鼓励是希望子女有出息,泼冷水打击是怕子女走错路。他更多的还是不闻不问。父亲生前常说,学医可以传代,学画也可以传代,惟有这写作传不了代。他告诉我,作家不走自己的路,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他还告诉我,作家的后代不成为作家是正常的,成为作家反而不正常。我想我能有今天,不要说自己想不到,长眠于地下的父亲也不会想到。惟一可以肯定的是,他一定会发自内心地高兴。
自从父亲过世,每年清明、农历七月十五日、除夕夜,我都要烧些纸钱。父亲生前对所有的迷信活动都不相信,我受他的影响,也从未深信这些,但还是忍不住这么做。很多事是不能忘记的。如果没有父亲,就不会有我的今天。还是那句话,我能成为作家,既是无心插柳,又是事出有因。
小时候的记忆里,父亲经常出差,而且一去就是两三个星期,那是父亲留给我的印象大多是他提着一只旅行袋消失在路的尽头那朦胧的背影。父亲出差前总不爱和我说再见,老是不声...
我一直没有发现,其实自己很爱您。您和妈妈在我中学时离异,我跟弟弟后来选择跟妈妈住,因为我们不擅与您相处。我考高中的时候,您写了一封信要我去考您住的镇上的那所高中...
父亲生前是一家杂志社的主编,很长一段时间,父亲根本不看我的小说,他知道我还在写,但写些什么懒得问。一个人真想当作家,别人是帮不了忙的。 父亲热爱写作,却不愿意子...
父亲不知我偷改了内容,大声念信,可他只念出几个字就停下声音,迫不及待地看完了信,然后又看了满脸带笑的我一眼,这才明白了一切。 我四岁那年,母亲就病逝了。父亲拒...
父亲比我大了整整50岁,老来得子,高兴得放了两挂大鞭炮,摆了10桌宴席,还开了那瓶存放了两年都没舍得喝的五粮液。8岁时,父亲带我去学二胡,从家到少年宫,骑自行车...
他是个单亲爸爸,独自抚养一个七岁的小男孩。每当孩子和朋友玩耍受伤回来,他对过世妻子留下的缺憾,便感受尤深,心底不免传来阵阵悲凉的低鸣。这是他留下孩子出差当天发生...
那年,记得是深秋,父亲搭车进城来看我们,带来了田里新收的大米和一袋面条。“没上农药化肥,专门留了二分地给自己种的,只用农家肥,无污染,保证绿色环保有机,让孙女吃...
小时候,父亲对我的要求很严格,让我倍感压力。因此,我在心里对父亲产生了不满和抵触的情绪,觉得父亲太冷酷了。 有一次,父亲正在院子里磨米粉。那时候,乡下没有加工粮...
我有一味药,那便是父亲的爱。多年来,我像一个病人一样,依赖这味药。磕磕绊绊的人生,不大如意的人生,在每一次受到挫折和打击,每一次感受到彻骨疼痛时,我能够得以迅速...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给我讲过他上大学前筹学费的故事,这虽然过去很多年了,可是每到大学生上大学时,我就不禁会想起它:他是他们那个大山深处小山村的第一个大学生,父亲和乡...
大学学费每年要五千元。“我连假钱都没得一张。”爹说。吃饭时,爹不是忘了扒饭,就是忘了咽,眼睛睁得圆鼓鼓的,仿佛老僧入定,傻愣愣地坐着。“魂掉了。”妈心疼地说。“...
我是9岁的时候跟着母亲带着弟弟来到这个家的:三间土屋、一个小院,他是这个家惟一的主人,老实而憨厚。当我们娘儿仨站在他面前的时候,他搓着大手,呆立在原地不知所措。...
父爱是一首平凡的歌,浸润我生命的每个季节。“人生识字忧患始。”从上学的那天起,调皮的我,就被没完没了的家庭作业弄得心烦意乱,于是父亲就养成了陪我夜读的习惯。每晚...
初秋的天,有些热。他走在前面,父亲离他不远,走在后面。“爹,别送了,回去吧。”他回头看了一眼父亲。父亲没作声,继续跟在他后边。“爹,你回去吧,我一个人能行。”他...
妻子怀孕没到一个月时,父亲就急急地从东北老家过来看我。我知道父亲此行的目的是想抱孙子。我是不想让父亲失望的,但和妻子慎重考虑后,还是决定等过两年再要小孩。我犹豫...
凛冽的寒风中,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正在一栋大楼的阴暗处摆弄着垃圾,看样子他似乎毫不嫌弃,一个劲儿地往嘴里塞能吃的东西。 众人都看不下去了,对他说:“孩子,那是垃...
父亲再木讷,为了儿子也会瞬间变得异常果敢;父亲再平庸,也是立在儿子身后的一座大山! 在童周眼里,父亲木讷而平庸。 他不记得父亲做出过什么可以称为重大的举动,倒是...
漂流了一下午,浑身疲乏,在溪边找了家小摊,先填饱肚子再说。摊主是一位跛足的老人,只是微微地笑着,没有言语。他满面沧桑,额头上的惨淡尤为深刻,似是年逾古
一个个无情的误解,纷乱了幸福的脚步。当命运的死结终于用代价打开,一切都为时已晚。接婆婆来家安度晚年,结果却背离我们的初衷。结婚二年后,先生跟我商量把婆婆从乡下接...
为了不让父爱缺席,他给儿子写了五封信,希望儿子在未来的五个时刻打开,他写下的落款日期分别是2020年9月、2026年10月、2030年、2036年、203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