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生前是一家杂志社的主编,很长一段时间,父亲根本不看我的小说,他知道我还在写,但写些什么懒得问。一个人真想当作家,别人是帮不了忙的。
父亲热爱写作,却不愿意子承父业
有什么样的父亲,就有什么样的儿子。这句话不是简单的遗传学理论,而是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父亲溺爱孩子天经地义,常常可以见到对子女百依百顺的父母。做父亲的并不是皇上甚至穷困潦倒,可他们那些可爱或并不可爱的孩子,一个个都是货真价实的小皇帝。
但我父亲对儿子根本谈不上溺爱。也许因为他一生太不顺心,过于书生气,年纪很轻就当了右派,一直在从事一份自己不太愿意干的工作。记忆中,我从未对父亲提过什么蛮横要求。我不喜欢要这要那,甚至连最普通的索取,也很少向他开口。
常有人问我,写作受了家庭什么样的影响?刚开始我对这样的问题,一概以毫无影响作答,这也是实情。自小父亲给我灌输的思想就是长大了别写东西,三百六十行,干什么都行,就是别当作家。
可他一生中,除了写作,可以形容和描述的事情不多。记忆中,父亲写作时的背影像一幅画,永远也不能抹去。我能记住的是他的耐性,是他写作时的不知疲倦。作为儿子,我不在乎父亲写作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准,出了多少书,不会去想他得过什么文学奖,有过什么文学方面的头衔,进过什么名人录,还有谁曾对父亲有过怎样的好评。我觉得这些并不重要,父亲生前也把功名看得非常淡。
恢复高考以后,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考上大学。因为录取的是文科,父亲甚至都懒得向我祝贺。时过境迁,回忆20多年前的情景,我仍然忘不了他当时的恐惧。父亲说,为什么非要选择文科呢?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相信父亲之所以不愿意子承父业,要让儿子远避文学事业,是由于他个人的不幸。1957年他被打成右派,再加上“文革”挨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后来我终于明白,除了这些恐惧,父亲顽固地相信,一个人若选择了文科,选择了文学,特别是选择了写作,很可能或者说更容易一事无成。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老话可以作多种解释。父亲热爱写作,一生都在伏案书写。父亲不自信,尤其是在写作方面,受他的影响,我也很不自信。这种不自信或许只是清醒,建立在写作是高风险行业的基础之上。高风险不仅意味着政治上容易出错,经济上可能受窘,更大的可能是会成为一名空头文学家。空头文学家不仅浪费自己的生命,还会浪费别人的宝贵时光。当我读到一些很坏很无聊的文章时,就想父亲如果还在,一定会非常愤怒地加以指责。父亲生前,我们常为阅读到的文字没完没了地议论。父亲总是一针见血,非常明确地表明什么好什么不好。他觉得一个人要么别写,要写就一定要写好。
父亲对我的不希望,远比希望更重要,更有用处。父亲不希望我成为空头文学家,不希望我为当作家而硬着头皮当作家。我所要努力的方向只是不要让父亲的不希望变成事实。
父亲喜欢书,却不看儿子的小说
去医院参加例行体检,遇到很多熟人。他们纷纷向我祝贺,说我女儿的一篇作文人选了中学语文读本。这并没有什么了不得,只是标题比较隆重,又配了照片,熟人见了忍不住要议论。我忽然想起自己的文章刚发表时的情景:一方面,父亲好像很不当回事;一方面,父亲又暗暗得意。他当时的心情正好与我现在完全一样。
父亲过世已多年,我现在住5楼,闲时喜欢看楼下的樟树,那是刚搬进来时种的,也不过几年功夫,郁郁葱葱地很像回事。古人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从树想到人,我不由黯然泪下。在父亲去世后的10年里,正是我写作最旺盛的时候,也是所谓个人最出成绩的日子。父亲喜欢书,书架上有一层是专门用来放自家人的书的。父亲过世时,我正式出版的书只有二三本,当时出书很困难,但是父亲已很得意。现在一层都放不下了,如果他还健在,真不知会如何高兴。
言传身教看来真是很厉害。我发现自己现在与当年的父亲相比,在唠叨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我无数次地提醒女儿,说我们并不想沾光,可是不知不觉就可能沾了光,因此保持一份清醒非常必要。父亲生前是一家杂志社的主编,我发表小说的时候,大家都会想:这家伙近水楼台,开后门太方便。“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说是这么说,真正操作起来,其实有很多难度。
我如今要说父亲对我在文学方面的要求,要比对别人更严。相信的人有,怀疑的人也会有,因为人们通常更愿意从“人之常情”角度去思考问题。父子关系毕竟是一种特殊的关系,我没必要做那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解释。我想说的只是别人怎么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真把事情做好。事实胜于雄辩,我曾经很努力地想用实战成绩来证明自己,而这种证明才是对父亲教育的一种最好的报答。
我想起自己最初发表的两篇小说,那是20多年前的事。两篇小说写于同一天,上午完成一篇,写完了给父亲看。父亲说,还有点意思,就是卷面太脏,即使巴尔扎克也不过如此,我为你重誊一遍吧。结果父亲帮我一笔一画地抄,于是我在下午风风火火地又写了一篇小说,当时真没想到写小说这么容易。后来小说在同一个月里分别由两家刊物发表了。记得父亲改了几个字,父子还为是不是病句争了一场,我自然是错,然而不服气,狂得莫名其妙。
我似乎有过一段才华横溢的日子,可惜在接下来的5年内,连一篇小说也发表不了。很长一段时间,父亲根本不看儿子的小说。他知道我还在写,写什么也懒得问。我的小说终于有机会发表,终于有一点影响时,父亲那一阵特别忙,别人对他说,你儿子的小说写得不错,他便对我说,喂,把那什么小说给我看看。看了也就看了,喜欢或不喜欢,满意或不满意,反正是儿子的东西,儿子大了,有些事已经管不了。
回想父亲对我写作的帮助,热情鼓励的少,泼冷水打击的多。可怜天下父母心,热情鼓励是希望子女有出息,泼冷水打击是怕子女走错路。他更多的还是不闻不问。父亲生前常说,学医可以传代,学画也可以传代,惟有这写作传不了代。他告诉我,作家不走自己的路,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他还告诉我,作家的后代不成为作家是正常的,成为作家反而不正常。我想我能有今天,不要说自己想不到,长眠于地下的父亲也不会想到。惟一可以肯定的是,他一定会发自内心地高兴。
自从父亲过世,每年清明、农历七月十五日、除夕夜,我都要烧些纸钱。父亲生前对所有的迷信活动都不相信,我受他的影响,也从未深信这些,但还是忍不住这么做。很多事是不能忘记的。如果没有父亲,就不会有我的今天。还是那句话,我能成为作家,既是无心插柳,又是事出有因。
那一年他还是个年轻力壮的男人,希望能够在繁华的北京混上几年,攒下一笔钱,而后衣着光鲜地回老家,盖一所像模像样的房子。终于在一个春天,他收拾了简单的行李,带上我和...
我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父亲喝醉了。他本来就好酒,再加我考上的是名牌大学,全镇子只有我一个,大字不识的父亲深感自豪。不知不觉间,他自斟自饮,竟喝掉了整整一瓶白酒...
父亲比我大了整整50岁,老来得子,高兴得放了两大挂鞭炮,摆了10桌宴席,还开了那瓶存放了两年都没舍得喝的五粮液。 8岁时,父亲带我去学二胡,从家到少年宫,骑自行...
父亲一个人在家,有了问题想不明白,就打电话给我。冬天的时候他问我,安安,你谈恋爱的时候是不是也没有嗅觉和知觉?对于这样奇怪的问题,我知道不需要回答,只要回问他怎...
父亲再木讷,为了儿子也会瞬间变得异常果敢;父亲再平庸,也是立在儿子身后的一座大山! 在童周眼里,父亲木讷而平庸。 他不记得父亲做出过什么可以称为重大的举动,倒是...
自从我步入这所重点高中的大门,我就承认我不是个好学生。我来自农村,但我却以此为辱,整天和班里几个家住城里的花花公子混在一起,一起旷课,一起打桌球,一起看录象,一...
那个最爱你的人走了自从妈妈去世后,申琦就不再愿意回家了。千里迢迢舟车劳顿赶到家里已是物是人非,那个曾经你最惦念也最牵挂你的人不在了,回家还有什么意义?每当申琦这...
又该去上学了,我急忙收拾东西。“要好多钱?”父亲坐在门槛上,问我。“要一百五。”我小声答。“够不够?”父亲问。我本想说:“不够”,但迟疑了一下,终于说:“够。”...
儿时的记忆中,爸爸是个少言寡语的人,极少能表达出对我的爱。即使表达,他也用含蓄的方式。比如,他会将手轻轻地放在我的头上,或用柔和的眼神久久地看着我。10岁那年,...
尧自强考上了名牌大学,可就在他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母亲尧素梅突然病倒了。尧自强慌忙把尧素梅送到卫生院检查。结果一出来,尧自强就觉得天塌了。尧素梅得了淋巴癌,而且...
那一年我上高中,家里正是水深火热的时节。屋漏偏逢连天雨,本来就家境贫寒,又遭遇了一场大冰雹,把地里所有的农作物都打成了残疾,这意味着一年的收成都泡汤了。父亲在一...
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来娱乐中心应聘,要求做专业按摩师。我问他:“您有按摩经验吗?”他摇头表示从零开始。我又问他:“您要求薪水是多少?”他说不要薪水,就是想来学习。...
爸,人家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前世情人,从前世追到今生来延续未了的情缘。可你总是笑着对我说:上辈子我是你的债主,今生来向你讨债的。是啊,22年来,是你为我和妈妈撑起...
我有了儿子,父亲高兴极了,自告奋勇道:“送回来,我和你妈带着。”然后,父亲喋喋不休地谈起自己带孩子的好处,自己是教师,有经验;你妈做事细心,亏不了孙子。接着,又...
我的家在农村,爸爸妈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一年的收成勉强能维持一家三口过日子的费用。从我记事起,我就一直穿着妈妈做的衣服。妈妈的手艺在村里数一数二,做出的衣服针...
母亲抱过来一个枕头,说:“给你枕。” 我接过来细看,然后大笑。 这枕头,拳头大的蓝圆顶,用数十年前流行的女工工艺“拉锁子”勾勒了两片南瓜叶、一朵五瓣花、三根卷须...
小时候,父亲对我的要求很严格,让我倍感压力。因此,我在心里对父亲产生了不满和抵触的情绪,觉得父亲太冷酷了。 有一次,父亲正在院子里磨米粉。那时候,乡下没有加工粮...
我的青春期从父亲离开开始我的青春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大概从杨逸远正式离开我和妈妈那一天算起吧。杨逸远是我的父亲,只是自从记事起,我从来没有喊过他。我想,我对杨...
我的青春如此逼人,而那个给了我生命与宠爱的男人,却来不及等我爱他,就迅速老掉了。他40岁的时候,才有了我。按照家乡的风俗,要给左邻右舍送染得红艳的蛋。他兴致勃勃...
他们是村里惟一把儿子送到城里上学的家庭。山里学校条件差,教师水平又不高,还让家里的地分着心,从没教出过有出息的学生来。他们怕耽误了儿子,就送到城里去。妻的一个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