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大学同学给我讲过他上大学前筹学费的故事,这虽然过去很多年了,可是每到大学生上大学时,我就不禁会想起它:
他是他们那个大山深处小山村的第一个大学生,父亲和乡亲们为此感到脸上大放异彩。可是接下来,这沉重的学费,又让大家犯愁了。
父亲经过苦苦思索,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变卖了两株准备用于自己长眠时做棺木的枳木。
父亲还把家里的唯一家产,也是家里的“顶梁柱”的那头老牛给卖了,那以后的耕田、耙田等重活,父亲只有像牛一样耕种在田里、风雨中、烈日下。即使如此,路费和学费仍然还差不少。
他上大学的事已经成为了村子里那时的头等大事,每一家都在商量着送一点,帮一点。他的小伙伴、同学开始行动了,大胖把自己养了多年的大黄狗含泪让人牵走了,换了15元钱;他还有一个同学水生,下田抓泥鳅去卖,当看到一条黄鳝时,马上伸手去抓,当他抓起来时,才发现是一条蛇,赶紧一甩,差一点就被蛇咬到了。
他家的左邻右舍也同时忙开了。邻居王大婶,把积累的两筐鸡蛋拿到十多里外的集市去卖;张大爷,忙着从自家山上砍了几根毛竹,做成竹筷子,拿到集市上去卖;还有李大爷,把那年春天采摘、烘培好的茶叶,送下了山,换回了钱。
大家卖了钱,赶紧送到了他家里,大多是10元、5元的票子,还有不少1元的硬币。张家十元,李家八元,望着桌上那一堆零碎的人民币,他被这淳朴的乡情、善良的父老乡亲深深感动着。父亲把大家送来的钱用一个小帐本一一记录在案。
由于他们这个村比较偏辟,又没有公路出去,所以弄一点钱很不容易。还有一些村民看到大家都行动了,自己总不能一点表示都没有,都在想办法弄点钱来,多少是一个心意。
父亲的远房亲戚李叔则约上几个人,到十多里的矿山去找事干。听说需要下井背煤的人,背一筐40公斤煤,从煤坑向上爬900米,然后再走1300米山路,挣1元人民币。
就这样他们干了2天,赚了50多元钱赶紧赶了回来送到他家里。还有两位乡亲则到了20多里的填上的砖瓦厂找活干。他们给一家窑场背砖坯,每次背16块,重40公斤,走140米,只得3分3厘工钱。就这样他们背着40公斤重的砖坯走1000趟,负重走140公里,赚了33元钱。
……
就这样,时间过得很快,他带着乡亲们送来的钱,准备上路了。就在走的前一天晚上,村里瞎眼老婆婆来了,她叫道:“全村人都送了礼,我可不能拉下啊。”
只见她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地走了来,从上身怀里掏出一个布包,里面有一张皱巴巴的一元钱,她说:“这还是我老头子在时存下的钱,一直没有用。现在总算有用处了。”
老人家一生没有儿女,相依为命的老伴死后她大病一场,全村人出钱救治了她,但她还是两眼失明了。
她感觉到没有人来接钱,于是生气地说:“你们嫌少,看不起这一元钱?”母亲含泪示意他快接下。他颤抖着从婆婆手里接过那山一样沉重的“一元钱”,眼泪早已经夺眶而出。
就这样他终于上了大学,并且顺利地毕了业。许多年过去了,如今瞎婆婆早已经去世了,但婆婆留给他的那一元钱和父亲的那个记帐本,他却一直珍藏着。因为在他的眼里,这已不再是普通的一元钱和本子,而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它让他在人际关系日益商品化的今天,懂得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父亲背着她去街上买糖葫芦,红红的山楂,裹上脆甜的糖,看着就让她欢喜。 父亲躺在病床上,他已经被肝癌折磨得憔悴不堪。昏迷的时间比清醒的时间多,偶尔醒来,就抓着她...
一她对父亲的记忆,是从5岁开始的。那天晚上,父亲和母亲吵架,她被吵醒后睡眼惺忪地从自己的卧室里走出来,迎面飞来一只杯子,“啪”的一声,正打在她的额头上,鲜血顺着...
父亲在我心目中虽然不高大,但很温暖。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父亲只要有一块糖,都会留给我吃。我并不是很聪明的人,学习一般,父亲从来不过问我的学习,只是说,尽力就好...
我7岁那年,父母离婚,继父走进了我们母女俩的生活。继父进门后,有心养育一个属于他们两个人的孩子。母亲怕我吃亏,一直没有同意。为了证明我就是继父和他家人心目中的“...
我的青春如此逼人,而那个给了我生命与宠爱的男人,却来不及等我爱他,就迅速老掉了。他40岁的时候,才有了我。按照家乡的风俗,要给左邻右舍送染得红艳的蛋。他兴致勃勃...
父亲是个硬汉,他15岁时爷爷就去世了,剩下他和奶奶孤儿寡母。虽然他顶了爷爷的职去厂里当了工人,但家里家外大事小情都落在他单薄的肩上。他变得沉默寡言,一张脸总是冷...
父亲再木讷,为了儿子也会瞬间变得异常果敢;父亲再平庸,也是立在儿子身后的一座大山! 在童周眼里,父亲木讷而平庸。 他不记得父亲做出过什么可以称为重大的举动,倒是...
她与父亲之间,一直拘谨而且少言,见了面,还没等开口,就已经觉得索然无味。她一直认定父亲对母亲的去世,负有最直接的责任。假若当初他能从外地赶回家,而不是为了坚持去...
“这都跑了第几个学徒了?妈,有空劝劝爸!”“你又不是不知道,你爸这脾气……”忽然父亲在那头喊道:“又在和那个不要家的儿子胡说八道什么啊?!”母亲匆忙地挂了电话:...
一 2005年,父亲第二次从鞍山来上海,还是穿着绿色的旧军装,提着只黑皮箱。人群里很容易看见他,个子很高,脊背挺得笔直。 父亲当过10年兵,转业后也常以军人的标...
清晨6点,在天津的一条街道上,宋宏磊扛着—袋馒头,大步地向前奔跑。他已坚持了3个月,还要继续奔跑下去。因为,女儿需要肝移植,他的肝最匹配,但他有脂肪肝,只有通过...
她八岁时,父母开始闹离婚。她不懂什么是离婚,只记得母亲反复地问她想跟着谁生活。她说,我想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北风呼啸的冬日,姥姥牵着她的手说,你爸爸不要你们了...
父亲是个哑巴,这一直是我心中一块隐隐的痛。我的家在一个偏僻的小镇,父亲就在小镇的拐角支了一个烧饼摊赚钱养活全家。听人说,我的老家并不在这儿,是父母后来搬到这儿的...
家里有一支长笛,那是父亲的爱物,自打她记事起,就知道,一有空父亲就拿出来把玩,用软布擦了一遍又一遍。擦得那竹笛发亮,像是在油里润着一般。饭后收拾妥当,母亲织毛衣...
我盯着徐永看了好久,我对自己说,我爸就是这个样子的。下回再遇到,不许我嫌弃他穷、嫌弃他没本事,更不许嫌弃他没血性。一我6岁的时候,徐永是一个工厂的工人,还兼了一...
近期,一组照片蹿红网络。照片中,一个头戴牛仔帽,穿五分水洗牛仔短裤,留着浓密络腮胡子,打着赤膊,裸露出古铜色肌肤和六块凸起坚实腹肌的、酷似美国西部牛仔的汉子,在...
大学期间,薛松从来不吃鱼肉,这一直是我们的未解之谜。我们问,嫌鱼腥?薛松摇了摇头。又问,嫌鱼有刺?薛松还是摇了摇头。我们就对薛松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说鱼肉营养...
父亲是位农民。他幼年失怙,家中贫穷,没有上过学,因而目不识丁。幸亏“生活是本无字书”,他从生活中汲取了诸多人生经验和生活智慧,令我至今记忆犹新。30多年前的一个...
他这一辈子,从来不怯谁,除了我。他在县城没有正式工作,却靠着登百家门,给人修下水道的零碎活计,养活了一家人,供我和弟弟念到大学。但我并不是特别感激他,觉得他对我...
父亲年轻的时候,脾气不太好,总是和母亲闹别扭,不懂得关心爱护母亲。后来,父亲和母亲因为感情不和,离婚了。那年,我12岁,弟弟10岁。离婚后,父亲不让母亲带走我们...